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澳门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澳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莉宁 著
图书标签:
  • 澳门
  • 语言文化
  • 中国文化
  • 地方文化
  • 历史
  • 民俗
  • 文化典藏
  • 澳门历史
  • 澳门文化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3959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7525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语言文化研究者及对语言文化感兴趣的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丛书是原创性出版物,具有创新与存史并重、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的出版定位。图文并茂、EP同步是这套丛书的出版特色。各分卷图书里的有地方特色的条目后附有二维码,阅读时可用手机扫码,在线访问方言条目的录音、视频,实现音像图文四位一体的阅读体验。


内容简介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 项目旨在对全国各地的方言文化进行抢救性的调查和保存。本项目调查点以汉语方言为主,也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汉语点主要以方言分布情况为依据,同时兼顾地域因素。少数民族语言选择比较重要并有研究力量的点。现已开展调查的点有40个左右。调查方法采用文字和音标记录、录音、摄像、照相等多种手段。除了传统的记音方法以外,还采用先进的录音设备和录音软件,对所有调查条目的方言说法进行录音。采用高清摄像机,与录音同步进行摄像;此外,对部分方言文化现象本身(例如婚礼、丧礼、春节、元宵节、民歌、曲艺、戏剧等)进行摄像。采用高像素专业相机,对所有调查条目的实物或活动进行拍照。

本套丛书是“中国语言文化典藏”项目成果中的分地系列图册。图册以调查点为单位,以调查条目为纲,收录方言文化图片及其方言名称(汉字)、读音(音标)、解说,以图带文,一图一文,图文并茂。每册收图600幅左右。


目录


引言
一 澳门
二 澳门方言
三 凡例

壹·房屋建筑
一 住宅
二 其他建筑

贰·日常用具
一 炊具
二 卧具
三 桌椅板凳
四 其他用具

叁·服饰
一 衣裤
二 鞋帽
三 首饰等

肆·饮食
一 主食
二 副食
三 菜肴

伍·农工百艺
一 农具
二 手工艺
三 商业
四 其他行业

陆·日常活动
一 起居
二 娱乐
三 信奉


柒·婚育丧葬
一 婚事
二 生育
三 丧葬

捌·节日
一 春节
二 清明节
三 浴佛节
四 哪吒诞
五 中秋节
六 其他节日

玖·说唱表演
一 口彩禁忌
二 博彩语
三 俗语谚语
四 歌谣
五 曲艺戏剧
六 故事
调查手记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前言/序言

随着现代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语言方言正在迅速发生变化,而在其中方言文化可能是变化最剧烈的一部分。也许我们还会用方言说你我他,但已无法说出婚丧嫁娶各个环节的方言名称了。也许我们还会用方言数数,但已说不全“一脶穷,两脶富……”这几句俗语了。至于那些世代相传的山歌、引人入胜的民间故事,更是早已从人们的生活中销声匿迹。而它们无疑是方言的重要成分,更是地域文化的精华。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拿着字表、词表去调查方言,那些丰富而生动的方言文化现象往往被忽略了。

在《汉语方言地图集》出版之后,经过近两年时间的论证和准备,我们于 2010 年启动了“中国方言文化典藏”项目。2011 年,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把“中国方言文化典藏”列入《2011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招标课题指南》,我们组织了竞标并有幸获得通过。

我们所说的“方言文化”是指用特殊方言形式表达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包括地方名物、民俗活动、口彩禁忌、俗语谚语、民间文艺等。“典藏”是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数据库和网络技术进行保存和展示。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我们将“中国方言文化典藏”更名为“中国语言文化典藏”。

调查点以汉语方言为主,也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汉语点主要以方言分布情况为依据,同时兼顾地域因素。少数民族语言选择比较重要并有研究力量的点。现已开展调查的点有 40 个左右。

调查方法采用文字和音标记录、录音、摄像、照相等多种手段。除了传统的记音方法以外,还采用先进的录音设备和录音软件,对所有调查条目的方言说法进行录音。采用高清摄像机,与录音同步进行摄像;此外,对部分方言文化现象本身(例如婚礼、丧礼、春节、元宵节、民歌、曲艺、戏剧等)进行摄像。采用高像素专业相机,对所有调查条目的实物或活动进行拍照。

为了顺利开展这项工作,我们专门编写出版了《中国方言文化典藏调查手册》(商务印书馆,2015 年)。手册制定了调查、语料整理、图册编写、音像加工、资料提交各个阶段的工作规范;并编写了专用调查表,具体分为 9 个大类:房屋建筑、日常用具、服饰、饮食、农工百艺、日常活动、婚育丧葬、节日、说唱表演,共 800 多个调查条目。

项目成果包括分地系列图册、多媒体电子出版物和多媒体资料库等。其中图册以调查点为单位,以调查条目为纲,收录方言文化图片及其方言名称(汉字)、读音(音标)、解说,以图带文,一图一文,图文并茂。每册收图 600 幅左右。图册拟分辑陆续出版。

