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临床辅助检查指南(第3版)

新编临床辅助检查指南(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蠡荪,黄洪 编
图书标签:
  • 临床检查
  • 辅助检查
  • 医学检验
  • 诊断学
  • 临床指南
  • 医学参考
  • 医学书籍
  • 实验室检查
  • 第三版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06788274
版次:3
商品编码:12276931
包装:精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12
字数:10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新编临床辅助检查指南(第3版)》介绍了目前国内临床上应用的辅助检查项目1400余项。全书分18章,每章前均有概述,重点叙述该类辅助检查的概况、基本原理、临床价值及发展趋势。实验室检查部分采用项目名称、检侧方法、参考区间、临床意义、备注等顺序叙述;特殊检查部分则按项目名称、适应证、禁忌证、检查方法、临床意义、注意事项等顺序编写。既有常用的项目,又介绍新的进展。全书内容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便于查阅。附录中有卫生部首批淘汰的临床检验项目与方法、常用法定计量单位换算法、几类疾病的实验室检查特点、病毒性肝炎检侧项目及其临床意义等15项。书后附有中文索引及英文索引,以便查阅。  

《新编临床辅助检查指南(第3版)》是各级医护人员的工具书,可供检验、核医学、影像、功能检查等医技科室专业人员参考;亦可作为医学、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院校师生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1 临床血液学检验
1.1 一般血液学检验
1.1.1 血红蛋白测定
1.1.2 红细胞计数
1.1.3 白细胞计数
1.1.4 白细胞分类计数
1.1.5 嗜酸粒细胞直接计数
1.1.6 血细胞比容测定
1.1.7 三种红细胞参数平均值测定
1.1.8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1.1.9 网织红细胞计数
1.1.10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计数
1.1.11 异常红细胞检查
1.1.12 红斑狼疮细胞检查
1.2 出血和血栓性疾病检验
1.2.1 筛选试验检验
1.2.2 血管内皮细胞检验
1.2.3 血小板检验
1.2.4 凝血因子检验
1.2.5 天然抗凝蛋白检测
1.2.6 病理性抗凝物质检验
1.2.7 纤溶功能检验
1.2.8 血液流变学检查
1.3 贫血检验
1.3.1 筛选试验检验
1.3.2 红细胞膜缺陷检验
1.3.3 红细胞酶缺陷检验
1.3.4 血红蛋白病检验
1.3.5 抗体、补体所致溶血病检验
1.3.6 造血原料检验
1.4 粒一单核系造血祖细胞测定
1.4.1 血细胞的发生
1.4.2 粒一单核系造血祖细胞测定方法
1.4.3 临床意义
1.5 骨髓细胞和组织形态学检查
1.5.1 标本采集
1.5.2 骨髓涂片、骨髓印片和血片染色
1.5.3 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
1.5.4 骨髓印片细胞形态学检验
1.5.5 骨髓组织形态学检验
1.5.6 细胞(组织)化学染色
1.5.7 细胞(组织)免疫化学染色
1.6 临床输血检验
1.6.1 血型检验
1.6.2 血型抗体相关检验
1.6.3 交叉配血检验

2 临床体液检验
2.1 尿液检验
2.1.1 尿液理学检验
2.1.2 尿液化学检验
2.1.3 尿沉渣检验
2.1.4 妊娠试验
2.1.5 卵泡刺激素排卵预测试验
2.1.6 尿胰蛋白酶原Ⅱ测定
2.1.7 远端肾单位功能试验
2.1.8 尿红细胞位相显微镜检查
……

