杨德昌的电影世界

杨德昌的电影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让-米歇尔·付东 著,杨海帝,冯寿农 译
图书标签:
  • 杨德昌
  • 电影
  • 台湾电影
  • 电影史
  • 文化研究
  • 艺术
  • 影评
  • 导演
  • 新浪潮
  • 电影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8727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536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256
字数: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向已故的著名华语导演杨德昌和他的电影致敬的书。
  全书分“近观杨德昌”、“电影”、“档案”、“印迹”等四个主体部分,通过对杨德昌本人电影创作生涯及其电影的深度回顾与解读,通过杨德昌的电影笔记、手绘和文章的梳理,以及诸多著名电影人的回忆或访谈(如马丁?斯科塞斯、奥利维耶?阿萨亚斯、侯孝贤、贾樟柯等),为我们较为完整而丰满地呈现了一代导演大师杨德昌的一生,和他的电影世界:他的电影实践、他对电影的理解、他通过电影对生命以及这个社会和时代的解读与反思,等等。

作者简介

  让-米歇尔·付东(Jean-Michel Frodon)世界著名影评人,电影史研究专家,法国《电影手册》杂志前主编。主要著作有《法国现代电影史》(1995)、《电影:迈向第二世纪》(1996)、《民族印象》(1998)、《论侯孝贤》(1999)、《想象的盛宴》(2002)、《远离电视的电影》(2004)、《杨德昌的电影世界》(2010)等。

精彩书评

  杨德昌的电影在所有层面上都让我印象深刻、让我感动,他们开拓了我的眼界。
  ——马丁·斯科塞斯

  我真的很后悔,那天没有跟他打招呼,没有亲口对他说:杨导,我喜欢你的电影!而现在,我只有一个人独看DVD的时候,想起那个下午,想起他高高的个子和他的孤独。
  ——贾樟柯

  他大部分的作品,对于台湾60年代末经济起飞之后,特别是台北城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失衡的跨国经济空间与都会变貌,描绘非常深刻,堪称是台湾新电影导演中的一名异数。
  ——吴佩慈

  杨德昌绝非只会空谈的理论家。他对现实有着清楚的认识,对自己出身的族群、自己的道德观念有着毫不妥协的坚持,如果说艺术家对社会的介入这一原则还没有被某些人糟蹋掉,那我们完全可以说,杨德昌是一个典型的积极介入社会的艺术。
  ——阿萨亚斯

目录

序/007

近观杨德昌 跃动的镜头/013


电影/051

光阴的故事?指望...................053

海滩的一天.........................061

青梅竹马...........................071

恐怖分子...........................085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097

独立时代...........................117

麻将...............................131

一一...............................143


印迹/161

杨德昌 颜色药水和一样药...................163

杨德昌 新的书写方式.......................170

侯孝贤 另一种视角.........................176

贾樟柯 关于杨德昌:沉默与枪声.............178

戴立忍 电影界的『哈姆雷特』...............181

马丁?斯科塞斯 愤怒和震惊.........................186

皮埃尔?李思恩特 严谨而随性.........................189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杨德昌和他的时代...................194

托尼?瑞恩斯 左半脑与右半脑:杨德昌的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209

吴佩慈 杨德昌及其风格的缘起...............215


档案/223









精彩书摘

  这是一本向已故的著名华语导演杨德昌和他的电影致敬的书。
  全书分“近观杨德昌”、“电影”、“档案”、“印迹”等四个主体部分,通过对杨德昌本人电影创作生涯及其电影的深度回顾与解读,通过杨德昌的电影笔记、手绘和文章的梳理,以及诸多著名电影人的回忆或访谈(如马丁?斯科塞斯、奥利维耶?阿萨亚斯、侯孝贤、贾樟柯等),为我们较为完整而丰满地呈现了一代导演大师杨德昌的一生,和他的电影世界:他的电影实践、他对电影的理解、他通过电影对生命以及这个社会和时代的解读与反思,等等。
  ……

