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观点鲜明、内容丰富,其普遍理论直面中医膏方处方的各关键问题;上篇主要阐述何立人教授对于膏滋处方运用的观点和学术思想;下篇通过对代表性医案的展示和分析,为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院校医学生拓展临床诊疗的辨证新思路,并体现处方书法艺术,充分体现对中国文化、对中医的自信。
本书系何立人全国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整理出版,由上、下两篇组成,上篇整理何立人教授日常授课及临床带教中关于膏方临床运用的观点和经验;下篇选取何立人教授临床膏方验案,主要涉及内、外、妇、儿疾病,其中由于学科及膏方应用人群的关系,以心血管病、重病手术瘥后及亚健康人群的膏方应用具有特色;病例均来源于工作室日常收集整理,其连续复诊记录及何师手书方笺资料珍贵程度较高,书中脉按书写、病史陈述、处方用药尽可能保持原始形式, 以期较为具体地展现何师对膏滋处方的理解和诊疗特色。
何立人,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任全国第四、第五、第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项目、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全国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上海中医药领军人才、海上名医经验传承高级研修班项目指导老师。
细问详记,字迹清晰,戒利欲熏心
015
第六讲
·
膏滋的用药选择
016
一
治疗为主,慎用损肝碍脾伤肾药物
016
二
滋补脾肾,健运消导药具动势
016
三
养心安神,治百病皆先顾心神
018
四
邪有内外,化痰祛湿虚实兼顾
019
五
收膏赋形,不可亦无须全赖辅料
019
第七讲
·
膏滋的细胶辅料
020
一
细料药
020
二
胶类
022
三
辅料
023
第八讲
·
膏滋的煎煮制备
024
一
器具准备
024
二
浸泡
024
三
特殊药物处理
024
四
煎煮
024
五
浓缩
025
六
收膏
025
七
包装、存放
025
第九讲
·
膏滋的适宜禁忌
026
一
膏滋的适宜
026
二
膏滋的禁忌
027
第十讲
·
膏滋的注意事项
028
一
就诊前的交代
028
二
关于开路方
028
三
四季疗疾与冬季进补的关系
028
四
服用医嘱
028
何立人
膏方十五讲
上篇
·
膏滋刍荛
001
绪言
002
第一讲
·
膏滋旨意理念
002
一
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002
二
﹃跳一步﹄,海阔天空
003
三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003
四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004
第二讲
·
膏滋的定义内涵
004
一
膏方之奇,奇在益寿
004
二
膏方之常,常在疗疾
006
第三讲
·
膏滋的古今之变
007
一
膏方之源流
007
二
膏滋之今变
010
第四讲
·
膏滋的组方特点
012
一
辨证施治,证顾新病宿疾
012
二
大方复治,方有机制虚实
012
三
健运消导,五脏兼顾同调
012
第五讲
·
膏滋的处方原则
013
一
以平为期,以和为贵,戒阴阳不辨
013
二
调畅气血,重在脾肾,戒补气太过
014
三
虚实互见,攻补兼施,戒扶正而不祛邪
015
目录
十一
遗精调治
146
十二
过敏体质调理
147
十三
亚健康调理
150
第十四讲
·
妇儿病膏滋病脉证并治
160
一
月经病调治
160
二
更年期综合征调治
165
三
孕育调理
170
四
产后病调治
174
五
儿科病调治
176
第十五讲
·
瘥后调理膏滋病脉证并治
180
一
重疾瘥后调理
180
二
术后调理
188
何立人膏方十五讲
目
录
下篇
·
膏滋决疑
033
第十一讲
·
心系疾病膏滋病脉证并治
034
一
