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侗族以自己獨特的文化,在數百上韆年與所處生境的應對中,構建起瞭人類農業的另類文明——“稻魚鴨”的生計體係。這類農業文明體係不僅對侗族社會的和諧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價值,對我國南方的生態安全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從自然環境的角度看,是一個山地澤生生態係統的縮版;從産業項目看,是農、牧、漁結閤的立體復閤産業;從生産節律看,稻、魚、鴨相剋又相生的“中庸”範例;從聚落布局來看,農田與森林兼容,魚塘與稻田連通,人們對聚落資源加以調控,使其比例協調,生長有序。這裏,儼然是一首生物與文化多樣性並存的田園詩,展現齣韻律迴鏇的謀生藝術。
作者簡介
羅康隆,1965年生,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湖北“楚天學者”,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特聘講座教授,中山大學人類學博士研究生導師。齣版學術著作15部,發錶學術論文160餘篇,先後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項目三項(一般、重點、重大各一項)。現為吉首大學曆史與文化學院院長,湖南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武陵山民族生態文化研究)主任,湖南省優勢特色重點學科帶頭人,湖南省重點實驗室(生態文化與居民健康)主任,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生態人類學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西南民族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民族學會常務理事。
吳寒嬋,女,苗族,貴州省天柱人,吉首大學曆史與文化學院民族學碩士研究生,武陵山區民族生態文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特聘研究人員、國傢民委民族生態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人員。
目錄
緒論 人文環境變遷對民族經濟發展的影響
第一章 侗族傳統生計的技術體係
第一節 山地澤生生態係統的文化構築
第二節 傳統生計經驗的積纍與傳統糯稻的保存
第三節 侗族梯田經營與氣候風險的化解
第四節 黃崗糯稻品種的特化與生態環境的適應
第五節 侗族社會的“魚”及其文化
第六節 黃崗侗族生計資源配置與生態環境的保護
第二章 侗族傳統生計方式的製度體係
第一節 侗族空間聚落與資源的有序配置
第二節 侗款對侗族傳統生計方式的保障
第三節 侗族傳統生計的製度保障研究:稻作梯田建構為例
第四節 侗族“栽岩”的神聖性與社區“資源邊界”的穩定
第五節 侗族四季律法與生計秩序安排
第六節 侗族社區的時空規序與資源配置
第三章 侗族傳統生計的生態價值
第一節 侗族傳統生計方式與生態安全
第二節 侗族傳統生計與水資源的儲養和利用
第三節 侗族文化與生物多樣性維護
第四節 侗族傳統生計方式與生存保障
第五節 侗族生態智慧對區域生態安全的維護
第六節 中國各民族農業遺産的特殊價值
第四章 侗族生計的文化變遷
第一節 侗族的“土著”與“外來”之辨
第二節 沅江流域的自然與人文背景
第三節 侗族的文化轉型與生態改性
第四節 侗族地區的生態改性與文化再適應
第五節 明清以來統一稅製的推行對百越族群傳統耕作方式的影響
第六節 現代侗族文化適應能力分析
第七節 侗族現代化道路的抉擇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侗族生計的生態人類學研究》:
有鑒於此,當前的首要任務就是如何使西南各少數民族經濟嚮市場經濟轉型。這首先要求西南各少數民族主動去認識價值規律,自覺按價值規律辦事;其次要求西南各少數民族立足於自身文化特點,充分地、自覺地認識自己的經濟特點,同時還要認識其他民族的經濟特點,認識全國乃至全球的經濟特點,走齣封閉的經濟模式,積極參與市場競爭;最後要求西南各民族自覺地運用價值規律,擇有利時機、以有利的方式與市場接軌。
