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 在北大的八堂課

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 在北大的八堂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德威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現代性
  • 抒情傳統
  • 文化研究
  • 文學批評
  • 北大課程
  • 現代文學
  • 中國思想
  • 文化轉型
  • 詩學
  • 人文社科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60969
版次:1
商品編碼:12258143
品牌:三聯書店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64
字數:292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2006年鞦,作者應邀到北京大學短期授課,本書即根據那八堂課整理而成。八堂課,有六次是演講性質,各從“抒情”與現代中國話語的主題,如啓濛、革命、國族、時間/曆史以及創作主體,做齣觀察;另外兩次則為座談,範圍包羅較廣。作者所援引的範例有“五四”到當代的主要作傢,也有海外文學的佼佼者。所討論的文類,除瞭“抒情”錶述的主要形式詩歌之外,也嘗試瞭如小說、散文、戲劇,甚至音樂。作者另外寫齣《“有情”的曆史:抒情傳統宇宙觀文學現代性》作為序論,一方麵補足課堂上未能顧及的背景和論式,一方麵也試對同學們的課堂提問做齣比較有體係的迴答。作者以為,對“抒情傳統”的重新叩問,正是我們對中國文學何所來、何所去的反省,也是對一“有情”的曆史的召喚。

作者簡介

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國立颱灣大學外文係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於颱灣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係。現任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係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著有《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閱讀當代小說:颱灣.大陸.香港.海外》、《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想象中國的方法:曆史.小說.敘事》、《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傢》、《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現代中國小說十講》、《曆史與怪獸:曆史,暴力,敘事》、Fictional Realism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Mao Dun, Lao She, Shen Congwen, Fin-de-siècle Splendor: Repressed Modernities of Late Qing Fiction, 1849-1911, The Monster That Is History: History, Violence, and Fictional Writing in Twentieth -century China等。2006年11月9日,哈佛大學教授王德威於北京師範大學以《粉墨中國——性彆錶演與國傢論述》為題發錶演說。王德威以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魯迅、巴金、梅蘭芳等四位大師為例證,探討一代中國知識分子和文化人,在麵對各種傢國苦難的挑戰時,如何藉助性彆錶演或扮裝的觀念,來重新麵對或定義中國人、中國的民族性以及中國國傢如何建構的種種想象或實際論述問題。

目錄

前言序論“有情”的曆史: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演講1 導論2 瀋從文的三次啓悟3 紅色抒情:從瞿鞦白到陳映真4 抒情主義與禮樂方案:江文也與鬍蘭成5 江行初雪·遊園驚夢·遍地風流: 白先勇,李渝,鍾阿城6 詩人之死: 海子,聞捷,施明正,顧城座談1 想象中國的方法: 以小說研究史為中心2 海外漢學的視野:以普實剋、夏誌清為中心附錄1.北大識小2.北京驚“燕”

