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临床病证代表方为基础,集清代《汤头歌诀正续集》至现代各《中医内科学》之常用方为一体,以证引方,证方结合,精选简便易记实用方歌,是临床医生初学及基层医生自学的实用工具书。
《实用中医内科临床方证》将中医53个病证按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脑系病证、脾胃系病证等病证分门别类,各节以临床病证代表方为基础,以证引方,证方结合。精选简便易记实用方歌,从而使方证记忆具有连贯性和趣味性,以期为临床医生初学及基层医生自学提供一本更加实用的工具书。对当前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深入浅出,普及中医知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临床病证代表方为基础,集各家常用方为一体,以证引方,证方结合,精选简便易记实用方歌。
陈朝俊,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中心主任,脑病研究所所长;广东省及广州市重点专科中医脑病学科带头人。主任中医师,广东省名中医。教授、正高二级,博士;硕士研究生及首届广东省名中医师承导师;首届广东省中医师承指导老师。《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特约编委,《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常务编委。获中华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市厅级科技进步奖2项,参与“十二五”等国家ji、省部级课题6项等。国家核心期刊论文50余篇,SCI论文2篇。
杨沛群,硕士研究生,主任中医师。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传统医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等多个委员会委员。目前从事脑血管病防治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对疑难病症、急危重病症治疗有丰富经验。
第一章 肺系病证
第一节 感冒.................................... 1
第二节 咳嗽.................................... 4
第三节 哮病.................................... 9
第四节 喘证.................................. 14
第五节 肺痈.................................. 20
第六节 肺痨.................................. 24
第七节 肺胀.................................. 27
第八节 肺痿.................................. 31
第二章 心系病证
第一节 心悸.................................. 34
第二节 胸痹心痛.......................... 39
第三节 心衰.................................. 45
第四节 不寐.................................. 48
附一 健忘...................................... 53
附二 多寐...................................... 55
第三章 脑系病证
第一节 头痛.................................. 58
第二节 眩晕.................................. 63
第三节 中风.................................. 66
第四节 痴呆.................................. 73
第五节 癫狂.................................. 77
第六节 痫病.................................. 80
第四章 脾胃系病证
第一节 胃痛.................................. 85
第二节 痞满.................................. 90
第三节 呕吐.................................. 94
第四节 噎膈.................................. 99
第五节 呃逆................................ 102
第六节 腹痛................................ 106
第七节 泄泻................................ 110
第八节 痢疾................................ 114
第九节 便秘................................ 118
第五章 肝胆系病证
第一节 胁痛................................ 122
第二节 黄疸................................ 125
第三节 积聚................................ 129
第四节 鼓胀................................ 134
第五节 瘿病................................ 140
第六节 疟疾................................ 142
第六章 肾系疾病
第一节 水肿................................ 147
第二节 淋证................................ 152
第三节 癃闭................................ 156
第四节 阳痿................................ 160
第五节 遗精................................ 164
第七章 气血津液病证
第一节 郁证................................ 168
第二节 血证................................ 172
第三节 痰饮................................ 184
第四节 消渴................................ 190
第五节 自汗、盗汗 ................... 194
第六节 内伤发热........................ 197
第七节 厥证................................ 201
第八节 虚劳................................ 206
第九节 肥胖................................ 214
第十节 癌病................................ 217
第八章 肢体经络病证
第一节 痹证................................ 227
第二节 痉证................................ 231
第三节 痿证................................ 236
第四节 颤证................................ 240
第五节 腰痛................................ 245
