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中世紀末期反抗奧斯曼統治的三大傳奇領袖之一斯坎德培的徵戰。
明代“萬曆三大徵”的播州之役,直接宣告瞭統治播州725年的楊氏土司的敗亡。
沙俄*一太平洋艦隊的覆滅,*二太平洋艦隊的遠徵,從仁川到對馬,聚焦日俄戰爭中的海上鬥爭。
海報:
內容簡介
本書迴顧瞭中世紀阿爾巴尼亞諸公國的建立和聯盟的形成,介紹瞭曾在奧斯曼軍隊服役的斯坎德培如何逃迴阿爾巴尼亞,並組織起軍隊與奧斯曼帝國對抗。此外,本書講述瞭“萬曆三大徵”的*後一徵——播州之役,梳理瞭統治播州725年的楊氏土司興盛、反叛及敗亡的過程;記述瞭日俄戰爭中,日本聯閤艦隊和沙俄*一、*二太平洋艦隊在海上的較量,以及*二太平洋艦隊史無*例的遠徵。
作者簡介
指文烽火工作室:由眾多曆史、戰史作傢組成,從事古今曆史、中外戰爭的研究、寫作與翻譯工作,緻力於通過嚴謹的考證、精美的圖片、優美的文字、獨到的視角為讀者理清曆史的脈絡。目前已經齣版軍事曆史類圖書四十餘本,其中包括《戰爭事典》《戰場決勝者》《透過鏡頭看曆史》《信史》四款MOOK係列叢書,以及《中國古代實戰兵器圖鑒》《倭寇戰爭全史》《明帝國邊防史》《拿破侖戰記》《秘密戰三韆年》《帝國強軍:歐洲八大古戰精銳》《帝國強軍:中國八大古戰精銳》等專題性圖書。
原廓:現任指文烽火工作室和自媒體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主編,記者,電視紀錄片策劃及撰稿人,音速及北朝論壇古戰版塊版主,長期緻力於軍事曆史研究及相關圖書的策劃編審齣版工作,努力打造專業軍事圖書和自媒體平颱,緻力於專業的古代與近代軍備評測,普及中外軍事曆史知識,講述不為人所知的戰爭故事。
李楠:熱愛曆史、軍事、文化,曆史作者,書評人,特彆對歐美曆史感興趣。已齣版著作《火神咆哮:世界火器兵》。
臨溪主人:90後曆史愛好者,有考據癖,喜歡對曆史影視劇中齣現的不閤理處進行考據。同時對政治史情有獨鍾。平常較多涉獵明史、土司史、少數民族史方嚮。
櫻錨:90後曆史愛好者,曆史專業在讀。對近現代東亞海軍發展有頗多興趣,緻力於日俄戰爭、太平洋戰爭的研究。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阿爾巴尼亞的亞曆山大大帝——與奧斯曼帝國鏖戰25次的斯坎德培
萬曆三大徵之蕩平播州——七百年楊氏土司覆滅記
對馬海峽上的國運豪賭——東鄉平八郎與日俄大海戰
精彩書摘
斯坎德培與羅馬尼亞的弗拉德三世、塞爾維亞的杜爾德·布拉科維奇公爵並稱為中世紀末期反抗奧斯曼統治的三大傳奇領袖。他們三人各領風騷20年,都有膾炙人口的傳說故事流傳至今。今年,恰好是斯坎德培去世550周年。下麵,筆者就來為您講述他的故事。
他的原名叫作喬治·卡斯特裏奧蒂。如前文提及的,他是卡斯特裏奧蒂國王吉奧·卡斯特裏奧蒂的*3個兒子。據傳他生於1405年5月6日(他的後人也曾經拿齣資料,稱其生於1403年),他的母親是一位塞爾維亞的公主。他一共有3個兄弟和5個姐妹。
因為當時他的父親對奧斯曼帝國錶示瞭臣服,所以1423年,喬治18歲的時候,被當作人質送到當時奧斯曼帝國的都城埃迪爾內,以服從奧斯曼帝國的德米捨梅製度。德米捨梅是突厥語,意思是統治者占有徵收戰利品的權力。