“方言文化”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需使用的调查、整理、加工方法对于我们当中很多人来说都是陌生的,要编写的图册、要建的多媒体资料库亦无先例可循。这项工作的挑战性可想而知。

近 5 年来,我们白手起家,讨论界定“方言文化”的内涵,制定完善工作规范,编写调查条目,研制录音、转写和标注软件,办培训班,开审改会,一步一个脚印地艰难摸索和跋涉,经过重重雾霾,如今终于见到了一缕胜利的曙光。这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安慰。在此,我要向课题组的所有同仁道一声感谢。为了完成调查工作,大家不畏赤日之炎、寒风之凛,肩负各种器材,奔走于城乡郊野、大街小巷,记录即将消逝的乡音,捡拾散落的文化碎片。有时为了寻找一个旧凉亭,翻山越岭几十里路;有时为了拍摄丧葬场面,与送葬亲友一同跪拜;有人因山路湿滑而摔断肋骨,住院数月;有人因贵重设备被盗而失声痛哭……。在如今这个红尘滚滚的社会里,大家能够为了一个共同的使命,放下个人手头的事情,不辞辛劳,不计报酬,去做一项公益性的事业,不能不让人为之感动。

然而,眼前的道路依然崎岖而漫长。传统方言文化现象正在大面积地快速消逝,我们在和时间赛跑,而结果必然是时间获胜。但这不是放弃的理由。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说过:“一切理论都是暂时的,唯有事实的总汇才具有永久的价值。”引以自勉。

