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精要”丛书:唐顺之

“大家精要”丛书:唐顺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彦,周群 著
图书标签:
  • 唐顺之
  • 书法
  • 书法技法
  • 字体
  • 字形
  • 书法理论
  • 艺术
  • 文化
  • 教育
  • 书法入门
  • 临摹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39303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994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家精要”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4
字数: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大家精要”丛书:唐顺之》介绍了唐顺之求学、为官、归乡潜心学术、沙场抗倭的人生历程,并介绍了其唐宋派文学主张、其理学、心学思想。介绍其人物生平时,有众多细节故事,读来趣味盎然,其人物形象跃于纸上。介绍其文学、思想主张,深入浅出,可增益读者学识。
  唐顺之性耿介,不愿趋炎附势而被排挤出官场,抗倭战争中,旧病复发而病逝。其为学贵践行,不高谈阔论,而是身体实行。文学学术思想上,其为南中王门的代表人物,其高扬主体精神的“本色”论文说影响甚巨。

内容简介

  《“大家精要”丛书:唐顺之》介绍了唐顺之(1507~1560),字应德,江苏武进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军事家。学识渊博,通晓天文、地理、音乐、数学。作为南中王门的代表人物,其“以天机为宗,以无欲为工夫”的学术思想亦在阳明后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与王慎中、茅坤等于嘉靖初年提倡学习唐宋古文,以矫正何景明、李梦阳模拟古人之弊病,创为“唐宋派”。他认为散文应“只是直写胸臆,如谚语所渭开口见喉咙者,使后人读之,如真见其面目,瑜瑕俱不容掩。所谓本色,此为上乘之文字”。其高扬主体精神的“本色”论文说对后世影响甚巨。著有《荆川先生文集》。

作者简介

  孙彦,1979年生,江苏南京人。文学博士,现任职于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曾参与“江苏明清小说创作与传播研究”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魏晋南北朝画论中的“形神”观》《融汇经史,自成一家——论唐顺之的古文创作》《以古文之法入于时文——论唐顺之的八股文创作》等论文数篇。
  
  周群,1958年生,江苏射阳人。文学博士,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儒学会副会长,江苏文脉工程特聘专家。主要从事明代思想文化史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江苏省社科基金多项。著有《儒释道与晚明文学思潮》《刘基评传》《徐渭评传》等专著十多部,在《文史哲》《文艺研究》《江海学刊》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四十篇。

目录

第1章 求学应试
一、家族考述
二、十年寒窗
三、一举成名

第2章 京师为官
一、“嘉靖八才子”
二、王学讲会
三、“翰林三直”

