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儿向涛头立:马耳他前驻华大使克俚福口述

弄潮儿向涛头立:马耳他前驻华大使克俚福口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昀晖 著
图书标签:
  • 马耳他
  • 外交
  • 历史
  • 回忆录
  • 克俚福
  • 中马关系
  • 文化交流
  • 人物传记
  • 外交官
  • 时事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958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300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北京大学新中国留华校友口述实录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196
字数:17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弄潮儿向涛头立:马耳他前驻华大使克俚福口述》:北京大学新中国留华校友口述实录丛书中的一本,校庆120周年纪念图书。

内容简介

  克俚福先生一生经历丰富多彩,出身于马耳他的一个普通的修船工人家庭,叔叔是马耳他工党创始人之一。1977年来到中国,1978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修习本科。曾两次担任马耳他驻华大使,在任期间,积极促进中马的经贸文化往来。现久居香港,为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
  《弄潮儿向涛头立:马耳他前驻华大使克俚福口述》是访谈录,通过克俚福先生亲口讲述的从童年至今的生活学习经历,描述了一位外国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北大的巨大变革,反映了时代予以中国人民的深刻影响,以及世界对于中国的期待与希冀。

作者简介

  赵昀晖,女,1970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9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5年获北京大学中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硕士学位;2015年获中国政治思想史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副教授,曾任教于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中文系,美国狄更森学院东亚学系,日本帝冢山学院大学中文系。

