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郭安瑞的筆下,清代北京戲麯錶演的各麵嚮被生動詳盡地展現在讀者麵前,加上作者親自操刀的極為流暢的譯文,相信讀者一定會發生各種跨越。《文化中的政治:戲麯錶演與清都社會》是“啓微”品牌圖書。“啓微”,意取硃子“一草一木一昆蟲之微,各有理;一物不格,則闕瞭一物道理”,錶格物緻知之意。緻力於嚮公共讀者提供學術水平高、可讀性強的優秀曆史類圖書。《文化中的政治:戲麯錶演與清都社會》由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齣版。
《文化中的政治:戲麯錶演與清都社會》在清代,戲麯錶演在不同社會階層傳遞瞭關於自我、傢庭、社會和政治的觀念。北京吸引瞭各種各樣的戲麯錶演派彆和觀眾,並延伸成為文化價值擴散的中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郭安瑞將戲麯錶演作為審視城市文化史的視角,細緻而又有趣地分析瞭當時北京戲麯錶演的多樣性,探索瞭戲園作為清代北京一個錶達公共話語重要場所的角色。戲麯就像一種文化黏閤劑,提供瞭北京範圍內跨越社會性彆、階級和族群差異的文化知識。本書揭示瞭朝廷和各種組織操作戲麯錶演的情形,並且為理解晚清社會大變動提供瞭一個窗口。全書論證透徹嚴密,翻譯語言精練流暢,可讀性強,是一部瞭解清代北京戲麯錶演的經典著作。
郭安瑞(Andrea S. Goldman),2005年獲美國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曆史學博士,現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曆史係副教授,專攻清代、民國文化社會史,包括都市文化、戲麯錶演及社會性彆研究。目前的研究課題是清末民初在全球化影響下中國戲壇的男性再塑及其文化含義。
譯者簡介
硃星威, 南京大學曆史學學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東亞語言與文化碩士,現任職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研究興趣包括近代中國城市空間的戲劇、電影與娛樂文化。
《文化中的政治:戲麯錶演與清都社會》通過探研伶人、觀眾、劇作傢及清廷之間的種種關聯與碰擊,揭開瞭十八、十九世紀北京商業戲園的麵幕……(該著)研討深入,文筆精妙,分析入微,本身就是一場風騷獨領的錶演大戲。
——美國亞洲研究協會2014年列文森圖書奬頒奬詞
此書是我近些年讀到的讓人興奮的關於清史的著作……引發討論是一本曆史著作重要的貢獻,在郭安瑞的書中,深厚的學識和豐富的經驗得到瞭完美的結閤。
——羅威廉(William T. Rowe)
郭安瑞對北京戲麯的研究是透徹的、令人信服的,且引人入勝的。本書將成為中國戲麯、帝國晚期文化、清史、性彆史研究者的必讀書目。
——史愷悌(Catherine Swatek)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係教授
猶如置身於清代北京戲園,在一個令人愉快的下午,此書是一場活潑的、撩人的、具有高超技藝的錶演。郭安瑞對於戲麯的博學和激情使她對清代商業戲園中性彆、階層、宮廷政治的研究充滿生機。對清代曆史感興趣的讀者而言,這是一本必讀書。
——柯必德(Peter J. Carroll)《天堂與現代性之間:建設蘇州(1895-1937)》作者
序(路應昆)
中譯版自序
楔子
第一部分 觀眾與演員
第一章 戲迷與花譜
第二部分 場所與劇種
第二章 都市戲麯、跨界現象和國傢監控
第三章 戲麯劇種、雅俗排位和朝廷供奉
第三部分 劇本與錶演
第四章 訴苦劇及其性彆傾嚮
第五章 “嫂子我”戲中的色情與暴力
尾聲
附錄
參考書目
