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笔下的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各系的学生各有特点,中文系的不衫不履,带点名士气。工学院的同学挟着画图板、丁字尺,一个个全像候补工程师。从法律系二三年级的学生身上已经可以看出一位名律师或大法官的影子。商学系的同学很实际,他们不爱幻想。从举止、动作、谈吐上,大体上可以勾画出我们的同学可能经历的人生道路。但这只是相对而言。
中文系的学风和别的系也差不多:民主、自由、开放。当时没有“开放”这个词,但有这个事实。中文系似乎比别的系更自由。工学院的机械制图总要按期交卷,并且要严格评分的;理学院要做实验,数据不能马虎。中文系就没有这一套。记得我在皮名举先生的“西洋通史”课上交了一张规定的马其顿帝国的地图,皮先生阅后,批了两行字:“阁下所绘地图美术价值甚高,科学价值全无。”似乎这样也可以了。总而言之,中文系的学生更为随便,中文系体现的“北大”精神更为充分。
联大教授讲课从来无人干涉,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怎么讲就怎么讲。刘文典先生讲了一年庄子,我只记住开头一句:“《庄子》嘿,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他讲课是东拉西扯,有时扯到和庄子毫不相干的事。倒是有些骂人的话,留给我的印象颇深。他说有些搞校勘的人,只会说甲本作某,乙本作某,——“到底应该作什么?”骂有些注释家,只会说甲如何说,乙如何说,“你怎么说?”
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对学生的要求是不严格的。除了一些基础课,如文字学(陈梦家先生授)、声韵学(罗常培先生授)要按时听课,其余的,都较随便。比较严一点的是朱自清先生的“宋诗”。他一首一首地讲,要求学生记笔记,背,还要定期考试,小考,大考。有些课,也有考试,考试也就是那么回事。一般都只是学期终了,交一篇读书报告。联大中文系读书报告不重抄书,而重有无独创性的见解。有的可以说是怪论。有一个同学交了一篇关于李贺的报告给闻先生,说别人的诗都是在白底子上画画,李贺的诗是在黑底子上画画,所以颜色特别浓烈,大为闻先生激赏。有一个同学在杨振声先生教的“汉魏六朝诗选”课上,就“车轮生四角”这样的合乎情悖乎理的想象写了一篇很短的报告《方车轮》。就凭这份报告,在期终考试时,杨先生宣布该生可以免考。
联大教授大都很爱才。罗常培先生说过,他喜欢两种学生:一种,刻苦治学;一种,有才。他介绍一个学生到联大先修班去教书,叫学生拿了他的亲笔介绍信去找先修班主任李继侗先生。介绍信上写的是“……该生素具创作夙慧……”一个同学根据另一个同学的一句新诗(题一张抽象派的画的)“愿殿堂毁塌于建成之先”填了一首词,作为“诗法”课的练习交给王了一先生,王先生的评语是:“自是君身有仙骨,剪裁妙处不须论。”具有“夙慧”,有“仙骨”,这种对于学生过甚其辞的评价,恐怕是不会出之于今天的大学教授的笔下的。
闻一多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摁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pointllism(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出版了,这是大好事。
沈从文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我以为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看。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
沈先生就是这样教创作的。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教创作。我希望现在的大学里教创作的老师能用沈先生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多年以来,沈先生就干着给别人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了。我在1946年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他这辈子为别人寄稿子用去的邮费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为了防止超重太多,节省邮费,他大都把原稿的纸边裁去,只剩下纸芯。这当然不大好看。但是抗战时期,百物昂贵,不能不打这点小算盘。
泡茶馆对联大学生有些什么影响?
