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盡管中西方齣版行業略有差異,但全世界的編輯對好稿子的標準是大體相當的。
《來稿恕難錄用》是被作傢稱為“死神”的資深寫作教練、策劃編輯傑西卡?佩奇?莫雷爾與你分享的避免被退稿命運的秘密。這本書就像一本答疑手冊,迴答瞭寫作者們收到退稿信時腦子裏浮現的一連串疑問。
本書的寫作指南均來自實戰經驗,既包括作者所閱書稿中的紕漏與不足,也包括她給齣的成功齣版的建議。每章都包含相應的“試一試”練習和“小技巧”總結。文末附有“小說寫作術語錶”和“齣版行業術語錶”,給你一份完整寫作齣版指南。
  
  優秀的作品都是獨特的,但亦有諸多共同之處——牽動我們的情感,激發我們的想象力,並且令人難以忘懷。而糟糕的小說、故事和迴憶錄,也有它們的共同之處,譬如無聊的對話、牽強的人物,這些緻命且相同的錯誤無一不使文學經紀人或者審稿編輯動用他們常備手邊的退稿信——格式化的“來稿恕難錄用”,隻留下雄心勃勃的作傢們一片茫然,他們往往根本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裏。
  在本書中,資深寫作教練、策劃編輯傑西卡?佩奇?莫雷爾,將為你解析你所收到的退稿信。她憑藉多年的審稿與創作經驗,分析瞭大多數寫作者會犯的特定類型的錯誤,包括乏味的情節、失敗的懸念,以及關鍵場景中的無效對話等。莫雷爾的指導直指寫作者的錯誤,並提供瞭更為重要的內容——如何改正。在本書中,莫雷爾將通過十餘章的分析幫助寫作者逐步梳理各類錯誤,並給齣相應的速查清單、練習、技巧提示,以及小說寫作術語錶和齣版行業術語錶。希望讀者能夠通過閱讀本書使作品得以完善,不再遭遇另一封退稿信。
  
  傑西卡·佩奇·莫雷爾(Jessica Page Morrell),著有《字裏行間:掌握小說寫作的微妙元素》《如何描寫小說中的壞蛋》《寫齣風暴》等多部寫作指導書。她是一位編輯,並常年教授作傢寫作,足跡遍及美國西北部的寫作工坊、北美的寫作大會,以及華盛頓州的多所大學。她從1991年開始教授寫作課,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是www.writing-life.com網站的負責人,就與寫作相關的話題撰寫瞭大量專欄。她也是《作傢》和《作傢文摘》雜誌的撰稿人,並撰寫時事通訊“作傢的生活”。
1 第一印象:如何寫齣有力、動人、潛力無限的開篇
2 內容支撐:以最大化戲劇效果架構故事 
3 將情節視為動詞:以轉機、逆境和行動塑造故事 
4 脫衣舞:引發懸念 
5 鮮血、玫瑰和蚊子:從感受寫起 
6 賣弄炫耀:控製風格和語言 
7 衝突:有衝突無法忍受,沒衝突寫不下去 
8 “她快活地說”:避免對話災難 
9 永遠彆寫軟骨頭:塑造強有力且令人難忘的人物 
10 搭建場景:寫齣故事的建築構件 
11 尋找情感:帶著情感力量寫作 
12 悲情故事不等於迴憶錄:寫那些讓讀者欲罷不能的生活故事 
13 最後的編輯:完善手稿,彆搞砸 
14 把編輯逼瘋:貽笑大方的稿子 
後記:以寫作為生 
緻謝 
術語錶 
譯後記 
前言
齣版業一個赤裸裸的現實就是:被拒的手稿遠比麵市的成書多。雖然沒有人知道準確的百分比,但能齣版的肯定不足成稿的百分之一,這是多麼令人沮喪的數據。被拒稿實在令人心痛,使我們信心動搖,並且質疑自身。本書講的就是如何避免發生這樣的事。通過本書,我希望你的手稿能被打造成為麵嚮市場的産品,助你實現將手稿變為成書的夢想。
是的,我剛剛用瞭一個特彆不浪漫的詞:産品,但我也是情非得已。作為一個策劃研發編輯,我理解像手術刀一樣的紅筆是怎樣鋒利地揮嚮瞭作者,這些令人痛苦的嚴厲苛責正是齣自像我這樣的人之手。所以在此,我希望分擔你數月以來的辛勞以及忍辱負重,我希望提供給你一種內行人的視角,為你提升手稿質量——在你下一次把它呈遞給他人之前。
寫作本書的念頭源於我自己的一大恐懼,那就是當我壽終正寢以後,我將焦躁不安且不甘於死後的生活——無論那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我覺得人死瞭就相當於穿上瞭一件永不消失的隱身鬥篷,就像“哈利?波特”係列裏麵描寫的那樣。我的打算是隱身之後,迴到我曾經生活的鎮子,看看朋友和傢人,以及那些我過去常去的地方。好吧,實話告訴你,我可能會像我12歲時那樣經常鬼鬼祟祟,愛管鄰居傢的閑事,齣沒在他們傢的壁櫥、碗櫃還有梳妝颱的抽屜旁——上帝啊,讓我錶現得淑女一點吧。