第3章 家居岁月
一、唐宋派文学主将
二、宜兴幽居,致力问学
三、经世之学
四、结交边将,心系天下安危

第4章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临危受命
二、查勘北方边务
三、南下御倭

第5章 学术思想
一、理学与心学交杂时期
二、悟解心学

第6章 文学思想
一、“文道合一”的古文理论
二、高扬主体精神的“本色”说
附录
年谱
主要著作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大家精要”丛书:唐顺之》:
  伯成公好读书,为人谦和有礼,平日里除了努力耕作辛勤持家,更加注重对五个儿子的教育。在其影响下,次子唐後少登进士第,为官后政声颇著。其余子弟则不论为商为农,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没多久全家便积聚起颇为丰厚的家财,在武进城的东、南、北门之外各建有庄宅。伯成公令五子分而居之,各自谋生,自此唐氏一族终于在武进扎了根。
  唐顺之的曾祖唐衍,号友兰翁,是伯成公的幼子。友兰翁育有四子,其长子唐贵即唐顺之的祖父。唐贵,字用思,号曾可,世称黄门公。唐贵少时家贫,父亲因身患重病不能谋生,他作为长子以一己之力很早就承担起养家的重任。为了养家,他可谓费尽心思。十几岁时,他见当时科考考的都是八股文,而坊间却甚少好的八股文选本流传,因此他多方搜求佳作,精挑细选,再一篇篇手抄成册,就这样夜以继日奋战了许多个日夜之后,唐贵拿着一本本精选的八股文抄本在武进甚至更远的其他郡县兜售,所得全部用来贴补家用。但是,这也只是杯水车薪。十七岁时唐贵补博士弟子员,他就勉强束发加冠为本郡童子开课讲授章句之学.而他教出来的学生每次考试成绩居然都位于前列,因此请他为师的人家也越来越多,一年下来挣到的钱倒也足够养活全家。就这样,唐贵靠授课维持着全家的生计,甚至还操办了兄弟们的婚嫁事宜。挣钱养家糊口之余,他自己从来也没有放弃过读书作文,终于在四十二岁那年考中举人,第二年又考中进士,官授户科给事中。唐贵自四十三岁授官至四十八岁辞世,为官时日虽不长,却一心勤勉为民,至临终前仍在起草奏疏论述国事。他为官清廉,不以官欺民。此外,唐贵还是一个极其孝顺的人,为官后常为自己早年没有能力好好奉养双亲而深感痛心。父亲去世后,唐贵更加周到地赡养母亲。甚至还在自己居室的门上悬一匾额,题作“曾可”,勉励自己侍奉母亲当如曾子孝顺双亲方可,这也正是唐贵别号的由来。
  唐贵对父母的孝心,以及对家庭和社会的强烈责任心,在其子唐宝身上都得到了继承。唐宝是唐顺之的父亲,他上有两个姐姐,是父母的独子。唐宝十三岁丧父,寡母对其管教甚严。比起同龄的孩子,唐宝已知道要发奋苦读,但是晚上温书倦怠还是忍不住要打个盹。一次母亲看到后十分生气地责问唐宝:“如此浑浑噩噩,你如何能继承父亲的事业?”不知母亲是为了解气,还是为了让小唐宝牢牢记住读书不可怠惰,一连向儿子唾了好几口。自此之后,唐宝读书更加勤勉,不知疲倦。二十八岁的时候,他考中了举人,然而在这一年母亲周氏也离开了人世。在这之后漫长的岁月中,唐宝一直不能忘怀早逝的双亲,深以自己永无机会好好奉养父母为恨,而捧起书本每每又会想到母亲当年的唾责,不胜唏嘘感慨。为此他自号“有怀”以表示对双亲永远的怀念。
  唐宝曾历仕信阳(今河南信阳)知州和永州(今湖南永州)知府,为官期间他勤政为民,秉公断案,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信阳民风剽悍,每年都有许多人因打架斗殴被判死刑.其中当然也免不了冤假错案。唐宝自从做了信阳的地方官,清查了许多错案,为那些不致死刑者向上司据理力争。每解救出一个无辜百姓,他都为之欢欣不已。唐宝治民以风教为先,他认为教化、奖掖百姓汲汲人伦乃是治民上策,惩恶则是不得已的中下之策。后来居官永州,每当狱卒晨报监牢里又多了一个犯人时,唐宝总要扪心自问是不是自己做得还不够。
  ……
《宋词格律与审美探析》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宋词这一文学体裁的独特魅力与发展脉络,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精微的宋词世界。全书分为四大部分,结构严谨,论述深入浅出,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 第一部分:宋词的源流与格局 本部分追溯了宋词的产生与演变,将其置于唐五代词的宏大背景中考察。首先,详细梳理了早期词的萌芽,从宴会歌筵的“艳科”过渡到文人词的兴起,重点分析了“花间派”对词的审美定型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如对香艳、柔美的极致追求,以及对句法、章法的初步规范。 