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山作品集(套装共2册)

庆山作品集(套装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庆山 著
图书标签:
  • 庆山
  • 绘画
  • 艺术
  • 设计
  • 插画
  • 中国画
  • 艺术作品集
  • 作品集
  • 绘画作品
  • 艺术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1226846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8466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眠空》记录了作者创作长篇小说《春宴》前后一年的时序更替里,自己的写作、行走、思考、情感及情绪。
  远行、写作、阅读、严苛的内心训练。
  《眠空》追求文字的纯美,并做到了真实、诚恳地记录。
  “存在,并清楚察看生命的每一刻。”当自我与此在的世界拉开距离,山河日月、季节更替、人与情感都具备了崭新的意义。
  两代女性、三组人物爱恨莫辨的关系。《春宴》,如作者所言,是一场“文字的洪流”:恣肆的情感、丰盛的意象加以繁复结构的时空,演绎人生中Z绚烂而短暂的段落。以有力的笔触呈现了人物纠葛和心理深度,并指向其意味深长的历史之因、生命之谜。

精彩书摘

  《春宴》内容节选:
  夜色中的水库。一面静止的圆镜。周围是连绵起伏山峦叠影。木芙蓉开出热烈红色大花,在风中簇簇摇动。灌木丛中夹杂着波斯菊,纤细茎枝密密延伸。她跟他第一次来到这个山背的水库边上。水库面积很大,储水很深。附近地名叫燕坡,但没有人给这个水库命名。它在某年被放空,底下裸露出无数巨大的鲤鱼和鲫鱼。住在附近的山民来捞鱼,分食,如同一次热闹盛会。此刻,水库无人打搅,水面风平浪静。
  草坡上有一座石亭。飞檐翘角的亭子,造型优美,古老破损。走近看,石材清幽光滑,大块青石雕琢精巧。柱,梁,檩以卯榫结构连接。边上有座凳。楹柱上挂着一副木刻诗句,写着: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上面有书法字迹苍劲浑圆的题字,味空亭。梁上的刻字记事显示,这个亭子建造于二百年前。当时清远寺山僧出资建造,让过路人能够休憩饮茶。燕坡高耸陡峭,一段上坡下坡路下来,想来当时这样一座路亭,给行路人带来莫大的恩惠和慈心。
  竹林发出无边无际摩擦声响,沙沙有声。黑暗中山泉传来清冽的叮咚跃动。她坐在石凳上,手摸到冰凉石面上铺满的木芙蓉坠落花瓣,质地还很硬实。不远处,一只灰白色苍鹭,纹丝不动站在水边,慢慢涉水张望,突然头部迅速伸出,捉住一条小银鱼。随即铺开宽大翅膀,飞跃至空中,两条细细的长腿直伸,头向后缩进肩膀。它的飞行,如此从容安静,如同一张纸片被风吹远。刺耳的几声尖叫,仍在云团密布的夜空中发出颤音。
  他说,我知道你会喜欢这里。
  这是你的秘密领地吗。
  对。我经常独自来这里钓鱼或者游泳。有时空无一人,却有很多鸟类栖息觅食。雁,鹤,野鸭,朱鹮,鸦雀……还有一种白尾梢虹雉,平素躲在竹林和杜鹃花丛中,以野百合为食。蓝绿色羽毛闪烁出金属般光泽,有一簇铜绿色羽冠,颈侧却闪烁出一抹红光。你可能想象它的美。
  此时天空浓云密布,雷电沉闷地在云层中涌动,大风已席卷而来。冰凉雨点大而沉重,开始击打在皮肤上。暴雨即刻倾泻。他们已无时间跑回车里,在亭子里躲避这场夜雨。大雨哗哗而下。暴烈雨水冲击湖面树林泥土,整个天地震荡回声。山谷骚动不宁,激情滂沱。场面之壮美,难以言喻。他以手护火点燃一根香烟,递给她。他知道她会抽烟,经常无所顾忌地给她。他又给自己点了一根,神情闲适。
  他说,你害怕吗。
  她说。不。我内心为之震颤。
  她说,有时他跟我说许多话。有时他什么都不说。不管任一时刻,我都觉得离这个男子无限接近。说出来的话,在空气中碰触之后就散了。没有说出来的话,在静默中消融于各自血液。只有在他面前,不需要解释,不需要说明,不需要伪装,也不需要掩饰。因为他洞察和抵达一切。
