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西方出版行业略有差异,但全世界的编辑对好稿子的标准是大体相当的。
《来稿恕难录用》是被作家称为“死神”的资深写作教练、策划编辑杰西卡?佩奇?莫雷尔与你分享的避免被退稿命运的秘密。这本书就像一本答疑手册,回答了写作者们收到退稿信时脑子里浮现的一连串疑问。
本书的写作指南均来自实战经验,既包括作者所阅书稿中的纰漏与不足,也包括她给出的成功出版的建议。每章都包含相应的“试一试”练习和“小技巧”总结。文末附有“小说写作术语表”和“出版行业术语表”,给你一份完整写作出版指南。
优秀的作品都是独特的,但亦有诸多共同之处——牵动我们的情感,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并且令人难以忘怀。而糟糕的小说、故事和回忆录,也有它们的共同之处,譬如无聊的对话、牵强的人物,这些致命且相同的错误无一不使文学经纪人或者审稿编辑动用他们常备手边的退稿信——格式化的“来稿恕难录用”,只留下雄心勃勃的作家们一片茫然,他们往往根本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在本书中,资深写作教练、策划编辑杰西卡?佩奇?莫雷尔,将为你解析你所收到的退稿信。她凭借多年的审稿与创作经验,分析了大多数写作者会犯的特定类型的错误,包括乏味的情节、失败的悬念,以及关键场景中的无效对话等。莫雷尔的指导直指写作者的错误,并提供了更为重要的内容——如何改正。在本书中,莫雷尔将通过十余章的分析帮助写作者逐步梳理各类错误,并给出相应的速查清单、练习、技巧提示,以及小说写作术语表和出版行业术语表。希望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本书使作品得以完善,不再遭遇另一封退稿信。
杰西卡·佩奇·莫雷尔(Jessica Page Morrell),著有《字里行间:掌握小说写作的微妙元素》《如何描写小说中的坏蛋》《写出风暴》等多部写作指导书。她是一位编辑,并常年教授作家写作,足迹遍及美国西北部的写作工坊、北美的写作大会,以及华盛顿州的多所大学。她从1991年开始教授写作课,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是www.writing-life.com网站的负责人,就与写作相关的话题撰写了大量专栏。她也是《作家》和《作家文摘》杂志的撰稿人,并撰写时事通讯“作家的生活”。
1 第一印象:如何写出有力、动人、潜力无限的开篇
2 内容支撑:以最大化戏剧效果架构故事
3 将情节视为动词:以转机、逆境和行动塑造故事
4 脱衣舞:引发悬念
5 鲜血、玫瑰和蚊子:从感受写起
6 卖弄炫耀:控制风格和语言
7 冲突:有冲突无法忍受,没冲突写不下去
8 “她快活地说”:避免对话灾难
9 永远别写软骨头:塑造强有力且令人难忘的人物
10 搭建场景:写出故事的建筑构件
11 寻找情感:带着情感力量写作
12 悲情故事不等于回忆录:写那些让读者欲罢不能的生活故事
13 最后的编辑:完善手稿,别搞砸
14 把编辑逼疯:贻笑大方的稿子
后记:以写作为生
致谢
术语表
译后记
前言
出版业一个赤裸裸的现实就是:被拒的手稿远比面市的成书多。虽然没有人知道准确的百分比,但能出版的肯定不足成稿的百分之一,这是多么令人沮丧的数据。被拒稿实在令人心痛,使我们信心动摇,并且质疑自身。本书讲的就是如何避免发生这样的事。通过本书,我希望你的手稿能被打造成为面向市场的产品,助你实现将手稿变为成书的梦想。
是的,我刚刚用了一个特别不浪漫的词:产品,但我也是情非得已。作为一个策划研发编辑,我理解像手术刀一样的红笔是怎样锋利地挥向了作者,这些令人痛苦的严厉苛责正是出自像我这样的人之手。所以在此,我希望分担你数月以来的辛劳以及忍辱负重,我希望提供给你一种内行人的视角,为你提升手稿质量——在你下一次把它呈递给他人之前。
写作本书的念头源于我自己的一大恐惧,那就是当我寿终正寝以后,我将焦躁不安且不甘于死后的生活——无论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我觉得人死了就相当于穿上了一件永不消失的隐身斗篷,就像“哈利?波特”系列里面描写的那样。我的打算是隐身之后,回到我曾经生活的镇子,看看朋友和家人,以及那些我过去常去的地方。好吧,实话告诉你,我可能会像我12岁时那样经常鬼鬼祟祟,爱管邻居家的闲事,出没在他们家的壁橱、碗柜还有梳妆台的抽屉旁——上帝啊,让我表现得淑女一点吧。