随后,笔锋转向北宋词坛的奠基阶段。着重剖析了柳永的“慢词”改革。柳永以其“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广泛影响,极大地拓宽了词的表现领域,使其不再局限于闺怨情思,而能容纳市民生活、羁旅行役的真实感受。通过对《雨霖铃》、《蝶恋花》等名篇的细读,揭示了柳永如何通过铺叙排比和口语化表达,构建起一种贴近世情的全新词风。 在北宋中后期,苏轼的出现被视为词史上的“一次革命”。本书详细阐述了苏轼如何“以诗为词”,打破了词的传统题材和音律束缚,极大地拓展了词的意境和思想深度。苏轼将哲理思考、人生感慨、禅思融入词中,使得词的品格得以提升。此处对“大江东去”的分析,侧重于其气势的开阔与对传统婉约风的突破,奠定了豪放词派的基础。 第二部分:格律的精微与声律的奥秘 词的生命力在于其格律,本部分是全书的重点和技术核心。本书摒弃了以往简单罗列词谱的陈旧方法,转而从音韵学和音乐美学的角度,剖析词的格律。 首先,详细解释了“平仄”、“粘”、“对”、“叶韵”等核心概念。特别强调了“粘”法在句与句衔接中的重要性,以及“拗救”技巧在词人突破格律限制时所起到的艺术作用。通过对具体词牌的深入剖析,如《沁园春》、《水调歌头》等长调的结构布局,阐释了词牌如何内在决定了作品的情感走向和节奏变化。 其次,深入探讨了词韵的地域性与演变。宋代词韵与后世普通话存在显著差异,本书结合宋人词话中关于“叶韵”的争论,还原了当时词人创作时的听觉体验。例如,区分了“平声韵”和“入声韵”在不同词调中的运用对词境烘托的影响。 再者,辨析了“长调”与“短调”在结构处理上的差异。长调如《南乡子》、《蝶恋花》,侧重于层层铺陈,情意婉转;而短调如《渔家傲》、《醉花阴》,则更强调开篇的警策和结尾的收束。通过对比,凸显了词人对不同体裁的驾驭能力。 第三部分:婉约与豪放的审美交锋 本书将婉约与豪放的对立统一,视为宋词审美范畴的两极。 婉约派的深化: 重点分析了李清照的成就。李清照不仅继承了传统闺阁词的细腻,更融入了深厚的个人学养与国破家亡的悲剧体验。通过分析其“易安体”,探讨了她如何通过对日常细节的精准捕捉(如“绿肥红瘦”、“知否,知否”)达到情景交融的极致,以及其晚期词作中流露出的沉郁顿挫,标志着婉约词在精神深度上的突破。此外,对周邦彦的“集大成”地位也有详尽论述,指出其精工细密,对音律的把握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被誉为“词中之圣”。 豪放派的拓张: 在苏轼的基础上,本书着重考察了辛弃疾的艺术成就。辛弃疾将抗金复国的政治抱负,通过词的形式喷薄而出,使词的境界彻底摆脱了狭隘的闺阁视野。对其作品中“以文为词”的现象进行了辩护与分析,认为这是词体在承载复杂社会现实时必然的选择。通过解析其“铁板铜琶”与“意象的跳跃性”,展现了词体在表现激烈矛盾和宏大叙事方面的潜能。 第四部分:宋词的传承与现代价值 最后一部分着眼于宋词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并探讨其在当代的价值。 本书梳理了宋词在元曲兴起后的地位变化,以及明清时期对宋词的推崇与模仿,如陈维崧、姜夔的词学流派。指出姜夔“以不协之音入协”的创作手法,体现了其对音乐性与文学性的独特平衡。 在结语部分,作者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宋词的价值不在于其是否“雅正”,而在于其对“人情”的细致入微的刻画。无论是豪放的悲壮,还是婉约的哀愁,宋词都提供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对生命体验的深刻反思。其对意象的锤炼、对节奏的把控,至今仍是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宝贵财富。本书试图通过严谨的梳理和深入的文本分析,唤醒读者对宋词内在美学的尊重与共鸣。 ---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某知名高校中文系教授,长期从事古典文学、音韵学及宋代文学研究,著有《唐诗句法论》、《宋代文人精神世界》等多部学术专著。本书为作者多年教学与研究的心血结晶,力求在学术深度与读者接受度之间取得完美平衡。 适用读者: 文学史研究者、古代诗词爱好者、大学中文系本科及研究生、以及所有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古典音乐文学体裁的读者。 装帧设计理念: 封面采用宋代汝窑天青色,配以传统书法字体,内文采用仿宋体,体现典雅沉静的宋代文人气质。配有少量宋代绘画、书法拓片作为插图,辅助理解词的意境。