德米捨梅製度簡單來說,就是奧斯曼帝國將被徵服地區的非穆斯林孩子轉變成穆斯林,同時將他們指派到奧斯曼軍隊中服役。如果服役過程中戰功赫赫,則不僅可以得到高職位,還能獲得封地。這些服役的人就被稱為德米捨梅或德米捨梅派。德米捨梅製度來源於突厥人早期的戰利品分配製度,後來逐漸演變成對戰俘的徵收權力。這些被徵收的戰俘一般都會被送到專門學校訓練,成為蘇丹的貼身侍衛,即加尼沙裏,也就是後來著名的奧斯曼帝國近衛軍團的前身。
在穆拉德二世統治末期,因德米捨梅製度進入近衛係統的人越來越多,而且由於是蘇丹直屬,權力也越來越大,*終形成瞭一個與奧斯曼土耳其原有的舊突厥貴族抗衡的階級,即德米捨梅階級。不久,連作為樞機魁閣的大維齊也基本都是由德米捨梅擔任瞭。
據《編年紀事》稱,喬治·卡斯特裏奧蒂長相英俊、身材魁梧,特彆是對一些新生事物非常好奇,所以他一開始就被蘇丹看中。穆拉德二世直接將其送到瞭*好的培養德米捨梅們的學校。那裏不僅講授《古蘭經》以及伊斯蘭傳統,也進行軍事訓練,以保證學員未來能在戰場上一往無前。也可以說,是穆拉德二世將他培養成瞭一颱名副其實的殺人機器。
為瞭使喬治能更好地融入奧斯曼社會、學習奧斯曼傳統,蘇丹賜予他一個名字——斯堪德。說到這個名字的意思,意大利史學傢查理·弗朗茨稱,其翻譯為英文就是亞曆山大;德國曆史學傢C.摩爾也在他的著作中稱,斯堪德應該念作斯科堡或者斯科伯格,意思就是占有斯科(阿爾巴尼亞中部的一個地區)這塊土地的人。總之,這個名字成瞭喬治被大傢所熟知的名字,再加上他後來被蘇丹授予“培”這一軍銜稱號,就成瞭今天我們所說的斯坎德培。
…………
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正月十五日,正是元宵佳節,大明四川省重慶府城的演武場上卻是一片肅殺景象。演武場上早已建起一高壇,壇上並設天地、日月、風雲、雷雨、山川、社稷、先聖、先賢之神位,一麵“李”字帥旗飄在空中虎虎生威,四川總兵、司、道及大小文武官員俱已到場,壇下官兵均身披戎裝、荷戈持戟肅穆而立——顯然這事極為重要。這時一位中年人緩緩登壇,掏齣早已寫就的敬天盟書高聲念道:“春鞦之義,人臣無將。漢法所誅,大逆不道。逆賊楊應龍,本以夷種,世廁漢官,被我冠裳,守彼疆土,輒敢忘天朝豢養之恩,恣鬼國凶殘之性……夫神護國佑民以食其報者也。神不明則士不奮、賊不滅、民不安,不能充禮於神,亦有不利焉。惟明神實圖利之!”
這位主持敬天告神之事的正是時任川湖貴三省總督兼四川巡撫的李化龍,本已在傢休養的他,前一年即萬曆二十七年三月二十日突然收到朝廷旨意起復,令其速速前往四川處置楊應龍叛亂一事。李化龍豈敢怠慢,當即啓程赴川,於六月初到達成都。經過半年多時間的準備,麵對楊應龍的十餘萬軍隊,李化龍調動瞭全帝國24萬大軍進行平叛。正月十五日這天,李化龍於重慶府城演武場登壇誓師,並定於二月十二日,大軍兵分八路一齊齣兵剿殺。這場戰爭就是“萬曆三大徵”的*後一徵——播州之役,也是規模*大的一役。這場大戰直接宣告瞭統治播州725年的楊氏土司的敗亡。
播州即現在貴州遵義,明人王士性評價播州“東通思南,西接濾,北走綦江,南距貴州,萬山一水,抱繞縈迴”,簡直是“天生巢穴”。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給瞭楊氏傢族割據更為優越的條件。在西南地區也流傳著這樣一條諺語:“思播田楊,兩廣岑黃。”這四個傢族俱是西南地區實力強勁的大土司。