  他敏感,慷慨,不相信时间,穿透无常,从不疏漏情感的欲求,却无贪恋。在这样的男子面前,任何一个女人都可以褪落成最自然本真的自我。他可以用来攀爬冲撞,也可以用来沉睡不醒。这样的男子,我后来再未遇见。
  即使不对话,只是站在他身边,也觉得世间变幻不定其乐无穷。哪怕只是在旁边看着他,都觉得他是美。此刻我如此清晰而深切地感知到他。想与他融为一体,密不可分。后来我想,那也许我渴望与这个世间上一种真实、单纯、热烈、清净的美感融为一体。他不是我的亲人,他也不仅仅是一个成年男子。他代表我在因缘中得以相逢的一个难存于世的灵魂。
  初见的春日黄昏,旷野边缘,他说,嘘,嘘,把竖起的食指堵在嘴上,示意她停止并且沉静,示意她抬头仔细看云。他们仰头观望许久,面对漫天奇异云朵。为了取得与他之间的真实联系,她学会长时间地观察他,如同观察一棵无人采摘的果树,观测漫天默默变幻中的云团。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同等属性的自生自灭的男子。
  她知道一定会失去他。或者永久地让他的心灵和记忆存活于她之后漂泊不羁无所归依的道路之中。
  雨下得短暂。云团移走,所有的声音静止,天空放亮。顷刻之间,月亮破云而出,在山谷洒下如水月光,照亮黑影憧憧。雨后树木、花朵、草尖滴垂的露水流动微光。空气湿润清冷,婉转鸟鸣清脆响起。她的脸上有雨点痕迹,闪闪发光。头发也湿了,白色香花尚未枯萎。他伸出手,触碰她的脸颊,手指皮肤粗糙温热。
  我想看你游泳。她提出要求,内心忐忑故作坚定。他俯首看她,眼神深沉难辨,以静默等待她确认。她再次重复,我想看你游泳,脱去你所有衣服。
  她知道他会应允。如同早已编排就位的指令和秩序,此刻他们走到无法回转的时空汇合点。他面对她,开始脱去衬衣、裤子、鞋子、袜子、内衣。月色被树林过滤,照耀在裸露出的三十三岁成年男子的身体上。肩背,腰肢,臀部,腿,手臂,每一处,她都早已熟悉。仿佛是一种兽类和从云端潜逃出来的男神结合体,壮美强健。他的肉身天生为爱欲和脱离而雕琢。他是在百合花中牧放群羊的男子。她在想象和爱慕中无数次靠近他。凝望皮肤上散落星星点点红色小血痣,伸出指尖,按压它们,一颗一颗抚摸而过。如同探索一幅广阔的地图,如同一个天真而沦陷的游戏。
  她听见喉咙里发出的轻声呼吸急促微小。伸出手,抚摸他闪闪发亮的眼睛。他的眉毛,额角,脸颊,嘴唇,下巴,脖子。然后她跪下来。天真蓬勃,如同百合花瓣中心渗透出细微花蜜的茁壮雄蕊。脆弱。坚强。血管蠕动,血液发出声息。它的羞耻,纯洁,如火焰般炙烈的热情,以及永久的无需表达的孤独。抚触它,感觉它,爱慕它。需索探求来自另一个生命的美和能量,没有占有之心。与散发出光芒和热量的事物联结,趋于完整和饱满。
  萤火虫再次从竹林中飞出来,暗中闪烁晕染般点点光泽,漂浮于夜色。花枝上清冷露水滴落在她炽热的眼皮上,发出啪的一声碎裂轻响。她身上皮肤的纤细汗毛激起。
  她聆听到她与他的肉身和灵魂交错融汇成一片大海,波澜壮阔,万籁俱寂。大海在很远的地方。
  她说,我爱着你,琴药。你要记得。
  他不动声色,轻声应答,我知道。
  即使没有看着他的眼睛,她也确认,他们各自做出允诺。这孤绝而单纯的秘密归于原位,将在时间中固定成形而不腐朽。
  然后他离开她。转身走到不远处的湖边,停顿片刻,俯身跃入水中。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噗的一声,分裂水面,击撞出生命的跃动。她站在亭子里,凝望月光中的男子。他在空旷的水面开始游动。
  《眠空》内容节选:
  ◇
  今日失眠到凌晨四点。失眠让人看到自己的病态,如同《小团圆》结尾处提到的泡在药水中的怪兽,本以为更新换代,此刻却又原形毕露。失眠带来的窘迫,把人驱赶至记忆边缘。在白日,人尽力卸去自我的负担,以工作娱乐交际行动作为种种麻醉剂,得到身心干净坚硬的错觉。失眠令人污浊。如同黏稠的液体渗出,身心浸透显示出重量。
  自我此刻顽劣地跳脱出来,发出试探。一旦被激发,便面对与之争斗。你来我往。这艰难的抵挡。