用户评价

评分

关于李清照的《大家精要》分册,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闺秀心事私访。这本书没有采用那种宏大的叙事结构,而是极其精心地将李清照一生的心路历程,通过她不同阶段的词作串联起来,构成了一部私密的女性生命史诗。我特别喜欢它对早期“易安体”的分析,那种少女的娇憨、对丈夫的爱恋,以及对闺房乐趣的描绘,文字清新得如同少女的眉黛。而随着靖康之变的发生,词风骤变,那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沉郁,被这本书的编排和点评得丝丝入扣。最让我动容的是,它没有将李清照仅仅视为一个“亡国之痛”的符号,而是深入探讨了她在文学史上作为一位女性,如何以如此坦诚、精确的笔触去描摹内心感受,这在当时的男性主导的文学世界里是何等惊世骇俗。这本书读起来,让人感到无比的亲近和理解,仿佛李清照就坐在你的对面,轻声诉说着她的悲欢离合。

评分

另一本关于王安石的《大家精要》简直是一部凝练版的宋代政治经济史教材,但它又巧妙地避开了枯燥的说教,而是以人物的视角来展现“熙宁变法”的宏大叙事。我向来对宋代改革的复杂性感到头疼,总觉得史书上对王安石的评价过于两极分化,非“奸”即“圣”。然而,这本书通过对王安石的政论、奏折以及与司马光等人的书信往来的精妙节选与评注,构建了一个立体、充满矛盾却又无比真诚的改革家形象。书中清晰地勾勒出他变法的初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同时也毫不避讳地展示了推行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和士大夫阶层内部的激烈争斗。我尤其赞赏它对“青苗法”、“市易法”等具体政策的背景介绍,文字简洁有力,逻辑清晰,让人一下子就抓住了核心要义。对于想了解中国历史上那些力图自上而下改变社会结构的复杂努力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极其宝贵的,它告诉我们,伟大的抱负往往伴随着巨大的争议和不被理解的孤独。

评分

我对《大家精要》中涉及欧阳修的这一册抱持着一种复杂的敬意。欧阳修作为北宋文坛的领袖和“唐宋八大家”之首,其贡献往往被笼统地概括为“倡导古文运动”和“提携后进”。然而,这本书的解读却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立体的人物:一个在政治上屡遭挫折,却始终坚守文人风骨的斗士。书中对欧阳修在“朋党之争”中的立场分析得极为到位,他既是改革的支持者,又是权力斗争中的受害者,这份“被动”与“坚持”的交织,使得他的文章更具一种饱经风霜的厚重感。尤其是在文学革新方面,本书细致地展示了他是如何从韩愈、柳宗元的古文传统中汲取养分,并融入自己的温润笔调,最终开创出影响宋代近一个世纪的“欧风”。对于想深入理解宋代文化格局是如何被奠定,以及一位伟大文人如何平衡个人抱负与时代责任的读者来说,这一册提供了极佳的蓝本,其文字的精炼程度和观点的穿透力,实属罕见。

评分

这本《大家精要》丛书的另一本,聚焦于苏轼的卷册,简直是文人墨客心中的一盏明灯。我拿到手时,首先被它那份沉稳又不失灵动的装帧设计所吸引,触感温润,翻开内页,扑面而来的是苏大学士那份历经贬谪却依然洒脱旷达的生命气息。书中对苏轼诗词、散文乃至他那充满人情味的交往手札进行了精到的梳理和提炼。尤其欣赏的是,编者并未仅仅停留在对名篇佳作的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苏轼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心境变化,比如他早年才华横溢时的锐气,到乌台诗案后的深沉内省,再到晚年在黄州、惠州、儋州那种“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乐观。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他在月夜独酌时发出的长叹,也能感受到他在困顿中依然不肯低头的傲骨。作者的解读既有扎实的史料支撑,又不失文学批评的深刻洞察力,让我对这位千古奇才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的层次。这本书非常适合那些想要在繁忙生活中,寻觅一处心灵栖息地的读者,它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场与伟大灵魂的深度对话。

评分

我偶然翻阅了《大家精要》中关于辛弃疾的那一本,它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这位“词中之龙”的刻板印象。以往总觉得辛弃疾的词是慷慨激昂的“金戈铁马”,是壮志难酬的悲愤。但在这本书的编排下,我看到了他词作中那些极其细腻、充满生活情趣的一面。比如那些写田园风光、饮酒赏花的篇章,笔触之轻盈、意境之悠远,完全不输给任何婉约派大家。编者似乎很注重展示他词风的多变性,从“气吞牛斗”的豪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怅惘,再到对民间生活细致入微的捕捉。这本书的体例非常人性化,每篇词作的注释都恰到好处,既不会过多地扰乱阅读的流畅性,又能精准地点明典故或生僻词的含义。读罢此书,我深刻感受到辛弃疾的生命力是多么旺盛,他将满腔的报国热情和无处安放的才华,巧妙地融入了词的方方面面,使得他的作品既有庙堂之高,又有江湖之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