目录

001 | 前 言
004 | 小荷才露尖尖角
024 | 拔剑四顾心茫然
039 | 长风破浪会有时
076 | 直挂云帆济沧海
146 | 不畏浮云遮望眼
164 | 忽如一夜春风来
179 | 后 记
181 | 附录:马耳他共和国
《大航海时代的荣耀与阴影:葡萄牙帝国在东方的兴衰》 作者:[虚构历史学家姓名]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名称] 出版日期:[虚构日期] ---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十六世纪至十八世纪,葡萄牙帝国在亚洲建立和维持其海上霸权的复杂历程。它超越了传统上对“黄金时代”的浪漫化叙述,力求从政治、经济、宗教及文化交流的多个维度,审视葡萄牙人在印度洋、马六甲海峡乃至东亚沿海地区所扮演的角色——既是开拓者和贸易垄断的缔造者,也是殖民冲突和文化冲突的制造者。 全书以里斯本的权力中心为起点,追溯恩里克王子时代萌生的“海洋意志”,直至帝国权力被荷兰和英国逐渐蚕食的衰落期。重点聚焦于奠定葡萄牙亚洲帝国基石的几大关键事件与人物,包括达·伽马抵达卡利卡特(Calicut)的震撼、阿尔布克尔克(Afonso de Albuquerque)在荷姆兹(Hormuz)和马六甲的铁血征服,以及澳门作为东西方贸易枢纽的独特地位。 第一部分:航路的开拓与理想的初现(15世纪末 - 16世纪初) 第一章:伊比利亚半岛的扩张冲动 本章首先回顾了葡萄牙寻求绕过传统丝绸之路、直达香料产地的历史背景。详细分析了卡斯蒂利亚王室与葡萄牙王室在地理大发现初期的竞争态势,特别是《阿尔卡索瓦什条约》和《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对全球势力划分的影响。重点阐述了“航海家亨利”对地图绘制、天文学和造船技术的推动作用,这些技术储备是后续远航的物质基础。 第二章:达·伽马的远征与“卡利卡特冲击” 详尽描绘了瓦斯科·达·伽马首次成功绕过非洲好望角抵达印度西海岸的全过程。不同于一般的探险叙事,本章侧重于分析这次远航对欧洲经济结构的潜在冲击,以及达·伽马在卡利卡特遭遇的文化误读与外交挫折。探讨了葡萄牙人初次接触印度地方政权(如卡利卡特萨莫林)时,其军事技术优势与政治手腕的局限性。 第三章:阿尔布克尔克的铁腕建立(1509-1515) 将阿尔布克尔克视为构建葡萄牙亚洲帝国的关键人物。深入分析其“火药与十字架”的殖民战略:通过控制关键的狭窄水道(如荷姆兹、曼德海峡、马六甲),切断传统穆斯林商贸网络,以此迫使所有过境船只向葡萄牙缴纳“卡塔”(Cartaz,航行许可证)。本章细致考证了葡萄牙海军在征服马六甲时所展现的军事效率及其对东南亚权力平衡的破坏性影响。 第二部分:香料帝国与宗教前沿(16世纪中叶) 第四章:果阿——东方王冠上的宝石 果阿如何从一个地方小邦,被葡萄牙人改造成为帝国的行政、军事和宗教中心。本章描述了果阿总督府的运作模式,探讨了葡萄牙司法体系在印度次大陆的移植与水土不服。同时,深入探讨了耶稣会士,尤其是圣方济各·沙勿略(St. Francis Xavier)在果阿及周边地区的传教活动,以及“异端裁判所”在印度建立所引发的社会震荡。 第五章:澳门的诞生与明朝的张力 聚焦于葡萄牙人如何通过对日本和中国贸易的控制,最终在明朝的南海沿岸获得一块立足之地。详细分析了葡萄牙人与明朝地方政府在屯门事件(1521年)后的复杂博弈。澳门的特殊地位——一个由中国主权下“租借”而非“征服”而来的飞地——如何塑造了其独特的商业结构和文化融合模式。重点考察了澳门在“大帆船贸易”(Manila Galleon Trade)中转运白银和丝绸的关键作用。 第六章:日本的“南蛮贸易”与信仰的兴衰 本章探讨了葡萄牙人与日本战国时代大名的关系。分析了葡萄牙带来的火绳枪(Arquebus)对日本军事变革的决定性影响,以及传教士在日本初期获得的巨大成功。随后,深入剖析丰臣秀吉和德川幕府如何从最初的接纳转变为彻底的排斥,葡萄牙商人在长崎港口地位的丧失及其对帝国整体战略的影响。 第三部分:帝国的固化、停滞与外部挑战(17世纪) 第七章:葡萄牙人的“本土化”困境 探讨了葡萄牙殖民者在亚洲采取的“在地化”策略,例如鼓励与当地女性通婚(Casados),以及对印度和东南亚土著精英的吸纳。分析了这种策略在短期内巩固了殖民地统治,但长期来看却削弱了里斯本的直接控制力,导致地方总督和商人集团的权力膨胀。 第八章:荷兰人的挑战与“香料战争” 17世纪初,荷兰东印度公司(VOC)的崛起标志着欧洲海洋霸权的转移。本章详细对比了葡萄牙(侧重于行政和宗教渗透)与荷兰(侧重于高效、纯粹的商业垄断)的商业模式差异。重点分析了荷兰人如何系统性地蚕食葡萄牙在香料贸易中的核心利益,特别是对马六甲、锡兰(斯里兰卡)和安汶(Ambon)的夺取,标志着葡萄牙海洋帝国的全面退缩。 第九章:波斯湾与东非海岸的挣扎 即使在亚洲商业中心地位受损,葡萄牙仍试图维持对东非的控制,以保障其印度航线的补给和战略安全。分析了葡萄牙在莫桑比克、马斯喀特(Muscat)等地的持续军事投入,以及与波斯萨法维王朝在荷姆兹的冲突。揭示了帝国在过度分散的防御线上耗费资源,最终导致其核心利益区被架空。 结论:衰落的遗产 本书最后总结了葡萄牙在亚洲留下的复杂遗产。它既是欧洲向东方传播技术、宗教和艺术的媒介,也是早期全球化进程中残酷剥削和系统性暴力的体现。葡萄牙的衰落并非简单的军事失败,而是在面对更具资本效率和国家支持的商业对手时,其以“王室特许权”为基础的帝国模型的内在脆弱性暴露无遗。本书最终将葡萄牙帝国视为一个宏大而悲剧性的历史样本,为后续的欧洲殖民扩张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与预警。 --- 本书特色: 多源史料结合: 充分利用了葡萄牙国家档案馆的航海日志、宗座文件以及荷兰VOC的商业报告和当地地方志,提供多角度的交叉验证。 地理政治学视角: 强调了狭窄水道、港口城市在维持帝国命脉中的核心地位。 聚焦文化变迁: 深入探讨了葡萄牙语在亚洲港口城市形成混合语(Língua Franca)的现象,以及当地宗教信仰对葡萄牙文化的吸收与抵抗。

