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传

柳永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雅娴,燕明婵 著
图书标签:
  • 柳永
  • 宋词
  • 词人传记
  • 文学史
  • 宋代文学
  • 婉约派
  • 传记
  • 历史
  • 文化
  • 古典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7780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4724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9
字数:14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宋代物质生活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宋代的词人也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著名词人。柳永是第yi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zui多的词人。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内容简介

柳永的词一直都被大众所喜欢,可是,关于他的身世却是一个千古之谜。
本文采用词与故事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从他的词里寻找蛛丝马迹,以时间为连线,将柳永的一生串联起来。
这不仅仅是一本单纯的宋词解读,它用故事的形式,让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读懂了词的原意,更看到了柳永这一生背后所经历的沧桑往事,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柳永。

目录

卷一 崇安少年恁多情

少年志 003

白水村 008

童年伴 012

扬州城 015

归故里 018

杭州城 024

遇知己 028

许终身 032

故人逢 036

往事荒 040

卷二 把酒花丛曲未尽

诉心肠 045

付韶光 049

玉无信 053

两心同 058

断情丝 063

醉平生 069

寻芳迹 073

逍遥游 077

识君面 080

花满庭 083

卷三 落第才子天可怜

君子意 089

缘当尽 093

配成双 098

试春闱 102

自风流 107

皓月圆 112

屡落第 116

新生儿 122

情难却 126

浮名远 130

卷四 繁华依旧人情漠

兰舟催 137

初心变 141

世事非 145

悼亡妻 149

留不得 153

君恩下 157

生平愿 162

游宦苦 167

念当绝 172

离人间 176


精彩书摘

年志
  几缕青色的烟云映照在莺燕私语的大地上,平添了几分落英香。
  此时六月的崇安迎来了盛夏的第一场雨,淅淅沥沥,随同淡灰色的云雾一同笼罩着武夷山。九曲溪暗蓝的湖水沿着山川的轮廓缓缓流动。船夫收了桨,任由渡船顺水而去。恬静天地间,远处的白水村若隐若现。
  渡船停泊靠岸,船上的一行人改乘马车继续前行。
  白水村,位于武夷山鹅子峰脚下,也是这一行人的目的地。蜿蜒的山路上,马蹄敲打在路面发出清脆的回音。碧绿的水稻在风雨中恣意摇摆,沉睡的村庄被雨声惊扰,逐渐苏醒过来。
  低矮的楼阁深处发出各种各样的声响,农户们戴着斗笠准备出门,女人在家里忙碌穿梭,清理庭院,准备菜肴。书院里时而传来孩子们清亮的读书声,时而传来他们玩闹的欢笑声。各类铺子的大门陆续被打开,菜贩子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即使是在距离济州如此遥远的地方,亦充满了俗世烟火的凡尘气息,有人的地方,便有炊烟袅袅,热闹喧嚣。不同的是,繁华与寻常。
