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小全集:在西南联大

汪曾祺小全集:在西南联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曾祺 著
图书标签:
  • 汪曾祺
  • 西南联大
  • 文学回忆
  • 散文
  • 文化
  • 历史
  • 名人
  • 旧时光
  • 民国文学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0393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033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名家小全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4
字数:2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汪曾祺小全集:在西南联大》是汪曾祺的自传性散文集。汪曾祺自报家门,详细地讲述了自己祖父、父亲、叔伯的故事,也剖析了自己的作品,讲述自己作品中那些原型人物。还记录了汪曾祺在西南联大的生活,和同学师长之间的故事。汪曾祺是沈从文先生的学生,在西南联大读过书,也在昆明教过书,除家乡高邮和北京外,这是他一生待得zui长的地方。这七年,是他人生中zui美妙的七年,又年轻,又无牵挂。除了读书,就是游荡。在昆明,他还至少恋爱了两次,有一次因为失恋,睡在床上不吃不喝两天。当然,也有过一个时期,贫困潦倒,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但精神上,却是极其自由的。看这本书,可以知道汪曾祺为何成为汪曾祺。
  系列书介绍:名家小全集2017年底已出至38部,精选现代名家鲁迅、老舍、萧红、傅雷、李劼人、林徽因、汪曾祺、梁实秋、朱自清、郁达夫、许地山、徐志摩、闻一多、朱湘、陈梦家等人经典代表作,原版原作,直抵黄金时代文学现场;精装便携,直通新青年通勤背包;文体齐全,3D呈现文学巨匠艺术成就。这是第yi套大规模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坛名家作品的小全集;这是一套精装便携,兼具典藏与青春气息的名家小全集;这是一套名家推荐,文体齐备,专家导读的名家作品集。特别收入作者年谱,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评论家李敬泽诚意荐藏,一本书读懂一个作家,一套书读懂一个时代,超高性jia比,助力全民阅读。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西南联大学生,师从沈从文。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受戒》被评为20世纪中文系小说100强,《大淖记事》1981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汪曾祺执笔创作的现代京剧《沙家滨》,是中国戏剧史上的艺术丰碑。

精彩书评

  他的文章应当说比几个大师都还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才!“大器晚成”,古人早已言之。zui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
  ——沈从文

  有汪曾祺这样一个作家,这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运气。他的出现,是对中国当代文学趋向的调整,是对中国当代文学格局的改变。
  ——曹文轩

  明末小品式的文字,阅读时开窗就能闻见江南的荷香。
  ——冯唐

  汪曾祺连接了中国文人笔记的传统和传统文化的浪漫主义传统。
  ——李敬泽

  “使我成为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作家——不是另一种作家的地方,是西南联大。”
  ——汪曾祺

目录

水洗的文字——读汪曾祺(曹文轩)
001自报家门
016花园
028我的家乡
037我的家
051我的祖父祖母
061多年父子成兄弟
066我的父亲
075我的母亲
081我的小学
093我的初中
102旧病杂忆
111七载云烟
126随遇而安
138我和民间文学
141我是怎样和戏曲结缘的
150关于《沙家浜》
158我的“解放”
170七十书怀
178自得其乐
187一辈古人
197一技
200吴大和尚和七拳半
204抽象的杠杆定律
208翠湖心影
216泡茶馆
227日规
239跑警报
249新校舍
259观音寺
265白马庙
268西南联大中文系
274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284金岳霖先生
290吴雨僧先生二三事
294唐立厂先生
298闻一多先生上课
301未尽才
307炸弹和冰糖莲子
309地质系同学
314晚翠园曲会
325老董
330老舍先生
336赵树理同志二三事

精彩书摘

汪曾祺笔下的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各系的学生各有特点,中文系的不衫不履,带点名士气。工学院的同学挟着画图板、丁字尺,一个个全像候补工程师。从法律系二三年级的学生身上已经可以看出一位名律师或大法官的影子。商学系的同学很实际,他们不爱幻想。从举止、动作、谈吐上,大体上可以勾画出我们的同学可能经历的人生道路。但这只是相对而言。