精彩書摘

  《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 在北大的八堂課》:
  但浪漫主義在中國文學的錶現還有另外一個麵嚮。以郭沫若、成仿吾為首的創造社作傢在20年代中期開始左轉,而他們首先開攻的對象不是彆的,就是浪漫主義。郭沫若在1925年就宣布“浪漫主義的文學早已成為反革命的文學”;成仿吾則強調“否定的否定”的必要,踏過浪漫主義布爾喬亞式反傳統的階段,朝嚮革命文學邁進。但這些左傾作傢賴以提倡普羅文學的激情,與他們曾經熱衷的小布爾喬亞激情,其實存有微妙的互動。日後以“革命加戀愛”小說走紅的蔣光慈提倡革命不遺餘力,但他筆下老牌浪漫唯我動機同時膨脹到驚人程度。試看他的宣言:“革命就是藝術,真正的詩人不能不感覺得自己與革命具有共同點。詩人:羅曼諦剋更要比其他詩人能領略革命些!”革命成為天啓式的狂喜經驗。通過這種狂喜,革命者得以掙脫世俗,進入“詩”一樣的超越境界,所以“唯真正的羅曼諦剋纔能捉得住革命的心靈,纔能在革命中尋齣美妙的詩意”。
  蔣光慈式“革命的羅曼諦剋”在30年代初即遭到批判。但我在他處已經指齣,中國新文學的左翼傳統始終不曾擺脫浪漫主義的因素,畢竟浪漫主義的根源不隻是個人主義的推崇,而帶有強烈批判社會色彩和公共精神。
  ……
《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課》 第一講:何為“抒情傳統”? 觀念的溯源與重塑 本講旨在撥開籠罩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中的諸多迷霧,為我們深入理解“抒情傳統”這一核心概念奠定堅實基礎。我們將不僅僅停留在字麵上的“抒情”,而是要追溯其在中國文學史中悠久的生命力與不斷演變的內涵。 首先,我們將審視“抒情”在中國哲學思想中的根源。自《詩經》以來,“興”、“觀”、“群”、“怨”等詩歌功能論,早已揭示齣中國古代文人通過文字錶達個體情感、反映社會現實、凝聚群體認同的深層訴求。我們將探討儒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審美原則,道傢“順乎自然,無為而治”的情感觀,以及佛教“諸行無常,一切皆苦”的悲憫情懷,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塑造瞭中國人的情感體驗和錶達方式。這些哲學思想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文學創作相互滲透,共同構築瞭中國抒情傳統的情感底色。 接著,我們將聚焦於“抒情傳統”在文學史上的具體呈現。從《詩經》樸素而真摯的吟唱,到楚辭瑰麗而奔放的想象,再到漢魏樂府的時代悲歌,以及唐宋詩詞的精巧與醇厚,我們能看到抒情主題的不斷拓展與錶現手法的日益豐富。我們將分析詩歌、散文、詞麯等不同體裁在抒情方麵的獨特貢獻。例如,唐詩的豪邁與婉約,宋詞的細膩與沉鬱,元麯的通俗與生動,都在各自的時代語境下,展現瞭中國人心靈世界的不同側麵。 更重要的是,我們將重新審視“傳統”的內涵。傳統並非一成不變的僵化符號,而是一個動態的、充滿生命力的生成過程。我們將探討曆代文人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如何根據時代的變化、社會的需求,對抒情傳統進行自覺或不自覺的重塑。每一次重要的文學變革,往往伴隨著對傳統抒情範式的反思與革新。例如,宋代以後,文人心境的轉變,對社會現實的關切加深,使得抒情的內容更加復雜,情感的錶達也更加內斂與深沉。 本講的最終目標是,通過對“抒情傳統”觀念的細緻梳理與深入剖析,幫助聽眾建立一個更為全麵、辯證的理解框架,為後續深入探討中國現代性語境下的抒情轉型做好知識準備。這並非是一次簡單的知識羅列,而是一次觀念的啓濛,一次對中國文學精神深度的探尋。 第二講:西潮激蕩與現代中國的“抒情危機” 本講將視角轉嚮近代中國,探討西方現代性思潮湧入對中國傳統抒情觀念帶來的劇烈衝擊,以及由此引發的“抒情危機”。 我們將首先迴顧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經曆的劇烈變動。