前言/序言

  序
  台湾电影人杨德昌(英文名Edward Yang)的一生注定是不平凡的。他在中国大陆出生,在台湾长大,自幼深受日本漫画文化的影响,年轻时代曾前往美国学习,并成为电子工程师,却在33岁时,怀着一种对电影的狂热爱好,选择了转行拍摄电影,开启自己的另一段人生。身处中国文化、日本文化、美国文化和欧洲新浪潮的交汇处,他的人生轨迹可以反映出他所处时代最重要的思想潮流、艺术流派和科技手段的变迁。他可能是亚洲电影导演中受各国文化影响最深的一位,而他的作品却又始终同台湾地区,同中国文化紧紧相连。如果抛开地域因素不谈,我们几乎可以说他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最伟大的电影艺术家之一。在杨德昌的手中,拍电影的艺术实践变成一种对社会变革清醒而复杂的思考手段。
  杨德昌作为台湾新电影运动——20世纪80年代台湾社会转型期阶段艺术界抗争活动的标志性事件——的代表人物,我们可以说他在20世纪末台湾电影史的重大事件中充当了重要角色。在这一时期,中国电影迎来了大发展,并逐步走向世界的前列。
  虽然杨德昌的作品获奖无数,但他却始终不曾成为一个“著名电影人”。他的作品内容庞杂,而且仅仅表现台湾社会的风土,在某种意义上阻碍了杨德昌在国际上打开知名度。而且似乎杨德昌也被媒体和宣传界、尤其是欧洲的媒体和宣传所遗忘。台湾新电影的另一位领导人物侯孝贤则赶上了好时机,得以在国际上崭露头角;而国际媒体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只要有一位导演来代表台湾新电影运动,这就已经足够了。同时,即使在台湾地区,新电影运动在经历了最初的成功之后,也面临着各种困境:来自电影界内部和各大媒体的进攻,日渐困难的经费来源……这导致没有国外足够资金支持的导演们面临非常不乐观的处境。
  杨德昌直到其第七部作品《一一》面世,才收获了他应得的知名度,至少在西方电影界是如此。但天意弄人,《一一》却成了杨德昌的最后一部长篇银幕作品。对杨德昌的承认来得太晚了,他的作品在很长时间以内只为世界上一小部分电影狂热爱好者所了解、所喜爱。在法国,只有《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一一》得以公开上映,而且今天被认为是杨德昌的代表作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由于在戛纳电影节惨遭失利,在出版方的压力下,得以上映的仅仅是删节版。除了《一一》之外,杨德昌的其他电影,甚至连DVD都没有出版,这也使得公众们很少有机会能够接触到杨德昌的作品。
  杨德昌于2007年6月29日因癌症而与世长辞,而此时,他还不到60周岁。喜爱杨德昌作品的人悲伤的不仅仅是这位大师级导演的去世,而更是他——作为现代电影最伟大的导演之一——明显受到了极不公正的对待。在策划者让—弗朗索瓦?罗杰的大力推动下,杨德昌的全部作品得以收入法国电影资料馆,本书也借此契机得以出版。本书旨在展现给读者一个更丰富多彩的杨德昌的电影世界,也希望能够还杨德昌一个更公正的评价,更希望能够为世界电影艺术的精神财富宝库添砖加瓦。
  为了尽力做到全面而无所遗漏,本书的第一部分介绍杨德昌的生平,第二部分详解杨德昌的八部作品,第三部分收录了许多其他内容。
  首先是大量的未曾出版的图像资料,由彭铠立女士——杨先生的遗孀——直接提供给我们,这些资料可以唤起人们对作为一位艺术家的杨德昌的记忆;接下来是杨德昌本人所写的并发表在报纸上的两篇文章,第一篇有很强烈的自传特征,第二篇则是对现代技术革新的思索;然后是其他电影导演们撰写的关于杨德昌的文章,这些导演一部分认识杨德昌本人(如侯孝贤、戴立忍),一部分的电影艺术创作曾受到来自杨德昌的很大影响(如贾樟柯,马丁?斯科塞斯),还有杨德昌的朋友,皮埃尔?李思恩特所撰写的关于杨的回忆,他在欧洲不遗余力地推广杨的作品,使更多的欧洲人得以了解杨德昌;最后的三篇文章从不同的视角深入挖掘杨电影的主要元素,这三篇文章的作者分别是法国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英国亚洲电影研究专家托尼?雷恩和台湾大学教授吴珮慈。
