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茅盾文學奬得主阿來散文精選集。描寫一個容易被世人誤解的藏地、一個交織著現實與曆史傳說的藏地,一個曆經傳奇滄桑而平靜的藏地
★精美插圖,圖文俱佳。
內容簡介
該書為茅盾文學奬得主阿來的散文精選,分為三個部分,其中*重要的為阿來描寫川西藏地風情的文字,描寫一個容易被世人誤解的藏地、一個交織著現實與曆史傳說的藏地,一個曆經傳奇滄桑而平靜的藏地。還有一部分文字為阿來在病中閱讀外國作傢的心得,作傢與作傢的心靈對話,讀來讓人更懂得阿來的文學思想和主張。第三部分文字為阿來一些重要文學時刻和文本的相關文字,如序言和講演,這些文字既包含瞭理性的文學思想,又是優美的充滿詩意的散文。特彆的是,作傢談到瞭音樂於他文學人生的意義。
作者簡介
阿來,1959年生於四川省馬爾康縣。當代著名作傢,第五屆茅盾文學奬獲得者,四川省作協主席。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格薩爾王》《塵埃落定》《空山》《瞻對》《梭磨河》《舊年的血跡》《月光下的銀匠》《大地的階梯》《就這樣日益豐盈》等。有多部作品在國外翻譯齣版。
目錄
大地的詠嘆
從拉薩開始/003
嘉木莫爾多:現實與傳說/023
贊拉:過去與現在/042
燈火旺盛的地方/087
上溯一條河流的源頭/138
德格:湖山之間,故事流傳/169
病榻雜記
被機器所審視/187
以為麻醉劑能讓我飛起來/193
善的簡單與惡的復雜/197
不是解構,不是背離,是新可能/209
道德的還是理想的/216
文學的教義
隨風遠走/223
文學錶達的民間資源/226
落不定的塵埃/236
音樂與詩歌,我的早年/241
《空山》三記/246
精彩書摘
從拉薩開始
1嘉絨釋義
是的,我從拉薩開始。
所以如此,是考慮到敘述的方便。從更深層的意義上講,我所以走進西藏,也就是為瞭走齣西藏。西藏這個名字,與整個藏民族息息相關。
在曆史上,藏民族從現今西藏自治區的南部發源,建立吐蕃國,北上建都拉薩,再嚮青藏高原的各個方嚮擴展。在青藏高原的東部,吐蕃鐵騎翻山越嶺,從群山的颱階上拾級而下。在西藏本部,大部分河流最終都轉嚮瞭南方,流嚮瞭呷格——印度這個白衣之邦。當他們一路嚮東,嚮東北,順著從青藏高原發源的長江與黃河,以及這兩條中華之河眾多的支流在群山森林間衝闢齣來的巨大峽榖,齣現在河西走廊,齣現在柴達木盆地,齣現在關中平原,齣現在成都平原的邊緣。這時,在吐蕃鐵騎麵前,齣現的是一個正如日中天的強大帝國。在這樣一個漫長的弧形地域裏,他們遭遇的都是一個民族,崇尚青色的民族。於是,一個新的稱謂在藏語裏齣現瞭:嘉絨。一個與印度相對應的名字,意思是黑衣之邦。
在這種遭逢發生之前,他們曾經過一個寬廣的過渡地帶,史書上沒有留下關於這個地帶的稱謂。這個地帶在現在的地理描述中應該是青藏高原東北部黃河第一彎上的若爾蓋草原,和草原東邊一直嚮四川盆地拾級而下的岷山山脈和邛峽山脈的腹地。在今天,這片八萬多平方公裏的土地叫作阿壩,是一個以藏族為主體的自治州。
據說,阿壩這個地名,得自吐蕃大軍徵服瞭這片土地之後。當時,這支軍隊的主體部分大多來自現在西藏的阿裏地區。他們長期屯居這片地域,與當地的土著在血緣上交融混閤,而留下瞭這個意義已經有所轉化的名字。但從當地人民口傳的部族曆史中,我們依然可以大緻迴溯到這個詞的源頭。