西方科學、民主、自由等觀念的傳入,不僅改變瞭中國的政治經濟格局,更深刻地動搖瞭固有的文化價值體係。在文學領域,模仿西方文學體裁、藉鑒西方敘事技巧成為一股潮流。然而,這種模仿常常伴隨著對傳統抒情方式的疏離與質疑。 我們將分析,在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個體主義、理性主義的興起,與中國傳統社會強調的集體、倫理、人倫情感之間産生瞭怎樣的張力。西方的“我”的觀念,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君臣”、“父子”、“夫婦”等關係倫理,在情感錶達上形成瞭新的衝突。例如,曾經被視為天經地義的傢國情懷、忠孝節義,在新的時代語境下,開始受到質疑,個體的自由與情感的獨立成為新的訴求。 “抒情危機”並非是對抒情本身的否定,而是傳統抒情範式在應對新的時代課題時所遭遇的睏境。我們看到,一些作傢在試圖接納西方文學的某些元素時,發現傳統的抒情模式顯得笨拙、不夠直接,甚至無法有效地錶達現代人復雜而矛盾的情感。同時,過分模仿西方,又可能導緻中國文學失去自身的民族特色和文化根基。這種焦慮感,成為瞭近代中國文學創作中的一個重要主題。 我們將通過分析這一時期的一些代錶性作品和文學思潮,來具體展現這種“抒情危機”。例如,一些早期白話文學作品,在嘗試擺脫文言束縛的同時,其情感錶達也顯得稚嫩與生硬。梁啓超、王國維等學者的思想,以及他們對文學理論的探索,也反映瞭在東西方文化碰撞中,如何重新認識文學、重新定位抒情功能的努力。 本講的重點在於,揭示近代中國在文化轉型時期,其傳統抒情傳統所麵臨的深刻挑戰。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失落”,而是一個在劇烈動蕩中,對自身文化基因進行反思、重構,並試圖尋找新的錶達可能性的艱難過程。理解這個過程,有助於我們理解中國現代文學是如何在危機中孕育新的生機。 第三講:現代性視域下的“抒情主體”重塑 在前兩講的基礎上,本講將深入探討在中國現代性語境下,“抒情主體”是如何被重塑的。這不僅僅是個人情感的宣泄,更是社會變革、個體意識覺醒在文學中的集中體現。 我們將迴顧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那些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抒情主體”形象。從魯迅筆下那些在黑暗中呐喊、掙紮的個體,到茅盾小說中對底層人民命運的深切同情,再到巴金筆下燃燒著青春激情與反抗精神的青年形象,我們能看到,現代的抒情主體已經不再是古代文人那種相對封閉、以自我為中心的吟詠,而是更加關注社會現實,更加具有批判性與反思性。 我們將分析,現代性的核心特徵——個體化、理性化、以及對自由平等的追求——是如何影響瞭抒情主體的構建。在新文化運動的啓濛下,“五四”一代的作傢們,如鬍適、郭沫襄、冰心等,將“個性解放”、“情感自由”作為重要的文學主題。他們鼓勵直接、真實的錶達,挑戰傳統的道德觀念,使得抒情的內容和形式都發生瞭顯著的變化。 我們將重點關注,現代抒情主體如何在民族救亡的宏大曆史背景下,將個人的命運與國傢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例如,抗戰時期的文學作品中,那種傢國同構的深沉情感,既是個人傢園的失落,也是民族危亡的呼喚。這種集體的、民族的抒情,與個體的悲歡離閤交織在一起,形成瞭一種更為宏大、更為悲壯的抒情力量。 此外,我們還將探討,在新的社會結構和價值觀下,傳統的情感範式如何被重新解讀和轉化。例如,愛情觀、親情觀、友情觀都在現代性影響下發生瞭深刻的變化。愛情不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約束,而是追求心靈的契閤與情感的平等。親情也從傳統的孝道倫理,走嚮瞭更為平等、更為基於個體情感的互動。 本講將通過大量的文學例證,來勾勒齣中國現代抒情主體的豐富麵貌。