我应该还会化身为云雀,去亲访自己的坟墓——但凡你有这种想法,你铁定会将自己设想为一只云雀。当然这好奇得有点儿病态,我死后也可能会忙于进行身份转换,以致根本注意不到终老之所的那些细枝末节。
正胡思乱想时,我找到了自己的墓地,巡视一圈之后,我注意到墓碑前有一束花。这让我雀跃不已,因为我在世的时候,身边总有鲜花相伴。然后我俯下身,读到了自己的墓志铭——“孩子们和宠物狗爱她,但是作家们称她为死神”。
要不是我已经死了,我肯定得气背过气去。
事情明摆着,被比作一个手持镰刀的家伙可不是什么褒奖。在《新约》和《旧约》的圣经故事里,都提到了这位向埃及人的头生子索命的死神。
作为我的辩护,让我先来解释一下我是怎么获得这个名号的。我从1991年开始给写手们开班上写作课,与此同时,在过去的20年间,我也以使作家们心碎为生。之所以说得这么残酷是因为我有一份作为编辑的工作,当然在我开办的文学小组里,这种让作家心碎的事也时常发生。我在北美的各种写作会议上讲课,深知如何对待那些热气腾腾的手稿。
这些年来,我读过成百的手稿、教过数千的写手,经常会对这些人迎头泼冷水,当然该嘉奖的时候也会嘉奖。所以就造成这样的局面:要得到我的专业意见,作家们就得交上他们视若珍宝的手稿,而且还得信任我。要是他们参加过我的工作坊或者听过我的课,读过我的书,他们就会意识到我货真价实,的确懂得很多关于写作的知识。
正因为肩负这种信任,加之我深谙著书艰难,所以每当我发表审稿意见的时候,都会感到自己成了西蒙?考威尔西蒙?考威尔(Simon Cowell,1959—),英国唱片制作人、电视制作人,被称为选秀之父。作为多个电视选秀节目的评审,如《流行偶像》《美国偶像》和《英国达人秀》,他发掘了不少人才,但也因常常对参赛者发表刻薄而有争议的评论而受到关注。——译者注。如无特别说明,本书注释均为译者所注。。同很多作家一样,我深知把自己的作品交由陌生人审阅的感触。作家伊丽莎白?伯格(Elizabeth Berg)说得好,这简直是手无寸铁却与全副武装的人短兵相接。实不相瞒,我知道这份信任之重,我也与你感同身受。然而,严苛的批评是写作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部分。这不仅是新晋写手们需要接受的事实,也是写作技巧得以提升的必由之路。
在多年的审稿经历中,我一方面惊异于会发现如此之多的好想法,另一方面也吃惊地发现,这些好想法根本没有做好被出版业那些鹰眼审阅的准备。说到“手无寸铁”,这些故事中的大部分(我这里所指的是各种达到成书篇幅的手稿,包括小说、回忆录、写作指导书、剧本等),编辑都只能翻两页就丢到一边,快到简直谈不上“让我们忘了它吧”。
理由很简单:太多的初级写手不是合格的作家。太多人不了解小说的基础,不明白如何基于冲突对立来构建场景,不去琢磨自己在希博伊根县的童年时代与父亲笑点不一致的脑筋急转弯为什么不能作为回忆录的有效组成部分。太多人的文字缺乏诗意和韵律,而且太多人对出版行业知之甚少。
我也搞不懂怎么会有那么多自作聪明的人写出浮夸、苍白、空无一物、一派胡言的东西,我简直想为审稿期间遭的罪额外收费。我当然读过由优秀作者精心写就的手稿,但也读过勉强成句的烂稿,就像野餐时除了几片三明治外什么也没有。
我知道这听上去很残忍,也难怪我顶着个“死神”的名号,但如果你坐在我的位子上,恐怕你也会写这样一本书。
我做策划编辑的时候,通常会在审阅完手稿后给投稿者写上很长的审稿意见。在我为一篇不怎么样的故事寄回我的审稿意见之后,我会感觉于心不安。事实上,有时简直难过得胃疼,因为我知道收到反馈意见的人会多么痛苦。我知道作家的一部手稿会耗时数月甚至数年,其间也许历经三四次修改。当朋友们外出聚会、打球、看电影、野炊的时候,他们却趴在电脑前辛勤工作。负责告知他们故事行不通的人是我,可是这么做于我并不好受。读我的审稿意见就像你刚经历完一场手术,从麻醉中醒来后头晕恶心、疼痛不已,而这时你的爱人又抛弃了你。
令人惊奇的是,我的许多客户,特别是那些已经出版过作品的作家,尤其能经受得住我的批评。我收到过衷心的感谢,感到了轻松和释然,见到了对方拨云见日后友善的微笑,因为作家知道了自己的故事里缺少的是什么。基于审稿意见,我们会不时通电话或者见面——这也是头脑风暴的好机会,比如我们会讨论如何使开篇更紧凑,如何拉长或改写结尾,展开主人公的背景故事或者动机。
许多客户修改出了更好的故事版本,持续获得出版合同。当然我也知道有些人可能很难从我的打击中恢复,尽管我希望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会淡忘曾经的疤痕。
写这种审稿意见最难的部分在于既要口吻正式,又要有理有节、不失鼓励地指出手稿中存在的问题。我显然不能直说您的故事根本读不下去,有工夫还不如去养一只腊肠犬。然而很多次当我打算奉劝他们换职业的时候,我也对这些作家同情得想哭。