我應該還會化身為雲雀,去親訪自己的墳墓——但凡你有這種想法,你鐵定會將自己設想為一隻雲雀。當然這好奇得有點兒病態,我死後也可能會忙於進行身份轉換,以緻根本注意不到終老之所的那些細枝末節。
正鬍思亂想時,我找到瞭自己的墓地,巡視一圈之後,我注意到墓碑前有一束花。這讓我雀躍不已,因為我在世的時候,身邊總有鮮花相伴。然後我俯下身,讀到瞭自己的墓誌銘——“孩子們和寵物狗愛她,但是作傢們稱她為死神”。
要不是我已經死瞭,我肯定得氣背過氣去。
事情明擺著,被比作一個手持鐮刀的傢夥可不是什麼褒奬。在《新約》和《舊約》的聖經故事裏,都提到瞭這位嚮埃及人的頭生子索命的死神。
作為我的辯護,讓我先來解釋一下我是怎麼獲得這個名號的。我從1991年開始給寫手們開班上寫作課,與此同時,在過去的20年間,我也以使作傢們心碎為生。之所以說得這麼殘酷是因為我有一份作為編輯的工作,當然在我開辦的文學小組裏,這種讓作傢心碎的事也時常發生。我在北美的各種寫作會議上講課,深知如何對待那些熱氣騰騰的手稿。
這些年來,我讀過成百的手稿、教過數韆的寫手,經常會對這些人迎頭潑冷水,當然該嘉奬的時候也會嘉奬。所以就造成這樣的局麵:要得到我的專業意見,作傢們就得交上他們視若珍寶的手稿,而且還得信任我。要是他們參加過我的工作坊或者聽過我的課,讀過我的書,他們就會意識到我貨真價實,的確懂得很多關於寫作的知識。
正因為肩負這種信任,加之我深諳著書艱難,所以每當我發錶審稿意見的時候,都會感到自己成瞭西濛?考威爾西濛?考威爾(Simon Cowell,1959—),英國唱片製作人、電視製作人,被稱為選秀之父。作為多個電視選秀節目的評審,如《流行偶像》《美國偶像》和《英國達人秀》,他發掘瞭不少人纔,但也因常常對參賽者發錶刻薄而有爭議的評論而受到關注。——譯者注。如無特彆說明,本書注釋均為譯者所注。。同很多作傢一樣,我深知把自己的作品交由陌生人審閱的感觸。作傢伊麗莎白?伯格(Elizabeth Berg)說得好,這簡直是手無寸鐵卻與全副武裝的人短兵相接。實不相瞞,我知道這份信任之重,我也與你感同身受。然而,嚴苛的批評是寫作過程中不可逾越的部分。這不僅是新晉寫手們需要接受的事實,也是寫作技巧得以提升的必由之路。
在多年的審稿經曆中,我一方麵驚異於會發現如此之多的好想法,另一方麵也吃驚地發現,這些好想法根本沒有做好被齣版業那些鷹眼審閱的準備。說到“手無寸鐵”,這些故事中的大部分(我這裏所指的是各種達到成書篇幅的手稿,包括小說、迴憶錄、寫作指導書、劇本等),編輯都隻能翻兩頁就丟到一邊,快到簡直談不上“讓我們忘瞭它吧”。
理由很簡單:太多的初級寫手不是閤格的作傢。太多人不瞭解小說的基礎,不明白如何基於衝突對立來構建場景,不去琢磨自己在希博伊根縣的童年時代與父親笑點不一緻的腦筋急轉彎為什麼不能作為迴憶錄的有效組成部分。太多人的文字缺乏詩意和韻律,而且太多人對齣版行業知之甚少。
我也搞不懂怎麼會有那麼多自作聰明的人寫齣浮誇、蒼白、空無一物、一派鬍言的東西,我簡直想為審稿期間遭的罪額外收費。我當然讀過由優秀作者精心寫就的手稿,但也讀過勉強成句的爛稿,就像野餐時除瞭幾片三明治外什麼也沒有。
我知道這聽上去很殘忍,也難怪我頂著個“死神”的名號,但如果你坐在我的位子上,恐怕你也會寫這樣一本書。
我做策劃編輯的時候,通常會在審閱完手稿後給投稿者寫上很長的審稿意見。在我為一篇不怎麼樣的故事寄迴我的審稿意見之後,我會感覺於心不安。事實上,有時簡直難過得胃疼,因為我知道收到反饋意見的人會多麼痛苦。我知道作傢的一部手稿會耗時數月甚至數年,其間也許曆經三四次修改。當朋友們外齣聚會、打球、看電影、野炊的時候,他們卻趴在電腦前辛勤工作。負責告知他們故事行不通的人是我,可是這麼做於我並不好受。讀我的審稿意見就像你剛經曆完一場手術,從麻醉中醒來後頭暈惡心、疼痛不已,而這時你的愛人又拋棄瞭你。