参考文献........................................ 249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朴实无华,没有花哨的插图,只有清晰的书名和作者信息,一看就是那种沉甸甸的学术著作。翻开第一页,厚实的纸张触感就让人心生好感,这年头还能见到这么用心的印刷,实属不易。内容方面,我主要是被“方证”这个词吸引的。一直以来,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就让我觉得既玄妙又实用,但有时又感觉理论与实际临床之间存在着一层隔阂,尤其是方剂的应用,常常需要大量的经验积累。这本书的出现,仿佛就是为了弥合这种隔阂而来的。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方剂,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个方剂的组成、功用,更重要的是,它详细阐述了这些方剂所针对的“证”,以及如何通过临床表现来准确辨别这些“证”。这对于像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湿”证的论述,作者从湿的来源、特性,到湿邪侵犯人体的不同部位和形式,再到针对不同湿证的方剂选择,层层递进,条理清晰,让人豁然开朗。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十分生动,引用的都是真实病例,让理论知识变得触手可及,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概念。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辨证论治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对如何灵活运用方剂也充满了信心。
评分我是一名在中医院工作了十几年的老中医,见过的中医书籍不计其数,但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却不多。这本书,算是一个例外。起初拿到它,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以为又是一本堆砌理论、脱离实际的“纸上谈兵”。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自己错了,而且错得离谱。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对“证”的解读,不是简单地照搬经典,而是结合了现代医学的认识和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例如,书中在论述“肝郁化火”证时,不仅仅停留在情志不畅、急躁易怒等中医描述上,还结合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现代医学的观点,解释了为何会出现这些症状,以及为何某些方剂能够奏效。这种中西医结合的视角,让中医的理论体系显得更加科学、严谨。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许多经典方剂的解读,都融入了作者多年行医的体会和独到见解。比如,关于逍遥散的运用,书中不仅列举了其经典的主治病症,还特别强调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点,比如如何区分肝郁和脾虚,如何根据患者的体质进行加减等。这些都是宝贵的临床经验,往往在一般的教科书中很难找到。读这本书,就像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受益匪浅。
评分我是一名中医爱好者,平时喜欢阅读一些中医经典和临床经验类的书籍。这本书,是我近期读过中最具启发性的一本。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将重点放在疾病本身,而是聚焦于“方证”,也就是方剂与证候之间的对应关系。我一直觉得,中医的精髓就在于“辨证施治”,而“证”的准确把握,是选择正确方剂的关键。这本书在这方面做了非常深入的探讨。它将内科的常见证候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并且为每个证候都提供了详细的解释,包括证候的成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相应的方剂选择和加减变化。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痰饮”的论述,作者不仅解释了痰饮的形成,还将其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类型,并针对每种类型给出了相应的方剂。例如,对于“咳嗽,咳痰清稀,喘息胸闷”的寒饮证,推荐了苓甘五味姜辛汤;而对于“心下痞硬,呕吐清水”的涤饮证,则推荐了己椒苈荜汤。这种细致入微的辨证思路,让我对中医方剂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对于想要深入理解中医方剂,提高临床辨证能力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最近一直在寻找一些能帮助我提高临床辨证能力的书籍,偶然间看到了这本书,被它“方证”这个概念所吸引。我一直觉得,中医的魅力就在于“方证对应”,但很多时候,要准确地把握“证”的细微差别,并找到与之匹配的“方”,确实需要大量的实践和感悟。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直接给出大量的病名,而是从“证”出发,系统地梳理了内科常见证候的形成原因、病理特点、临床表现,以及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剂选择。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虚证”的剖析,作者将虚证细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并详细阐述了不同虚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准确辨别。举个例子,书中在讲解“气虚”证时,不仅提到了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等常见症状,还深入分析了其与免疫力下降、易感外邪等现代医学概念的关联,并推荐了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经典方剂,同时还详细说明了这些方剂如何针对气虚的病理机制发挥作用。书中的配图也相当实用,一些穴位图、舌象图等,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有帮助。
评分作为一名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虽然不主攻内科,但在学习过程中,我也接触到了一些内科常见病。有时候会觉得,中医内科的辨证体系非常庞大,要融会贯通确实不容易。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它并没有像一些内科书籍那样,罗列大量的疾病和治疗方案,而是从“方证”这个核心概念入手,将复杂的内科病症归纳为不同的“证”,再一一对应到具体的方剂。这种“证”为中心的论述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清晰明了。例如,书中在讲解“风寒感冒”时,不仅仅列出感冒的常见症状,而是深入分析了风寒侵袭人体所形成的“证”,包括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塞流涕等,并详细介绍了葛根汤、麻黄汤等方剂是如何针对这些“证”进行治疗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湿热证”的讲解,作者从湿和热两个角度,分析了湿热证的成因、表现以及治疗原则,并推荐了如甘露消毒丹、茵陈蒿汤等经典方剂,并对这些方剂的配伍、功用进行了深入的解析,让我在理解方剂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古人“审证求因,立法处方”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