2011~2012學年我雙喜臨門:其一,渴盼多時的兒子降生;其二,鑽研多年而成的英文專著Opera and the City: The Politics of Culture in Beijing,1770-1900終由斯坦福大學齣版發行。丈夫說我有兩個孩子,一男一女:兒子伴隨彩虹而來,小名虹虹,“女兒”乃是汗水筆墨熬成的書香。兒子懷胎十月便順利齣世;女兒則頑固得很,十年寒窗纔分娩落地。“女兒”究竟是姐姐還是妹妹就難說瞭。時間輾轉,又是五年瞭,“女兒”的孿生胞妹將要問世,即其中文譯本《文化中的政治:戲麯錶演與清都社會》。
讀者或許會好奇地問,異國他鄉的我怎麼會對中國的戲麯與曆史産生興趣?我自幼就迷戀戲劇。打從五歲起,我便隨著父母一同去觀看莎士比亞的話劇錶演。起初當然是似懂非懂,但逐漸地就鑽進瞭颱上所展現的遐想世界。我尤其喜好莎翁的曆史劇,在高中課餘常將之與相應的曆史著述拿來比對閱讀,樂此不疲。但要等到大學本科,我的視綫纔從近代歐洲轉嚮瞭中華帝國晚期的曆史及其種種文藝文學中的演義。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我又接觸到瞭中國的相聲。我想掌握外語最枯燥乏味的事莫過於背習單詞。透過學說相聲,我便興緻盎然地剋服瞭研習中文的單調難題。同時,我又意識到,傳統的相聲段子大都離不開戲麯的基本常識;要懂得其中的笑料包袱,其前提就是必須熟識大量的戲麯典故及舞颱錶演程式。從中可見當時的戲麯是民間文化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我從而決定從戲麯切入研究清朝的市民文化。
拙著綜閤瞭曆史學界三個不同的研究方法與課題:戲麯史、都市史及社會性彆史。如此綜閤意在將戲麯史置於更為廣泛的社會曆史進程與文化政治網絡之中,以便窺視清代都市文化中顯現齣來的國傢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換言之,戲麯史是起點站而不是目的地。在敘述此段曆史的過程中,戲麯史上的某些負麵的現象,譬如權貴對伶人的鄙視壓榨以及風月場對男童的欺淩剝削等,難免也會暴露齣來。揭發這些戲麯史中的汙泥濁水並非意圖醜化中華戲麯,而是通過細辨明析讓我們更多瞭解等級排序及社會性彆的種種衍變關係。在多年鑽研戲麯史的經曆中,我有多次機會觀摩當代戲麯演齣,我也逐漸地迷上瞭中國戲麯。也許是由於我外來者的身份背景,在戲麯品味上,我並沒什麼偏好,無論是優雅動聽的水磨調還是慷慨激揚的西皮二黃,甚或是高亢豪放的梆子腔,我全都喜好。我認為每個劇種都有其自身獨特的魅力。如果讀者覺察齣書中有所偏袒,那是我記錄下的當事人的偏好,而不是我在褒此貶彼。本人由衷希冀拙著中文版的發行可以拋磚引玉,引來中國學術前輩、各位專傢的批評補正。若此,拙著則價有所值,本人也將獲益、欣喜感激。
在探研撰寫拙著的漫長歲月中,我受益於諸多專傢學者,有前輩先生,也有年輕新秀,實在是數也數不清,在此恐怕隻能簡略列其一二。薑士彬(David Johnson)先生在西方中國史學界率先舉起瞭以俗麯研究民間文化的大旗,我從而追隨到美國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攻讀中國史博士學位。在薑士彬、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Jr)、奚如榖(Stephen H. West)等先生的栽培之下,我在伯剋利完成瞭此書的雛形。之後,在美國馬裏蘭大學及現任教職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我又得助於各位同行的學識洞見。在北京,廖奔、劉彥君伉儷提供瞭大量的指導幫助,既滋養我中國戲麯學識的進展,又時常補養我中華膳食。路應昆先生(時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副主任)及其慷慨熱情的夫人廖小華也同樣由老師、師母轉而成為摯朋良友。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的幾位負責人,尤其是劉效民、戴雲以及吳秀慧老師,對圖書館所藏的寶貴手抄本資料皆瞭如指掌,並給予我無數次的指點及協助。當年的中國藝術研究院戲麯研究所的畢玉玲女士協助我重新抄寫瞭大量的原始戲麯鈔本,沒有她的協作,此書恐怕難以完成。著名相聲笑星丁廣泉師父為我提供許多上颱錶演與下入民間體驗生活的機會。上列的種種協助已過十多年之久,但我依然記憶猶新。略改一句中華名言來說,湧泉之恩,恐怕隻能滴水相報。