  马车走过曲折的山路,终于行驶到平坦的村道。远远地就闻到一股幽静恬淡的清香,就好似这层峦起伏的山岭有着莫名的力量能将香气汇聚、盘旋,经久不散。
挑着担子路过的百姓们把目光停留在马车休息的方向,心中好奇这究竟是谁家的马车,或是哪户人家有贵客来访。
  只见马车的背后,衣袂轻扬,一个身手敏捷的白衣小童正穿越一片青莲,一条较为狭窄的木质小桥通向不知名的地方,小桥两边池塘里的莲花层层叠叠,开得正浓,一朵接一朵的硕大花瓣被露水沾湿,风一吹来,那抹洁白就随着露水飘到了池塘里去。
  此刻,那白衣小童仿佛就在一片莲海中穿行,这片不染尘埃的出水芙蕖令他欢喜异常,玩心大起。此情此景里的他,落在他人眼中,亦是一个如莲般清明如雪的小顽童。
  小童跪坐在小桥上,俯低了身子,凑到一朵半开的莲花上,闭目深嗅。那一脸的无邪与淡雅,就如一朵次第开放的莲花,被天地催醒,使得整个盛夏在他的面前都失了颜色。
  他,就是柳宜最小的儿子,柳三变。
  君子有三变,远望庄重,近观温和,言辞凛然,翩翩君子。
  再者,老子的《道德经》有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亦有言:“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三”仿佛能带给整个世间无限多的可能性。万物皆由此而起,它所有的可能性都充满了未知的神秘,层层叠叠,环环相扣,就如同奇门遁甲里的九宫位一样。第三宫,属东方震位,在九宫
术里更有三生五死的解说。于是,“三生”便意味着重新开始。
  “三变”,对柳三变而言,饱含了父辈们深刻的期望,而命运却悄无声息地引领着他走向属于他自己的人生之路。即使出生在远离故土崇安的济州费县,但因为父亲柳宜被任命为通判,官政制度不得携带家眷前往,所以在这一年的夏天,他跟随母亲回到了崇安故里。
  年少孩提时,柳三变便经历与父亲分离,幸而有母亲和哥哥们一起,分离才没有那么难过,未在他小小的心里留下阴影。但在他此后的人生中,却尝尽了离愁别绪,深深明白了那兰舟催发时无语凝噎的刻骨与无奈。
  不知是巧合,还是宿命的安排,故乡崇安对年少的柳三变影响颇深,他在此地读书、生活、玩乐,度过了他的总角年华。
  白水村唯一的书院,坐落在西面临山的地方。背靠巍峨青山,苍翠掩映下的书院显得更加钟灵毓秀,完全不似寻常乡间小书院,在这里读书习字的孩子们平添了一丝灵气。
  每天破晓,柳三变就要和哥哥柳三复、柳三接一同前往书院学习。烟云笼罩的鹅子峰苍翠碧绿,从山上流入书院的溪水,汇聚成一个形似梅花的池塘,倒映着这满山的色彩,好似被晕染开的海市蜃楼,妙不可言。
  柳三变和哥哥们每次经过这里的时候都要净手,然后才回到各自的“斋(宋时学堂)”里,开始一天的读书学习。冰凉的溪水轻柔地流淌在指缝之间,晨起还未完全消散的困意瞬间就烟消云散,整个人神清气爽。
  柳家是儒宦世家,他们的祖父柳崇曾以儒学著称,名扬天下。柳崇的六个儿子人人为官,皆为朝廷的栋梁之材,可是他自己却终身未踏入仕途。柳三变的父亲柳宜,是柳崇的长子。柳宜是整个家族中和柳崇的秉性最为相像的人,是以即便当了官,也是底层奔波劳碌的小官。
  柳宜严于律己,家风甚严,三个儿子年纪轻轻就彬彬有礼,满腹经纶。而在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朝廷实行“重文抑武”的政策,使得整个社会的文风得到空前繁荣。这样的世风给了柳家的子孙们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对于天生就不凡的柳宜三子来说,他们想要从众多的读书人中脱颖而出,是何其简单的一件事。
  然而,脱颖而出容易,想要在仕途上平步青云却并不容易。科考,是一道公平的门槛,考生们不止要有才华在身,还要胸怀有为国利民之策,对圣上更要忠心耿耿,懂得官场法则,才能适者生存。
  柳家亲眷来到白水村不久便备受瞩目,书院甚至是白水村的百姓们都给他们取了一个雅号,叫作“柳氏三绝”。三兄弟中,柳三变虽然年龄最小,却是最受关注的一个。