  本书在成书过程中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帮助。杨德昌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电影导演,更是一位值得结交、值得深入了解的人物:他对一切事物都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亲切热情,认真敏感,乐观向上,且有非常良好的教养。他的人格魅力使得许多人从心底乐意帮助这样一部介绍他的作品的出版,正如同如果有人试图纠正世人对杨的偏见,那么他也会得到了许多人积极热情的支持一样。
  在此,作者首先要衷心感谢彭铠立女士的倾力协助。彭女士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珍贵资料,更积极的参与了此书编纂的全过程,如果没有彭女士的大力支援,此书将永远无法得以最终完成。
  同时,还要感谢台湾地区“文建会”驻巴黎文化中心主任陈志诚先生和项目负责人张弘瑜女士,从本书开始筹划时起,他们不仅为本书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更给了我们坚定的精神支援,一直到本书的最终定稿。他们并不仅仅是作为官方机构的成员在履行其职责,推动他们如此热心地帮助我们的是他们对电影、对艺术家的深深热爱。我在此还要提到前“文建会”驻巴黎文化中心主任刘俐女士,正是她首先建议我们在法国出版一本书来缅怀杨德昌,并且提供了最初的一批资料。
  感谢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主委盛治仁对本书出版工作的支持,感谢台湾中央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的Carry Lee。
  笔者尤其要感谢青年研究者Jay Yo Chen,在笔者研究收集到的资料的过程中,正是有了他的帮助,才使笔者对资料的某些关键部分理解更加深刻。
  感谢香港电影节艺术总监李焯桃先生,他为本书提供了大量宝贵资料。
  还要感谢焦雄屏、张筑悌、陈正浩、蓝祖蔚、王耿瑜,及“台湾电影中心”、“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Vivian Qu、Wang Wen-ya (sky)、手冢真、Megumi Sako、肯特?琼斯(Kent Jones)、杰米—李?柯蒂斯(Haden Guest)、保罗—雷蒙?科昂(Paul-Raymond Cohen)、凯西?沙皮拉(Cathy Schapira)、米歇尔?瓦朗西(Michel Valensi)、帕斯卡尔?卫—吉诺(Pascal Wei-Guinot)、夏洛特?比亚尔(Charlotte Billard)、弗朗索瓦?布吕吉耶(Fran?ois Brugier)、阿涅丝?德维克托(Agnès Devictor)、埃莉斯?多梅纳克(Elise Domenach)、埃洛迪?杜富尔(Elodie Dufour)、阿尼克?吉拉尔(Annick Girard)、玛丽?格朗容(Marie Grangeon)、雷诺?奥利韦罗(Renaud Olivero)、弗雷德?萨维奥(Fred Savioz)、塞尔日?图比亚纳(Serge Toubiana)。
  关于影片标题。杨德昌本人可以流畅运用英语,他电影的英文标题都是由他亲自选择的,至少也是别人提出意见然后经由他本人同意——除了《麻将》和《一一》在法国上映时是采用的中文原标题的拼音。虽然其他电影标题都有尽可能地做到了忠于英文版的法文翻译,但笔者还是倾向于在书中采用经由杨德昌本人认证过的英文版。因为,对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一片来说,由于其英文标题“A brighter Summer Day”是直接采用了猫王歌中的一句歌词,所以就不存在翻译的必要;而其他电影都没有正式的、经过承认的法文标题。
  让—米歇尔·付东