近兩年來,硃星威碩士認真熟練地與我閤作翻譯英文原著,其中第一章的譯文概念語匯又得助於羅宇晴女士及吳曉均博士的提議點撥。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的項目統籌宋榮欣,尤其是責任編輯李期耀精乾高效,把關促成瞭譯文書稿的一切齣版流程。我的姐姐兼劇作傢Lauren Goldman Marshall每每樂意與我暢談戲劇與社會的關係,原英文書稿她也閱讀瞭無數遍。師兄兼夫婿的郭琦濤與我已構築起明清社會文化史的“夫妻店”。這十餘年中,他已看閱原書及中文譯本書稿多次,他的關懷鞭策又使此書更為完善。小兒沒有促進譯本的順利完成,反而每每拉著我拼建樂高、念故事書、觀看兒童劇等,但正因如此,他為我增添瞭許許多多的人生快樂。
2017年9月5日
於美國洛杉磯“三蟈”寓所
——中譯版自序
這本書的敘事結構實在讓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沒有遵循傳統的綫性時間推進,而是像一位精明的策展人,將那些散落在清代社會各個角落的細碎觀察,精心布置成一個流動的展覽。每一章都像是一個獨立的展櫃,裏麵陳列著不同主題的“文物”——可能是某齣地方戲的劇本殘頁,也可能是一份關於戲班子收入的賬目記錄。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曆史細節時那種近乎偏執的嚴謹,他不是簡單地堆砌史料,而是通過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材料,層層剝開瞭當時權力運作的肌理。比如,他如何分析一張戲班的演齣許可,如何將其與當時的文官晉升路徑進行對照,這種跨領域的聯想能力,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政治”二字的理解。它不再是宏大的廟堂敘事,而是滲透在街頭巷尾、市井喧囂之中的一種無形力量。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像是剛剛走齣瞭一個巨大的、由絲綢、油彩和古老官僚文書構建起來的迷宮,那種意猶未盡的探索感,是近些年來少有的閱讀體驗。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過程,與其說是知識的輸入,不如說是一場持續不斷的“身份重塑”之旅。作為現代讀者,我們很容易帶著先入為主的觀念去看待過去,比如將戲麯簡單地等同於娛樂至死的錶象。然而,作者卻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外科醫生,剝開這層錶皮,展示齣其中復雜的血管和神經係統。他不僅關注瞭誰是觀眾,更關注瞭誰擁有“定義”這場演齣的權力,誰可以決定哪些角色是英雄,哪些情節可以被公開演繹。我尤其關注瞭其中關於“避諱”製度如何滲透到舞颱布景和服裝設計中的章節,那種對細節的敏感度,讓我開始對曆史文獻的“不可見之處”産生瞭強烈的興趣。這本書促使我反思,我們今天所接受的“主流敘事”,是否也僅僅是某種特定時刻、特定群體權力結構下的“舞颱演齣”?這種深度的自我反思,是任何嚴肅的曆史著作都應具備的品質。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理論框架是極其紮實的,但它的價值絕不局限於學術圈內部。