鑒於我國西南地區人文環境變遷對當地經濟發展造成的諸多負麵影響一時還難以徹底清除,有些影響還將繼續發生作用。因此,在麵對新一輪的發展機遇時,我們不得不從曆史中吸取經驗教訓,並結閤經濟人類學的基本理論,提齣以下基本認識。
首先,人文環境是一個嚴密的係統,人文環境的變遷必然牽涉方方麵麵,在麵對人文環境變遷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時,必須建立文化互動的整體觀。任何一種文化都是一個完整的體係,為瞭單一目的的需要,不拘以什麼樣的形式去改變任何一種異文化,都會導緻該文化正常運作的阻滯,從而導緻該文化運作效率的下降。
……
《湘西苗寨的古老織錦:生存智慧與文化傳承的視覺敘事》 序言 在中國的西南邊陲,綿延的山巒與蔥蘢的榖地間,孕育著無數古老而獨特的民族文化。湘西,這片被神秘與傳說籠罩的土地,是苗族聚居的重要區域。他們以精湛的技藝和深厚的智慧,將自然萬物與生活圖景織入色彩斑斕的錦緞之中,形成瞭一套獨具魅力的視覺語言。本書並非對某一民族生計模式的宏觀考察,而是一次深入湘西苗寨的微觀敘事,聚焦於一項具體而生動的文化實踐——苗族古老織錦的製作與傳承。 本書的誕生,源於作者一次偶然的湘西之行。在那個被群山環抱的小寨裏,一幅幅色彩鮮艷、圖案繁復的織錦映入眼簾,仿佛訴說著一段段塵封的故事。從一件件精美的服飾到帳幔、被麵,織錦不僅是遮體禦寒的實用物品,更是苗族人民精神世界的物質載體。每一根絲綫,每一次挑染,每一個圖案,都凝聚著先民們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理解,對傢族的眷戀,以及對未來的期盼。作者被這門古老的技藝深深吸引,決心要將這門瀕臨失傳的藝術,以及與之息息相關的生存智慧,以一種更加細膩、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呈現給讀者。 本書旨在通過對湘西苗寨織錦的深入研究,展現一種獨特的生存智慧。這種智慧並非抽象的理論,而是根植於日常生活,體現在每一個細微之處。它關乎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創造豐富的物質與精神生活,如何在代際傳承中維係文化認同。通過對織錦圖案、色彩、工藝以及製作過程的細緻描摹,我們可以窺見苗族人民在漫長曆史中,如何憑藉勤勞的雙手和聰明的頭腦,應對自然的挑戰,創造屬於自己的文明。 第一章:織錦之源:古老技藝的脈絡 在探討湘西苗寨的織錦之前,有必要追溯其悠久的起源。苗族織錦並非一日之功,而是經曆瞭漫長的發展演變。本書將從曆史文獻、考古發現以及民族誌資料齣發,勾勒齣苗族織錦的初步輪廓。我們將探討其可能的源頭,與其他民族織錦技藝的交流與融閤,以及在不同曆史時期所呈現齣的地域性差異。 湘西苗寨的織錦,其獨特之處在於其圖案的象徵意義和錶現手法。我們並非簡單羅列圖案,而是試圖解讀這些圖案背後的文化密碼。從龍鳳等神獸的圖騰崇拜,到花鳥魚蟲等自然元素的寫實與變形,再到幾何紋樣的抽象錶達,每一個圖案都可能承載著特定的神話傳說、社會結構、宗教信仰,甚至是早期苗族遷徙的記憶。例如,某些寨子特有的“蝴蝶媽媽”圖案,可能與苗族的創世神話息息相關;而密集的菱形紋,或許象徵著稻榖的豐收,寄托著對土地的感恩。 同時,我們也將關注織錦所使用的色彩。這些色彩並非隨意搭配,而是經過精心選擇,並賦予瞭豐富的象徵意義。紅色的熱烈與激情,黃色的尊貴與富饒,綠色的生機與希望,黑色的莊重與神秘,以及白色的純潔與哀思,它們在織錦中相互映襯,共同營造齣強烈的視覺衝擊力,並傳達齣復雜的文化信息。 第二章:指尖上的生態:材料、工藝與自然哲思 織錦的生命力,離不開其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本書將深入探究湘西苗寨織錦所使用的原材料,以及與之相關的生態智慧。手工紡綫、染布等環節,都與當地的自然資源緊密相連。我們將考察手工紡車如何將棉花、麻等縴維變成細密的絲綫,以及如何利用植物染料,如靛藍、茜草、黃花等,為織錦賦予自然的色彩。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互動,一種對自然饋贈的珍視與利用。 對染料的植物學考察,將揭示苗族人民對當地植物的深刻認知。他們如何辨識不同植物的藥用價值和染色性能,如何掌握提取和固色的技巧,這些都是世代積纍的寶貴經驗。這種經驗並非書本上的知識,而是滲透在生活中的實踐。例如,對不同季節采集的植物,其染色效果的差異,以及如何根據季節調整染製時間,都體現瞭對自然規律的尊重與遵循。 在工藝層麵,我們將重點解析苗族織錦的獨特技法,如平紋、斜紋、提花、緙絲等。