中文系的学风和别的系也差不多:民主、自由、开放。当时没有“开放”这个词,但有这个事实。中文系似乎比别的系更自由。工学院的机械制图总要按期交卷,并且要严格评分的;理学院要做实验,数据不能马虎。中文系就没有这一套。记得我在皮名举先生的“西洋通史”课上交了一张规定的马其顿帝国的地图,皮先生阅后,批了两行字:“阁下所绘地图美术价值甚高,科学价值全无。”似乎这样也可以了。总而言之,中文系的学生更为随便,中文系体现的“北大”精神更为充分。

联大教授讲课从来无人干涉,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怎么讲就怎么讲。刘文典先生讲了一年庄子,我只记住开头一句:“《庄子》嘿,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他讲课是东拉西扯,有时扯到和庄子毫不相干的事。倒是有些骂人的话,留给我的印象颇深。他说有些搞校勘的人,只会说甲本作某,乙本作某,——“到底应该作什么?”骂有些注释家,只会说甲如何说,乙如何说,“你怎么说?”

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对学生的要求是不严格的。除了一些基础课,如文字学(陈梦家先生授)、声韵学(罗常培先生授)要按时听课,其余的,都较随便。比较严一点的是朱自清先生的“宋诗”。他一首一首地讲,要求学生记笔记,背,还要定期考试,小考,大考。有些课,也有考试,考试也就是那么回事。一般都只是学期终了,交一篇读书报告。联大中文系读书报告不重抄书,而重有无独创性的见解。有的可以说是怪论。有一个同学交了一篇关于李贺的报告给闻先生,说别人的诗都是在白底子上画画,李贺的诗是在黑底子上画画,所以颜色特别浓烈,大为闻先生激赏。有一个同学在杨振声先生教的“汉魏六朝诗选”课上,就“车轮生四角”这样的合乎情悖乎理的想象写了一篇很短的报告《方车轮》。就凭这份报告,在期终考试时,杨先生宣布该生可以免考。

联大教授大都很爱才。罗常培先生说过,他喜欢两种学生:一种,刻苦治学;一种,有才。他介绍一个学生到联大先修班去教书,叫学生拿了他的亲笔介绍信去找先修班主任李继侗先生。介绍信上写的是“……该生素具创作夙慧……”一个同学根据另一个同学的一句新诗(题一张抽象派的画的)“愿殿堂毁塌于建成之先”填了一首词,作为“诗法”课的练习交给王了一先生,王先生的评语是:“自是君身有仙骨,剪裁妙处不须论。”具有“夙慧”,有“仙骨”,这种对于学生过甚其辞的评价,恐怕是不会出之于今天的大学教授的笔下的。

闻一多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摁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pointllism(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出版了,这是大好事。

沈从文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我以为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看。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

沈先生就是这样教创作的。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教创作。我希望现在的大学里教创作的老师能用沈先生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多年以来,沈先生就干着给别人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了。我在1946年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他这辈子为别人寄稿子用去的邮费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为了防止超重太多,节省邮费,他大都把原稿的纸边裁去,只剩下纸芯。这当然不大好看。但是抗战时期,百物昂贵,不能不打这点小算盘。

泡茶馆对联大学生有些什么影响?

答曰:第一,可以养其浩然之气。联大的学生自然也是贤愚不等,但多数是比较正派的。那是一个污浊而混乱的时代,学生生活又穷困得近乎潦倒,但是很多人却能自许清高,鄙视庸俗,并能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和穷困,并不颓丧灰心,这跟泡茶馆是有些关系的。第二,茶馆出人才。联大学生上茶馆,并不是穷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读书的。联大图书馆座位不多,宿舍里没有桌凳,看书多半在茶馆里。联大同学上茶馆很少不挟着一本乃至几本书的。不少人的论文、读书报告,都是在茶馆写的。有一年一位姓石的讲师的“哲学概论”期终考试,我就是把考卷拿到茶馆里去答好了再交上去的。联大八年,出了很多人才。研究联大校史,搞“人才学”,不能不了解了解联大附近的茶馆。第三,泡茶馆可以接触社会。我对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生活都发生兴趣,都想了解了解,跟泡茶馆有一定关系。如果我现在还算一个写小说的人,那么我这个小说家是在昆明的茶馆里泡出来的。