调治要点
034
二
原发性高血压病调治
035
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调治
054
四
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调治
067
五 心律失常调治
071
六
心功能不全
088
第十二讲
·
肝脾系疾病膏滋病脉证并治
099
一
调治要点
099
二
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调治
100
三
肝炎调治
106
四
胆囊病调治
107
五
酒食伤中调治
112
第十三讲
·
其他内科及杂病膏滋病脉证并治
114
一
调治要点
114
二
原发性高脂血症︵脂代谢紊乱︶调治
114
三
糖尿病调治
120
四
咳喘病调治
126
五
不寐调治
129
六
甲状腺疾病调治
136
七
口疳调治
140
八
郁证调治
142
九
痹证调治
143
十
湿疹调治
145
有些同学别校徽竟然要把“中”字藏起来,而只露出“医学院”三个字。可见在中医学院的学生眼中,中医也根本不是学,何谈“学院”?儒学与中医的例子告诉我们,我们曾经经历过那么荒唐、那么自卑的时代。中国人被人打怕了,被欺负怕了,被穷怕了,怕到怀疑起自己的祖宗和自己的文化来。好在中医顽强地熬了过来,熬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但是,在春天里人们看到的只是花,却没有看到花在万木萧瑟的时节它是如何坚持的。何医生及其医道,就是在寒冬中始终如一地坚守和默默无闻地探求的那一朵花。如今它终于鲜艳夺目地绽放了。在那个时代,想学中医的人很少,进入了中医学院,要么是为了求得一个谋生的手段,要么是为了改变自己的身份从而另谋高就。真正为了中医事业而为之献身的青年人,可谓凤毛麟角。何医生应该是这一类中的自觉者。我一直在问自己,支撑着他在严寒和清贫中艰难跋涉的理由是什么呢?读了他的书,我才明白,那是对中国文化、对中医的自信。
读何医生的书,我有两个特别深的感受:一是他对中医的典籍非常熟悉而精通,对历代名医的医案博览而深思。二是他对西医不排斥,但绝不迷信。
无论是读《何立人医论医案选》还是读《何立人膏方十五讲》,随处可见他对我国古代中医学经典的随手拈来、旁征博引。毫无疑问,这是建立在对经典的烂熟于心与心得独到的基础之上的。另外,何医生在论医、处方时,经常会出入先人,旁涉古贤。这是他经常研究和借鉴前人医案、医例的证明。而这一切离不开对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的自信。我相信,他从来就没有怀疑过中医是不是科学,也从来就没有相信过中医是迷信、糟粕。所以,他能走到今天,名满天下,也就不足为怪了。
在本书中何医生有这样一句话:“要跳出西医病名的约束,局限于病名的约束进行处方和科研,思维就局限了。”这是他文化自信的又一个例证。我和他是多年的朋友,他不像我的一些西医朋友(当然不是全部西医)对中医很排斥,我发现,他对西医并不排斥,对西医的学术进展一直很关注。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对西医也不迷信。他清楚地知道中医和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可以互相借鉴而不可互相取代。以冠心病为例,他说:“冠心病的治疗并非治冠心病,而是从气血阴阳的调平去理解,这样途径和方法就多了。”西医不讲“气血阴阳”,但中医却从“气血阴阳”中抓到了冠心病的根。从这一点来讲,西医是治“术”,而中医是治“道”了。他还说:“合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阐释我们的中医内涵,这样我们才能谈发展、创新和辉煌,切不可轻易否定,亦不可绝对割裂,更不可没有理由地看不起自己。”是的,自己看不起自己,还谈什么中医,谈什么复兴中华文化呢?
一个医学的门外汉读一本中医学的专著,除了读出中医膏方的基本知识和道理,更读出了当下的热门话题——文化自信,这是始料未及的。我想,这恐怕是这本书最特别的地方:医者可以从中获取医道,外行人可以从中读取人道。见仁见智,可以各取所需,当然也可以鱼与熊掌兼而得之,岂不快哉!