前言/序言

序言

  今天我们提起宋词,一定会绕不开柳永。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柳永词的喜爱,也可以窥探出柳永的爆红程度用“宋朝第一网红文人”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先来说柳永的出身。柳永也算是官二代,祖父柳崇以儒学名世,父亲柳宜先任南唐监察御史,入宋后为沂州费县县令,后官至工部侍郎,两位兄长也都仕途不差。那个年代士农工商,阶层固化严重,阶层之间的流动全靠考试。所以身为男人,学好文武艺,卖与帝王家是不二的选择。柳永必然也很想做官,这和他的家庭环境以及学而优则仕的根深蒂固的观念是有很大关系的。于是他去考科举,但很遗憾,北宋科举欠了柳永一个功名,无论柳永如何才华横溢,他到底是在考场战败而归的。

  柳永失望之时写了赫赫有名的《鹤冲天》,其中写道:“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此词传到宋仁宗那里,宋朝皇帝不悦地说:“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

  宋朝皇帝的一句话就阻绝了柳永的所有梦想,仕途的绝望让他暂时熄灭了在政治上的追求。于是柳永自嘲“奉旨填词”,便真流连于烟花地去了。许是京城繁华绮丽为柳永倚红偎翠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柳永带着孤寂穿梭在桃红柳绿之间。虽夜夜笙歌、赏花对酒,但也写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类脍炙人口又荡气回肠的千古佳句来。

  柳永心思细腻,为人谦和,自己仕途的失败也让他对这些命运悲苦的烟花女子多了一份感同身受的悲悯之心,也正因为柳永的真心,才换来了这些因命运不济且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子们的尊敬,于是有了“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的真情流露。

  这个多才多情的男人创造了当时很多男人都想创造的“神话”,同时爱着很多女子,却并不招她们忌恨。

  辞赋的叙写,往往是灵魂的自我放逐和自省。柳永渐渐习惯了用看似放浪的文字来起舞,一场又一场炙热的缠绵。当冬夜寒凉,他所依赖的,也不过是一盏豆灯的慰藉,就像他和荒芜尘世悄悄地和谈,而映入世人眼帘的却是无尽的忧愁接踵而至。

  这样一个在胭脂水粉里浸润的才子,情感世界必定是有波澜起伏的,他爱上风尘女子也在情理之中。柳永最出色的作品是爱情诗篇《雨霖铃》,词境缠绵悱恻、委婉动人,全文不着一个“爱”字,却把恋人间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青梅竹马的恋人因为家庭的变故沦落成为歌姬,其间曲折缠绵也只是一句叹词“奈何情深缘浅”罢了。

  柳永一生留下词作约有二百一十二首,其中关于相思别离,男女情事的约有一百四十首,或许是因为他更知晓人的某些不平等的卑劣,才对这份不含杂质的情、义看得更加透彻坦荡。

  作为北宋第一位专门写作通俗香艳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成为婉约派的代言人,创作了大量浅酌低唱的慢词,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后来故事的结局是可以预料到的:柳永在潦倒中病逝。大概他比任何人看得都要透彻,所以赴死的路途走得痛痛快快。

  柳永走后,是那些烟花地的女子们自发地厚葬了他,每年清明还会自发地到柳永墓前凭吊他。

  再后来冯梦龙编撰的“三言”中,有《众名姬春风吊柳七》的名篇称,每逢清明,都有歌妓舞伎载酒爻饮于柳永墓前,时人谓之“吊柳会”,也叫“上风流冢”。有的姑娘事隔多年依旧会望着柳永墓惹出许多眼泪来。