我們會分析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作品,是如何呈現齣不同的抒情主體形象。這包括革命文學中的英雄主義抒情,鄉土文學中的泥土氣息與鄉愁抒情,以及都市文學中的迷惘與疏離抒情。通過對這些“抒情主體”的深入解讀,我們將理解中國現代文學在“抒情”這一命題上,是如何迴應時代、如何塑造國民精神的。 第四講:抒情傳統的現代轉譯:從“詩言誌”到“言我” 本講將聚焦於中國傳統“抒情傳統”在現代性語境下的具體轉譯過程。我們將探討,那些古老的情感錶達方式,如何在現代文學中被賦予新的生命,並適應現代人的精神需求。 首先,我們將迴顧中國古代“詩言誌”的傳統。詩歌作為“言誌”的藝術,強調的是詩人內在情誌的錶達,以及通過情誌來反映社會現實、教化民眾。這種“誌”是一種相對宏大、內在化的東西,往往與道德、人格、國傢命運等緊密相連。 接著,我們將分析,現代文學如何從“詩言誌”走嚮“言我”。“言我”不僅僅是“說我”,更強調的是一種對個體內心世界的真實、直接、甚至是赤裸的呈現。“我”的覺醒,使得文學的抒情焦點從宏大的“誌”轉移到更為個人化、更為內在化的情感體驗。“我”的感受、“我”的欲望、“我”的睏惑、“我”的掙紮,成為瞭抒情的重要內容。 我們將通過具體的文學實踐來闡釋這種轉譯。例如,現代詩歌在形式上,受到瞭西方自由詩的影響,擺脫瞭格律的束縛,使得情感的自由流淌成為可能。一些意識流作品,更是將內心世界的碎片化、非綫性化的呈現,將“言我”推嚮瞭極緻。 同時,我們也看到,傳統的“抒情基因”並沒有消失,而是以新的方式融入到現代文學中。例如,對自然景物的描摹,仍然是抒發情感的重要載體,但其背後的情感體驗已經發生瞭變化。從古代文人對自然寄情山水、尋求隱逸的抒情,到現代作傢對自然景物中蘊含的生命力、宇宙意識的體悟,這種“情”的內涵變得更為復雜和多維。 我們還將探討,在一些看似“非抒情”的文學體裁中,傳統的抒情元素是如何被巧妙地運用。例如,在一些現實主義的敘事中,人物的內心獨白、心理刻畫,實際上承載著深厚的抒情功能。即使是批判性的作品,其背後也往往蘊含著作者對社會、對人性的深切關懷與情感投入。 本講的目的是,揭示中國“抒情傳統”如何在現代性的大潮中,經曆瞭怎樣的“基因突變”與“能量轉化”。這並非是對傳統的背離,而是一種在新的時代語境下的生命力的延續與重塑。理解這種轉譯,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把握中國現代文學的情感邏輯與藝術特徵。 第五講:現代性語境下的“鄉愁”與“都市”抒情 本講將聚焦於兩種在中國現代文學中具有典型意義的抒情模式:“鄉愁”與“都市”抒情,並探討它們如何在現代性語境下産生和演變。 我們將從“鄉愁”開始。中國自古以來,土地與傢園就承載著深厚的文化情感。而“鄉愁”,作為一種對故土、對過往生活、對童年記憶的深切眷戀,更是中國傳統抒情傳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現代性進程中,大規模的城市化、人口流動,以及社會結構的變遷,使得“鄉愁”的情感內涵發生瞭深刻的變化。 我們將分析,現代“鄉愁”是如何在文學中呈現的。它不再僅僅是對田園牧歌式生活的懷念,而是常常與現代生活的疏離感、失落感、以及對現代化進程的反思交織在一起。一些作傢筆下的故鄉,既是溫暖的迴憶,也是已經遠去、無法迴歸的 Lost Paradise。這種鄉愁,往往帶有一種復雜的、矛盾的情感。 接著,我們將轉嚮“都市”抒情。隨著城市成為現代生活的主要舞颱,一種全新的抒情模式——“都市”抒情——應運而生。都市的快節奏、人際關係的疏離、以及個體在龐大都市中的孤獨感,成為瞭都市抒情的重要主題。 我們將探討,都市抒情是如何通過對城市景觀、城市生活、都市人群的描繪來完成的。例如,霓虹閃爍的夜景、人潮湧動的街道、冰冷的摩天大樓,都可能成為抒發情感的載體。而都市中的愛情、友情、甚至是對社會現實的批判,都以一種更為直接、更為碎片化的方式呈現。 本講的重點在於,揭示“鄉愁”與“都市”這兩種看似對立的抒情模式,實際上是如何在中國現代性語境下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許多作傢在描繪都市生活的同時,也無法擺脫內心深處的鄉愁;而在描寫鄉愁時,也往往會投射齣對現代都市生活的某種想象或批判。 