新书付梓前何医生要我写几个字,这就算是序吧。
朱杰人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于海上桑榆匪晚斋
翻开这本《何立人膏方十五讲》,虽然我之前对膏方这个领域了解不多,但作者的笔触却立刻将我拉入了那个充满智慧与经验的世界。书名本身就透露着一种厚重感,仿佛里面蕴藏着历代名医的精髓。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膏方历史演变的梳理,从古代的简单炮制到如今的精细化制作,每一个阶段都凝聚了无数人的探索与创新。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陈述,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将抽象的药理知识化为鲜活的实践。读着那些描述病症、辨证施治、最终通过膏方得以改善的篇章,我仿佛亲眼见证了一场场奇迹的发生。书中关于不同体质人群如何选择适宜膏方的内容,更是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觉得养生应该是个性化的,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它引导我去思考自身的身体状况,而非盲目跟风。即使书中某些具体的药方我可能暂时用不上,但书中蕴含的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对理解中医的整体观有着极大的启发。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未病先防”的理念阐述,这与我一直以来追求的健康理念不谋而合。它让我明白,中医不仅仅是治病,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对生命过程的深刻理解和积极干预。
评分《何立人膏方十五讲》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不时会联想到自己身边的一些亲友,他们可能正面临着一些健康困扰,而书中提供的很多思路和方法,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膏方时,能够跳出传统中医的框架,结合现代科学的视角来分析问题。比如,书中对于膏方中某些成分的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的引用,让我觉得这本书的结论更加扎实和可信。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老年人养生”的章节,其中提到的针对老年人常见的体质虚弱、慢性疾病等问题,给出了非常具体的膏方调理建议,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给中医专业人士看的,也对普通大众非常有价值。我喜欢其中对于“体质辨识”的详细讲解,它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同一种膏方,对不同的人效果会截然不同。这种个性化的养生理念,正是我一直所追求的。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膏方并非高不可攀,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理念,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受益。它像是一本“健康指南”,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评分说实话,最初被《何立人膏方十五讲》吸引,更多是因为书中“十五讲”这个结构。我总觉得,将一个庞大的主题拆解成若干个清晰的部分,会更容易理解和消化。果不其然,阅读体验完全印证了我的想法。每一讲都像是在循序渐进地解锁膏方领域的奥秘,从最基础的膏方概念,到具体的选材、炮制,再到临床应用,逻辑清晰,条理分明。作者在阐述过程中,非常注重细节,比如对于一些常用药材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都给出了非常详尽的解释,并且常常联系到现代药理研究的进展,使得内容既有传统中医的底蕴,又不失科学的严谨性。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膏方的辨证与配伍”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讲解了如何根据不同的病症、不同的体质,灵活地调整膏方中的药物组成,这对于想要深入了解膏方精髓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我个人最关注的是关于“女性健康”相关的膏方内容,书中深入剖析了女性在不同生理阶段可能面临的健康问题,并给出了针对性的膏方建议,这对于我来说,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不仅仅是药方,书中对于膏方在日常生活中的保养作用,也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让我认识到膏方不仅仅是药物,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提升。
评分翻开《何立人膏方十五讲》,我立刻被书中那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所吸引,但并非是那种令人生畏的艰深晦涩,而是一种由衷的敬意。作者在对膏方这一传统医学瑰宝的阐释上,展现了深厚的功底和严谨的态度。书中对于膏方历史渊源的追溯,我仿佛看到了膏方在中医药发展长河中的演变轨迹,其间的点滴进步都凝聚着先辈的智慧。我尤其赞赏作者在探讨膏方制作工艺时的细致入微,从选材的道地性,到炮制的火候,再到收膏的浓稠度,每一个环节都透露出对品质的极致追求。我个人对书中关于“脾胃病”的膏方治疗内容非常感兴趣,作者结合大量的临床经验,为我解析了脾胃功能失调与多种疾病之间的关联,并给出了颇具指导意义的膏方方案。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膏方,更是在传递一种中医的“整体观”和“辩证论治”的思维模式。它引导我去思考人体的内在联系,而非孤立地看待某个症状。书中那些精辟的论述和深刻的见解,常常让我掩卷沉思,回味无穷。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中医的博大精深,以及膏方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所蕴含的巨大健康价值。
评分《何立人膏方十五讲》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中医传统文化的全新认识。我一直觉得,很多传统文化在我们现代社会中被过度简化,甚至被误解。但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膏方所承载的深厚底蕴和智慧。作者并没有用枯燥的术语来堆砌,而是通过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复杂的膏方知识,以一种非常亲切且易懂的语言呈现出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膏方“治未病”思想的解读,这让我对中医的预防医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强调的是一种主动的健康管理,而不是等到疾病发生后再去补救。书中对于膏方在各个季节的调养作用的介绍,也让我对“顺应天时”的中医养生观有了更深的体会。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脾胃”在膏方养生中的重要性,作者详细阐述了脾胃虚弱如何影响身体的整体健康,以及如何通过膏方来健脾益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故事和医案,这些生动的故事让原本严肃的中医知识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感染力。我甚至能够想象到,在古代,这些膏方是如何被医者们精心研制,又如何为无数患者带来康复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医的生命力,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的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