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语不惊人死不休,文无新意不出手。”梁衡作品,润物无声,潜移默化。
2、著名学者季羡林:“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
3、更有多篇次文章曾入选大、中、小学课本,堪称为学生诵读范本。
内容简介
此书为著名散文家梁衡先生的散文合集,文字涉及人物传记、政论随笔、游记散文,荟萃了其寻访历史与文化现场、洞察时代家国、行走山川大江、观览名胜古迹、体察民风民俗等方方面面的思考精髓,内容深入且全面。深刻的见解,深远的视野,精粹的文笔,堪称当代学者读史阅世的典范篇章。并有多篇次文章曾入选大、中、小学课本,堪称为学生诵读范本。
作者简介
梁衡,当代著名散文家、新闻理论家。曾任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代表作有《数理化通俗演义》《没有新闻的角落》《觅渡》《洗尘》等。《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把栏杆拍遍》《跨越百年的美丽》《青山不老》等多篇散文入选中小学课本。
目录
人生篇
海思/003
夏感/006
吴县四柏/008
我看舞蹈的美/011
青山不老/014
奉献给死者的艺术/016
泰山:人向天的倾诉/020
这热辣辣的生命之美 /025
武侯祠前的沉思/028
到处都伸出一双乞讨的手/032
草原八月末/037
佩莱斯王宫记/041
试着病了一回/045
与朴老缘结钓鱼台/055在美国说钱/058
九华山悟佛/065
天星桥:桥那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070
忽又重听《走西口》/075
读柳永/084
读韩愈/089
跨越百年的美丽/094
书与人的随想/099
把栏杆拍遍/102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109
三十年的草原四十年的歌/117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120
乱世中的美神/127
平塘藏字石记/141
你不能没有家/144
石头里有一只会飞的鹰/148
百年明镜季羡老/150母亲石/157
冬季到云南去看海/159
人人皆可为国王/162
匠人与大师/165
冬日香山/167
政治篇
觅渡,觅渡,渡何处?/171
这思考的窑洞/176
红毛线,蓝毛线/181
特利尔的幽灵/187
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194
大无大有周恩来/200
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215
说经典/219
二死其身的彭德怀/222
周恩来让座/228
邓小平的坚持/232
老百姓怎么看政治/235
山还是那座山/237
张闻天:一个尘封垢埋却愈见光辉的灵魂/242
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260
百年革命·三封家书/264
一棵怀抱炸弹的老樟树/269
精彩书摘
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名人,但没有谁能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中国大地上有无数座祠堂,没有哪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这样,让人生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这座带有传奇色彩的建筑,令海内外所有的崇拜者一提起它就生出一种神秘的向往。
武侯祠坐落在成都市区略偏南的闹市区。两棵古榕为屏,一对石狮拱卫,当街一座朱红飞檐的庙门。你只要往门口一站,一种尘世暂离而圣地在即的庄严肃穆之感便油然而生。进门是一庭院,满院绿树披道,杂花映目,一条50米长的甬道直达二门,路两侧各有唐代、明代的古碑一座。这绿阴的清凉和古碑的幽远先教你有一种感情的准备,我们将去造访一位1700年前的哲人。进二门又一座四合庭院,约50米深,刘备殿飞檐翘角,雄踞正中,左右两廊分别供着28位文臣武将。过刘备殿,下十一阶,穿过庭,又一四合院,东西南三面以回廊相通,正北是诸葛亮殿。由诸葛亮殿沿一红墙和翠竹夹道就到了祠的西部——惠陵,这是刘备的墓,夕阳抹过古冢老松,叫人想起遥远的汉魏。由诸葛亮殿向东有门通向一片偌大的园林。这些树、殿、陵都被一线红墙环绕,墙外车马喧,墙内柏森森。诸葛亮能在1700年后享此祀地,并前配天子庙,右依先帝陵,千百年来香火不绝,这气象也真绝无仅有了。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进行他一生的最后一次对魏作战时病死军中。一时国倾梁柱,民失相父,举国上下莫不痛悲,百姓请建祠庙,但朝廷以礼不合,不许建祠。于是每年清明时节,百姓就于野外对天设祭,举国痛呼魂兮归来。这样过了30年,民心难违,朝廷才允许在诸葛亮殉职的定军山建第一座祠,不想此例一开,全国武侯祠林立。成都最早建祠是在西晋,以后多有变迁。先是武侯祠与刘备庙毗邻,诸葛亮祠前香火旺,刘备庙前车马稀。明朝初年,帝室之胄朱椿来拜,心中很不是滋味,下令废武侯祠,只在刘备殿旁附带供诸葛亮。不想事与愿违,百姓反把整座庙称武侯祠,香火更甚。到清康熙年间,为解决这个矛盾,干脆改建为君臣合庙,刘备在前,诸葛亮在后,以后朝廷又多次重申,这祠的正名为昭烈庙(刘备谥号昭烈帝),并在大门上悬以巨匾。但是朝朝代代,人们总是称它为武侯祠,直到今天。“文化大革命”曾经疯狂地破坏了多少文物古迹,但武侯祠却片瓦未损,至今每年还有200万人来拜访。这是一处供人感怀、抒情的所在,一个借古证今的地方。