阿壩又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西北部以九麯黃河第一彎的若爾蓋縣為中心的草原,一部分是東南部的山地。這片山地的森林哺育壯大瞭長江上遊幾條重要的支流,從北嚮南依次是嘉陵江、岷江和大渡河。而在大渡河上遊的中心地帶,更哺育齣一種獨特的與這種地理息息相關的農業耕作區:嘉絨。
單就純意義學的觀點而言,“嘉”是漢人或者漢區的意思,“絨”是河榖地帶的農作區。兩個詞根閤成一個詞,字麵的意思當然就是靠近漢地的農耕區。在吐蕃大軍到來之前,這個地區的文明特徵就已經基本具備瞭。近來的民族學者結閤本部地理,對這一名稱提齣新的解釋,容以後結閤具體的遊曆再加以敘述。
如果把阿壩的地理做一個大緻的劃分,草原更多屬於黃河。而嘉絨這個農耕區則大部分集中在長江水係的大渡河中上遊和岷江上遊北嚮的支流這些寬廣的流域上。當大渡河以及北邊的岷江從群山中奔流而齣,就是富庶濕潤的四川盆地瞭。在曆史上,吐蕃大軍勒馬川口,望見煙霧彌漫、沃土修竹的平疇沃野,不知為什麼總要鳴金退迴深山。那麼,現在同樣地讓我再次迴到拉薩。
2民間傳說與宮廷曆史
因為要敘述清楚這一地區的曆史,我們必須迴到拉薩。
而我這本書寫作的動因的最初産生,也不是在這片群山之間,而是在大山階梯的頂端,在藏文化的中心地帶拉薩。
首先想起的是一個傳教者的故事。
這個故事讓我迴到中世紀,迴到中世紀的拉薩。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紀呢?有一本由英國人托瑪斯搜集整理、叫《東北藏古代民間文學》的書中援引的民間文學這樣描繪這個世紀:“沒有人再像神人未分的時代那樣正直行事瞭,由於沒落時代的來臨,人們逐漸不知害羞,肆無忌憚。他們不知道羞恥,他們不遵守誓言,一心想發財緻富,不顧死活。”“從此以後,人們無恥食言。兒子比父親壞,孫子又比兒子壞,一代比一代壞,甚至在身體方麵,兒子也比父親矮。”
這些民間的詩人和曆史學傢還把眼光轉嚮瞭宮廷生活:“從國王的妻子以下,婦女被認為比國王還聰明。她們參與國政;她們來到國王與大臣之間製造分裂,這樣,國王和大臣們分裂瞭。”
這是宮廷政治在民間、在遙遠地方的一種餘響,民間用自己的方式將這種餘響記錄下來。而在當時吐蕃國的中心拉薩,在國力蓬勃嚮上的時候,吐蕃宮廷中已經齣現瞭民間故事中所指稱的那種情形。當時在拉薩,是藏王赤鬆德贊當政的時期。傳說赤鬆德贊是唐朝第二次與吐蕃和親後,金城公主與藏王赤德祖贊生下的兒子。那時的宮廷鬥爭除瞭關涉上述民間故事所羅列的那些因素外,還與傳入雪域藏地不久的佛教與西藏本土宗教苯教的劇烈鬥爭有著很大的關係。
傳說赤鬆德贊齣生的第二天清晨,在外的贊普赤德祖贊趕迴宮裏去看望公主母子,卻發現,小王子被另一個妃子搶去,聲稱此子為自己所生。這個同樣頗具民間色彩的故事說,大臣們為瞭弄清王子到底是哪個王妃所生,便將小王子放在一間屋子裏,讓兩個妃子同時去抱。金城公主先抱到瞭王子,但那個叫納囊氏的妃子拼命去搶,一點也不顧及是否會傷及王子,倒是金城公主擔心傷及王子的身體與性命,便主動放手。因此,大臣們確信王子為金城公主所生。
但在真實可證的曆史書中,赤鬆德贊齣生於公元742年,金城公主在此前的公元739年已經去世瞭。赤鬆德贊的確是納囊氏的親生兒子。那麼,在民間為什麼竟附會齣帶著明顯傾嚮性的傳說。有分析傢認為,這正是藏族人民渴望藏漢團結的心願的象徵。如果充分考慮到彼時彼地的曆史狀況,以及中原王朝和西藏政權之間的關係的實際情形,這種說法過於超前,就像把農民起義領袖幾乎說成共産主義者一樣。一種不具備真正史學眼光的結論,最後會流布為一種不負責任的流行說法。實際上,民間所以附會齣這樣的傳說,應該是來自外部世界的佛教與西藏本土的苯教在雪域高原激烈鬥爭的麯摺反映。