關於播州楊氏族源,史學界多有爭論。按照明初大文學傢宋濂所著《楊氏傢傳》及清官修《明史》等著作所言,播州楊氏土司始祖楊端是太原人,由此觀之似乎屬漢族。不過不僅明朝皇帝把楊氏看作夷人,“故有楊氏為夷長”(《明神宗實錄》捲355萬曆二十九年正月);平播督臣李化龍亦如是,說“賊楊應龍,本以夷種,世廁漢官”(《明神宗實錄》捲345萬曆二十八年三月),並不把他們看作是漢人。譚其驤先生認為楊氏應該是羅族(今彝族,也有稱其為楊保族的)人,其後學界又産生瞭土傢族、仡佬族、苗族等多種說法。所以楊氏到底是何族屬,史學界並無統一意見。
*早在播州裂土世襲的並非楊氏一族,而是羅氏。唐大曆年間,西南地區反叛,朝廷以羅榮為帥南徵。羅榮剿撫並行,成功平叛,於是朝廷羈縻其地,命他世代鎮守播州,“編戶立差,厘然畫一”(《道光遵義府誌·土官》)。鹹通十四年(873年),南詔入侵播州,水西閩族響應南詔攻陷播州。已經傳瞭四世的羅氏傢族當傢羅太汪年少而孤,勢力單薄不能抵禦,隻得遁走。
此時的唐朝已非當年,對於收復失地一事力不從心。中央政府不但無法有效控製地方藩鎮,農民起義也正轟轟烈烈,去邊疆收復失地確實睏難。於是乾符三年(876年),唐僖宗下詔廣募天下驍勇兵士前往收復失地,相傳其中就有播州楊氏始祖太原人楊端應募而往。楊端攜八姓族人興兵,自濾州閤江入白錦堡(亦作“白綿堡”,位於今遵義市播州區),聯結當地豪強庾、蔣、黃三氏,齣奇兵大破敵軍,逼羅族、閩族人納款結盟而退。此後楊氏世代盤踞於此地,並世襲其職,長達725年。當時隨楊端平定播州的其餘幾個傢族,也被朝廷允許世襲留守,羅氏也復居於播。此後,這幾個傢族和楊氏共同統治著播州一地。
播州長官傳至楊端的五世孫楊昭時,遇到瞭絕嗣的大問題,於是選擇瞭其叔父的孫子楊貴遷繼承。也是從楊昭開始,楊氏傢族一度分裂內亂,楊昭的兩個兄弟楊先和楊蟻分彆自立。楊蟻糾集外族入侵,結果被打敗,遁走。此後楊傢分為“上下楊”兩支,“上楊”居播州,“下楊”居白錦,兩者以江水為界,《宋史》也稱作大小播州(葉成勇《論唐宋時期播州“上下楊”與“前後楊”》)。大觀二年(1108年),“下楊”楊光榮、“上楊”楊文貴爭獻地入宋,宋廷則分彆改置為播州、遵義軍。這種同室操戈的局麵在播州持續瞭六世之久,直到楊軫執掌播州時,兩傢纔和解。到楊軫之子楊粲當政時,“上楊”纔收服瞭“下楊”,兩傢重歸統一。而播州楊氏也正是從十三代楊粲開始,纔逐漸強盛起來。(《道光遵義府誌·土官》)
…………
2 月9日0點,日本海軍*一、*二、*三驅逐隊,悄悄接近瞭旅順港中的俄軍軍艦。雖然中途日軍驅逐艦的陣位由於夜晚能見度不足而被打亂,但是夜間魚雷襲擊對於猝不及防的*一太平洋艦隊而言仍然緻命。更讓俄軍在事後氣得想吐血的是,恰恰當晚俄軍的一切決斷都是在給日軍送助攻。首先是當晚俄軍並沒有為自傢艦船布設防雷網,這完全是太平洋艦隊司令斯達爾剋的麻痹大意造成的。斯達爾剋嚮阿列剋謝耶夫進言,布設防雷網會增加艦隊起錨的時間,並且防雷網有可能會纏住螺鏇槳造成事故。就在日軍夜襲前的1個小時,*一太平洋艦隊的高層軍官召開會議商議應對日軍進攻的預案,會上,*一太平洋艦隊參謀長維特弗特少將口若懸河地嚮他的同僚們大談戰爭不會爆發的必然性,他得意揚揚地錶示日本人哪敢捋沙皇陛下的虎須。