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脑洞大开、大呼过瘾的心理学
提到心理学,你会想到什么?博学睿智的心理学家,还是娱乐色彩十足的各种心理测试?满是专业术语的心理学著作,还是真假莫辨的心理学通俗读物?事实上,两者都无法代表真实的、完整的心理学。本书向读者展示的是心理学的另一面,它是专业的,又是趣味十足的;它是通俗的,但不是娱乐化的、庸俗的。
翻开这本书,走进一个奇妙的心理学世界。
本书是一本心理学通俗读物,旨在向大众读者介绍心理学的知识。本书内容丰富,包括奇葩的心理学实验、有趣的心理学家、生活中的心理学、颠覆常识的心理学、两性间的心理学、家庭中的心理学、色彩心理学。
本书通过54堂轻松有趣的案例课,教给读者心理学核心知识,教会读者用心理学改变生活、提升生活品质。这54堂心理课包括心态、情绪、人格、职场、经营等方面,可以让读者轻松读懂心理学。
心灵花园 专业心理研究机构,知名心理图书策划机构,由知名心理学教授及专业心理咨询师组成,致力于心理学研究与实践以及心理学图书的策划和撰稿。
策划出版心理图书100余部,代表作有《心理学入门》《心理学是什么》《心理学与生活》《心理学与人生》《心理学与九型人格》《变态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长期占据心理学图书畅销榜,深受读者喜爱。
“真是撞鬼了?”
根据古代传说,人死后,灵魂离开尸体,变成鬼魂。鬼魂喜欢在黑暗处出没,在怨气较重的地方出没,尤其是发生过命案的地方,经常出现闹鬼的传说。由于环境幽静,灯光昏暗,容易形成神秘感,留下想象空间,因此,闹鬼、撞鬼之说从古至今没有断绝过。
古今中外都有关于撞鬼的记载,某些地方甚至因为经常闹鬼成为阴森恐怖之地。英国伦敦的汉普顿宫就因经常闹鬼而闻名。英王亨利八世的第三任妻子简·西摩在汉普顿宫难产而死,之后便有人看到她的鬼魂出现在王宫的庭院里。亨利八世的第五任妻子凯瑟琳·霍华德与人通奸,后被砍头,凯瑟琳死后,有人看到她的鬼魂身穿白衣在走廊里飘荡,凄惨的叫声在穹顶回响。此外,汉普顿宫里还有一位身穿蓝衣的女鬼,她在四处寻找自己的孩子,身后还跟着一条狗的鬼魂。
人们津津乐道地讨论着有关鬼怪的故事、传说,甚至包括自己的亲身经历,然而,科学界对鬼魂的存在一直存在争议,并不能说鬼魂真的存在,只是当时的科学难以对所有的超自然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后来,一些心理学家尝试从物理学机制和心理学暗示方面找到突破点,结果发现,所谓的撞鬼不过是人类在自己吓自己。
2001年,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领导的研究小组进入汉普顿宫,进行为期5天的调查。他们在宫廷内设置了多个温度感应器,连接一台热成像仪,一位自称是凯瑟琳·霍华德转世的女子也参与其中。一天早上6点,监控设备出现了异常。热成像仪显示,有人出现在宫廷的一条走廊上,自称凯瑟琳转世的女人说,那是亨利八世的臣子。几秒钟后,此人走到柜子里,取出吸尘器,开始打扫卫生。原来,所谓的鬼魂是负责王宫清洁的工人。
后来,怀斯曼调查了许多闹鬼的地方,发现心理学上的暗示让那些容易受暗示的人体验到奇怪的感觉,他们自然将感觉到的奇怪现象归结于鬼魂,相反,那么一开始就不相信鬼魂存在,或者受暗示性低的人并没有觉察出异常。
而且,有过一次撞鬼经验的人今后撞鬼的几率更大。并不是因为他们变成了鬼魂青睐的对象,而是由于恐惧。撞鬼的异常体验会让人极度恐惧,从而变得警惕性高,对细微动静非常敏感。窗帘的飘动、木板发出的“咯吱咯吱”声都会让他们联想到鬼。人在高度焦虑、紧张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极端的感觉,甚至是幻觉。
怀斯曼在试验中总结出三点:想象力丰富的人更容易看到鬼;轻易被催眠的人更容易看到鬼;周围环境中次声波较强时,人们更容易看到鬼。想象力丰富、容易被催眠的人对鬼魂的存在更敏感。传说中闹鬼的地方出现过许多人,但是大多数人没有感受到任何灵异现象,当想象力丰富、容易被催眠的人走到同样地点时,马上就会感觉不大对劲,好像真的有诡异的东西存在一样。当出现奇异感觉时,他们会马上联想到鬼魂就站在自己身后,或者藏在黑暗的角落里。这种暗示会直接引起身体的变化,比如脖子后面汗毛倒竖,突然感到浑身发冷。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赫安收集了近千个撞鬼的案例,结果发现,自称撞鬼的人并没有看清鬼魂的真实模样,有的人只是在起床或入睡时看到某种形象,有时是一闪而过的白光,有时是一缕青烟,有时是一个移动中的黑影。其中,三分之一的人听到声响,比如脚步声、嘀咕细语;三分之一的人闻到花香、烟味,感到脊背发凉。
赫安曾经在一个废弃的剧院中做实验。他将被试分为两组,第一组被告知这个剧院经常闹鬼,第二组被告知剧院正在装修,他们只需要进去走一圈,报告每间房间的舒适度就可以了。结果显示,第一组被试在剧院中体验时出现了诡异的现象,第二组被试却没有感觉任何异常。在另一个实验中,赫安找到了一对夫妇,让他们记录一个月内家里发生的不寻常的事。一个月内,这对夫妇碰到了22件奇异的事情,包括电话故障;听到鬼魂嘀咕他们的名字;架子上的巫术面具莫名其妙地移动了位置。
赫安通过调查发现,那些经常闹鬼的房子多数漏风。外界的空气流动进入房子,造成室内的温度变化,有时会发出声响,让人产生闹鬼的感觉。排风扇发出的低频声波会引起人的眼球共振,令人产生幻觉,不明所以的人就以为自己撞鬼。另外一些撞鬼经验,比如睡眠中的“鬼压身”则是睡眠瘫痪造成的。
很多人都有过“鬼压身”的经历,意识处在半睡半醒的状况,眼前出现各种各样的幻觉,还能听见周围的声音。可是,不管自己怎么用力,就是睁不开眼,也喊不出声音,想要翻身起床,却一动也不能动。挣扎几分钟后,终于醒来,觉得全身很累,有时甚至满身大汗。醒来之后,很多人会觉得害怕,好像自己被什么不明物体压制,因此有了“鬼压身”的说法。
调查显示,超过百分之五十的人体验过“鬼压身”,科学家已经界定,这种现象和鬼魂无关,而是生活压力过大,作息时间不规律,经常熬夜,失眠以及焦虑导致的。因此,“鬼压身”有了一个更科学的名号“睡眠瘫痪症”。