《汪曾祺小全集:在西南联大》图书简介 引言 汪曾祺,一位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邃的人文情怀在中国当代文学界独树一帜的作家。他的文字,如同一杯陈年的普洱,初品淡雅,回味悠长,温润着读者的心扉。而《汪曾祺小全集:在西南联大》,则是这温润中尤为特别的一章,它将我们带回那个风云激荡、文人辈出的年代,跟随汪曾祺的脚步,走进西南联合大学那段艰苦卓绝却又星光璀璨的时光。这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回忆录,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以及汪曾祺个人成长道路上那段至关重要的经历。 时代背景:烽火连天的西南,弦歌不辍的联大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正经历着近代以来最严峻的考验——抗日战争。日寇的铁蹄践踏着祖国的山河,无数城镇沦陷,文化命脉濒临断绝。在这样的危难关头,一批矢志报国的知识分子,怀揣着“教育救国”的理想,毅然踏上了西迁之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南迁,最终汇聚于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合大学。 “联大”二字,承载了太多的含义。它是三所名校的联合,更是无数精英的汇聚。在这里,薪酬微薄,物质匮乏,生活艰苦,然而,精神的火炬却熊熊燃烧。教授们在简陋的教室里传授知识,学生们在昏暗的油灯下奋笔疾书。风雨飘摇的年代,弦歌不辍,学术的繁荣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联大”不仅是学术的殿堂,更是精神的熔炉。在民族危亡之际,知识分子们的家国情怀、民族气节在此得到了最深刻的体现。他们以笔为枪,以学为盾,用自己的方式抵抗侵略,捍卫民族尊严。西南联大,就这样成为了一座在炮火中崛起的精神丰碑,一个时代的传奇。 汪曾祺的视角:亲历者眼中的“联大” 汪曾祺先生虽然并非联大的正式教授,但他作为一名学生,亲身经历了联大那段特殊的时光。他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鲜活、立体、充满人情味的西南联大。这本书收录的文字,是汪曾祺在不同时期,对联大生活的回忆、感悟和沉淀。 他笔下的联大,不再是冰冷的历史记载,而是充满了生动的细节和鲜活的人物。他会描绘教授们的衣着、谈吐、讲课的姿态,会记录学生们在宿舍里的日常,在食堂里的笑谈,在课堂上的争论,甚至是在战乱中逃难的惊险与无奈。这些细节,如同散落在时光中的珍珠,串联起一个完整而动人的联大故事。 他尤其擅长捕捉人物的“神”。无论是学贯中西的大师,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学子,在他的笔下,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他会细致地描绘沈从文先生讲课时的神态,昆曲名家俞振飞先生的唱腔,以及那些为了学术和国家而奔波劳碌的身影。这些人物,构成了联大独特的风景线,也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风骨与魅力。 核心内容:联大生活的多棱镜 《汪曾祺小全集:在西南联大》并非按照时间顺序编排,而是以主题或人物为线索,呈现出联大生活的各个侧面。 学术与思想的碰撞: 汪曾祺在书中详细记录了他在联大听课的经历。他会介绍不同学科的教授,他们的治学态度,他们的教学方法。你可以从中了解到闻一多先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刻见解,陈寅恪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吴大猷先生在物理学上的贡献,等等。更重要的是,他会展现出当时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在课堂内外激烈的思想交流。那是一个鼓励独立思考、尊重学术自由的时代,即使在艰苦的条件下,学术的光辉也未曾黯淡。 艰苦卓绝的生活: 联大的生活条件之艰苦,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普遍面临的困境。汪曾祺用平实的语言,却能让读者感同身受。他会描述物资的匮乏,伙食的单调,简陋的校舍,以及在防空警报响起时,教授和学生们一同躲避轰炸的场景。然而,即便生活如此艰难,联大师生们从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理想的坚持。这种在逆境中展现出的坚韧与乐观,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师生情谊与同学情谊: 在艰苦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显得尤为珍贵。汪曾祺笔下的师生关系,没有高高在上,而是充满了尊重与关怀。教授们如同长辈,关心着学生的成长;学生们敬爱老师,汲取着他们的智慧。而同学之间的情谊,更是互相扶持,共同度过难关。这些真实的情感流露,让整本书充满了人性的温度。 文学与艺术的滋养: 尽管身处战乱,但联大依然是文化的沃土。汪曾祺本身就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他对文学、戏剧、音乐有着深厚的造诣。书中,他会记录下当时校园里发生的各种文化活动,如戏剧演出、音乐会、诗歌朗诵等。这些艺术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精神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抚慰了他们饱受战争摧残的心灵。汪曾祺也在此期间,与沈从文等文学大家产生了深刻的交集,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家国情怀与民族担当: 贯穿全书的,是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民族未来的责任感。