《光影的诗学:当代欧洲电影的叙事革新与美学探索》 一、 导言:破碎的镜面与新的视域 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的欧洲电影,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多维度的蜕变。这不再是仅仅对好莱坞模式的简单回应或模仿,而是一场自觉的、向内探求的、对电影本体论的重新审视。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这一时期欧洲电影在叙事结构、视觉语言以及主题思想上所展现出的显著革新与美学探索。我们认为,当代欧洲电影不再满足于提供单一的、线性的情感体验,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复杂、多义、时常是破碎的“内景世界”,邀请观众成为意义的共同建构者。 二、 叙事结构的解构与重构:时间的非线性化 当代欧洲电影对传统线性叙事的背离,是其最鲜明的特征之一。传统的因果链条被有意地打散、重组,以更贴近人类记忆和意识流动的非线性模式取而代之。 2.1 碎片化叙事与多重视角: 电影不再试图提供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相反,故事往往通过多个互不完全关联的片段、闪回、以及视角不稳定的角色呈现。这种碎片化的处理方式,反映了现代社会信息过载和身份认同危机下的认知状态。例如,一些法国新浪潮的继承者们,擅长使用“蒙太奇的断裂”来表达角色内心的焦虑和世界的不可知性,而非推动情节发展。 2.2 时间的弹性与停滞: 欧洲电影对时间尺度的把握极具实验性。有些作品刻意拉长日常瞬间,使时间仿佛凝固,迫使观众关注微小的行为变化和潜台词(“慢电影”现象的兴起),这与强调效率的商业电影形成了鲜明对比。另一些作品则通过快速的场景跳跃和时间错位,营造出梦魇般的迷失感。时间的弹性不再是单纯的修辞手法,而成为了表达存在状态的核心载体。 2.3 模糊的结局与开放性: 结局不再提供明确的道德裁决或情节闭合。许多影片以开放式或模棱两可的方式收场,将解释的责任完全推给观众。这种对“意义悬置”的坚持,体现了对绝对真理和宏大叙事的怀疑态度。 三、 视觉语言的内省化:从“看”到“感知” 当代欧洲电影的视觉美学,摒弃了过度修饰的场面调度,转向一种更具质感、更依赖氛围和光影的内省式摄影。 3.1 空间与心理的同构: 场景的选取和布景设计,往往不再是情节的背景,而是角色心理状态的直接投射。冷峻的混凝土建筑、幽闭的室内空间、或是广阔却荒凉的自然景观,都成为了角色的“第二皮肤”。摄影机不再是快速扫视的眼睛,而是慢速移动的、充满观察性的存在。镜头内部的构图,常采用精确的景深控制和构图平衡,强调角色与环境之间的疏离或依恋。 3.2 光影的哲学: 欧洲电影对自然光和人工光的运用达到了精妙的平衡。光线不再仅仅是照明工具,而是情绪的媒介。深邃的阴影、对比强烈的明暗区域,常常用来暗示未言明的冲突或潜意识的涌动。尤其在北欧和东欧电影中,对“灰色调”和“蓝调”的偏爱,营造了一种普遍的忧郁和清醒的疏离感。 3.3 拒绝奇观化: 与注重视觉冲击的当代电影工业不同,欧洲电影刻意避免炫技式的特效和快速剪辑,而是将焦点重新聚集于人物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以及对日常动作的细致捕捉,这要求演员具有极高的表演克制力。 四、 主题的转向:个体边缘化与伦理困境 当代欧洲电影的题材选择和关注点,深刻反映了欧洲社会在后工业化、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身份危机、移民问题以及技术异化。 4.1 身份的漂泊与失根感: 探讨“家园”的意义成为核心议题。无论是地理上的迁徙(难民、移民群体),还是精神上的迷失(中产阶级的空虚),电影都在描绘一种普遍的“失根状态”。角色往往是社会边缘的观察者,他们不愿或不能融入主流叙事。 4.2 记忆、创伤与代际传承: 许多作品深入挖掘历史的幽灵,特别是与二战、冷战遗留问题相关的集体或个人创伤。记忆不再被视为可靠的历史记录,而是充满了矛盾和遗忘的个人建构。电影通过反复重构创伤事件,探讨如何与无法愈合的过去共存。 4.3 技术与人性的张力: 随着数字时代的深入,部分欧洲导演开始审视技术对人际关系和认知能力的异化作用。这种探讨并非科幻式的灾难预警,而是内化为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障碍,以及情感连接的脆弱性。 五、 结论:电影作为一种批判性的沉思 总而言之,当代欧洲电影的显著特征在于其强烈的内省性、对叙事规范的审慎质疑,以及对细微人性体验的执着捕捉。它拒绝为观众提供廉价的安慰或即刻的满足,而是坚持将电影作为一种批判性的沉思工具。其美学实践的复杂性,要求观众付出专注和努力,从而抵达一种更深层、更具挑战性的人类境况的理解。这并非是通往娱乐的捷径,而是通往更广阔的感知世界的必要路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城市记忆与个体失语”的社会学田野调查报告,而非单纯的电影评论集。作者成功地将电影中的场景与特定年代的社会变迁联系起来,探讨了时代洪流下个体如何被边缘化、被遗忘。书中对于建筑空间与人物心理状态相互映射的分析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例如,对那些空旷的走廊、高耸的公寓楼的描述,绝非简单的场景再现,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空间如何成为角色内心囚笼的隐喻。更难得的是,作者没有陷入那种过于沉重的悲观主义,而是在细节中捕捉到了那一丝微弱的、关于希望或者说“继续存在”的努力。这种平衡感,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思想的深度,又不至于压抑到让人喘不过气。它提供了一种看待现代都市生活的新滤镜,让你开始审视自己身边那些习以为常的背景板,思考它们在你生命中的真实重量。