高層軍官都盲目如斯,也難怪*一太平洋艦隊一開戰就被日軍夜襲揍瞭個暈頭轉嚮。結果會議一緻通過瞭不布設防雷網的提議。阿列剋謝耶夫雖然也狂得很,但他在會後直言,這樣的決定實在是不閤適且不閤時宜的。斯達爾剋的狂妄比阿列剋謝耶夫還厲害得多,斯達爾剋命令撤去“波爾塔瓦”號戰列艦上已經布設好的防雷網,還特意要求手下軍官要悄悄地撤去,不要引起恐慌。他是打心眼裏不信日本人敢襲擊旅順港,甚至允許軍艦做好水雷防禦準備後,可以打開前錨燈和航跡燈,擔任巡邏任務的驅逐艦和炮艦還要打開識彆舷燈和探照燈。因為他更擔心黑燈瞎火下自傢船齣現相撞事故。阿列剋謝耶夫也為當夜的日軍送上巧妙助攻。因為他擔心日軍封鎖旅順港的齣口,所以大型軍艦今夜全部在外停泊場下錨。
斯達爾剋開燈的舉措無異於開門揖盜,在夜幕中為前來偷襲的日軍點齣瞭自傢巡邏艦船的位置。日軍自然輕而易舉地避開瞭所有的巡邏艦船的探查,成功抵達外停泊場。深夜裏無聲無息的魚雷攻擊自然是緻命一擊。在夜襲中,日軍發射瞭16枚魚雷,命中3枚。俄軍戰列艦“列特維贊”號和“皇太子”號、裝甲巡洋艦“帕拉達”號被魚雷炸至大破,暫時失去作戰能力。“列特維贊”號左船舷的水雷艙被炸齣一個大洞,3個艙室進水。“皇太子”號艦尾被炸開大洞,湧入的海水淹沒瞭水雷庫、魚雷艙、住艙甲闆和醫療室,艦體傾斜16度。“帕拉達”號更慘,被擊中的地方是左舷68到75號肋骨區域,一門75毫米艦炮當場報廢,炮颱甲闆和軍官艙室也起火燃燒。對於俄軍而言,這無異於當頭一棒,“皇太子”號和“帕拉達”號淒慘地被拖入港內,“列特維贊”號被拖至外停泊場岸邊。這3艘軍艦自此長期陷入失去戰鬥力狀態,直到沙俄海軍名將馬卡洛夫將軍上任纔展開瞭維修工作。
就這樣,在俄軍將領狂妄自大的助攻下,日本海軍的夜襲如一記精準的悶棍,敲得*一太平洋艦隊肉疼不已。當然,東鄉平八郎並非隻會玩夜襲,在派齣*一、二、三、四、五驅逐隊後(*三、*四驅逐隊是派往大連灣偵察的),他很快就率領聯閤艦隊本隊齣陣。等到9日早上天亮,東鄉平八郎抵達旅順口外,立刻派遣*三戰隊接應驅逐隊並偵察敵情。他認為俄軍被打瞭個措手不及後,不管是暴跳如雷還是愁雲慘霧,都是己方的機會。他還特意叮囑*三戰隊司令齣羽重遠,若俄軍主力齣港則且戰且退,引誘俄軍離開旅順口上的岸防炮範圍。
當齣羽重遠趕到的時候,俄軍正是一片愁雲慘淡的時候。他興奮地迴報說自己貼近至7000米範圍時俄軍依舊沒有發炮,俄軍的數艘驅逐艦也中瞭魚雷,5艘還在燃燒,敵軍意誌消沉,此時一鼓作氣攻擊必然可以大獲全勝雲雲(實際上俄軍損失並未如斯,是齣羽重遠在主觀臆斷,誇大瞭俄軍的損失)。
其實俄軍將領自被夜襲打醒後,也做齣瞭日軍主力必來挑戰的判斷。俄軍司令部趕忙下令還能戰鬥的戰列艦和巡洋艦待命,隨時準備齣擊。俄軍司令部此時倒也難得智商上綫,識破瞭日軍誘敵深入的計策,僅僅派齣“包雅林”號巡洋艦監視日軍的下一步動作。“包雅林”號接近日本海軍*三戰隊的時候,東鄉平八郎率領的聯閤艦隊本隊也抵達瞭戰場。“三笠”號戰列艦以艦尾炮對“包雅林”號進行瞭3次炮擊,不過並未取得命中。“包雅林”號眼見日軍主力部隊果然來摘桃,遂返迴旅順口,並且高掛敵大部隊接近的旗語。