人在睡眠时会进入不同的睡眠阶段,其中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是人进入熟睡,并开始做梦的周期,睡眠瘫痪症也在这时出现。这时,除了呼吸机和眼肌,人体肌肉全部处在低张力的状态,当意识醒来时(由于内在或环境的因素),肌体的肌肉仍然停留在原来的状态,身体不听大脑的指挥,加上恐惧的幻想,就出现了睡眠瘫痪。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研究发现,仰卧的睡姿特别容易诱发睡眠瘫痪,仰卧时口腔内的软腭下坠,容易堵塞呼吸通气,激活沉睡中的大脑皮层,另外,被子过厚或睡觉时手放在胸口上,晚饭过饱等都是睡眠瘫痪的诱因。
从物理学方面分析撞鬼现象,似乎更容易让人接受。有人曾经亲眼见到一把花剑在地板上疯狂地抖动,当事人是一位电气工程师,他并不是相信是鬼魂导致花剑运动,而是存在相应的物理条件。经过查证,他发现是排气扇产生的次声波作用在花剑上,导致其剧烈震动。建筑物里的次声波很可能是由强风吹过打开的窗户引起的,也可能是嘈杂的交通环境造成的。
火箭发动机在火箭发射过程中会产生强烈的次声波,这些次声波很可能对航天员造成影响。20 世纪 60 年代,NASA通过实验证明,次声波会引起人的胸腔震动、影响呼吸,并让人产生作呕、头疼和咳嗽等现象。此外,特定频率的声波也会引起眼球的震动,导致视觉扭曲,还能移动微小的物体,让烛光闪烁不停。
不管科学家、心理学家对鬼神之说给出多么合理的解释,有些人依然对超自然现象充满崇敬和畏惧,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即使科学能够说清楚来龙去脉,对于某些连续发生撞鬼事件的地方,人们往往无法获得完整的信息,或者最原始的信息早已经被人筛选过了。这也是直到今天鬼魂不散的原因之一。
英国牛津大学心理学家贾斯汀·巴雷特将人的撞鬼经验解释为大脑负责与人沟通的区域过于活跃,这个功能原本帮助人理解对方行为的背后原因,过于活跃后,一些没有意义的刺激也被关注,就出现了无法解释的现象。
在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里,被试观看屏幕,屏幕上的盒子里有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它们在盒子里进进出出,结果,人们竟然将毫无意义的图形移动变成了故事:圆形与三角形相爱,长方形要抢走圆形,遭到三角形的报复,最后三角形和圆形过上幸福的生活……
人总是无法接受没有意义的事物,即使表面上看似毫无关联,人脑也会猜测背后的联系,将看到的事情当成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比如说,中了大奖就是上帝保佑,身体生病就是魔鬼作祟,窗户忽闪忽闪地响就一定是鬼魂出现。
说简单些,鬼是人造出来的。除了人类对大自然的不理解而产生的崇敬之外,也反映了人的心理需要。在古代社会,人类是因为恐惧而群居在一起的。人们因为对大自然,对野兽的恐惧,才会聚集在一起,相互关切、相互支持。换句话说,对鬼的恐惧强化了人际关系。另外,鬼是一种象征,代表死亡或可能引起死亡的力量,生之为人,最怕的就是死,因此,对鬼的恐惧实际上是对死亡或与死亡有关的某种威胁的恐惧。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极简”二字,绝非浪得虚名,但它绝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极简”,而是那种提纲挈领、直击要害的“极简”。作者并没有试图面面俱到,而是精挑细选中那些最核心、最能代表心理学魅力和应用价值的知识点。比如,它花了相当大的篇幅解释了“动机”和“情绪”这两个非常关键的心理学概念。在讲“动机”的时候,作者从最原始的生理需求,一直讲到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并且巧妙地引入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区别,并举例说明了在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中,如何更好地激发内在动机。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我一直觉得自己在工作上缺乏动力,读到这里才恍然大悟,原来很多时候我只是在为了外在的奖励而工作,而忽略了工作本身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讲到“情绪”的时候,这本书更是让我惊叹。它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情绪,而是深入探讨了情绪的产生机制,以及情绪对我们行为的影响。我特别记住了关于“情绪智商”的部分,它让我意识到,控制和管理情绪,远比压抑情绪更重要,并且提供了一些简单易行的练习方法。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让你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就能立刻想到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实践。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自己的情绪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学会了一些调节情绪的小技巧,生活似乎也因此变得更加平和了一些。