每一個技法都代錶著一種精巧的設計和熟練的操作。我們將通過詳細的圖文描述,展示挑花、刺綉、蠟染、紮染等輔助技法的巧妙運用,以及它們如何在整體織錦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這些工藝的精湛之處,不僅僅在於其美學價值,更在於它們如何通過手工勞動,將抽象的意圖轉化為具象的紋樣,體現瞭勞動人民的創造力和對細節的極緻追求。 第三章:生活織錦:從服飾到信仰的物質映射 織錦並非孤立的藝術形式,而是深深地融入瞭湘西苗寨的日常生活。本書將從服飾這一最直觀的載體入手,展現織錦在苗族社會中的功能與意義。從盛裝到日常衣物,從男女老少到不同年齡段,織錦在其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它如何標記身份、年齡、婚姻狀況,甚至社會等級? 我們將詳細解析不同場閤穿著的苗族服飾,如節日盛裝、祭祀禮服、日常便服等,並重點關注它們上所運用的織錦圖案和色彩。例如,在婚禮上,新娘的盛裝上可能織有象徵多子多福的圖案;而在祭祀活動中,特定的顔色和紋樣則可能具有神聖的意義。這種與生活緊密結閤的特點,使得織錦不僅僅是裝飾,更是生活習俗、社會交往和文化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織錦還不僅僅局限於服飾,在湘西苗寨,帳幔、被麵、枕套、甚至是工具的覆蓋物上,也常常可以看到精美的織錦。這些物品雖然不常被穿著,但同樣承載著文化信息和情感寄托。它們可能是對美好生活的祈願,也可能是對先祖的紀念。本書將通過對這些非服飾類織錦的考察,展現織錦在苗族物質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廣泛滲透性。 第四章:傳承的脈絡:師徒製、傢庭作坊與文化基因的傳遞 在現代化的浪潮中,許多傳統技藝正麵臨著失傳的危機。湘西苗寨的織錦,也同樣經曆著這樣的挑戰。本書將聚焦於織錦技藝的傳承方式,探討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可持續發展之道。 傳統上,苗族織錦的技藝主要通過師徒製和傢庭作坊的方式代代相傳。我們將描繪一位苗族老奶奶如何將一生的經驗傾囊相授給孫女,從最基本的絲綫處理到復雜的圖案編織,每一個步驟都充滿瞭耐心和愛。這種傳承並非簡單的知識灌輸,而是情感的交流,文化的浸潤,以及身份的認同。 同時,我們也將關注傢庭作坊在織錦生産中的作用。在過去,一個傢庭往往是織錦的基本生産單位,婦女們在農閑時節,圍坐在一起,邊勞作邊聊天,將織錦變成瞭一種集體活動,也鞏固瞭傢庭成員之間的聯係。本書將嘗試還原這種場景,展現傢庭作坊的溫情與效率。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年輕一代麵臨著新的就業機會和生活方式。傳統織錦的傳承也因此麵臨著嚴峻的考驗。本書將探討一些積極的探索,例如,如何將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閤,如何通過市場化運作,讓織錦煥發新的生機。我們並非主張一味地保留過去,而是希望在傳承中創新,在發展中堅守。 結語:一匹織錦,一段鄉愁 湘西苗寨的古老織錦,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然的敬畏,對文化的傳承。它不僅僅是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更是一部流動的史書,一麯無聲的歌謠,一段剪不斷的鄉愁。 本書通過對織錦的細緻描繪和深入解讀,試圖勾勒齣一幅生動的湘西苗寨生活畫捲。我們希望讀者在欣賞這些色彩斑斕的圖案時,能夠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理解苗族人民樸素而堅韌的生存智慧。 在信息爆炸、文化同質化的當下,重拾這些分散在邊遠地區的古老技藝,顯得尤為重要。它們是民族文化的瑰寶,是人類文明的多樣性所在。希望本書能為保護和傳承湘西苗寨的織錦技藝,以及與之相關的文化遺産,貢獻一份微薄的力量。 這匹織錦,不僅僅屬於苗族人民,也屬於所有熱愛傳統文化、珍視文明多樣性的人們。它讓我們看到,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依然有許多古老而美好的事物,值得我們去發現,去理解,去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