東鄉平八郎率主力部隊突入旅順口外圍,隨著“三笠”號前主炮發炮射擊,俄軍艦炮和岸防炮也發炮還擊,俄軍炮彈紛紛砸嚮一馬當先的“三笠”號,霎時間“三笠”號周圍被炮彈爆炸濺起的水柱覆蓋。當雙方艦隊距離7500米時,東鄉平八郎纔下令艦隊全麵開火對俄艦炮擊,“三笠”號全炮門嚮右舷怒吼,噴吐炮彈,*一、*二、*三戰隊紛紛加入對俄艦的攻擊。俄軍也不甘示弱,彼時旅順口外巨炮轟鳴,硝煙滾滾。由於海麵空間並不寬裕,在激烈的炮戰中俄軍被迫變為單縱陣,導緻部分俄軍艦船被擊中起火,一時間黑煙衝天幾乎遮蔽瞭日光。不過俄軍不乏敢打敢拼的硬漢,巡洋艦“諾維剋”號就是其中楷模。“諾維剋”號給日軍來瞭一個防不勝防的突擊,拉近交戰距離使得“諾維剋”號的命中率飆升,加上岸防炮的配閤,取得瞭很好的戰果。“三笠”號被擊中瞭3發,其中1發砸在前檣上,飛濺的彈片使得7人受傷,前檣上懸掛的軍旗也被擊落;“富士”號中彈2發,炮術長以下傷亡12人;“敷島”號中彈1發,航海長以下17人受傷。東鄉平八郎看到俄軍在岸防炮的配閤下逐漸站穩腳跟,加上“諾維剋”號的突擊,他覺得這樣打下去是得不償失的,遂在*一戰隊全部自俄軍前方通過後轉往南方航行。*一戰隊雖然開始撤離,但“諾維剋”號已經和*二戰隊交上火瞭,尤其是*二戰隊三號艦“八雲”號巡洋艦。“諾維剋”號在與“八雲”號的炮戰中被一發炮彈擊中艦體中央部分,“八雲”號趁機集中火力窮追猛打,“諾維剋”號不支,隻能發射魚雷後撤退。
前言/序言
提到阿爾巴尼亞,很多人印象裏是那個二戰後纔建立的小國。但在500多年前,阿爾巴尼亞曾在曆史上擁有一個偉大的時代——斯堪德培時代。在有“阿爾巴尼亞的亞曆山大大帝”之稱的斯堪德培領導下,阿爾巴尼亞人全力反抗奧斯曼人,並取得瞭24次輝煌勝利。這就是《阿爾巴尼亞的亞曆山大大帝——與奧斯曼帝國鏖戰25次的斯坎德培》一文所要講述的故事。
萬曆二十八年(1600 年)正月,川湖貴三省總督兼四川巡撫的李化龍,調動明帝國的24萬大軍,去平定播州楊應龍的叛亂。這是“萬曆三大徵”的*後一徵——播州之役。此戰也宣告瞭統治播州725年的楊氏土司的敗亡。如想瞭解此戰的前因後果和具體細節,請閱讀《萬曆三大徵之蕩平播州——七百年楊氏土司覆滅記》一文。
一提起日俄戰爭,便不得不說東鄉平八郎。正是他指揮日本海軍聯閤艦隊大敗沙俄帝國*一、*二太平洋艦隊。也正是他,讓日本軍國主義者陷入瞭賭國運的擴張怪圈。《對馬海峽上的國運豪賭——東鄉平八郎與日俄大海戰》將講述“升起 Z 字旗”與“皇國興廢,在此一戰”之外的更多曆史真相。
《戰爭事典038:與奧斯曼帝國鏖戰25次的斯坎德培》 序言 曆史的宏偉畫捲中,總有那些不屈的靈魂,以凡人之軀,書寫瞭足以撼動帝國根基的傳奇。在奧斯曼帝國東擴的浩瀚浪潮中,有一顆璀璨的星辰,以其頑強的抵抗和卓越的軍事纔能,成為瞭整個歐洲的希望之光。他,就是喬治·卡斯特裏奧蒂·斯坎德培,阿爾巴尼亞的民族英雄。 本書《戰爭事典038:與奧斯曼帝國鏖戰25次的斯坎德培》,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走進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深入探究斯坎德培那段波瀾壯闊的抗爭史。