评分这本书真的是一个巨大的惊喜!我原本以为心理学是一门高高在上的学科,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理解,但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认知。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善于将复杂的概念拆解成一个个简单易懂的小故事,让我感觉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而不是枯燥的知识灌输。我尤其喜欢他对“决策”的探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做出无数个大小决策,但很少有人真正思考过,我们是如何做出这些决策的。这本书揭示了影响我们决策的各种因素,包括我们内心的偏好、外界的信息干扰,甚至是情绪的影响。读到“启发式思维”的部分,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在走“捷径”,用一些快速的方式来判断,而不是经过严谨的逻辑分析。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在做一些重要决定时的思考过程,尝试更加理性地去分析问题。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讲解,它还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方法和工具,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决策能力。比如,关于如何避免“确认偏差”,作者就提供了一些非常具体的建议。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选择”这件事情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有信心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决策挑战。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书!一开始我抱着“了解一下心理学大概是什么样子”的心态翻开它,没想到却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作者的文笔极其生动有趣,完全不像我之前想象中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书中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非常贴近生活、甚至带点幽默的语言,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娓娓道来。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章节,讲到“认知偏差”,作者竟然用了超市购物的例子来解释,生动地描述了我们是如何被各种促销信息、摆放位置所影响,做出并非理性最优的选择。读到那里,我忍不住哈哈大笑,因为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无数次在超市里的“购物奇遇记”。这种将抽象理论具象化的能力,实在太赞了!而且,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巧妙,从最基础的心理学定义,到各个分支的简要介绍,再到一些实际应用,层层递进,一点都不让人觉得突兀。我尤其喜欢书中穿插的那些小故事,它们既能帮助我们理解概念,又能引发思考,让人在轻松阅读的同时,收获满满的知识。阅读过程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聊天,他耐心解答你关于“人为什么会这样想、这样做的”种种疑问,而且总能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视角。这本书真的彻底改变了我对心理学的刻板印象,让我意识到,心理学其实离我们生活那么近,它无处不在,影响着我们的一举一动,一思一想。它不仅仅是研究“病人”的学科,更是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理解他人,从而更好地生活的工具。
评分我是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读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经历一段比较迷茫的时期,对很多事情都感到困惑。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原来很多困扰我的问题,在心理学上都有着清晰的解释。作者在讲解“学习”和“记忆”这两个概念时,用了非常形象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我们大脑的工作原理。比如,在讲到“遗忘曲线”的时候,作者没有直接给出枯燥的公式,而是描绘了我们大脑如何像一个花园,需要不断地“浇灌”(复习)才能让知识的“种子”生根发芽。这让我对自己学习效率低下的原因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且开始尝试用更有策略的方法来学习。另外,书中关于“社会心理学”的部分,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以为人是独立的个体,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群体”的力量,以及我们在社会环境中是如何受到他人影响的。比如,关于“从众效应”的解释,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在人群中,人们有时会做出一些与自己本意不符的选择。这不仅帮助我理解了一些社会现象,也让我更加警惕在群体压力下的盲目跟从。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为我指点迷津。