写作本书的构想始于2007年,我于2008年春动笔,一年后结稿。这段时期经济遭遇了大衰退,银行倒闭,房产经济泡沫破裂,世界范围的图书业都遭遇寒冬。出版商比之前更知世道艰难,开始自降身段,除了畅销书作者还能得到营销支持,连锁店和大卖场的书架都包给作者自己或干脆撤掉。
图书业规模萎缩,大型出版机构裁员,独立出版商直接关门。这意味着作家失去了寻找愿意代理他们作品的文学经纪人的平台。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经受这场寒冬,同时也意味着,如果你是一名优秀作者,这是你一鸣惊人的机会。
本书所载的写作指南都来自实战经验,目的就是助你一战成名。本书内容包括列出我所阅手稿中出现的大纰漏和不足,也包括剑指成功出版的写作建议。我首先写了怎样通过一个有力的开篇制造一种热闹的印象,然后写了结构和情节的根本。还写了如何使作品获得青睐,为何写作中的通感细节很重要,文笔对故事的决定作用,以及如何构造有效的对白。本书也论及了在讲故事时如何处处安插冲突,如何使读者在乎你的人物,如何描写场景,如何激发读者的情感。我还单列了一章关于回忆录的写作,因为我发现太多作者对这一体裁认识粗浅。还有一章是关于如何编辑文章的,这源于我编辑客户手稿的切身工作经验。最后我还为打算以写作为生的作家写了小贴士作为后记,因为如果你的写作生涯不从一而终,那么作品也将迟迟无法面世。
有些章节中我会以我看过的某些糟糕的故事为例,但隐去或修改了一些细节。引用这些例子并不是为了使谁难堪,而是为了说明为什么伟大的作品都是独特的,而糟糕的作品拥有某些共性。然而,你首先需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才能应用本书中的指导去加以修正。
如果我在字里行间听起来像个惹是生非的坏蛋,别忘了要是拿我跟出版界那些西装革履的人比起来,我可是温柔多了。你知道的,我指的是那些寄出退稿信的家伙。现在就让我们开始,给你的邮箱带来些好消息吧。
我一直觉得,写作这件事情,尤其是对于那些刚刚起步的作者来说,最可怕的不是没有灵感,而是写出来之后,发现它根本无法被市场接受,或者说,根本达不到出版的要求。每次投稿,都像是一次赌博,赌注是自己的时间和心血,赢了皆大欢喜,输了则是一片茫然。这本书的书名,就仿佛在诉说着我们共同的经历,那种“来稿恕难录用”的字眼,简直是如鲠在喉。然而,正因为如此,我才更加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指导。 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是什么样的“恕难录用”,才算是合理的,又是怎么样的“恕难录用”,才是我们自身出了问题。它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列举一些退稿的原因,更应该深入到创作的源头,分析读者和编辑的心理,探讨如何在看似平淡的叙事中挖掘出亮点,如何在众多的作品中脱颖而出。这本书,或许能成为我们清理自己创作迷雾的利器,帮助我们找到前进的方向,而不是一味地重复着同样的错误。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像是给所有怀揣作家梦的年轻人当头一棒,又像是一剂良药,用最直接的方式戳破了那些虚幻的期待。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我被这个名字深深吸引,因为它精准地捕捉到了很多初入写作领域的人所面临的困境——一次次的热情投入,换来的却是冰冷的退稿信。这封信,有时是编辑的礼貌拒绝,有时是赤裸裸的“恕不录用”。这种经历,足以击垮不少人,让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才华,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写作。 但另一方面,这个书名也蕴含着一种解脱和可能性。它承认了失败,但也暗示了其中必有原因。也许,这本书不是要教你如何写出惊世骇俗的作品,而是要帮助你理解,为什么那些“惊世骇俗”的作品,在某些时候,会被“恕不录用”。它可能是一次真诚的对话,关于写作的残酷现实,关于市场的选择,关于编辑的考量。这本书,或许能成为我们一次“照镜子”的机会,让我们看看自己与“被录用”之间,到底还隔着多少看不见的鸿沟。它不是一次虚张声势的鼓动,而是一次深入浅出的剖析。