评分

这部关于电影艺术的著作,坦率地说,在我拿到它之前,我对作者的期望值并不算太高。市面上关于“大师”的解读汗牛充栋,很多要么是过于学术的堆砌,要么是流于表面的追捧。然而,这本书的开篇就展现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洞察力。它并没有急于去剖析导演的生平轶事,而是直接切入了其作品的核心——那种不动声色的疏离感与时间在人物身上留下的微妙痕迹。作者对镜头语言的把握极为精准,尤其是在描述那些长镜头中情绪的暗涌时,简直像是用笔尖在描摹光影的变幻。比如,书中对某一场景中,光线如何从窗户斜射进来,恰好打在演员的侧脸,从而暗示了角色内心的挣扎与环境的格格不入,那一段的分析细致入微,足以让人在脑海中重新构建起整个画面。这种不依赖于空泛的赞美,而是扎根于影像本身的论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价值。它不是在歌颂,而是在解构,是在邀请读者共同参与到电影的语言学研究中去,让人感觉自己也像一个初学电影分析的学生,被带入了一个更为深邃的殿堂。

评分

我是一个习惯于从美学角度切入的观影者,通常对那些过于注重社会背景或政治隐喻的分析不太感冒。然而,这部作品成功地跨越了我的这种偏好。它并非将艺术与现实割裂开来,而是展示了它们是如何不可避免地交织在一起的。作者对“时间的感知”这一主题的探讨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他不是在谈论时间流逝的速度,而是在谈论时间如何塑造记忆的质地。书中分析了角色对过去事件的反刍过程,以及这种反刍如何影响他们对当下每一个瞬间的感知,特别是关于家庭关系中的“未竟之事”如何像幽灵一样盘桓不去。文字的节奏感极强,时而如同一场缓慢而精准的手术解剖,时而又如同在午后阳光下翻阅旧相册时的轻柔感伤。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让你在合上书本后,对生活中的每一次眼神交流、每一个不经意的转身,都产生更深层次思考的佳作,它真正拓宽了我对“电影不仅仅是娱乐”这一概念的理解边界。

评分

读完这本摄影集(尽管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摄影集,但其对视觉的关注度远超一般影评),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拥有超越年龄的沉静与克制。这种克制体现在他对叙事节奏的把握上,与他所分析的电影气质高度契合。书中探讨了声音设计在构建特定氛围时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处理城市环境噪音与人物内心独白之间的张力时,作者提出的“听觉的空位”概念,非常精妙。他指出,很多时候,我们注意到的并非是声音本身,而是声音消失后留下的那种令人不安的寂静,这种寂静比任何尖锐的对白都更能揭示角色的孤独本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回味一下作者对某段对白处理手法的描述——那种将日常对话放置在异常平静的背景中,使得看似平常的交流反而充满了张力与潜台词的技巧。这种对“留白”的深刻理解,让这本书的文字本身也带上了一种近乎诗意的韵律感,读起来有一种抽丝剥茧的愉悦感,仿佛每一次翻页都是对一个视觉谜题的解答。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得非常扎实,但它绝非那种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学院派作品。作者巧妙地引入了心理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些核心概念,但处理得极其流畅自然,完全没有生硬的术语堆砌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不同作品之间的“呼应”与“传承”关系时所展现出的细致入微的比较分析。他能够精准指出,某一个拍摄手法在早期的作品中是带着探索性的,到了后期则演变成一种近乎本能的表达方式。这种对导演创作轨迹的纵向梳理,让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艺术家的心路历程是如何一步步被凝固在胶片上的。对于那些对电影发展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无数可以深入挖掘的参照点,它激发了一种“考古式”的阅读兴趣,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重温那些老片,去印证书中那些细致入微的观察结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