  想到的问题是,曾经那么多的人,喜欢过,被喜欢过;爱过,被爱过。终了,那些行为和语言如潮水退却,在肉身表面没有留下一丝痕迹。只有彼此相遇和相处的时刻所累叠起来的意识和记忆,如同空旷山谷一道隐约回音,震荡在内心深处。我想它们不会消失。它们只是在等待被吸收。
  感情的结果最终是一种理性。是人的天性不具备留恋,还是前进的生活强迫抛却蜕下来的旧壳。我们比自己想象的更为无情和客观。人也是软弱和孤立的。没有依傍。哪怕只是记忆的依傍。记忆的依傍仍是虚空。行为被清除得如此干净。时间徒然存余留恋之心。
  记忆结构成身心血肉的一部分。坚固,绵延,直至趋向冷寂。只有写作使它苏醒、凸显、融解、流动。写作激活了记忆。记忆则投食于写作。
  ◇
  这一年冬季,对我而言,意味着静守、观察、分辨、收藏。心沉潜于海底,幽暗保留它的秘密。隐约可分辨远处点点光斑浮显,小心屏住呼吸观望。停留于暗中以它为滋养。等待全力跃出于海面被阳光击碎的一刻。感觉生长期将从明年春天开始。
  在春天到来之前,不免略有些颓唐。封闭式工作,间或睡眠,偶尔与人约见,阅读,走路,隐匿与消沉,逐日清扫内心空间。在难以言说的一种混沌和清醒之中,度过时日。
  ◇
  有时我觉得时间并非一个孤立的进行式。人类对于时间的定义,只是出于各自想象和推测。它是一个无限扩展的平面,还是一条盘旋而上的通道?时间的流动如此深邃难言,我们置身其中,如海水之中的水滴,又如何对自身无法“看见”和“隔离”的存在做出描述?
  因为无知无觉,人拥有自由想象。因故,对我而言,时间并非一个孤立的进行式。
  我猜测过往只是失踪,放置于时间平滑而开放的界面,打包整理,罗列在某个无法触及的维度。但即便可以回去,再次伸手取下它们,我也不想走上这条回头路。更不试图把它们逐一打开。不纠缠,不黏着,不把玩,不回味。过往的意义在每一刻逝去的当下完成。
  如同此刻,写作之于我,是把记忆逐一打包和搁置的过程。把它们扔入体内悄无声息的骨血之中。扔入一刻也不停止变动的流水之中。
  除了写作,找不到其他更理性更彻底的整理与清除方式。
  ◇
  喜欢观察人的手。一双手背上有青色筋脉微微凸显的手,看起来真是美极了。不论男女。
  经常看自己的手,也看所爱着的那些男子和女人的手。他们抚触过的杯子,用力的方式,把手伸向我试图联接。手指的轮廓和肌肤。炎热的夏季,旅馆房间,手指抚摸过背部,识别其中所传递的问询和柔情。默默中几近入睡。
  每年春天都会起心动念,想出发坐一趟火车去洛阳看牡丹。但事实上从未成行。也许,在内心保留的这个念头,最终所向并非牡丹,而是一条幻想中可抵达的道路。我幻想洛阳每年春天盛开的牡丹花,想坐车去观望它们。但其实可以允许这个愿望从未成形。
  情爱是一种可训练可增进的能力。情爱仍是最深沉的幻觉(这也是《春宴》的主题之一)。有时它看起来激进和充满勇气,仿佛正被实现和推动,却不过是临近深渊的倾身探入。与其说我们渴望得到爱,不如说我们意欲在其中获取强烈的实践体验。
  他来探望我。告别之前,在暮色中并肩而坐,看公园里的少年们打篮球。天色逐渐暗落。走上山坡,他摘下一枝鸢尾递与我。这紫色花朵适合单独观赏。即便热闹茁壮地群生,也显出桀骜不驯。天边浮出细细的弯月。抽完最后一根烟。
  一切终究是会过完的。残存中没有余地。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正当夜深人静时,天地一时澄澄的,且道是什么?”晚上继续读宋人论禅。
  ◇
  早起在花园里拍下花朵种种。白紫丁香盛放,海棠桃花樱花玉兰接近颓败,鸢尾蹿出花苞,月季抽发枝叶。花期有条不紊,秩序井然,一切适宜而合理。秩序是指万事万物开始有时,盛衰有时,终结有时,重生有时。这不禁令人安心。
  ◇
  一个夜晚,我告诉自己这样的难过只能有一次。
  祈祷在内心流出,它们都会成真。上天给出它认为正确的东西,从无错误。入睡前那些在黑暗中祈祷的时刻,那些黑暗所显示的纯净与力量,难以用言语表达,也无法揭示它的深度。它进入身心每一条缝隙,与血肉融合凝聚。心念与意志发出光来,仿佛已存在太久。
  ……