联大的师生,无论出身如何,都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在战乱中坚持办学,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传承,更是为了民族的复兴。汪曾祺在回忆中,处处流露出对国家民族的深沉的爱,以及对那些在动荡年代为国家付出一切的先辈们的敬意。 汪曾祺的文风:温润、幽默、充满智慧 汪曾祺的文字,是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他从不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朴实、最自然的语言,勾勒出生活的画卷。他的文字,如同他本人一样,温润而内敛,却又充满了智慧的光芒。 细节的力量: 汪曾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并赋予它们独特的意义。一棵树,一段对话,一个眼神,在他笔下都能变得生动而富有哲理。这些看似平凡的细节,共同构建了一个真实而有温度的联大世界。 幽默的笔调: 即使在描述艰苦的生活,汪曾祺也常常流露出一种不动声色的幽默感。这种幽默,并非刻意的搞笑,而是一种对生活本身的洞察,一种超越苦难的豁达。它让读者在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沉重之余,也能体会到一种轻松与温暖。 哲人的思考: 汪曾祺的文字,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深刻的思考。他对人生、对社会、对文化都有着独到的见解。他的回忆,不仅仅是对往事的回顾,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探索。读他的文字,如同与一位饱经沧桑却又充满智慧的长者对话,受益匪浅。 本书的意义:传承与启迪 《汪曾祺小全集:在西南联大》不仅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更是对一种精神的传承和对后人的启迪。 历史的印证: 它以生动的笔触,记录了西南联大那段不平凡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口述历史资料。它让更多人了解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了解那些为民族存亡和文化传承而奋斗的知识分子。 精神的传承: 书中所展现的坚韧不拔、追求真理、家国情怀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当我们面对各种挑战和诱惑时,重温这段历史,品读汪曾祺的文字,能够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和力量。 生命的感悟: 汪曾祺的文字,总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他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洞察,对生命的态度,都能让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更加珍惜当下,更加懂得生命的意义。 结语 《汪曾祺小全集:在西南联大》,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它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亲历那个特殊的年代,感受联大的精神,体味汪曾祺先生的智慧与情怀。在这本书中,你将读到一群在艰苦岁月里,用知识点燃希望,用精神铸就辉煌的中国人。你将读到汪曾祺先生,如何用他温润而充满力量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永不褪色的历史画卷。这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份关于勇气、智慧、坚持与爱的时代赞歌。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汪曾祺小全集:在西南联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特有的,仿佛穿越时空的质朴。汪曾祺先生的文章,从来不追求辞藻的华丽,也不刻意制造情节的跌宕起伏,他只是静静地陈述,却能在最寻常的事物中,挖掘出最动人的情感和最深刻的道理。这一次,我聚焦的主要是书中关于他身处西南联大时期的文字。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我想象着,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一群热血青年,在简陋的校舍里,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持着对知识的渴求,对文化的传承。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信念?我期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精神力量,感受到年轻的汪曾祺,是如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观察师友,体验生活,并逐渐形成他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我尤其好奇,那些看似平淡的日常,在战火纷飞的背景下,又会折射出怎样的光辉?或许是课桌上的一抹阳光,或许是饭桌上的一声谈笑,又或许是与同学的一次彻夜长谈。这些细微之处,往往最能打动人心,也最能体现一个人真实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我相信,这本集子,会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也是一次与一位伟大灵魂的近距离接触。

