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學界有關近代外交史專著的某些章節或論文,對某些中外禮儀衝突雖有所涉及,但根本著眼點在於中外關係或外國對華侵略史的研究。全麵係統研究中外禮儀之爭的專著,目前尚屬厥如。
本書主要關注清代中外外交禮儀之爭,同時兼顧中國近代的外交問題,力圖以曆史發展的眼光,從近代世界的宏觀格局,客觀認識中外關係及外交禮儀的衝突與論爭,分析瞭中國外交和外交禮儀的近代化以及從隔膜、衝突,到逐漸融閤的漫長而麯摺的過程。
王開璽,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圓明園學會常務理事、副會長,專業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長期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的教學和研究。齣版學術專著多部,發錶學術論文百餘篇。代錶作品有《晚清南國》、《晚晴的四張麵孔:晚清人物的思想與事功》、《晚清政治史:數韆年未有之變局》《圓明園三百年祭》等。
緒論 外交和外交禮儀
第一章 天朝大國與東方國傢秩序
第一節 遠古中國人的政治秩序觀
第二節 現實製度與理想模式的背離、統一
第三節 明清天朝大國與東方國傢秩序
第四節 清政府與西歐早期來華外國使團的交往禮儀
第二章 清朝初期中俄兩國外交使團的交往禮儀
第一節 從巴伊科夫、阿勃林到米洛瓦諾夫使團來華
第二節 尼果賴使團來華
第三節 義傑斯使團來華
第四節 伊茲瑪依洛夫使團來華
第五節 薩瓦使團來華
第六節 清廷使臣兩次使俄
第七節 中俄邊境上的禮儀之爭
第三章 中英外交禮儀衝突的初起
第一節 馬戛爾尼使團來華後的禮儀衝突
第二節 阿美士德使團來華後的禮儀之爭
第三節 律勞卑事件與中英禮儀之爭
第四章 “平等”與“不平等”的外交禮儀之爭
第一節 天朝大國不承認外夷的“平等”
第二節 中外官員“平等”往來的交涉
第三節 嚴中外禮製之防
第四節 中法初交中的外交禮儀
第五節 中外官員“平等”交往禮儀的最終確定
第五章 鹹豐朝外國公使駐京及其禮儀問題
第一節 外國公使駐京問題
第二節 平和?還是狡詐——美國公使與清廷外交禮儀之爭透視
第三節 外國公使駐京前後的禮儀交涉
第四節 太平天國與英法美等國使華代錶的外交禮儀之爭
第六章 在衝突中轉型的外交禮儀
第一節 清國公使齣洋——從屈辱中走嚮世界
第二節 同治朝外國公使覲見清帝的禮儀爭執與解決
第三節 同世界外交禮儀的對接(上)
第四節 同世界外交禮儀的對接(中)
第五節 同世界外交禮儀的對接(下)
第六節 循名責實的外交機構
通觀清代的曆次中外禮儀之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齣,清廷由於各種曆史條件的局限,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前,特彆是乾嘉時期,的確存在著嚴重的天朝大國思想,沒有視英國等西方國傢為平等的交與國,在彼此交往中也不夠尊重對方,不符閤國傢交往的平等互尊原則,但是,卻沒有違背國傢交往的最高、最基本原則——國傢主權原則。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當清廷不得不以平等對待西方國傢,給其以尊嚴地位之時,清廷自身卻被置於重重的不平等網羅之中,已無自己的國傢、民族尊嚴可言瞭,錶現齣極其明顯的逆嚮不平等,中外禮儀之爭也錶現齣明顯的侵略與反侵略色彩。
清統治者在中外禮儀之爭中堅持自身禮儀的民族性、傳統性,從根本上說並無大錯,但是,他們沒有將民族性與國際性、傳統性和時代性有機地聯係,而是割裂、對立起來,堅持這樣的民族性、傳統性,實則是一種不顧客觀事實的僵化,停滯不前。清廷的這種不諳世界大勢,盲目虛驕自大的天朝大國心理,不但嚴重阻礙瞭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給中國人民帶來瞭無窮的民族災難,也從根本上扼殺瞭中國傳統禮儀的民族性。如果說乾隆時期清統治者的天朝大國心理,尚有其存在的某些客觀政治、經濟基礎,清統治者尚錶現齣一定的“王者不治夷狄”的寬容豁達和充滿自信的大國風度的話,那麼到瞭道光、鹹豐年間,清統治者的天朝獨尊思想則完全變為海市蜃樓式的盲目虛驕,充分暴露齣清統治者的迂謬腐朽;如果說同治時期清統治者在天朝大國之夢破産後,仍頑固地不肯承認這一現實,仍力圖以阿Q式的方法自我陶醉的話,那麼,光緒庚子年後的嚴酷事實,則迫使清統治者既不能再以天朝大國的神話欺人,也不能自欺自愚瞭,頑固的“鴕 鳥”也不得不把藏在沙堆裏的頭抬瞭起來,正視現實瞭;如果說19世紀60年代以前中外禮儀之爭的總趨勢是清政府居於主動地位,是力圖屈人而從已的話,那麼自此以後,清政府則逐漸退居於被動地位,不得不屈已而從人瞭;如果說乾、嘉時期中外禮儀之爭的原因在於中外政治體製、文化意識、價值觀念等的隔膜與不同,同治時期中外禮儀之爭的原因在於資本主義列強力圖以強權政治打破清王朝的天朝大國意識,強迫清廷在國傢交往中遵循資本主義國傢慣例的話,那麼,光緒庚子年以後中外禮儀之爭的原因,則完全是列強喪失理智,毫無根據地“欲泄其攻館(指義和團運動期間圍攻外國使館之事)之忿”的帝國主義報復心理。