它提供瞭一個極具啓發性的分析工具,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被視為“娛樂”或“消遣”的事物。作者似乎在挑戰一個核心預設:即“上層政治”與“下層文化”是兩個可以被清晰切割的領域。恰恰相反,他通過對戲麯錶演中人、場域、製度的交叉分析,揭示瞭文化是如何成為政治資本流通的媒介,以及錶演者如何在既定的權力結構中,利用自身的技藝進行有效的自我定位和生存策略。尤其是在討論某一特定劇目在不同省份的演齣差異時,那種對地域文化差異與中央集權張力之間微妙關係的捕捉,簡直令人拍案叫絕。這不僅僅是關於清朝曆史的考察,它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社會中權力如何在流動中保持其閤法性的“操作手冊”。
評分從排版和裝幀設計來看,這本書也展現齣一種罕見的用心。它不像許多當代學術著作那樣,為瞭追求效率而犧牲瞭閱讀的舒適度。紙張的質感、字體的選擇,乃至引文和注釋部分的排布,都透露齣一種對閱讀體驗的尊重。特彆是書中穿插的一些老舊的戲麯插圖和官方批文的拓片,雖然是黑白印刷,卻以其獨特的曆史氣息,為原本抽象的論述提供瞭堅實的視覺錨點。這種對“物質性”的強調,與書中關於錶演藝術“現場性”的探討形成瞭有趣的對話——曆史不僅僅存在於文本中,它還存在於被觸摸的紙張、被觀看的圖像裏。這種多重感官的介入,使得閱讀體驗更加沉浸,讓人很難從中抽身,感覺自己仿佛真的置身於那個充滿鑼鼓喧天與官府耳語的時代背景之中。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如同清代文人精雕細琢的扇麵,看似輕盈雅緻,實則暗藏鋒芒。作者的筆觸在學術的深邃與文學的靈動之間找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他談論嚴肅的意識形態對抗時,引用的卻是戲麯演員在舞颱上一個不經意的眼神交流;他描述底層民眾對朝廷政策的微妙反抗時,采用的卻是對某一特定唱腔腔調轉摺的細緻入微的描述。這種“以小見大”的手法,使得那些枯燥的政治史料瞬間活瞭起來,充滿瞭呼吸感和煙火氣。我時常會停下來,反復琢磨某幾個詞語的選擇,比如“斡鏇”“規製”“映襯”——這些詞匯的精確性,展示瞭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學功底,同時也暗示瞭清代社會中,所有公共錶達都必須經過一層又一層的符號編碼纔能被安全地傳達。它不是一本供人快速消化的讀物,更像是一壇需要時間慢慢品味的陳年老酒,每一口都有不同的迴甘。
評分好很好非常好 社科文獻上半年最有價值叢書之一
評分好書!物流也很快!下次再買。
評分在京東買書要花不少功夫纔能得到更多優惠
評分終於齣版瞭,現在網上把有些書的價格都抄的離譜瞭!這本書現在我已經買下瞭,現在我來給它寫段評論吧! 先從哪裏說起呢?還是先從它的品相說起吧!也就是先從它的外錶說起吧!這本書的品相還是很好的,絕對的是全品書。也就是說封麵很平很新,沒有摺角,印刷精緻美麗大方,當然就很漂亮啦。要說到品相好,還得說說它的正文啊!每一頁上都有字呢!每個字都能看清楚呢!最難能可貴的就是每頁都很規整,沒有脫頁、漏頁的現象齣現呢!每個字印刷的都很精細呢。好的,現在品相已經評論完瞭,至此品相這一個環節還是可以打個很高的分呢。 說完瞭品相,接下來我們該評論些什麼內容呢?是書的內容?還是書的包裝?還是書的運輸?還是書的價格呢? 我覺得還是先從書的內容說起吧!基於以上幾點我給這本書一個好評。
評分京東圖書一直給力,每次都是愉快的購物體驗
評分書的封麵設計、敘事手法一流;京東物流值得信賴!好書!好書!
評分日本開埔的原因,同樣是外來侵略和壓力,一個毀滅瞭一個王朝,一個誕生瞭一個世界強國,值得研究。
評分超棒的,在京東囤書一囤就停不下來,甲骨文已經收瞭96本啦
評分不如想象的好,聊勝於無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