评分拿到这本书,内心是忐忑的,但更多的是一种期待。书名“来稿恕难录用”精准地击中了许多新手写作者的痛点,包括我自己在内,也曾无数次在期待中收到冰冷的退稿通知,那份失落感,甚至会让人开始怀疑自己写东西的意义。这本书,仿佛是对所有这些迷茫和痛苦的一种回应,它不像那些空洞的鼓励,而是直面问题,试图找出“为什么”。 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的是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而不仅仅是零散的技巧。它应该从故事的构思,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推进,到语言的打磨,结构的安排,甚至是如何撰写吸引人的投稿信,都能有深入的探讨。它需要教会我们,如何在“恕不录用”的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海域,并且能够在这个海域中,乘风破浪,最终抵达彼岸。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本“武林秘籍”,里面藏着作者在写作江湖中摸爬滚打多年的经验和智慧。
评分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们一直在和自己“较劲”,却忽略了那个更重要的“对方”——读者,以及他们背后的出版方。书名《来稿恕难录用》听起来挺吓人,但细细品味,却是一种坦诚。它不像那些“速成”指南,告诉你如何一夜成名,而是非常现实地指出,你的作品,无论你多么喜欢,多么投入,都有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被“恕不录用”。这是一种对作者的警醒,也是一种对创作的尊重。 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写出来的东西,究竟是为谁而写?是为自己内心的表达,还是为了能够被更多人看到?如果想要被看到,那么就必须了解“看到”你作品的那些人的喜好和习惯。这本书,我认为会包含很多关于“换位思考”的内容,教我们如何从编辑和读者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作品。它不是要我们失去个性,而是要我们学会如何在表达个性的同时,也能与读者建立连接。
评分看到《来稿恕难录用:为什么你总是被退稿/创意写作书系》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无数次投稿失败的场景,那种感觉,既熟悉又令人沮丧。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指导性的教程,不如说是一次深入的“诊断”。它没有回避写作中最令人尴尬的部分,而是直面“恕不难录用”这个现实,试图剥开层层迷雾,让我们看清楚,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我非常看重这本书能够带来的“反思”价值。它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告诉你,你的故事不够吸引人,或者你的语言不够精炼。它应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吸引人”和“精炼”的标准是怎样的,这些标准又是如何形成的。它或许会涉及创作的“底层逻辑”,从人类的心理需求,到叙事的结构性原理,再到市场运作的规律。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个寻找“答案”的旅程,一个关于如何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故事,转化为能够被外界理解和接受的文字的旅程。
评分到货的速度很快,书是正品,还行!
评分还没有太认真看这本书写的内容,粗浅的翻了一翻还是非常不错的
评分618手剁得不要不要的,京东小白条诱惑真大,哎!也真是难为自己的信用值了!
评分学习学习写书的方法,但是就感觉来说,也不能完全赞同书中所说。
评分到货的速度很快,书是正品,还行!
评分不错的书,比较实用,看了以后很有收获。
评分不错的一本书,受益良多。
评分非常常好,内容丰富有助于写作,很棒!
评分到底为什么一定要十个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