通過分析具體作品,如瀋從文筆下的湘西世界、張愛玲筆下的上海風情、王安憶筆下的上海弄堂生活,以及一些當代作傢對城市生活的細膩描摹,我們將理解這兩種抒情模式在中國現代文學中的獨特魅力與深刻意義。它們共同構成瞭中國現代文學情感錶達的豐富圖景,展現瞭現代人在巨變時代中的精神軌跡。 第六講:革命敘事與“集體抒情”的生成 本講將深入探討革命敘事在中國現代文學中的興起,以及由此催生的“集體抒情”這一獨特的抒情模式。 我們將首先迴顧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革命浪潮。從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革命不僅僅是政治變革,更是深刻影響瞭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判斷和情感錶達。在革命的號召下,個體的聲音需要融入集體的洪流,個人的情感也需要與革命的理想相契閤。 我們將分析,“集體抒情”的生成機製。它強調的是一種超越個體局限的、麵嚮整個民族、整個階級的共同情感。這種情感往往是高昂的、激進的、充滿鬥爭精神的。例如,對革命的堅定信念、對敵人的仇恨、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以及在共同戰鬥中産生的同誌情誼,都成為瞭集體抒情的重要內容。 我們將通過分析革命題材的文學作品,來具體展現“集體抒情”的特點。例如,早期革命詩歌中,那種充滿激情、口號式的錶達,以及對英雄人物的歌頌,都是集體抒情的典型體現。小說、戲劇等體裁中,也大量描繪瞭革命者前赴後繼、英勇獻身的精神,通過對這些宏大敘事的展現,來激發讀者的集體情感共鳴。 然而,我們也將審視“集體抒情”背後可能存在的復雜性。當個體的真實情感被壓抑,當革命的口號取代瞭真摯的錶達,這種集體抒情也可能走嚮模式化、空洞化。我們將探討,一些優秀的革命文學作品,是如何在宏大敘事中,依然能夠捕捉到個體在集體洪流中的掙紮與閃光,從而使得這種集體抒情更具人性化和感染力。 本講的重點在於,理解“集體抒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曆史地位和藝術特徵。它既是中國革命特定曆史時期的産物,也是一種強大的情感動員力量。同時,我們也需要以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其在發展過程中可能齣現的局限性,以及它對中國現代文學情感錶達的多樣性所帶來的影響。 第七講:反思與轉嚮:後革命時代的抒情睏境與新探索 本講將聚焦於後革命時代的中國文學,探討在這個新的曆史時期,文學抒情所麵臨的睏境,以及由此引發的新探索。 我們將迴顧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曾經被強調的革命理想、集體主義敘事,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開始受到質疑和反思。人們開始重新審視個體價值、個人情感,對以往的文學模式産生瞭新的訴求。 “後革命時代的抒情睏境”體現在,當革命的激情褪去,當曾經的宏大敘事不再具有絕對的號召力,作傢們如何尋找新的抒情切入點?傳統的集體抒情模式顯得力不從心,而過於個人化的抒情又可能被視為“庸俗”或“脫離現實”。這種在繼承與突破之間的搖擺,成為瞭這一時期文學創作的普遍特徵。 我們將分析,在這一時期,文學抒情齣現瞭哪些新的探索。例如,“傷痕文學”的齣現,是對過去一段曆史的深刻反思,通過對個體創傷的描繪,來錶達一種沉痛的、內斂的抒情。隨後的“反思文學”、“尋根文學”,則進一步將目光投嚮瞭中國傳統文化,試圖從中尋找新的精神資源和情感寄托。 同時,我們也看到,對西方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思潮的藉鑒,也為中國文學注入瞭新的活力。意識流、解構主義等手法,使得文學的抒情方式變得更加多元、更加實驗化。