答曰:第一,可以养其浩然之气。联大的学生自然也是贤愚不等,但多数是比较正派的。那是一个污浊而混乱的时代,学生生活又穷困得近乎潦倒,但是很多人却能自许清高,鄙视庸俗,并能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和穷困,并不颓丧灰心,这跟泡茶馆是有些关系的。第二,茶馆出人才。联大学生上茶馆,并不是穷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读书的。联大图书馆座位不多,宿舍里没有桌凳,看书多半在茶馆里。联大同学上茶馆很少不挟着一本乃至几本书的。不少人的论文、读书报告,都是在茶馆写的。有一年一位姓石的讲师的“哲学概论”期终考试,我就是把考卷拿到茶馆里去答好了再交上去的。联大八年,出了很多人才。研究联大校史,搞“人才学”,不能不了解了解联大附近的茶馆。第三,泡茶馆可以接触社会。我对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生活都发生兴趣,都想了解了解,跟泡茶馆有一定关系。如果我现在还算一个写小说的人,那么我这个小说家是在昆明的茶馆里泡出来的。
当《汪曾祺小全集:在西南联大》这本书展现在我面前时,我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杯温润的茶,总是能在我疲惫的时候,给予我一种抚慰和力量。这次的集子,特别侧重于他早年在西南联大的那段时光,这让我充满了好奇。我想象着,在那个烽火连城、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年轻的知识分子们,是如何在简陋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着对学术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这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力量和多么坚定的信念?我期待能从书中,找到那些关于师长教诲的温暖瞬间,关于同学情谊的纯真回忆,关于文学创作的早期萌芽。我想知道,在那样的背景下,年轻的汪曾祺是如何看待世界,如何表达情感,又是如何开始了他那独树一帜的文学之路。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了一段个人经历,更是一幅展现那个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精神风貌的生动画卷。它将带领我一起,穿越时空的阻隔,去感受那段属于中国的,充满艰辛与希望的岁月。
评分不得不说,这次的《汪曾祺小全集:在西南联大》在选材上真是令人惊喜。我一直对那个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西南联大的那群人,他们身上有一种特别的气质,一种在逆境中依然保持风骨和乐观的精神。汪曾祺先生作为其中一员,他的视角无疑是独特的。我迫不及待地想从书中找到他对于那个时代、那段经历的细致描绘。我并非专业研究者,只是一个热爱阅读的普通读者,我希望从他的文字中,读到一些鲜活的细节,一些不为人知的往事,一些关于那个时代年轻人的生活图景。我想象着,在炮火连天的背景下,他们如何在教室里孜孜不倦地学习,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又如何在艰难的生活中寻找乐趣,保持内心的平和。我更期待看到,那些后来成为文化巨匠的人物,在年轻时是如何相处的,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又如何互相启迪,共同成长。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一份关于理想、关于奋斗、关于人生智慧的宝贵遗产。
评分翻开这本《汪曾祺小全集:在西南联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特有的,仿佛穿越时空的质朴。汪曾祺先生的文章,从来不追求辞藻的华丽,也不刻意制造情节的跌宕起伏,他只是静静地陈述,却能在最寻常的事物中,挖掘出最动人的情感和最深刻的道理。这一次,我聚焦的主要是书中关于他身处西南联大时期的文字。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我想象着,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一群热血青年,在简陋的校舍里,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持着对知识的渴求,对文化的传承。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信念?我期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精神力量,感受到年轻的汪曾祺,是如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观察师友,体验生活,并逐渐形成他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我尤其好奇,那些看似平淡的日常,在战火纷飞的背景下,又会折射出怎样的光辉?或许是课桌上的一抹阳光,或许是饭桌上的一声谈笑,又或许是与同学的一次彻夜长谈。这些细微之处,往往最能打动人心,也最能体现一个人真实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我相信,这本集子,会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也是一次与一位伟大灵魂的近距离接触。
评分拿到《汪曾祺小全集:在西南联大》这本书,我首先被它朴实而又内敛的设计所吸引。这似乎也恰好呼应了汪曾祺先生一贯的写作风格。我一直认为,真正有力量的文字,不在于其辞藻有多么华丽,而在于它能否触及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能否在平淡中见深刻。而汪曾祺先生,正是这样一位大师。这次的选题,将目光投向了他在西南联大时期的经历,这对我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我渴望从中一窥那个特殊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如何在那样的困境中,依然能够坚守学术的阵地,传承文化的薪火。我希望在书中,能够看到年轻的汪曾祺,是如何观察他周围的世界,他是如何看待他的老师、同学,以及那个时代赋予他的独特经历。我尤其对那些关于日常生活,关于师生情谊,关于学术讨论的片段充满期待。因为我相信,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点滴,构成了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基石,也塑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阅读的享受,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评分刚拿到这本《汪曾祺小全集:在西南联大》,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套书的装帧就很有质感,纸张的触感温润,字体大小也正合适,读起来十分舒服。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光是目录和封面上那熟悉的笔触,就足以勾起我内心深处对汪曾祺先生的敬意。我一直很喜欢他那种“烟火气”十足的文字,仿佛带着食物的香气,带着人情味,带着一种淡淡的、却又无比深刻的对生活的眷恋。总觉得他的文章,读起来就像跟一位老朋友聊天,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却能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世事人情的洞察,以及对人生的通透。这次的“小全集”,我尤其期待能更深入地了解他早期在西南联大的那段经历。我知道那段时期,国家动荡,战火纷飞,但正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却孕育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也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匠。我很想知道,在那个物质匮乏、环境恶劣的年代,年轻的汪曾祺是如何感受生活,如何观察周围的世界,又是如何通过笔端去记录和思考的。我总觉得,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在年轻时的经历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套书,就像是一个宝藏,等待我去一点点挖掘,去感受那位文坛巨匠少年时代的思考与成长。
评分京东就是快,包装也很好。在老师的推荐下,来了解了解西南联大的往事
评分东西很好用,值得拥有哦
评分618买书凑单凑的,还没开始看
评分非常好非常不错非常好非常不错非常好非常不错非常好非常不错非常好非常不错
评分非常好非常不错非常好非常不错非常好非常不错非常好非常不错非常好非常不错
评分西南联大系列之一,文学家眼光里的西南联大
评分装订不错
评分速度快,质量好,和描述的一样。
评分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