我們並非簡單地羅列戰役的勝負,而是試圖還原曆史的真實肌理,理解斯坎德培如何以一支數量上處於絕對劣勢的軍隊,在長達二十五年之中,一次又一次地挫敗奧斯曼帝國的強大攻勢,讓這個如日中天的帝國在巴爾乾半島的推進腳步戛然而止,並從中汲取力量,認識到個體勇氣與智慧在改寫曆史進程中的關鍵作用。 第一章:身世與崛起——暗夜中的火種 故事的開端,要追溯到15世紀中葉。巴爾乾半島,一個自古以來便是多民族、多文化交融之地,同時也是各大帝國爭奪的焦點。奧斯曼帝國的鐵騎,已經勢不可擋地席捲瞭東歐和東南歐的大部分地區,拜占庭帝國的餘暉搖搖欲墜,基督教世界籠罩在一片不安之中。 喬治·卡斯特裏奧蒂,一個在阿爾巴尼亞北部山區齣生的貴族之子,他的人生軌跡,似乎從一開始就充滿瞭戲劇性的轉摺。幼年時期,為瞭避免被奧斯曼帝國吞並,他被作為人質送往奧斯曼宮廷。在這裏,他接受瞭嚴格的軍事和政治教育,甚至被授予瞭“斯坎德培”(意為“亞曆山大大帝”或“光明之星”)的稱號,成為瞭一名備受矚目的奧斯曼軍官。然而,異族統治下的屈辱經曆,以及對祖國淪陷的深切痛苦,在他心中埋下瞭反抗的種子。 本書將詳細描繪斯坎德培在奧斯曼宮廷的成長經曆,他的軍事天賦如何在實戰中得到錘煉,他對奧斯曼帝國軍事戰略和戰術的深刻理解,以及這一切如何為他日後反抗埋下瞭伏筆。我們將探究他內心深處的情感掙紮,從一個潛在的帝國精英,到一個誓死反抗的民族英雄的轉變過程。這其中,必然涉及到他對基督教信仰的堅守,以及他對阿爾巴尼亞民族獨立的熱切渴望。 第二章:決裂與集結——獨立之旗的升起 1443年,一個具有曆史意義的時刻到來瞭。在一次針對匈牙利的戰役中,斯坎德培抓住機會,率領身邊的一群阿爾巴尼亞士兵,毅然脫離奧斯曼軍隊,逃迴瞭故鄉。這是一個石破天驚的決定,意味著他將以個人之力,挑戰龐大的奧斯曼帝國。 迴到阿爾巴尼亞後,斯坎德培並沒有氣餒。他深知,要對抗強大的敵人,光有決心是不夠的。他利用自己的聲望和號召力,迅速團結瞭阿爾巴尼亞各地的部落首領。在那個時代,阿爾巴尼亞並非一個統一的國傢,而是由眾多互相競爭的部落組成。斯坎德培展現齣瞭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外交手腕,他成功地化解瞭部落間的矛盾,將分散的力量凝聚在一起,組建瞭一支統一的抵抗軍。 本章將重點闡述斯坎德培如何剋服重重睏難,實現阿爾巴尼亞的初步統一。我們將深入分析他所采取的策略,包括他如何利用阿爾巴尼亞復雜的地形優勢,如何爭取當地民眾的支持,以及他如何通過巧妙的外交手段,試圖與其他反奧斯曼的基督教國傢建立聯係。我們將看到,這麵代錶著阿爾巴尼亞獨立與反抗的旗幟,是如何在絕望之中,被高高升起的。 第三章:二十五年的鏖戰——戰略與戰術的較量 本書的核心內容,便是斯坎德培與奧斯曼帝國之間長達二十五年的艱苦卓絕的戰爭。這並非一場簡單的軍事對抗,而是一場智慧、勇氣、策略與意誌的巔峰對決。斯坎德培深知,在兵力、裝備、資源等方麵,他都無法與龐大的奧斯曼帝國相提並論。因此,他必須采取靈活機動的戰術,充分發揮阿爾巴尼亞的地形優勢,利用遊擊戰、伏擊戰、特種作戰等手段,不斷消耗敵人,打擊其士氣。 我們將詳細剖析斯坎德培的軍事思想和作戰風格。他如何利用阿爾巴尼亞的山地作為天然屏障,如何通過精準的情報分析,預測奧斯曼軍隊的動嚮,如何設計陷阱,以少勝多,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輝煌勝利。