3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4 临床免疫学检验
5 临床寄生虫学检验
6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7 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
8 临床常用功能试验
9 临床微循环检查
10 医学影像检查
11 超声医学
12 心血管检查
13 内镜检查
14 生物电检查
15 细胞病理学检查
16 细胞遗传学检验
17 分子诊断学
18 诊断技术介绍
附录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新编临床辅助检查指南》自1999年6月出版以来,因其具有实用性强、检查项目较为全面、内容较为齐全、便于携带等特点,而倍受广大读者的青睐。因新的知识不断涌现,检验技术发展较快,检查项目日益增多,一些检查项目有所淘汰,2009年3月推出修订版,修订版保留第1版框架,检查项目从原有的800余项增至1200余项,每章均有增减、修正错误之处。发行以来,得到读者的诸多好评。
  目前,一些检查项目已不适合当前临床的需要,如原本书第7章临床核医学,作为一种检验方法可分散到各章中去,而脏器显像计14项,被B超及CT等检查所替代,临床上已不再应用,所以这一章删除;又如A超已弃之不用,保留已无必要……因本书变动较大,时隔6年后,重新组建写作班子,邀请目前正在临床一线工作的多位医师,共同完成本版图书的写作工作。
  此次有幸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0医院的临床医师和辅助科室的医师,通过分工合作,历时近2年,对收集的大量资料,反复讨论、研究,特别是征询了多家教学医院的意见,翻阅了大量的有关辅助检查方面进展的资料,力求为读者呈献最新、最前沿的相关知识。
  本书共18章,前7章基本上属于实验室检查的范围,后9章属于特殊检查的范畴;第17章属于展望;第18章介绍诊断的技术,以利广大医务人员了解现在应用的实验技术。附录有9项,旨在为医、药、护院校师生或临床工作者提供一些与辅助检查相关的有用知识。每章节前的概述,扼要介绍该类实验室检查或特殊检查的概况、基本原理、临床价值和发展趋势等。对概念性较强、内容较新的项目着墨多些;对某些众所周知的项目,则简述或省略。
  因第三版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已无必要一一叙述增补修改之处。
  编写本书的目的是力求理论联系实际,给工作繁忙的临床医师,特别是基层单位和刚毕业或正在实习中的医学院校学生在诊断疾病的过程中助一臂之力,但检查项目繁多,且新项目不断涌现,各地的医疗条件亦不尽相同或有天壤之别,实难做到面面俱全,谬误之处亦在所难免,恳请读者多提意见与批评,再版时定藏珠其中。
  此次修订“大动干戈”,有新加盟的编委参与,才得以如期完成,欣慰!感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0医院的黄洪医师为本书的编写所做的努力。
临床诊断的智慧宝典:疾病鉴别与辅助检查的深度解析 在日新月异的医学领域,准确而及时的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基石。疾病的复杂性、患者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层出不穷的新型检查技术,都对临床医生的鉴别诊断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书旨在成为广大临床医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临床难题时,最可靠的助手和最得力的参谋。它并非一本枯燥乏味的教科书,而是集临床经验、理论知识与最新研究成果于一体的实践指南,旨在帮助医生们更精准地识别疾病,选择最适宜的辅助检查,从而优化诊疗流程,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预后。 本书的编写秉持着“以临床为导向,以实践为核心”的理念。我们深知,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真正能够指导临床实践的,是那些经过时间检验、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和经验。因此,本书在内容编排上,着力于将常见的、复杂的,以及一些易被忽略但临床意义重大的疾病,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剖析。我们不仅仅罗列疾病的症状和体征,更侧重于分析不同疾病之间相似之处与区别,以及如何通过细致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结合合理的辅助检查,逐步缩小鉴别诊断范围,最终锁定目标疾病。 深度解析,拨云见日:常见病与疑难病的鉴别诊断 本书对常见疾病的解读,并非停留在基础的认识层面。我们深入探讨了同一疾病在不同人群、不同分期下的典型表现和非典型表现,以及一些易混淆的疾病的鉴别要点。例如,在呼吸系统疾病部分,我们将详细解析咳嗽、咳痰、咯血等症状在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肺栓塞、肺癌等疾病中的细微差异,并提供关键的鉴别思路。对于一些少见病、疑难病,本书则通过经典的病例分析和最新的研究进展,为医生们提供宝贵的参考,帮助他们克服诊断上的盲点。 科学严谨,与时俱进:辅助检查的精细化应用 辅助检查是临床诊断的重要支撑,但过度检查、不当检查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甚至可能延误病情。本书力求在辅助检查的应用上做到科学、严谨、高效。我们不仅仅是介绍各种检查方法,更重要的是阐述: 检查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明确哪些患者适合进行某项检查,哪些情况需要慎重或避免。 检查的原理与技术: 简要介绍检查的基本原理,帮助医生理解检查结果的意义。 检查结果的解读与局限性: 详细分析各项检查结果的阳性、阴性以及一些特殊情况下的解读,并强调检查结果的局限性,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检查。 检查的经济效益与可行性: 在推荐检查方法时,也会兼顾到检查的成本效益和临床的可行性。 连续性检查的意义: 对于一些慢性病或需要动态监测的疾病,本书会强调不同阶段辅助检查的侧重点。 本书涵盖了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内窥镜学、核医学、遗传学等多方面的辅助检查。