用户评价

评分

《弄潮儿向涛头立:马耳他前驻华大使克俚福口述》这个书名,充满了诗意与力量,让我对书中即将展开的故事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我设想,克俚福大使必然是一位在国际舞台上敢于担当、勇于开拓的 statesman。我非常期待从这本书中,能够一窥他作为一名 diplomat 在中国所经历的种种,不仅仅是那些官方的 protocol 和政治博弈,更希望了解他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他如何在中国这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与其他国家建立起良好的外交关系?他对中国人民的精神气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又有着怎样的深刻观察和独到见解?我特别想知道,当他面对一些复杂的国际议题时,他的 decision-making 过程是怎样的?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马耳他与中国之间一段外交史的记录,更是一位有识之士,在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留下的宝贵的人生经验和 diplomatic 智慧。

评分

《弄潮儿向涛头立:马耳他前驻华大使克俚福口述》这个书名,就如同电影海报般,充满了故事感和人物的 heroic 气质。我第一时间就联想到了那种在历史的浪潮中,敢于挺身而出,引领方向的人物形象。作为一位前驻华大使,克俚福先生的经历无疑是极其珍贵的。我猜想,这本书一定充满了 diplomat 的智慧与周旋,也有着普通人在异国他乡的生活点滴。我非常想知道,他是如何从零开始,一点一滴地了解并熟悉中国的?他在中国的任期内,是否经历过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 cultural exchange 活动?那些关于他如何处理两国关系中的 delicate 谈判,如何促进贸易往来,如何增进民间交流的细节,一定非常引人入胜。我甚至可以想象,在某些重要的历史时刻,他一定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本关于外交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时代、关于跨文化理解的书,它能帮助我拓宽视野,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

评分

“弄潮儿向涛头立”——仅仅是这几个字,就足以让《马耳他前驻华大使克俚福口述》这本书在我心中占据了一个特别的位置。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决断力的外交官,在时代的巨浪面前,毫不畏惧,勇往直前。作为一位曾经在中国度过重要时光的大使,克俚福先生的亲历亲闻,无疑是了解中国与马耳他之间关系的一把金钥匙。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在中国生活期间,有哪些 remarkable 的经历?他是如何克服 language barriers 和 cultural differences,与中国官员和民众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关于两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合作的鲜为人知的故事?我对那些在外交场合之外,他与中国人民之间发生的鲜活互动,以及他对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真实感触,更是充满了好奇。这本书,对我而言,将是一次深入了解中国对外关系,认识一位杰出 diplomat 风采的绝佳机会。

评分

这本《弄潮儿向涛头立:马耳他前驻华大使克俚福口述》的封面设计就极具视觉冲击力,深邃的蓝色背景仿佛承载着地中海的浩瀚与历史的沉淀,而“弄潮儿”的意象则预示着书中主人公定是一位敢于挑战、勇于开拓的人物。仅仅从书名和设计风格,就足以勾起我对马耳他这个神秘国度的好奇心,以及对一位驻华大使其在中国土地上所经历的 diplomat 故事的浓厚兴趣。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一位外国高官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如何以其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去理解、去融入一个与他母国截然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往往能碰撞出最精彩的火花。我很想知道,在克俚福先生的眼中,我们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怎样的魅力?我们当下社会的发展又带给他怎样的震撼?他作为一名外交官,是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为马耳他争取利益,同时又如何努力促进中马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理解的?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个人回忆录,更是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也让我们反思自身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与定位。

评分

读到《弄潮儿向涛头立:马耳他前驻华大使克俚福口述》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在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一位富有远见卓识的外交家,如同勇立潮头的弄潮儿,在世界外交的风浪中坚定前行。克俚福大使,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而“口述”的形式则让我预感到,这将是一本充满个人情感、真情实感的著作。我深信,他作为马耳他前驻华大使,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一定有过许多难以忘怀的经历和深刻的感悟。我非常好奇,在那些官方场合之外,他私下里又是如何看待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他对中国的经济腾飞、科技进步又有着怎样的评价?他在任期间,是否遇到过一些棘手的 diplomatic 难题,又是如何一一化解的?而最让我期待的,或许是他对中马两国之间深厚友谊的描绘,以及他对两国未来关系发展的美好祝愿。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献,记录了一位 diplomat 在中国留下的足迹,也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的外交事业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