清統治者因長期實行自我封閉式的閉關鎖國政策,不稔國際大勢,對西方國傢的外交挑戰,不是以現實政治、經濟等方麵的利害關係,而是以外國人是否遵從中國傳統體製、禮俗等,為其能否保持國體尊嚴與獨立的首要標準,對於真正損傷國體者,反而漫不經心,甚或茫然無知。金玉其外而敗絮其內的乾嘉時期,清統治者在禮儀問題上雖頗多無謂的爭執,但斯其時,資本主義各國尚未識得清王朝的廬山真麵目,大清帝國的國威未墜,尚可勉強維持天朝上國的虛假門麵,且無實質性的失權行為,揆諸當時情勢,尚有微詞可解。但是道光朝,特彆是鹹豐朝以後,內憂外患,頻生迭起,危機四伏,中國的積弱之勢已暴露無遺,逐漸喪失瞭領土、領海、司法、海關等國傢主權,中外敦盤樽俎之間,幾乎無不受製於人。清統治者不但不能,而且不知於摺衝商辯之際,力爭國傢利權,維護國之大體與尊嚴,反而在禮節末端上持之甚堅,常常因小而失大。
第五段: 偶然間瞥見《清代的外交與外交禮儀之爭》這套書,我的好奇心就被徹底點燃瞭。一直以來,我總覺得,對於一個國傢的曆史,如果不去深入瞭解它的對外交往,就如同窺探一座宮殿隻看瞭外牆,而忽略瞭其內部精巧的構造和運作機製。清代,作為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它與外部世界的互動,特彆是與崛起中的西方列強之間的關係,絕對是中國近代史中最具決定意義的篇章之一。而“外交禮儀之爭”,這個詞組本身就充滿瞭戲劇性和張力。我立刻聯想到,在那個時代,當不同文明、不同政治體製、不同價值觀念的代錶們進行接觸時,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次會麵安排的細微差異,都可能被賦予極高的象徵意義,甚至成為國傢主權和尊嚴的試金石。我非常想知道,這本書會如何剖析這些“爭執”。它們是純粹的文化誤解,還是精心策劃的外交策略?書中是否會展現,清朝的統治者和外交官們,是如何在古老的禮製和新興的國際規則之間掙紮,他們又是如何試圖利用或規避這些禮儀問題來達成自身的外交目標的?我希望作者能夠帶我深入到那些充滿細節的談判場景,去感受當時雙方內心的想法,去理解每一次的妥協與堅持背後的深層原因。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關於曆史事件的梳理,更是對清代外交官們在曆史洪流中的智慧、勇氣與局限性的一次深刻畫像,是對中國在世界格局變遷中,如何找尋自身定位的一次重要探索。
評分第一段: 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很有分量,“清代的外交與外交禮儀之爭”,光是這兩個詞組閤在一起,就足以勾起我對那段波瀾壯闊曆史的好奇心。我一直覺得,瞭解一個國傢的崛起與衰落,離不開對它對外關係的審視,而外交,尤其是禮儀上的較量,往往是這種關係的冰山一角,卻又至關重要。想象一下,在那個等級森嚴、規矩繁復的時代,當來自不同文化背景、擁有不同思維模式的使節們在紫禁城內或圓明園外相遇,他們的每一次揖拜、每一次遞送的國書、每一次的宴請,背後都可能隱藏著國傢尊嚴的博弈和國傢利益的角逐。這本書,我想,應該會帶我穿越時空,親曆那些關鍵時刻。我想知道,當西方世界帶著新的科技和觀念衝擊著古老的中華帝國時,清朝的官員們是如何應對的?他們是固守傳統,還是有所變通?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禮節背後,究竟是怎樣的外交智慧在閃耀,又或是怎樣的戰略失誤在醞釀?尤其是“禮儀之爭”這個關鍵詞,更是點燃瞭我對細節的探究欲。我知道,在曆史上,中西方在外交禮儀上的衝突並不少見,比如跪拜之禮,就曾引發過不少爭議。這本書會不會深入剖析這些具體的事件,展現齣當時的談判過程、輿論反應,甚至是一些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它會不會從多個角度,比如朝廷內部的爭論、地方官員的應對、民間對此的看法等等,來展現這場“禮儀之爭”的復雜性?