评分这是一本能让你“哇塞”的心理学入门读物!作者的文笔极其幽默风趣,常常让我捧腹大笑,但笑过之后,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书中对“动机”的阐述,是我最喜欢的部分之一。作者没有拘泥于理论定义,而是通过一个个贴近生活的例子,展现了人类动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比如,他用“吃货”的例子来解释生理动机,用“追求梦想”来阐述自我实现动机。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还深入分析了“内外在动机”的博弈,以及如何平衡这两种动机。这一点对于我这种经常被“为了老板而工作”和“为了自己而工作”的矛盾所困扰的人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开始反思,自己很多时候并不是缺乏动力,而是缺乏正确的动机引导。此外,书中关于“社交”的解读也让我茅塞顿开。我一直以为自己很擅长与人交往,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社交背后更深层的心理机制。例如,关于“社交焦虑”的讨论,让我理解了自己有时在社交场合的紧张和不安,并且作者也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缓解方法。这本书不仅仅是让我了解心理学,更是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我自己,以及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作者就像一位心理学界的“段子手”,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为我打开了心理学的大门。我从来没有想到,那些看似高深的心理学理论,竟然能够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书中对“动机”的解读,让我豁然开朗。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上缺乏动力,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很多时候,我们并非缺乏动力,而是缺乏能够激发我们内在动力的“火花”。作者用“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区别,以及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两种动机,给我指明了方向。我开始尝试将工作中的一些任务,与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联系起来,结果发现,工作效率竟然真的提升了不少。此外,书中关于“人际关系”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分析了我们在社交中常见的“误解”和“冲突”,并提供了化解这些问题的实用方法。我尤其喜欢关于“积极倾听”的建议,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并非没有耐心去听别人说话,而是没有真正掌握倾听的技巧。读了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对心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人相处,如何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生活。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棒的心理学入门书之一。作者的文笔功力深厚,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用一种极其易懂、幽默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人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反而乐趣无穷。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认知偏差”的讲解。作者用一系列生活中的例子,比如“锚定效应”和“损失厌恶”,让我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被各种思维陷阱所困扰的。读到“锚定效应”的时候,我立刻想起了自己曾经在购物时,被商家的“原价”所误导,而忽略了商品的实际价值。这种深刻的自我反思,让我开始更加警惕自己在做决策时,可能存在的认知偏见。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揭示了问题,还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帮助我们避免这些认知偏差。比如,作者就鼓励我们要“多角度思考”,以及“质疑自己的第一反应”。这些建议,让我感觉自己能够更清晰地看待问题,做出更理性的判断。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让我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它实实在在地提升了我认识世界、理解自我的能力。