《山河故人:流淌在文字里的乡愁与记忆》 引言 在中国文学的广袤星河中,散文以其独特的抒情性、哲思性和人文关怀,成为连接心灵与世界的桥梁。它不像小说那般波澜壮阔,也不似诗歌那般凝练精巧,却以其温润的笔触,描摹生活的细微之处,触碰人性的深邃角落,勾勒时代变迁的轨迹。本书《山河故人》正是这样一部凝聚了作者对故土深情、对过往追忆、对生命感悟的散文集。它并非高高在上的理论探讨,而是从寻常巷陌、山水草木中提炼出不朽的意蕴,将个体经验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情感共鸣。 一、 回首来时路:故土情结的深沉咏叹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故土,是每一个游子的精神原点,是心中永不褪色的坐标。在《山河故人》中,作者以细腻而饱含深情的笔触,反复回望那片生养了他的土地。从故乡的袅袅炊烟,到村口的老槐树,从儿时嬉戏的田埂,到承载岁月记忆的古老屋舍,每一个细节都被作者赋予了生命与温度。 他笔下的故乡,并非是理想化、去地域化的模糊概念,而是有着鲜明印记的实体。可能是江南水乡的烟雨朦胧,也可能是北方黄土高原的粗犷豪迈,又或是南方丘陵的葱郁秀丽。作者不回避故乡的贫瘠与朴拙,更不掩饰那份伴随成长的艰辛与不易。然而,正是在这些看似平凡的描绘中,故土的坚韧、淳朴和生机勃勃跃然纸上。那些在故乡土地上辛勤耕耘的父老乡亲,他们的勤劳、善良、朴实,如同老井里的水,甘甜而清冽,滋养着作者的心灵,也构成了他生命中最坚实的底色。 作者对于故乡的描绘,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景物描写,更深入到故乡的文化、风俗和人情。那些流传在乡间的古老歌谣,那些节日里热闹非凡的庆典,那些邻里之间淳朴真挚的交往,都如同琥珀般被珍藏在作者的记忆深处,并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他通过这些细致的观察与描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故乡,一个不仅仅是地理概念,更是精神归属的家园。 “无论我走到哪里,故乡的月光总是能穿透一切阻碍,照亮我的心房。” 这种深沉的故土情结,贯穿了《山河故人》的始终。它是一种对根的依恋,是对来时的路的深刻认知,也是一种对人生价值的追寻。即使岁月流转,时光荏苒,那份对故土的眷恋,也如同一条永不干涸的河流,滋养着作者的精神世界。 二、 岁月的河流:在记忆的潮汐中打捞时光 时光如水,匆匆流逝。我们每个人都如同坐在岁月的河流上,漂流向前,身后留下的,是越来越多的记忆。在《山河故人》中,作者以散文特有的沉静与理性,回首那些流淌在记忆长河中的碎片。这些碎片,或许是童年的一场游戏,或许是少年的一段懵懂情愫,或许是青年的一次深刻思考,或许是中年的一次重大抉择。 作者善于从寻常的往事中挖掘出不寻常的意义。他笔下的童年,并非总是无忧无虑的欢乐,而是包含着懵懂的迷惘、对未知的好奇,以及在困境中学会的坚韧。他回忆起那些曾经与他一同走过人生旅程的朋友、师长,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说过的话,对他的影响,都被作者一丝不苟地记录下来。这些人物,有的已经远去,有的依旧在身边,但他们都如同星辰,照亮了作者生命中的某个阶段。 《山河故人》的魅力在于,它并没有刻意地去制造戏剧性的冲突,而是通过对生活细节的精准捕捉,让我们感受到时间的重量与力量。一个物件,一段旋律,甚至是一缕阳光,都可能勾起作者内心深处的回忆。他不是简单地罗列往事,而是通过对往事的反思与解读,展现出其背后蕴含的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以及人生哲理。 他笔下的“我”,在回忆中不断成长、蜕变。从一个对世界充满困惑的少年,到一个逐渐理解人生况味的中年人,每一次的回顾,都是一次对自我的审视与超越。他没有回避年轻时的莽撞与冲动,也没有掩饰中年时的失落与无奈,而是以一种坦然的姿态,将这些人生经历融入到文字之中,形成了一种真实而动人的力量。 《山河故人》是一本可以让人静下心来阅读的书。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也容易被作者的思绪所感染,不自觉地回想起自己的过往。那些被遗忘的片段,那些曾经的情感,会在作者的文字中重新苏醒,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一种心灵的交流。 三、 人生况味:在平凡日子里体悟生命的真谛 人生的真谛,往往就隐藏在最平凡的日子里。《山河故人》不追求宏大叙事,不刻意制造波澜,而是将目光投向生活的肌理,从细微之处洞察人生的况味。作者以一种平和而睿智的视角,审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感悟人生的起伏跌宕。 他笔下的生活,有着朴素的色彩。清晨的鸟鸣,傍晚的炊烟,雨后泥土的芬芳,孩童天真的笑语,这些平凡的场景,都被作者赋予了诗意的光辉。