傳說在後世流傳,所能說明的僅僅隻是:越來越多的藏族人成為佛教信徒,所以把同情更多地給予瞭當時傾嚮於佛教、扶持佛教的大唐公主。
在當時的西藏宮廷,佛苯鬥爭進行得異常激烈。赤鬆德贊的生母是擁護本土宗教勢力的代錶性人物,但他自己卻更傾嚮於佛教。血緣並不能統一信仰,這是宮廷鬥爭故事裏一個永恒的主題。赤鬆德贊繼承王位後,便支持那些轉入地下的佛教徒重新公開自己的身份,把隱藏在僻遠山洞裏的佛教經典發掘齣來,加以翻譯和闡釋。
他的這種行為,使自己站到瞭一個權傾朝野的父輩老臣的對立麵。這也是古往今來宮廷鬥爭中常見的一種模式。當年輕國王的命令屢屢被反佛的大臣瑪降加以阻止,他隻好設計除掉大臣瑪降。於是,許多隨從、術士、星相學傢四處齣動,散布流言。流言是以預言的方式齣現的。這個預言說:國傢與國王都將濛受大的災難。在那個時代,這也就等同於是整個吐蕃人民的災難。於是,軍民人等都非常關心這樣一個問題:有什麼辦法可以禳解這個無妄之災。
藏王手下早已準備好瞭答案:唯一的辦法就是讓職位最高的大臣在墳墓裏住上三年!全拉薩,全吐蕃人都知道,這個人隻能是大臣瑪降。
而且,藏王並不急於動手,而是讓手下再四處傳布另一個流言。先是整個宮廷,然後是整個拉薩城都在說:大臣瑪降得瞭大病!
位極人臣的大臣瑪降不止一次聽到這些謠言。宮女們交頭接耳說的是這個話題,士兵們在鼕天的石牆下曬太陽時說的也是這個話題。拉薩街頭的酒館裏,流傳的也是這個話題。甚至聽到寒鴉在黃昏天空裏的鳴叫,也是說:瑪降病瞭!病瞭!
迴到傢看看鏡子,裏麵顯現齣的真也是一張用心過度、疲憊浮腫的臉。大臣瑪降終於崩潰瞭,撲在床上,把臉埋在熊皮褥子溫暖安全的長毛中間,像個孩子似的痛哭起來:“吐蕃上下都說我得瞭大病,我要死瞭,我要死瞭!”
《光陰的拾遺者:一段文學的跋涉與迴響》 在這紛繁復雜的世界裏,文字總能搭建起通往另一種精神疆域的橋梁。它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迷途的旅人;又如潺潺的溪流,滋潤乾涸的心田。而散文,作為一種自由而舒展的文學形式,更是承載著作者最真摯的情感、最深刻的洞察,以及對生活最細膩的體味。本書,便是這樣一次對光陰拾遺的旅程,一次對生命本質的迴溯與探尋。 我們試圖在這本書中,匯聚一群在文字的海洋中辛勤耕耘的匠人。他們並非追逐潮流的弄潮兒,亦不屑於嘩眾取寵的技巧。他們的筆尖,蘸滿瞭歲月的沉澱,沾染瞭生活的煙火,流淌著哲思的智慧。他們以最樸素的文字,描繪最動人的風景;以最真實的感悟,觸碰最柔軟的心靈。 翻開本書,你將步入一個由文字構建的遼闊世界。在這裏,有對故鄉深深的眷戀。那片土地,承載著童年的歡笑,少年的夢想,以及成年後無論走到哪裏都魂牽夢縈的根。作者們用溫暖的筆調,勾勒齣故鄉的山川田野,描繪齣淳樸的鄉音鄉情,仿佛能讓你聞到泥土的芬芳,聽到炊煙裊裊升起的聲音。他們筆下的故鄉,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名詞,更是一個心靈的坐標,一個永遠的避風港。在這裏,你會看到作者如何在一個變遷的時代裏,守護著那份純粹的記憶,如何用文字留住那份溫暖的鄉愁。 同樣,書中也充滿瞭對自然景物的細膩描摹。從春日初生的嫩芽,到夏日繁茂的綠葉;從鞦日金黃的落葉,到鼕日寂靜的白雪。作者們用敏銳的觀察力,捕捉大自然的每一個細微之處。他們看見風吹過草地的漣漪,聽見雨滴落在窗欞的輕語,感受陽光穿透樹葉的斑駁。這些自然景物,並非僅僅是背景的襯托,而是作者情感的投射,是他們對生命循環、對和諧共生的深刻理解。在他們的筆下,山水有瞭靈性,花鳥有瞭情懷,整個自然界都仿佛活瞭起來,與人的內心産生瞭共鳴。 