令人驚奇的是,我的許多客戶,特彆是那些已經齣版過作品的作傢,尤其能經受得住我的批評。我收到過衷心的感謝,感到瞭輕鬆和釋然,見到瞭對方撥雲見日後友善的微笑,因為作傢知道瞭自己的故事裏缺少的是什麼。基於審稿意見,我們會不時通電話或者見麵——這也是頭腦風暴的好機會,比如我們會討論如何使開篇更緊湊,如何拉長或改寫結尾,展開主人公的背景故事或者動機。
許多客戶修改齣瞭更好的故事版本,持續獲得齣版閤同。當然我也知道有些人可能很難從我的打擊中恢復,盡管我希望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會淡忘曾經的疤痕。
寫這種審稿意見最難的部分在於既要口吻正式,又要有理有節、不失鼓勵地指齣手稿中存在的問題。我顯然不能直說您的故事根本讀不下去,有工夫還不如去養一隻臘腸犬。然而很多次當我打算奉勸他們換職業的時候,我也對這些作傢同情得想哭。
寫作本書的構想始於2007年,我於2008年春動筆,一年後結稿。這段時期經濟遭遇瞭大衰退,銀行倒閉,房産經濟泡沫破裂,世界範圍的圖書業都遭遇寒鼕。齣版商比之前更知世道艱難,開始自降身段,除瞭暢銷書作者還能得到營銷支持,連鎖店和大賣場的書架都包給作者自己或乾脆撤掉。
圖書業規模萎縮,大型齣版機構裁員,獨立齣版商直接關門。這意味著作傢失去瞭尋找願意代理他們作品的文學經紀人的平颱。這意味著我們需要經受這場寒鼕,同時也意味著,如果你是一名優秀作者,這是你一鳴驚人的機會。
本書所載的寫作指南都來自實戰經驗,目的就是助你一戰成名。本書內容包括列齣我所閱手稿中齣現的大紕漏和不足,也包括劍指成功齣版的寫作建議。我首先寫瞭怎樣通過一個有力的開篇製造一種熱鬧的印象,然後寫瞭結構和情節的根本。還寫瞭如何使作品獲得青睞,為何寫作中的通感細節很重要,文筆對故事的決定作用,以及如何構造有效的對白。本書也論及瞭在講故事時如何處處安插衝突,如何使讀者在乎你的人物,如何描寫場景,如何激發讀者的情感。我還單列瞭一章關於迴憶錄的寫作,因為我發現太多作者對這一體裁認識粗淺。還有一章是關於如何編輯文章的,這源於我編輯客戶手稿的切身工作經驗。最後我還為打算以寫作為生的作傢寫瞭小貼士作為後記,因為如果你的寫作生涯不從一而終,那麼作品也將遲遲無法麵世。
有些章節中我會以我看過的某些糟糕的故事為例,但隱去或修改瞭一些細節。引用這些例子並不是為瞭使誰難堪,而是為瞭說明為什麼偉大的作品都是獨特的,而糟糕的作品擁有某些共性。然而,你首先需要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然後纔能應用本書中的指導去加以修正。
如果我在字裏行間聽起來像個惹是生非的壞蛋,彆忘瞭要是拿我跟齣版界那些西裝革履的人比起來,我可是溫柔多瞭。你知道的,我指的是那些寄齣退稿信的傢夥。現在就讓我們開始,給你的郵箱帶來些好消息吧。
看到《來稿恕難錄用:為什麼你總是被退稿/創意寫作書係》這個書名,我的腦海裏立刻浮現齣無數次投稿失敗的場景,那種感覺,既熟悉又令人沮喪。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指導性的教程,不如說是一次深入的“診斷”。它沒有迴避寫作中最令人尷尬的部分,而是直麵“恕不難錄用”這個現實,試圖剝開層層迷霧,讓我們看清楚,問題到底齣在哪裏。 我非常看重這本書能夠帶來的“反思”價值。它不應該隻是簡單地告訴你,你的故事不夠吸引人,或者你的語言不夠精煉。它應該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吸引人”和“精煉”的標準是怎樣的,這些標準又是如何形成的。它或許會涉及創作的“底層邏輯”,從人類的心理需求,到敘事的結構性原理,再到市場運作的規律。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個尋找“答案”的旅程,一個關於如何將自己內心深處的故事,轉化為能夠被外界理解和接受的文字的旅程。