  而从此那些婉转笙歌,夜夜跌进孤独的柳梢头。

  如一只灵狐,不管不顾投入猎人带弓的怀抱……

  曾雅娴

  2017年5月于南昌梅苑


《大宋风华录》 一卷宋代社会的恢弘画卷,一曲文人墨客的跌宕悲歌。 书籍概述: 《大宋风华录》并非一部聚焦于某位特定历史人物的传记,而是一部气势磅礴、细节入微的断代史与风俗志的完美结合体。本书以北宋中叶为主要时间轴,横跨太祖建隆至徽宗宣和年间,以宏大的叙事视角,深入剖析了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所展现出的独特“风华”。全书旨在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复杂面貌的细致描摹,展现一个在文化上达到顶峰,但在结构上却潜藏危机的伟大王朝的兴衰脉络。 本书的特色在于其“多维度透视”的叙事结构。它摒弃了传统史书的线性叙事,而是采纳了“切片式”的群像描绘,将历史的复杂性以更具画面感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第一部:庙堂之高——权力与文治的角力 这一部分聚焦于宋朝的核心权力运作。宋代以“重文抑武”为立国之本,本书详细梳理了中央集权体系的构建过程,以及士大夫阶层如何一步步成为朝政的主导力量。 冗官与冗兵的结构性问题: 深入分析了宋代为防止藩镇割据而采取的制度设计如何演变为效率低下的官僚体系。探讨了包拯、范仲淹等清官名臣如何在体制内力求改革,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巨大阻力。书中不乏对王安石变法及其后续影响的详尽剖析,着重展现了新旧党争的意识形态根源,以及这场改革对国家财政和士人阶层的深远影响。 文臣的权力巅峰: 细致描绘了朝堂上的辩论、奏疏的往来,以及皇帝与宰相之间的微妙平衡。历史的细节被放大,如朝会上的礼仪、官员间的私下往来,勾勒出宋代文官政治的精致与脆弱。 第二部:市井之乐——商业革命与都市文明 如果说庙堂是宋朝的骨架,那么市井则是其血肉。本书用极大的篇幅描绘了宋代空前繁荣的商业革命及其催生的市民文化。 汴京与临安的呼吸: 选取了北宋汴京(开封)和南宋临安(杭州)作为地理坐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式场景的文字复原,带领读者穿梭于繁华的街道。这里不再是抽象的年代,而是有温度的实体。 商业的勃兴: 详细记录了交子、会子的出现,反映了货币经济的高度发达。记载了瓦子、勾栏中的说书、杂剧、傀儡戏等新兴娱乐形式的兴盛,展现了市民阶层对精神文化消费的巨大需求。对宋代的饮食文化、服饰风尚也有大量的佐证描述,从宋人的“夜禁”解除看城市生活的活力。 手工业的精湛: 重点介绍了瓷器烧制、丝织业、造船业等核心产业的技术飞跃。例如,对汝窑、定窑等名窑的工艺特色,不仅仅是技术介绍,更是融入了当时文人对“雅”的追求。 第三部:文脉之光——雅士与风雅生活 宋代是中国美学的巅峰期,本书的这一部分是对其精神世界的探索。 诗词的黄金时代: 本书不只是简单罗列诗人作品,而是将文学创作置于具体的社会背景下。例如,探讨苏轼在黄州贬谪中的哲学升华,如何将个体遭遇转化为普遍的人间情怀;分析柳永的都市词风与市井生活的紧密联系(注:此部分重点在于分析与柳永同时代的其他词人,如周邦彦、秦观等,以及他们各自的风格差异和在文坛的地位,而非直接描述柳永的生平细节)。 审美的转向: 深入剖析了宋代理学兴起对文人审美的影响。从蔡京等权贵集团对艺术的收藏与品味,到文人士大夫对“清、静、淡、远”的追求。书中描绘了文人如何通过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雅事)构建自己的精神避难所。 第四部:边陲之影——军事困局与民族交融 风华之下,暗流涌动。本书坦诚地审视了宋朝军事上的积弱,以及与周边政权(辽、西夏、金)复杂的关系。 军事体制的弊端: 揭示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如何削弱了军事统帅的权威,以及宋代军事制度的僵化。书中引用了大量关于边防失误和将领无能的记载。 外交的智慧与无奈: 详细阐述了宋朝“岁币”政策背后的政治逻辑——用经济手段换取边境的和平。这既是屈辱,也是在国力受限下的一种务实选择。对澶渊之盟的后续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展示了宋辽两国在文化和经济上的相互渗透。 结语: 《大宋风华录》试图提供一个全景式的宋代图像:它是一个科技领先、文化昌盛的帝国,一个市民生活丰富、文人雅士辈出的黄金时代;但同时,它也是一个制度性矛盾重重、军事上饱受压力、最终在历史洪流中被超越的脆弱王朝。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读者看到“风华”的每一个光彩夺目的侧面,都伴随着历史必然走向的深刻阴影。全书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石,辅以富有感染力的文学笔触,力求还原一个立体、鲜活的大宋。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对柳永这个名字的意义有了颠覆性的认知。它远不止是那个写下“望海潮”的词人,更是一个在那个时代洪流中,用文字记录下无数心绪的个体。作者以一种极其客观的笔触,剥离了许多后人强加的滤镜,呈现了一个更加贴近历史真实的柳永。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柳永作品创作背景的深入挖掘,将词作与其人生经历、社会变迁紧密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词句背后隐藏的故事与情感。这种严谨的考证与深刻的解读,让这本书具有了极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兼顾了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历史对话,与一位伟大的艺术家进行灵魂的交流。