更重要的是,本書將深入探討人性的復雜與光輝。作者們不迴避生活的艱辛與睏境,也不掩飾人性的弱點與矛盾。然而,他們更善於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閃光點,在跌宕起伏的經曆中提煉智慧。他們審視自己,也審視他人,以一種包容而深刻的目光,解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理解世間的種種無奈與欣慰。你會讀到關於親情、友情、愛情的真摯敘述,感受到人與人之間情感的羈絆與力量。這些文字,或許會讓你會心一笑,或許會讓你潸然淚下,但最終,都會引發你對自身情感世界的深刻反思。 本書的內容,也涉及瞭作者們對社會現實的觀察與思考。他們並非宏大敘事的記錄者,而是以個體生命的視角,去體察時代的脈搏,去感受社會的變化。他們用細膩的筆觸,捕捉那些被忽略的細節,揭示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真實。這些思考,或許帶著些許憂慮,但更多的是對美好未來的期盼。他們希望通過文字,引發讀者對生活、對社會更深層次的思考,共同探尋更具意義的人生價值。 語言的魅力,在這本書中得到瞭充分的展現。作者們或以汪洋恣肆的筆力,抒發內心的澎湃;或以娓娓道來的語調,娓娓道來人生的況味。他們對文字有著極高的敬畏之心,每一個詞語的選擇,每一個句式的安排,都力求精準而富有張力。他們的文字,或許不追求辭藻的華麗,但卻有著直擊人心的力量。它能讓你在平淡中品味齣韻味,在深刻中感受到輕盈。閱讀本書,本身就是一種美的享受。 “精選”二字,寓意著我們對作品質量的嚴格把關。每一篇作品,都經過深思熟慮的挑選,力求在內容、思想、藝術性上達到較高的水準。這些文章,或曾引起廣泛的共鳴,或曾觸動無數讀者的心靈,都代錶著作者創作生涯中的重要印記。我們希望,通過這份精選,能夠讓更多讀者領略到這些散文的獨特魅力。 “名傢”二字,是對作者在文學領域深厚造詣的認可。他們或許是文壇的老將,以其豐富的閱曆和深刻的思想,為我們提供瞭獨特的視角;他們或許是冉冉升起的新星,以其獨特的纔情和鮮活的語言,為我們帶來瞭耳目一新的感受。無論如何,他們的作品都充滿瞭智慧的光芒和藝術的魅力。 “典藏”二字,則體現瞭本書的價值所在。它不僅僅是一本消遣讀物,更是一份可以珍藏的精神財富。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被喧囂所裹挾,忽略瞭內心的寜靜。而本書,恰恰能成為我們停下腳步,迴歸心靈的契機。它是一次與優秀靈魂的對話,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交流。 本書的問世,源於我們對優秀散文的執著追求,源於我們希望將這些珍貴的文字傳遞給更多讀者的願望。我們相信,文字的力量是無窮的,它能夠啓迪思想,溫暖心靈,豐富人生。希望本書,能成為您在文學道路上的一位良伴,在人生的旅途中,為您增添一份深刻的感悟和不竭的動力。 請您懷著一顆好奇的心,翻開本書的扉頁。在這裏,您將遇到一群用生命去寫作的靈魂,聽到他們內心深處最真實的聲音,看到他們眼中最動人的世界。這是一次文學的跋涉,也是一次心靈的迴響。願您在這場文字的盛宴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慰藉與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