评分

当《汪曾祺小全集:在西南联大》这本书展现在我面前时,我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杯温润的茶,总是能在我疲惫的时候,给予我一种抚慰和力量。这次的集子,特别侧重于他早年在西南联大的那段时光,这让我充满了好奇。我想象着,在那个烽火连城、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年轻的知识分子们,是如何在简陋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着对学术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这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力量和多么坚定的信念?我期待能从书中,找到那些关于师长教诲的温暖瞬间,关于同学情谊的纯真回忆,关于文学创作的早期萌芽。我想知道,在那样的背景下,年轻的汪曾祺是如何看待世界,如何表达情感,又是如何开始了他那独树一帜的文学之路。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了一段个人经历,更是一幅展现那个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精神风貌的生动画卷。它将带领我一起,穿越时空的阻隔,去感受那段属于中国的,充满艰辛与希望的岁月。

评分

不得不说,这次的《汪曾祺小全集:在西南联大》在选材上真是令人惊喜。我一直对那个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西南联大的那群人,他们身上有一种特别的气质,一种在逆境中依然保持风骨和乐观的精神。汪曾祺先生作为其中一员,他的视角无疑是独特的。我迫不及待地想从书中找到他对于那个时代、那段经历的细致描绘。我并非专业研究者,只是一个热爱阅读的普通读者,我希望从他的文字中,读到一些鲜活的细节,一些不为人知的往事,一些关于那个时代年轻人的生活图景。我想象着,在炮火连天的背景下,他们如何在教室里孜孜不倦地学习,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又如何在艰难的生活中寻找乐趣,保持内心的平和。我更期待看到,那些后来成为文化巨匠的人物,在年轻时是如何相处的,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又如何互相启迪,共同成长。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一份关于理想、关于奋斗、关于人生智慧的宝贵遗产。

评分

刚拿到这本《汪曾祺小全集:在西南联大》,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套书的装帧就很有质感,纸张的触感温润,字体大小也正合适,读起来十分舒服。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光是目录和封面上那熟悉的笔触,就足以勾起我内心深处对汪曾祺先生的敬意。我一直很喜欢他那种“烟火气”十足的文字,仿佛带着食物的香气,带着人情味,带着一种淡淡的、却又无比深刻的对生活的眷恋。总觉得他的文章,读起来就像跟一位老朋友聊天,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却能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世事人情的洞察,以及对人生的通透。这次的“小全集”,我尤其期待能更深入地了解他早期在西南联大的那段经历。我知道那段时期,国家动荡,战火纷飞,但正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却孕育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也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匠。我很想知道,在那个物质匮乏、环境恶劣的年代,年轻的汪曾祺是如何感受生活,如何观察周围的世界,又是如何通过笔端去记录和思考的。我总觉得,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在年轻时的经历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套书,就像是一个宝藏,等待我去一点点挖掘,去感受那位文坛巨匠少年时代的思考与成长。

评分

拿到《汪曾祺小全集:在西南联大》这本书,我首先被它朴实而又内敛的设计所吸引。这似乎也恰好呼应了汪曾祺先生一贯的写作风格。我一直认为,真正有力量的文字,不在于其辞藻有多么华丽,而在于它能否触及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能否在平淡中见深刻。而汪曾祺先生,正是这样一位大师。这次的选题,将目光投向了他在西南联大时期的经历,这对我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我渴望从中一窥那个特殊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如何在那样的困境中,依然能够坚守学术的阵地,传承文化的薪火。我希望在书中,能够看到年轻的汪曾祺,是如何观察他周围的世界,他是如何看待他的老师、同学,以及那个时代赋予他的独特经历。我尤其对那些关于日常生活,关于师生情谊,关于学术讨论的片段充满期待。因为我相信,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点滴,构成了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基石,也塑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阅读的享受,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评分

便宜

评分

非常好非常不错非常好非常不错非常好非常不错非常好非常不错非常好非常不错

评分

装订不错

评分

西南联大系列之一,文学家眼光里的西南联大

评分

质量不错,值得推荐购买.

评分

好书

评分

质量不错,值得推荐购买.

评分

好书

评分

读书读书,不看外表看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