前言/序言

  《春宴》新版序:
  像一个人独穿隧道
  《春宴》在2011年八月第一次出版。于夏天写完,从早到晚。也是我目前写过的篇幅最大的长篇小说。为了准备写它,我花了两年左右时间。这个过程也使我意识到,一个写作者的工作并无明显的时间间隔。写字,是工作。日常生活观察、思考,经历和认知万事诸相,也是工作。作品构建出内心世界,创作者的思虑如同蚕丝,密密吐出、缠绕,完成之后,如同一次清空。这种清空,会使人洁净。创作行为有时如同新生。
  这本小说是内心偏爱,很难复制。彻底终结掉一些主题,就此各归其位。
  即便事隔多年,打开翻看,仍会惊奇于文字之中的洪流。古都,亭子,消失的桥,花树之下的宴席,白鸟,隧道,夜泳,独绳幻术……与书中各种意象相随的,是前进社会的荒诞、萧条、冲击、孤独。也是人的心路探索,和对爱与生死恒久的困惑和追问。
  周庆长处境边缘,与现实社会有所脱节,却对生命内在充满质询,更接近自然人。她也是我多年一直在书写的那种人。这些人的生活方式、心性、习惯、情趣、价值观、目标与外界的主流倾向有所区别,但从不怀疑自己,也不无端攻击或愤怒于外界。只是默默走自己的路。并且走得执拗、专注,好像一定要追究到源头。
  心的深邃曲折,胜过外界一切喧杂。而外界种种,最终也不过是心的折射。那么,心的源头是什么呢?
  《春宴》这篇小说,像一个人独穿隧道。入口很窄,也很深入。读者对它的反应不一样,有些翻了几十页觉得难以读下去,有些反反复复读多遍。每读一遍,在其中找到新的意味。愿意安静下来去思考一些日常无法触及的问题。
  书中浩浩荡荡几十万字,读者可以畅游其中,按照各自的心性和理解力去给予回应。里面有三组人物,最终他们在现实中发生交会。这种交会的寓意在小说中无处不在,包括人名、地名一些细微之处,仿佛时空一体,充满平等性。若用佛经中的概念去理解,是一个无量无边的世界。在整体之中,人如同微尘。但在个体的生命之中,却充满艰辛的探索和行进。
  《春宴》与外界有所隔膜,阅读上的障碍也在于此。但这种隔膜恰恰也是好的,经得起时间。作品在当下显得疏离,一些年月之后,或许其深意可被感应。
  对作者来说,写出一本可以代表自己的思考和探索的作品的机会,并不是能够始终都有。《春宴》承载着这些,漂流于世间,文字在与陌生人的邂逅相会之中,获得它的活力。这对书来说,也已足够。
  庆山
  2016年4月5日北京
  《眠空》新版序:
  它离我的心很近
  《眠空》在2013年1月第一次出版。这本书主要组成部分,是杂志专栏、笔记和日记中的摘选和记录。当时把所有文字素材,每一段,每一节,经过重新调整和编辑,并不是随便铺陈。书在编排和节奏上形成呼吸,按照一种直觉生发。
  虽文体自由,所抒写的观点或事物仍需要具备核心。《眠空》是后期比较成熟的作品,作者较容易推翻的是早期的观念,若没有推翻之意,也恐怕是个障碍。而眠空所抒写的观念,大多由思考所过滤,它离我的心很近,也并不会被轻易推翻。
  是署名“安妮宝贝”的最后一部作品。之后以“庆山”笔名,发表《得未曾有》《月童度河》等作品。在这本书里面,也已暗藏更替的线索。此书出现一种较有距离感的观照。这种距离感也可称之为觉知。
  从自己,看到天地,看到众生,这是以艺术为法门的进阶。在《眠空》之中,仿佛试图在看到众生。但其实是在众生之中看到微小而行进中的自己。
  散文集是开放的形式。把自己生命的过程和真实细节,敞开给黑暗中的未知,作为一种分享和供给。这与小说的虚构状态完全不同。它也是一段生活经历的终结,就此留下标记。对我来说有特别的纪念。
  “很多会意极深的词句,不再拘泥于意象的表达,更多的是对生命诸多现象的总结与贯彻。富有禅意的诗文三行,略有晦涩的词语两枚,即使在茫茫深夜,依然能给予孤独者以幸福澄澈般的光辉。”
  这是读者所写的关于“眠空”的一段读后感。一本书最终应抵达的,是文字与读者在本质上的流动和连接。心与心相通之处,如同水中映照出圆月。即便身隔迢遥,从未在现实中相遇,而心已会合。
  庆山
  2016年4月5日北京