對個體內心世界的深層挖掘,對現代社會中存在的迷惘、疏離、異化等主題的關注,都成為瞭新的抒情熱點。 本講的重點在於,揭示後革命時代的中國文學,是如何在反思與探索中,努力擺脫原有的束縛,尋找新的抒情齣路。這是一種艱難的轉型,也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自覺。我們將通過分析一些代錶性作品,來展現這一時期文學抒情的復雜性與豐富性,以及它為中國現代文學的未來發展所奠定的基礎。 第八講:“抒情傳統”在當下的迴響:文學、曆史與個體生命的交織 在本次係列講座的最後一講,我們將嘗試將前七講的內容進行一個有機整閤,並探討“抒情傳統”在當下的迴響,以及它如何與我們的個體生命、曆史變遷發生深刻的交織。 我們迴顧整個係列,從“抒情傳統”的觀念溯源,到現代性對其的衝擊與重塑,再到鄉愁、都市、革命敘事等不同模式的生成與演變,我們看到,“抒情”並非是一個 static 的概念,而是一個 dynamic 的、充滿生命力的生成過程。它如同一條流淌在中國文學與文化史中的河流,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展現齣不同的水勢與風貌。 本講將聚焦於“當下”。在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當代社會,文學抒情是否還有存在的意義?我們如何理解當下文學中湧現齣的新的抒情現象?這可能包括對個體經驗的極緻書寫,對社會現實的微觀觀察,對曆史的迴溯與重估,以及對未來可能性的想象。 我們將探討,當代的“抒情傳統”是如何在更加多元、更加碎片化的媒介環境中,找到新的錶達途徑。網絡文學、新媒體敘事,以及各種跨界藝術的融閤,都在不同程度上承載著當代人的情感與思考。 同時,我們也強調,理解“抒情傳統”的當下迴響,離不開對曆史的關照。我們當代的個體生命,依然處在中國現代性轉型的大背景下,依然受到曆史的迴響與影響。那些曾經的抒情模式,那些曾經的情感錶達,都以不同的方式,滲透到我們今天的經驗之中。 本講的最終目標,是希望聽眾能夠建立一種更為自覺的、批判性的文學與情感閱讀能力。理解“抒情傳統”的深厚底蘊,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當下文學的脈絡,理解個體情感在曆史變遷中的演變,並最終,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我們自身,以及我們所處的世界。本次講座,並非是對“抒情傳統”的終結,而是一次開啓,一次邀請,邀請大傢在自己的閱讀與生活中,繼續探索屬於我們時代的“抒情”之美與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當我在書店的貨架上看到《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課》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聽起來像是一次思想的盛宴。我一直對中國文化的根基有著強烈的求知欲,尤其是“抒情傳統”這個詞,讓我聯想到那些流傳韆古的篇章,它們承載著中國人的情感、審美和對世界的獨特理解。而“中國現代性”則是一個更宏大、更具挑戰性的概念,它意味著我們正在經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我特彆好奇,在這場現代化的浪潮中,我們的抒情傳統是如何應對的?它是被邊緣化瞭,還是以一種全新的姿態融入瞭現代生活?“在北大的八堂課”這樣的描述,預示著這本書將以一種深入淺齣的方式,為讀者呈現一場高水平的學術對話。我期待能夠在這本書中,看到作者如何將抽象的理論與具體的曆史現象相結閤,如何揭示齣中國現代性背後,那些深植於抒情傳統中的文化基因。這本書,仿佛是為我量身定製的一場精神之旅,讓我能夠在喧囂的時代中,重新審視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並找到理解我們自身民族性的鑰匙。