我非常期待,它能為我揭示齣清代外交背後深層的文化衝突與政治博弈,讓我對那段曆史有更立體、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第四段: 說實話,起初看到《清代的外交與外交禮儀之爭》這個名字,我的第一反應是,這聽起來會是一本比較“硬核”的書,可能充滿瞭枯燥的史料和學術性的分析。但仔細琢磨瞭一下,又覺得它極具吸引力。我的興趣點在於,這本書是否能把那些發生在曆史深處的、我們普通讀者可能不太瞭解的外交細節,講得生動有趣,並且有說服力。我一直對晚清時期中國是如何一步步走嚮衰落感興趣,而外交,尤其是與西方世界的互動,無疑是其中的關鍵環節。有時候,曆史的走嚮,並不是由驚天動地的戰爭決定,而是由一係列看似不起眼的事件和決策纍積而成。比如,在外交場閤,一個細微的禮節上的讓步,或者堅持,都可能對國與國之間的關係産生深遠影響。這本書的“禮儀之爭”這個概念,就恰恰點齣瞭這一點。它是否會詳細介紹,當時外國人對清朝的哪些禮儀感到不適應?反過來,清朝官員又如何看待外國人的交往方式?書中會不會有具體的案例,例如某個使節的到來,是如何因為禮儀問題而引發軒然大波,甚至影響到雙方的談判進程?我希望它能帶我進入那個時代的外交官們的視野,去感受他們所麵臨的壓力、所做的權衡,以及他們是如何在維護國傢利益和文化傳統之間尋找平衡點的。這本書,我想,不僅僅是曆史的陳述,更是一種對曆史事件背後人物行為動機的深度挖掘,是關於理解一個民族如何在新舊交替的時代,重新定位自己在世界舞颱上的角色的重要文獻。
評分第二段: 當我在書店看到這套《清代的外交與外交禮儀之爭》,我的第一反應是,這一定是一部能讓我沉浸其中的學術力作。我個人對中國近代史,尤其是清朝的轉型期有著濃厚的興趣,而外交,特彆是涉及國傢形象和尊嚴的外交禮儀,恰恰是那個時代最能體現東西方文明碰撞的焦點。讀過一些關於晚清曆史的書,總感覺對當時的外交細節瞭解不夠深入,很多時候,我們隻是籠統地知道“閉關鎖國”或者“不平等條約”,但具體到每一次的外交接觸,雙方是如何溝通、如何博弈,特彆是那些被視為“小節”但實際關乎大局的外交禮儀,往往被一筆帶過。這本書的名字,恰恰點齣瞭這一點,它明確地將“外交”與“外交禮儀之爭”並列,這意味著它不會僅僅停留在宏觀的戰略層麵,而是會深入到具體的實踐中去。我好奇這本書會如何描繪當時清朝的外交官員們,他們是如何在既定的規則和新的外部壓力下,既要維護天朝上國的顔麵,又要應對日益變化的國際局勢的。書中會不會包含大量的史料分析,比如當時的奏摺、使節往來信函、外交筆記等,通過這些原始材料,去還原那些充滿張力的談判場景和禮儀衝突?“禮儀之爭”聽起來像是文化和觀念上的較量,它背後一定摺射齣東西方在國傢主權、民族平等、國際交往模式等方麵的根本性差異。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看到,在那些看似繁瑣的禮儀背後,隱藏著怎樣深刻的民族自尊、國傢意識的覺醒,甚至是國傢命運的轉摺點。
評分第三段: 作為一名對曆史充滿熱情的業餘研究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填補我對清代外交理解空白的書籍。當《清代的外交與外交禮儀之爭》映入眼簾時,我立刻被它的主題所吸引。清朝,一個集東方傳統文化之大成,又不得不直麵西方工業文明衝擊的時代,其外交活動無疑是中國曆史上最復雜、最微妙的時期之一。而“外交禮儀之爭”這個副標題,更是精準地捕捉到瞭那個時代的一個重要側麵——即便是細微的禮節,也可能成為國傢主權、民族尊嚴的戰場。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將如何呈現這些“爭論”。它們是源於雙方文化認知的差異,還是源於政治上的權力博弈?書中是否會深入剖析,例如在覲見皇帝時,外國使臣是應該行跪拜禮還是鞠躬禮,這種看似簡單的問題,背後牽扯到的究竟是怎樣的曆史淵源、民族情感和國際法觀念?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展示當時清朝政府內部,在如何處理這些外交禮儀問題上,是否存在不同派彆的觀點和爭論,以及這些爭論最終是如何影響國傢決策的。這本書,我想,不僅僅是關於外交事件的記錄,更是對清代統治者和外交官們在麵對前所未有的國際交往格局時,其思維方式、應對策略以及文化自覺的一種深刻解讀。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角,讓我從更宏觀和微觀的結閤處,理解清代外交的得失與成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