庆山作品集(套装共2册) 洞悉生命,静观内心——献给每一个在尘世间独自摸索的灵魂 这是一套关于生命、关于时间、关于存在,关于我们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内心宁静的作品集。庆山,以其澄澈而深刻的文字,邀请我们一同踏上一段向内探索的旅程,在琐碎的生活细节中,发掘那些被遗忘的诗意与哲思。 第一册: 翻开这册作品,你将遇见一个与众不同的作者,她不疾不徐地叙述着对生命的体悟,对人际关系的观察,以及对当下时刻的珍视。她笔下的文字,如同清晨的薄雾,轻柔地笼罩着你,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她谈论“时间”——不是作为钟表上的刻度,而是作为一种流动的能量,一种生命力的载体。她让你看到,时间的洪流如何塑造我们,又如何在瞬间的定格中,留下永恒的痕迹。她会描述那些似乎微不足道的日常片段,比如清晨醒来时窗外的光线,一杯茶的温度,一次与陌生人的眼神交汇,然后,在这些看似平凡的场景中,点亮了我们对于生命流逝的感知,以及当下每一个珍贵瞬间的价值。她不是要让你焦虑于时间的飞逝,而是引导你学会如何与时间温柔地共处,如何在每一个当下,安然存在。 她深入“关系”——那些错综复杂,又千丝万缕的人际网络。从亲情、友情到爱情,她不回避其中的艰难与困惑,却总能在最深的无奈中,寻找到一丝理解和温情。她懂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往往充满了误解与期待,也充满了疗愈与成长。她写父母,写爱人,写朋友,写那些生命中重要而又缺憾的存在。她不会提供简单的解决方案,而是通过细腻的描绘,让你看见人性的复杂,看见爱的多种面向,看见如何在不完美的相处中,保持一颗宽厚的心。她笔下的情感,不是激烈的戏剧冲突,而是细水长流的渗透,是在一次次的磨合与妥协中,显露出最真实的温度。 她探讨“自我”——在这个信息爆炸、外界声音嘈杂的时代,如何才能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她强调“独处”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成长,往往发生在一个人静默的时刻。她描述了独处时的孤独,也描绘了独处时的自由,更揭示了独处时,我们与自己最真诚的对话。她鼓励我们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去感受身体的信号,去认识那个不被外界评价所定义的真实的自己。她笔下的“我”,不是一个固定的形象,而是在不断变化和学习中,逐渐清晰起来的生命形态。她告诉你,认识自己,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惊喜的过程,它需要耐心,也需要勇气。 她关注“生活”——那些看似平凡的琐事,却蕴含着生命的智慧。她会写关于食物,关于衣着,关于居住,关于行走。她告诉你,生活的品质,不在于物质的堆砌,而在于对每一个细节的用心。她提倡一种“慢生活”的态度,不是放弃效率,而是学会与事物建立更深的连接,去感受事物的质感,去体会劳动的喜悦,去欣赏日常的美好。她让你意识到,我们常常在追求更远大的目标时,忽略了脚下的风景,忽略了身边那些触手可及的幸福。她用一种温和的方式,提醒我们,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修行。 她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却有着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她仿佛一位老友,坐在你身旁,用平缓而真诚的语气,与你分享她的所思所想。她的故事,或许就发生在你我的身边,那些困惑,那些喜悦,那些迷茫,那些顿悟,我们都曾经历,或正在经历。 第二册: 继续翻阅这套作品集,你将感受到一种更深沉的思考,一种对生命本质的追问,以及一种对存在的独特视角。