评分

这本关于柳永的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阅读体验。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仿佛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将柳永的人生故事娓娓道来,没有刻意的煽情,却字字句句都触动人心。我仿佛能看到他年少时的意气风发,也看到了他中年时的落魄潦倒,更感受到了他晚年时对词艺的执着与坚守。书中的许多细节描写,都极其生动,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生活有了直观的感受,仿佛置身其中,能闻到酒香,听到丝竹之声,看到歌女的霓裳羽衣。而对于柳永词作的赏析,更是让人拍案叫绝,作者的解读角度新颖,见解独到,将那些流传千古的词句,赋予了新的生命与内涵。读完这本书,我对柳永这个人,以及他的词,都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宋词的魅力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宋代文学研究视角,尤其是对于词坛巨擘柳永的解读,堪称独树一帜。作者并非简单地遵循传统的传记叙事,而是巧妙地将史料考证、文学分析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构建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柳永形象。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柳永词作的精细梳理,从其早期作品的意境营造,到后期创作的深刻情感表达,作者都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剖析,让我得以窥见柳永从青涩到成熟的艺术蜕变过程。更令人惊喜的是,书中对当时社会风貌的描摹,那些勾栏瓦舍、市井百态,都通过文字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为理解柳永词作的创作背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完美结合,它让我既增长了学识,又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

评分

一本令人神往的词坛巨匠之书,让人窥见那个风流才子的内心世界。这本书并非仅仅罗列柳永的生平事迹,它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通过作者细腻的笔触,我仿佛能看到那个身着长袍、才情横溢的柳永,在灯红酒绿的瓦舍勾栏中,或是独自凭栏远眺,或是与歌妓们嬉笑怒骂。书中的文字,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故作高深,而是如流水般自然,又如宋词般婉约。作者对于柳永词作的解读,更是点睛之笔,寥寥数语,便能道破词中的情韵,让我对“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类耳熟能详的句子有了更深的理解。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了解柳永这个人,更是在感受那个时代的风情,那份在乱世中依然璀璨的文化光芒。每一次翻开,都能在字里行间找到新的触动,仿佛与他一同经历人生的起伏,品味那些或喜或悲的滋味。

评分

这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柳永研究著作。作者在讲述柳永生平的同时,也深入探讨了词人生涯中的不易与挣扎,以及他在时代洪流中的个人选择。书中对于柳永仕途坎坷的描写,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位才子在现实面前的无奈与坚持。作者并没有回避柳永晚年境遇的凄凉,而是以一种悲悯的视角,展现了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这让柳永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真实。此外,书中对柳永词作的时代意义和社会影响的分析,也让我耳目一新,原来那些看似风花雪月的词句,背后蕴藏着如此丰富的社会信息与情感寄托。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柳永,也让我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命运有了更深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