評分

《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課》這個書名,讓我想起瞭自己曾經對中國古典文學和美學的濃厚興趣,以及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所感受到的某種失落。我一直覺得,中國人的情感錶達方式,從古老的詩經到唐詩宋詞,再到近代的散文,都有一種獨特的韻味,一種含蓄而深邃的美。而當我們談論“現代性”時,我們往往會更多地關注經濟發展、科技進步、製度變革,似乎忽略瞭在這些外在變化之下,我們內在的精神世界、情感的錶達方式,也在經曆著深刻的重塑。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一個可能將這兩者緊密聯係起來的視角。我期待它能夠深入探討,我們的抒情傳統是如何在現代化的進程中被重新詮釋和發展的?那些在過去被視為重要價值的情感,是否在當下依然具有生命力?或者,它們是否已經因為現代性的影響而發生瞭質的變化?“在北大的八堂課”,這樣的錶述,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充滿瞭學術性的期待,我相信它會提供一種嚴謹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幫助我理解中國現代文化在繼承與創新之間所走的道路,以及這種道路對我們當下生活和未來發展可能産生的深遠影響。

評分

讀到《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課》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的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一種古老智慧與現代睏惑的交織。想象一下,在北大這樣一個學術殿堂,思想的碰撞是如何激烈的?“抒情傳統”,我理解它不僅僅是文字的排列,更是中國民族精神深處情感的流動,是文人墨客寄情於山水、托物言誌的細膩與深沉。而“中國現代性”,則像是一場席捲而來的巨浪,裹挾著西方文明的衝擊、科技的進步、社會結構的劇變。我非常想知道,在這場交鋒中,我們的抒情傳統是選擇瞭堅守,還是勇敢地融入?它是否在現代的語境下獲得瞭新的生命力?或者,它也在被時代的洪流逐漸消解?“八堂課”這個形式,給我一種紮實、係統、有條理的期待。我希望作者能夠帶領我,一步步揭開這層層迷霧,看到那些隱藏在曆史深處的聯係,理解當代的中國人在麵對西方現代性的衝擊時,如何從自身的抒情傳統中汲取力量,構建屬於自己的精神傢園。這本書,似乎是一把鑰匙,能夠開啓我理解中國現代文化復雜性的另一扇門,讓我不再迷失在紛繁的世界裏,而是找到屬於自己的精神坐標。

評分

《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課》,這個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穿越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張力。我一直覺得,要理解一個民族,必須深入其情感的錶達方式,而中國人的“抒情傳統”,無疑是理解中國人心靈世界最重要的一扇窗。從古人的“感時傷懷”、“以樂景寫哀”,到後世的“興觀群怨”,都體現瞭一種深沉而獨特的情感哲學。然而,當“中國現代性”這個詞匯齣現時,我們不得不麵對一個更加復雜和多元的現實:西方的思想湧入,科技的飛速發展,社會結構的劇烈變動,這一切都在改變著我們。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一個可能解答我心中疑問的路徑。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這場現代化的衝擊下,我們的抒情傳統是如何被看見、被理解、被傳承,或者被遺忘的?“在北大的八堂課”,這樣的錶述,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仿佛能置身於一個高端的學術場域,聆聽思想的火花碰撞,看到作者如何以嚴謹的學術態度,抽絲剝繭地梳理齣中國現代性與抒情傳統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從而幫助我更清晰地認識我們所處的時代,以及我們民族文化基因的演變曆程。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課》。我一直在思考,現代中國的發展,尤其是在文化和精神層麵,是如何與我們悠久的傳統進行對話的?“抒情傳統”這四個字,立刻讓我聯想到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閃耀的詩歌、散文、書法,它們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情感、審美和哲學思考。而“中國現代性”則是一個更宏大、也更復雜的概念,它包含瞭政治、經濟、社會、思想等各個方麵的轉型和變遷。將這兩者放在一起,並且以“在北大的八堂課”這樣的形式呈現,預示著一種深入淺齣的學術探討,仿佛能聽到知名學者在講颱上循循善誘,為我們梳理齣一條清晰的脈絡。我特彆好奇,在現代化的浪潮中,我們那些古老而寶貴的抒情傳統究竟是以何種方式被繼承、被轉化,又或是被挑戰和重塑的?那些在北大課堂上激發的思想火花,是否能夠幫助我們這些遠離象牙塔的普通讀者,更好地理解我們自身所處的時代,以及我們與曆史的情感連接?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在我探索這些問題時,注入瞭一劑強心針,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八堂課”裏究竟蘊含瞭怎樣深刻的見解和精彩的論述,它們將如何啓迪我的思維,讓我對“中國性”的理解更上一層樓。

評分

喜歡書,喜歡看書,喜歡買書,自己喜歡的、精挑細選的書就好。

評分

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 在北大的八堂課

評分

京東每年的大促活動總是買書最瘋狂的時候,今年又囤瞭非常多的書。

評分

再版瞭

評分

喜歡書,喜歡看書,喜歡買書,自己喜歡的、精挑細選的書就好。

評分

看看是怎麼論述的吧,希望有用。

評分

王德威先生的書好不容易再版,立刻買下。還有好幾部大衛王的書在內地沒齣版。

評分

京東每年的大促活動總是買書最瘋狂的時候,今年又囤瞭非常多的書。

評分

再版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