第二册的作品,在第一册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庆山的思想边界,将个人的体验融入更宏大的哲学维度,带领读者进行更深入的精神探索。 她对“存在”的理解,超越了简单的生与死。她探讨“无常”,不是以悲观的姿态,而是以一种接受和理解的态度。她让你看到,生命的变幻莫测,恰恰是它最为真实的面貌。她讲述了失落,讲述了告别,讲述了那些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空”。然而,她从不沉溺于悲伤,而是在“空”中,发掘出新的可能性,发掘出新的生命力。她认为,正是因为无常,我们才更懂得珍惜;正是因为有“空”,我们才有空间去容纳新的生命。她让你看到,在失去中,我们反而能够获得更深的洞察。 她对“道”的理解,不是一种教条,而是一种自然的运行规律。她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去描述那些难以言说的“道理”。她会从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从动物的行为,从天气的变化中,体悟到宇宙的智慧。她让你看到,很多时候,我们执着于自己的想法,却忽略了事物本来的样子。她鼓励我们去“顺其自然”,不是消极的被动,而是以一种敏锐的觉察力,去感知和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她告诉你,真正的力量,往往来自于放下不必要的抗争,来自于与世界的和谐共振。 她对“觉知”的强调,是其思想的核心。她不提倡高深的修行,而是鼓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一种“当下”的觉知。她让你意识到,我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活在对过去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担忧中,而错过了真正的“此时此刻”。她分享了许多观察和体验,如何通过对呼吸的关注,通过对身体感受的留意,通过对周围环境的细致观察,来 anchoring ourselves in the present moment。她认为,只有当我们的意识真正活跃起来,我们才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更深刻地理解世界,更有效地做出选择。她告诉你,觉知,是打开生命无限可能性的钥匙。 她笔下的“成长”,不是线性的进步,而是一种螺旋式的深化。她不害怕回顾过去的自己,不害怕面对曾经的错误。她认为,每一次的跌宕起伏,每一次的迷失,都是成长的养分。她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成长,是敢于面对自己的脆弱,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然后,以一种更成熟、更温和的方式,重新出发。她不是要我们变成一个完美的人,而是要我们成为一个更加完整、更加有智慧的人。 她的文字,如同一种温润的光,穿透心灵的迷雾。她不会强加任何观点给你,而是通过她的叙述,激发你自己的思考。她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与自己对话,不断地发现那些你曾经忽视的,或者深藏在心底的答案。她提供的,不是一本“说明书”,而是一面镜子,一面能够照见你内心深处,照见你灵魂真实面貌的镜子。 《庆山作品集(套装共2册)》是一次与智慧的对话,一次与内心的和解。它不是一本速食读物,而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并在不同人生阶段都能从中汲取力量的书。它适合所有渴望理解生命,寻求内心安宁,希望在纷繁世界中找到自己方向的读者。它将陪伴你,在生命的旅途中,更加坚定而从容地前行。