評分我一直覺得,寫作這件事情,尤其是對於那些剛剛起步的作者來說,最可怕的不是沒有靈感,而是寫齣來之後,發現它根本無法被市場接受,或者說,根本達不到齣版的要求。每次投稿,都像是一次賭博,賭注是自己的時間和心血,贏瞭皆大歡喜,輸瞭則是一片茫然。這本書的書名,就仿佛在訴說著我們共同的經曆,那種“來稿恕難錄用”的字眼,簡直是如鯁在喉。然而,正因為如此,我纔更加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指導。 我希望它能幫助我理解,是什麼樣的“恕難錄用”,纔算是閤理的,又是怎麼樣的“恕難錄用”,纔是我們自身齣瞭問題。它不應該隻是簡單地列舉一些退稿的原因,更應該深入到創作的源頭,分析讀者和編輯的心理,探討如何在看似平淡的敘事中挖掘齣亮點,如何在眾多的作品中脫穎而齣。這本書,或許能成為我們清理自己創作迷霧的利器,幫助我們找到前進的方嚮,而不是一味地重復著同樣的錯誤。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就像是給所有懷揣作傢夢的年輕人當頭一棒,又像是一劑良藥,用最直接的方式戳破瞭那些虛幻的期待。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說實話,心情是復雜的。一方麵,我被這個名字深深吸引,因為它精準地捕捉到瞭很多初入寫作領域的人所麵臨的睏境——一次次的熱情投入,換來的卻是冰冷的退稿信。這封信,有時是編輯的禮貌拒絕,有時是赤裸裸的“恕不錄用”。這種經曆,足以擊垮不少人,讓他們開始懷疑自己的纔華,懷疑自己是否真的適閤寫作。 但另一方麵,這個書名也蘊含著一種解脫和可能性。它承認瞭失敗,但也暗示瞭其中必有原因。也許,這本書不是要教你如何寫齣驚世駭俗的作品,而是要幫助你理解,為什麼那些“驚世駭俗”的作品,在某些時候,會被“恕不錄用”。它可能是一次真誠的對話,關於寫作的殘酷現實,關於市場的選擇,關於編輯的考量。這本書,或許能成為我們一次“照鏡子”的機會,讓我們看看自己與“被錄用”之間,到底還隔著多少看不見的鴻溝。它不是一次虛張聲勢的鼓動,而是一次深入淺齣的剖析。
評分拿到這本書,內心是忐忑的,但更多的是一種期待。書名“來稿恕難錄用”精準地擊中瞭許多新手寫作者的痛點,包括我自己在內,也曾無數次在期待中收到冰冷的退稿通知,那份失落感,甚至會讓人開始懷疑自己寫東西的意義。這本書,仿佛是對所有這些迷茫和痛苦的一種迴應,它不像那些空洞的鼓勵,而是直麵問題,試圖找齣“為什麼”。 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的是一套係統性的方法論,而不僅僅是零散的技巧。它應該從故事的構思,人物的塑造,情節的推進,到語言的打磨,結構的安排,甚至是如何撰寫吸引人的投稿信,都能有深入的探討。它需要教會我們,如何在“恕不錄用”的浪潮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海域,並且能夠在這個海域中,乘風破浪,最終抵達彼岸。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本“武林秘籍”,裏麵藏著作者在寫作江湖中摸爬滾打多年的經驗和智慧。
評分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我們一直在和自己“較勁”,卻忽略瞭那個更重要的“對方”——讀者,以及他們背後的齣版方。書名《來稿恕難錄用》聽起來挺嚇人,但細細品味,卻是一種坦誠。它不像那些“速成”指南,告訴你如何一夜成名,而是非常現實地指齣,你的作品,無論你多麼喜歡,多麼投入,都有可能因為種種原因,被“恕不錄用”。這是一種對作者的警醒,也是一種對創作的尊重。 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寫齣來的東西,究竟是為誰而寫?是為自己內心的錶達,還是為瞭能夠被更多人看到?如果想要被看到,那麼就必須瞭解“看到”你作品的那些人的喜好和習慣。這本書,我認為會包含很多關於“換位思考”的內容,教我們如何從編輯和讀者的角度去審視自己的作品。它不是要我們失去個性,而是要我們學會如何在錶達個性的同時,也能與讀者建立連接。
評分閱讀纔是寫作的唯一之路。
評分不錯。
評分很實用的指導書
評分正版圖書,快速,實惠!
評分京東次日達,買書挺方便的,周年慶活動力度還可以
評分閱讀纔是寫作的唯一之路。
評分很實用的指導書
評分還沒看,翻瞭一下,不錯
評分知道瞭一些退稿原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