他关注的,是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是他们在日常劳作中展现出的坚韧与乐观,是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的勇气与智慧。 《山河故人》并非是一味地歌颂苦难,也不是一味地沉溺于感伤。作者在描绘生活中的艰辛时,也总能从中发现希望与力量。他观察到,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人们依然努力地生活,依然对未来抱有期盼。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是《山河故人》中最动人的篇章之一。 作者对情感的描绘,同样细腻而深刻。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被他用真诚的笔触一一展现。他理解亲情的无私与深沉,也懂得友情的珍贵与不易。在爱情方面,他没有渲染轰轰烈烈的浪漫,而是侧重于夫妻之间、恋人之间那种细水长流的默契与关怀,那种在平凡日子里相互扶持的力量。 《山河故人》所传达的人生观,是一种温和而坚定的乐观主义。它承认生活的不易,也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但它更强调的是,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去热爱,去创造。作者并没有给出人生问题的标准答案,而是通过他的文字,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感悟,去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真正的富有,不在于物质的堆积,而在于内心的丰盈。” 这种对精神世界的重视,是《山河故人》的核心思想之一。作者通过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展现了他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成熟。他用文字,为读者提供了一面镜子,让我们能够照见自己的内心,审视自己的人生。 四、 生命的思考:在文字的沉淀中抵达哲思的彼岸 散文的魅力,还在于它能够承载作者的思考与哲学。在《山河故人》中,作者并没有刻意地去说教,而是将自己对生命、对宇宙、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巧妙地融入到文字之中。 他思考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思考个体与集体、个人与历史的联系。他观察自然的运行规律,并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他对于生与死的辩证关系,对于得与失的价值判断,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作者的思考,是基于生活经验的,是扎实的、接地气的。他从一次落叶中看到生命的轮回,从一次潮汐中体会时间的永恒。他的文字,既有诗人的浪漫情怀,也有哲学家的思辨深度。 《山河故人》并非是一本需要“读懂”的书,而是一本需要“感受”的书。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会被作者的智慧所启发,会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会重新思考那些看似平常的问题。 他笔下的文字,有一种沉淀的力量。它们不像激流般汹涌澎湃,而是如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在这些文字的浸润下,读者能够逐渐平静下来,与作者一同进入一个更加深刻的思考空间。 《山河故人》所探讨的,是那些永恒的命题: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生活?如何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满足?作者并没有提供直接的答案,而是用他真诚的文字,引导读者走向属于自己的答案。 结语 《山河故人》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散文集。它以真挚的情感,细腻的笔触,深刻的思考,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一个丰富而完整的精神世界。它让我们看到了故土的温暖,听到了岁月的低语,感受到了人生的况味,触及到了生命的哲思。 它不是一本让你在喧嚣中寻找慰藉的书,而是让你在宁静中回归自我的书。它鼓励我们去回望,去反思,去感悟,去热爱。在作者的文字里,我们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那个曾经的自己,也看到了那个渴望成为的自己。 《山河故人》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一次精神的洗礼。它将带领读者在文字的河流中徜徉,在记忆的星空下沉思,最终抵达对生命更深层的理解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