用户评价

评分

终于下定决心,一次性收齐了心心念念已久的这位作家全集。当快递小哥将厚重的箱子送到我手上时,那种沉甸甸的期待感瞬间被满足。打开包装,两本精装的书籍静静地躺在里面,封面设计简洁却又不失质感,摸上去温润如玉。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本,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淡雅的书卷气,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直接与作者的思想进行对话。我一直都很欣赏这位作家独特的文字风格,那种疏淡中见深情,平凡处显哲思的功力,总能轻易地拨动我内心最柔软的角落。她的文字不似那些华丽辞藻堆砌的文章,没有刻意为之的煽情,却能在不动声色间,将生活中的点滴情绪、生命中的细微感悟,描绘得淋漓尽致。每一个词语都恰到好处,如同点睛之笔,让整个画面活了起来。我尤其喜欢她对人物内心的细腻捕捉,那些不为人知的挣扎、那些深埋的遗憾、那些对生命的探问,都通过她流畅的笔触,变得真实而富有力量。

评分

我一直觉得,好的作品不仅仅是故事的堆砌,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而这位作家的作品,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她的文字里,总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却又蕴含着对生活不灭的热爱。她仿佛用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审视着人性的复杂与多变,那些在俗世中跌跌撞撞前行的人们,在她的笔下,都拥有了独特的灵魂。我尤其喜欢她对时间流逝的描绘,那种无声无息却又无处不在的印记,总能让我在阅读中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似乎每一个字句,都承载着过往的时光,也预示着未来的某个瞬间。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让我在浮躁的现代社会中,找到了一丝宁静与慰藉。每一次翻开她的书,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洗涤,让我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她教会我,即使在最平凡的日子里,也能发现不平凡的美,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能保持内心的坚韧与温柔。

评分

不得不说,这位作家的作品有着一种独特的魔力,一旦开始阅读,就很难停下来。她的文字不是那种一针见血的犀利,也不是那种声嘶力竭的呐喊,而是一种娓娓道来的叙述,一种温和的渗透。你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她的故事吸引,被她的人物打动,被她对生活独到的见解所折服。我尤其欣赏她处理情感的方式,那种克制而深沉的表达,往往比直白的抒发更能触动人心。她不回避生活中的苦痛与无奈,但她总能在其中找到一丝希望,一种对生命韧性的赞美。读她的书,就像与一位知心的朋友聊天,你可以在其中倾诉,也可以在其中获得启迪。她仿佛有一种能力,能够看穿你内心深处的迷茫,并用她的文字,为你点亮一盏灯。

评分

自从接触到这位作家的文字,我的阅读习惯似乎发生了一些微妙的改变。我不再急于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开始更关注作者如何构建一个世界,如何塑造一个人物,如何表达一种情感。她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泉,缓缓地流淌过我的心田,带来丝丝凉意,也滋养着我干涸的心灵。我特别着迷于她对细节的描绘,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生活场景,在她笔下却充满了诗意。一抹夕阳,一片落叶,一个微笑,都能被她赋予深刻的含义。这些细节的堆叠,构成了她作品独特的魅力,也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其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与思想。她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引导者,带领我深入探索人性的幽深之处,也引导我感受生命的美好与脆弱。

评分

拿到这套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厚重感,不只是纸张的重量,更是文字所承载的分量。这位作家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她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她的文字干净、纯粹,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却能直击人心最柔软的地方。她笔下的人物,没有非黑即白的绝对,更多的是在灰色地带里挣扎、选择、成长。这种真实感,让我觉得她们就在我身边,她们的喜怒哀乐,我也能感同身受。她对人生,对情感,对孤独的理解,都带着一种深刻的洞察力。读她的书,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某句话,然后陷入沉思。她仿佛用一种温和的方式,提醒着我,生活的本质是什么,人与人之间的羁绊有多么重要,而我们自己,又该如何面对这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