在影像学方面,我们将详细阐述X线、CT、MRI、超声等在不同器官和系统疾病中的应用,重点提示伪影、常见误诊点,以及如何通过增强扫描、多期成像等技术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在实验室检查方面,本书将聚焦于具有高度临床价值的常规检查和特殊生化指标,如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心肌酶谱、炎症标志物、肿瘤标志物等,并深入分析其在疾病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针对病理诊断,本书将重点介绍细胞学和组织病理学的基本原则、取材要点,以及各类病变的典型病理改变,为病理诊断的准确性提供重要指导。内窥镜检查方面,本书将深入介绍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关节腔等内窥镜检查的适应症、操作要点、术中注意事项,以及内窥镜下活检、息肉切除等操作的意义。核医学检查,如PET-CT、ECT等,在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价值也将得到充分阐述。此外,本书还将关注分子诊断、基因检测等新兴技术在疾病诊断和个体化治疗中的作用。 条理清晰,触类旁通: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为了方便读者查阅和理解,本书采用了科学、严谨的结构化设计。每一章节都围绕着一个特定的系统或器官展开,并在此基础上细分到具体的疾病。在疾病的介绍中,本书遵循逻辑清晰的模式: 概述: 简要介绍疾病的流行病学、病因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 详细描述典型症状、体征,以及非典型表现。 鉴别诊断: 列出与本病易混淆的其他疾病,并提供关键的鉴别点。 辅助检查: 重点介绍有助于诊断的各类辅助检查,包括其在疾病中的敏感性、特异性、适用范围,以及如何解读结果。 诊断要点总结: 对本疾病的诊断要点进行提炼,方便读者快速掌握。 这种结构化的设计,能够帮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建立起清晰的知识脉络,快速找到所需信息,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其他类似情况的诊断中。 经验之谈,临床智慧:案例分析与实践建议 本书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梳理,更强调临床实践的指导性。在必要的时候,本书会穿插一些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临床案例分析,通过实际病例的剖析,生动形象地展示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如何运用鉴别诊断思维解决复杂问题。这些案例分析,凝结了资深临床医生的智慧和经验,能够帮助年轻医生们更快地成长,掌握临床诊断的“十八般武艺”。此外,本书还会针对一些临床实践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例如如何进行有效的病史询问,如何进行准确的体格检查,如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辅助检查组合等。 面向全体临床工作者:从医学生到资深专家 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使其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临床工作者的需求。对于正在学习医学的医学生而言,本书是构建扎实临床诊断知识体系的绝佳起点,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诊断思维模式。对于年轻的住院医师,本书是提升临床技能、应对日常临床挑战的得力助手。对于经验丰富的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本书则是更新知识、深化理解、解决疑难杂症的参考宝典。本书的目标是成为每一位致力于提高诊断水平的临床医生,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结语: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有效筛选、整合和应用医学信息,成为衡量一名医生专业素养的重要标准。本书力求成为一座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帮助临床医生在纷繁复杂的医学信息海洋中,找到最精准的诊断路径,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我们相信,通过对本书的学习和应用,广大临床医生将能进一步提升疾病的鉴别诊断能力,优化辅助检查的应用,最终实现更精准、更高效、更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我在临床工作中的一盏明灯!作为一名刚入行的年轻医生,面对海量的检查项目和复杂的诊断思路,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以前,我总是需要翻阅厚厚的医学百科或者零散地在网络上搜索,效率低下不说,信息的准确性也难以保证。而这本《新编临床辅助检查指南(第3版)》,就像为我量身定制的一样。它条理清晰地将各种辅助检查按照系统、疾病进行归类,每一项检查都配有详细的原理、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注意事项、结果判读以及可能的误诊和漏诊因素。最让我惊喜的是,它还提供了很多结合临床实际的病例分析,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例如,在遇到一个咳嗽、咳痰的患者时,我不再是茫然无措,而是能迅速想到胸部X光、CT、痰培养等检查,并且知道如何解读这些结果,甚至能根据不同结果做出初步的鉴别诊断。这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避免了过多的晦涩术语,即使是对某些检查不熟悉的医生,也能快速掌握。而且,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检查,更强调了检查的临床价值和在整个诊疗过程中的地位,这对于培养临床思维至关重要。我还会经常把它带在身边,遇到疑难杂症时,随时翻阅,它总能给我新的启发和方向。