曹志耘

于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澳门 一部深入探索中国语言文化在澳门独特地域脉络中的演变、融合与传承的巨著,旨在呈现一个立体而生动的澳门文化图景。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系列,始终致力于挖掘和梳理中华文明在不同地域的独特呈现。“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澳门”作为该系列的重要一环,将焦点置于这座东西方交汇的璀璨明珠。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澳门的历史事件或地理风貌,而是以语言和文化为核心,深入剖析澳门在历史长河中如何吸收、转化、并最终形成自身鲜明特色的中国语言文化。 一、 语言的根脉与流变:古老汉语在澳门的坚守与演化 本书首先追溯中国语言,特别是汉语,在澳门的早期传播与落地。从明清时期,随着海上贸易的兴盛,大量中国沿海居民迁徙至澳门,他们带来的方言,尤其是粤语,成为澳门社会沟通的主要载体。书中将详尽考察这些早期方言在澳门的传播路径、语音、词汇的特殊演变,以及其如何与当地的土语、后来的外来语言产生互动。 粤语的主体地位及其地域特色: 澳门的粤语,在吸收了来自福建、潮汕等地的部分词汇和语音特征后,形成了独特的“澳门粤语”。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细微的差异,例如某些词语的用法、特定发音的倾向,甚至对一些在大陆已逐渐消失的粤语古词的保留。通过语言学的方法,揭示澳门粤语作为一种活化石的珍贵价值。 其他汉语方言的痕迹: 除了粤语,福建话(闽南语)、客家话等在澳门历史上也留下了深刻印记。本书将梳理这些方言在特定社群、特定时期内的存在与影响,探讨它们对澳门整体语言生态的贡献,以及其在现代澳门社会中的传承现状。 书面语的传承与发展: 从古至今,汉语的书面语一直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本书将考察澳门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传统典籍、官府文书、民间出版物等书面语的流传情况,以及澳门当地文人对书面语的运用与创新。 二、 文化的水乳交融:中华传统文化在澳门的孕育与绽放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之,文化也深刻影响着语言的形态。本书将以语言为线索,深入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在澳门的孕育、发展与变迁,以及其如何与异域文化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民俗与节庆的文化密码: 澳门保留了大量源自中国内地的传统民俗和节庆,如春节、端午、中秋等。本书将分析这些节庆在澳门的庆祝方式、仪式细节,以及与之相关的语言表达。例如,不同地区移民带来的特色年俗,如何通过特定的语言词汇和习俗在澳门得到传承和融合,形成独具澳门风情的节日文化。 宗教信仰的在地化: 佛教、道教等中国传统宗教在澳门拥有广泛的信众。本书将考察这些宗教在澳门的传播历史、寺庙建筑的文化特征,以及与宗教相关的语言词汇、经文、偈语等在澳门的运用和理解。同时,也会探讨这些传统宗教如何与西方宗教在澳门产生的互动,以及这种互动在语言和文化上的体现。 艺术形式的传承与创新: 粤剧、南音、剪纸、陶瓷等中国传统艺术在澳门同样有着深厚的根基。本书将深入研究这些艺术形式在澳门的传承状况,分析其在表演、技艺、审美上的特色,以及相关的专业术语、唱词、民间歌谣等语言材料。同时,也将关注澳门艺术家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和西方技法,创造出具有时代感的新艺术形式,并探究这些创新在语言上的反映。 饮食文化的语言印记: 澳门的美食享誉世界,其中既有深厚的中华饮食文化传统,也融合了东西方的烹饪精髓。本书将从语言的角度,解析澳门菜肴的命名、食材的称谓、烹饪技法的描述,以及与饮食相关的谚语、俗语等。通过对饮食语言的梳理,折射出澳门多元文化的饮食特色,以及中华烹饪智慧在澳门的生命力。 三、 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语言与文化在互动中的变奏与新生 澳门独特的历史地位,使其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前沿。本书将重点阐述在这一背景下,中国语言文化所经历的挑战、融合与创新。 外来语言的冲击与适应: 葡萄牙语作为澳门的官方语言之一,在历史上对澳门的语言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将详细分析葡萄牙语在澳门的引入、传播,以及其对澳门粤语、书面语造成的词汇借用、句法影响,甚至是语音上的微小痕迹。同时,也将探讨澳门社会如何在接受外来语言的同时,努力保持和传承中华语言文化的独立性。 “洋名”与“中名”的文化现象: 澳门居民的命名习惯,常常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本书将探讨澳门居民取“洋名”和“中名”的社会文化原因,分析这些名称的来源、含义,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揭示这种命名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心理和身份认同。 跨文化传播的语言策略: 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澳门的中国语言文化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适应性和传播力。本书将研究在历史文献、商业贸易、宗教传播等不同领域,如何运用中国语言来有效沟通和影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以及在跨文化交流中,哪些语言表达方式更具生命力。 当代澳门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澳门的语言文化正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本书将关注当下澳门汉语,特别是粤语的传承现状,分析其在教育、媒体、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情况。同时,也将探讨在信息时代,澳门的中国语言文化如何在新媒体、数字技术等平台上获得新的发展空间,以及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其独特性。 本书的研究方法融合了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力求从宏观的历史变迁到微观的语言细节,全面而深入地展现中国语言文化在澳门这片土地上的独特生命力。 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口述史料、田野调查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本书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研究成果,也为广大读者,尤其是对澳门历史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扇了解这座城市丰富而深刻的语言文化内涵的窗口。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澳门”,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曲跨越时空的文化赞歌,它描绘了一个在中国语言文化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光芒的澳门。它展现了语言的韧性,文化的包容,以及在这片土地上,中华文明如何以一种生生不息、不断创新的姿态,与世界对话,与历史共鸣。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类“典藏”性质的书籍总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觉得会充斥着大量枯燥的学术论述,可能不太适合我这种更偏爱故事性的读者。然而,这本书成功地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文学叙事手法。有些章节读起来,简直就像在阅读优美的散文,那种对语言的驾驭能力,让原本可能显得严肃的主题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作者的遣词造句,既有古典的雅致,又兼具现代的简洁明快,节奏感把握得极好,读起来毫不费力,甚至让人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它成功地将知识的传授与审美的享受完美地结合起来,这对于拓宽普通读者对区域文化研究的兴趣点,无疑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沉浸在这些篇章之中,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某些传统文化元素的溯源和梳理,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逻辑,简直让人拍案叫绝。比如,它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澳门民间节庆习俗的描述,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仪式流程,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融合了中西文化碰撞的深层动因,引用了大量一手史料和地方志的记载,考据之严谨,令人叹服。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将那些早已淡出人们日常生活的风俗,用文字重新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香火味和听到街巷里的吆喝声。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书本中汲取到了许多在其他地方难以查阅到的鲜活的、有温度的历史细节,这绝非一般浅尝辄止的导览手册可以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那种厚重感拿在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封面那种雅致的深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古典的韵味,但又不失现代的精致感。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用纸,那种略带米黄色的纸张,触感温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人感到眼睛疲劳。更别提排版了,字号大小适中,行距疏密有致,让人在翻阅时有一种非常流畅、舒适的体验。很多工具书或者文化类书籍为了追求内容的容量,往往会牺牲阅读体验,但这本典藏本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到位,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工艺上的用心良苦,完全称得上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光是放在书架上,它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次路过都会忍不住想去摩挲一下它的封面,感受那份沉甸甸的历史感。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人对内里的内容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更高的期待和敬意。

评分

这本书的知识体系构建得非常宏大而完整,它似乎并不只是聚焦于某一个孤立的点,而是试图描绘一幅关于区域文化生态的全景图。我注意到它在不同主题之间的过渡处理得极其自然流畅,从建筑艺术的演变,自然过渡到社会结构的研究,再到语言现象的对比分析,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完全没有章节之间突兀割裂的感觉。这种整体性的视野让我明白,文化是一个多维度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单一的视角是无法全面理解的。对于想要系统性地建立起对该区域文化认知框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结构严谨的蓝图,它帮你把散落的知识点串联成了一个坚固的知识链条。

评分

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出发,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视角来看待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它没有停留在对“辉煌成就”的简单歌颂,而是大胆地探讨了在快速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所面临的挑战与转型。作者在分析这些议题时,立场是持平而深入的,既尊重历史的厚重,也直面现实的困境。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都引发了我长久的思考,比如关于“身份认同”在多元文化冲击下的重塑。这不是一本看完就束之高阁的书,它更像一位睿智的导师,在你合上书页之后,仍然会在你的脑海中留下绵长的回响,催促你继续去探索和反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