書中將重點描述幾次標誌性的戰役,例如: 瓦爾納之戰的後續影響與斯坎德培的應對: 盡管瓦爾納之戰是基督教聯軍的慘敗,但斯坎德培的反抗卻並未中斷。我們將分析他在這次重大挫摺後,如何重整旗鼓,並在此後數年內,對奧斯曼軍隊造成瞭多次重大打擊。 杜雷斯圍城戰的經典防禦: 杜雷斯作為阿爾巴尼亞重要的沿海城市,曾多次成為奧斯曼軍隊圍攻的焦點。我們將深入解析斯坎德培在這些圍城戰中,如何以極少的兵力,配閤城內守軍,頑強抵抗數倍於己的敵軍,迫使奧斯曼軍隊無功而返。 奧赫裏德湖畔的伏擊戰: 阿爾巴尼亞多山的地理環境,為斯坎德培提供瞭絕佳的伏擊場所。我們將詳細復盤那些令奧斯曼軍隊聞風喪膽的伏擊戰,分析斯坎德培是如何利用地形,將訓練有素的奧斯曼精銳部隊誘入絕境,並將其殲滅。 多次關鍵性的防禦戰役: 25年的戰爭,並非隻有一次大規模會戰,更多的是持續不斷的拉鋸戰和局部衝突。我們將展現斯坎德培如何在不同的戰綫上,以靈活的戰術,阻擋奧斯曼軍隊的推進,保護阿爾巴尼亞人民的傢園。 本書將不僅僅關注軍事行動,還會深入分析斯坎德培的戰略眼光。他深知,僅僅依靠軍事勝利是無法徹底擊敗奧斯曼帝國的。因此,他積極尋求國際援助,與匈牙利國王、教皇、威尼斯共和國等基督教國傢建立聯盟,試圖形成對奧斯曼帝國的戰略包圍。我們將探討他在這方麵的努力,以及他在這復雜的外交博弈中所麵臨的挑戰。 第四章:民族脊梁與精神象徵——不朽的傳奇 斯坎德培的抗爭,並不僅僅是為瞭保衛阿爾巴尼亞的土地,更是為瞭捍衛基督教世界的尊嚴和歐洲的未來。他的每一次勝利,都極大地鼓舞瞭歐洲各國人民的士氣,讓他們看到瞭抵禦奧斯曼帝國擴張的希望。 本書將探討斯坎德培如何成為一個民族精神的象徵。他的勇敢、智慧、堅韌和對信仰的忠誠,成為瞭阿爾巴尼亞人民反抗精神的最高體現。他的事跡,通過口頭傳說和文學作品,迅速傳遍歐洲,激發瞭無數人的鬥誌。我們將分析他的個人魅力如何凝聚人心,他的領導力如何讓一個弱小的民族,敢於嚮強大的帝國發齣挑戰。 即使在今天,斯坎德培的名字依然在阿爾巴尼亞傢喻戶曉,被譽為“阿爾巴尼亞的守護神”。他的雕像矗立在阿爾巴尼亞的各個城市,他的事跡被載入史冊,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阿爾巴尼亞人。本書將追溯他傳奇人生的最終階段,以及他留給後世的寶貴精神財富。 結語 《戰爭事典038:與奧斯曼帝國鏖戰25次的斯坎德培》,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刻的視角,去理解斯坎德培這位曆史偉人。我們相信,通過對斯坎德培一生輝煌戰役的細緻解讀,以及對其政治智慧、軍事纔能和人格魅力的深入挖掘,讀者將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在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一個偉大的個體,如何能夠憑藉非凡的勇氣和堅定的意誌,書寫齣足以永垂不朽的曆史篇章。斯坎德培的故事,不僅是阿爾巴尼亞民族的榮耀,更是全人類在麵對壓迫與挑戰時,不屈不撓精神的生動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