评分

我是一名影像科的医生,每天的工作就是与各种影像学检查打交道。起初,我以为这本书对我来说可能意义不大,因为我本身就对各种影像学检查非常熟悉。然而,当我拿到《新编临床辅助检查指南(第3版)》之后,我才意识到我低估了它的价值。这本书不仅仅是为临床医生准备的,它同样能够为我们影像科医生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参考。它从临床医生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他们希望从影像学检查中获得哪些信息,以及他们是如何根据影像学结果来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的。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临床需求,更精准地把握检查的重点,更有效地与临床医生进行沟通。书中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影像学表现,以及它们在不同疾病中的鉴别诊断,都进行了非常深入的阐述,这对于提升我的诊断水平非常有帮助。而且,它还包含了一些非影像学的辅助检查,这也能帮助我将影像学发现与其他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整合,从而做出更全面的分析。总而言之,这本书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从一个更宏观的临床角度去理解影像学检查的意义,是非常宝贵的一本参考书。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临床老前辈,用最简洁、最直接的方式,将他几十年的临床智慧浓缩其中。我是一名在基层医院工作的医生,接触的患者类型相对单一,但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超出日常经验的病例。《新编临床辅助检查指南(第3版)》在这方面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它没有那种大部头专著的压迫感,而是以一种非常友好的方式呈现信息。每一页都充满了干货,每一个章节的逻辑都衔接得非常顺畅。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检查时,会特别强调“成本效益”和“可及性”,这对于我们基层医疗机构来说非常重要,能够帮助我们选择最适合患者、最经济有效的检查方式。有时候,面对一些不常见的症状,我可能会纠结于选择哪种检查,这本书会提供一个清晰的思路,告诉我应该先考虑哪些检查,再根据初步结果考虑进一步的检查。它就像一个“智能助手”,能够引导我一步步地走向正确的诊断方向。我常常在出诊前,或者在对某个病例进行回顾时,翻阅这本书,总能从中找到一些新的视角和思考角度。它让我觉得,即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经典的、经过实践检验的经验,仍然是弥足珍贵的。

评分

这本书的更新迭代,让我感受到了医学的进步,也感受到了作者们严谨的态度。我是一名有多年临床经验的老医生,经历过几次医学知识的更新换代。每次一本新的指南或教材出版,我都会非常关注。《新编临床辅助检查指南(第3版)》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它的“全面性”和“权威性”。它几乎涵盖了临床医学中所有主要的辅助检查项目,并且在每个项目下都进行了非常详尽的介绍。我尤其欣赏的是,它不仅仅是对检查本身的介绍,更是深入分析了这些检查的“循证医学”依据,引用了大量的研究文献和临床指南。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书中对于一些复杂疾病的辅助检查方案,给出了非常明确的指导,避免了我们在面对疑难杂症时可能出现的“无从下手”或者“盲目检查”的情况。我会在遇到一些不确定的病例时,对照这本书,看看是否有我遗漏的重要检查,或者是否有更优的检查方案。这本书就像一本“活的”医学知识库,不断地在充实和完善,能够帮助我们始终保持在医学前沿,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对这本书的期待值并不高,毕竟“指南”类的书籍市面上太多了,很多都流于形式,内容陈旧或者过于理论化,对实际工作帮助有限。然而,《新编临床辅助检查指南(第3版)》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其“新”和“实用”的结合。在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辅助检查技术都在不断更新迭代,过去的经验和知识很快就会落伍。这本书显然紧跟时代步伐,加入了许多新兴的、具有临床价值的检查项目,并且对传统的检查项目也进行了更新和优化,使其更符合当前临床实践的需求。我特别喜欢它对各种检查的“鉴别诊断”部分,这部分内容非常翔实,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地排除一些可能性,缩小诊断范围。而且,它在介绍检查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对患者的保护,对检查的风险、并发症以及伦理问题也都有涉及,这对于我们临床医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棘手的病例,患者的症状非常复杂,各种检查结果也并不典型,正是依靠这本书中对相似病例的分析以及不同检查的配合应用,我才最终找到了突破口,找到了准确的诊断。这本书真的不愧是“临床辅助”的指南,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做什么”检查,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做,以及“如何”解读,从而真正地辅助我们进行临床决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