评分我真的从未想过,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能够如此引人入胜!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没有架子,没有说教,而是像一位老朋友,用最真诚、最坦率的语言,与你分享关于“人”的智慧。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认知”的讲解。作者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比如“选择性注意”和“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我们大脑是如何“偷懒”的,又是如何被各种信息所“操控”的。这一点让我对自己平日里的一些固有想法和判断有了新的审视。我尤其记得关于“归因错误”的讨论,让我明白,我们常常会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于运气,而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能力,反之亦然。这种对我们思维误区的揭示,让我感到既惭愧又庆幸。惭愧的是,我意识到自己曾经有多少次误解了他人,庆幸的是,我得到了一个能够改进自己的机会。这本书不仅仅是让我了解心理学理论,更是让我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去理解生活,去改善人际关系,去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它让我明白,理解心理学,就是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
评分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虽然名为“极简”,但其内容之丰富、洞察之深刻,远超我的预期。作者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导游,带领我们穿梭于心理学的奇妙世界。书中对“人格”的解读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并没有用复杂的模型和晦涩的理论来描述不同的人格类型,而是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比如不同性格的人在面对同一件事情时的反应差异,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人格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我尤其喜欢关于“依恋理论”的章节,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在亲密关系中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模式,以及这些模式是如何在童年时期形成的。这对于理解我自己在感情中的一些困惑,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视角。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以一种更宽容、更理解的态度去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当我们理解了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很多看似难以理解的冲突和摩擦,似乎就有了合理的解释。这本书就像一扇窗户,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人性的复杂与美好。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我发现,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仅是在学习心理学,更是在不断地反思和审视自己。
评分这是一本能让你在笑声中收获成长的书!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接地气,就像在你耳边聊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心理学的奥秘。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学习”和“记忆”的章节。书中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大脑是一个仓库”和“记忆是一条河流”,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记忆的形成和遗忘的过程。我一直以为自己记忆力不好,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很多时候是我们学习的方法不对,而不是大脑本身有问题。作者提供的关于“间隔重复”和“费曼学习法”的技巧,我试着在学习中应用,效果真的非常明显!另外,书中对“情绪”的探讨也让我耳目一新。它没有简单地将情绪分类,而是深入分析了情绪产生的原因,以及情绪对我们行为的影响。我尤其喜欢关于“情绪智商”的部分,它让我意识到,能够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是一项多么重要的能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它让我更懂得如何去学习,如何去管理自己的情绪,从而在生活和工作中,变得更加游刃有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