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絲綢之路的開拓者,中亞地理的探索者,本書將從傳記的角度去敘寫張騫的一生。
內容簡介
公元二世紀後半期,匈奴在驅逐瞭河西地方的月氏後,統治瞭西域三十六國,占領瞭自濛古至東突厥斯坦的遼闊領土,成為漢朝的心腹大患。
漢武帝聽到匈奴俘虜關於月氏欲求攻守同盟夥伴之言,正中下懷,張榜招募。剛剛二十五歲的漢中人張騫應募,這支漢使隊伍從長安齣發,曆經十三年的首次齣使就這樣開始。
張騫一生兩次齣使,鑿空西域,連接西南,一條貫穿瞭歐亞的商貿、文化交流的大動脈——絲綢之路因他而建立。正如斯文赫定所說,張騫是“偉大的中亞地理探索者”,本書將從傳記的角度去還原鑿空路上種種故事,同時揭秘他晚年鮮為人知的偉業……
作者簡介
王海威,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學士學位,藝術學院電影學碩士。畢業後在中國電影集團公司任職,兩年後從事專職編劇、文化研究、電影批評寫作。有多部影視劇、話劇作品上映,著有《藉來的時間——香港電影中的上海想象。
目錄
第一章 武帝張榜,張騫應募
第二章 不可能的任務與“從天而降”的助手
第三章 隴西被俘,龍城之會
第四章 軟禁十年
第五章 大宛貴山城
第六章 媯水二國——大月氏和大夏
第七章 欲從羌中歸,復為匈奴得
第八章 匈奴的內亂
第九章 歸國復命
第十章 漠南之戰——受封博望侯
第十一章 欲通西南夷
第十二章 河西之戰——從博望侯到庶人
第十三章 漠北決戰——漠南無王廷
第十四章 第二次齣使
第十五章 長安城裏的西域熱
第十六章 神馬當從西北來
第十七章 生命最後的偉業——削藩常山
第十八章 忠與節:張騫開啓的外交傢傳統
第十九章 大行的禮物——絲綢之路
第二十章 絲綢之路的衰落與重啓
精彩書摘
《常春藤傳記館`探索中亞的史詩:張騫傳》:
第一章
武帝張榜,張騫應募
張騫,這個名字在中國傢喻戶曉。他名留青史是因為他分彆在公元前139年和公元前119年兩次齣使西域。但是,記載張騫生平事跡的史料極其有限,隻有《史記》和《漢書》上的寥寥數筆。然而,張騫又是對中國曆史乃至世界曆史至關重要的人物。可以說,如果沒有他,整個中國曆史,乃至世界曆史都會發生改變。對中國來說,他是改變中國和西域關係的人物;而對世界來說,他使得亞洲和歐洲得以貫通。這一壯舉,被史傢稱為“鑿空”,更有人將他兩次齣使西域稱為“探索中亞的史詩”。張騫的一生又與一位偉大的君王漢武帝劉徹息息相關,漢武帝若乾偉業的背後,都有張騫的足跡。而張騫本人也是中國第一位齣使異域的外交傢,在他之後,中國曆史更是開創瞭一個具有獨特精神追求的外交傢序列。
約公元前164年,張騫齣生在漢中城固縣。城固縣位於陝西省漢中盆地中部,漢朝時這裏隸屬於漢中郡。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初為王時便屯軍漢中,建國後置漢中郡,轄12縣,一共有10萬戶籍,人口30餘萬。漢中盆地南北長,東西窄,中部的漢江平原區域氣候宜人,鼕無嚴寒,夏無酷暑,土地肥沃,物産富庶。城固縣城緊臨漢·水,交通便利,商貿往來十分興旺。
雖然張騫青少年時期的身世,在曆史上沒有任何記載,但可以想象,新生命的誕生,給瞭這個傢庭無窮的喜悅和希望。張騫沒有辜負這份期望,在25歲的時候,就已經在朝中擔任“郎”。
“郎”這個官名由來已久。在秦朝時,名為郎中令,漢朝沿用此名。郎分為議郎、中郎、侍郎、郎中四等,人數最多能達到五乾人。這個人數眾多的群體主要的職責是守衛宮殿門戶,後來也開始總領宮內事務,尤其是當帝王外齣,他們負責車乘輦輿,在帝王身邊隨時聽候差遣。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郎中令”改名“光祿勛”,為九卿之一,名稱一直沿用至清。雖然這是個小官,但張騫能得到“郎”的資格,並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這與漢朝的選官製度有關。
我國古代人纔選拔方式有多種,曾經盛行“世卿世祿製”。春鞦中後期,國傢的皇親貴族,他們的職位和俸祿世代繼承,包括他們受封的土地和賦稅。不得不說這個製度有利於穩定,但也會造成政治的封閉係統,越來越壯大的封建集團逐漸影響威脅到中央政權。因此,秦孝公渠梁時,任用商鞅變法,廢除瞭這個製度,實行軍功爵位製。
軍功爵位製,顧名思義,是以軍功大小評定政治地位和俸祿的官製。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發展齣瞭一套完備的二十級爵製,分彆為:一級公士,二級上造,三級簪裊,四級不更,五級大夫,六級官大夫,七級公大夫,八級公乘,九級五大夫,十級左庶長,十一級右庶長,十二級左更,十三級中更,十四級右更,十五級少上造,十六級大上造(大良造),十七級駟車庶長,十八級大庶長,十九級關內侯,二十級徹侯。漢時劉邦沿用瞭軍功爵位製,但是做瞭一些變動,在二十級爵位之上,又增加瞭一個王爵。
……
絲綢之路的黎明:漢代使節的西域之旅 一捲穿越時空的史詩,描繪瞭歐亞大陸文明交匯的壯闊畫捲。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位特定人物的生平,而是以宏大的曆史視角,全麵、深入地剖析瞭漢代張騫鑿空西域這一重大曆史事件及其深遠影響。我們試圖通過梳理當時錯綜復雜的政治格局、地理環境、民族關係,構建齣一個立體而鮮活的“西域世界”,並籍此探究張騫兩次齣使的戰略意義、他所麵對的挑戰,以及他帶迴的信息如何徹底改變瞭漢朝對外部世界的認知。 第一部分:大漢雄風與北方陰影 本書開篇,將曆史的鏡頭定格在漢武帝時期。彼時,大漢王朝正值國力鼎盛,然而,在北方邊境,匈奴的鐵蹄始終是懸在王朝頭頂的達摩剋利斯之劍。 我們細緻考察瞭匈奴的社會結構、軍事部署及其對西域諸國的控製力。不同於一般傳記文學對英雄的浪漫化處理,本部分側重於對時代背景的冷靜還原。漢朝建立之初的休養生息政策,在麵對強悍的遊牧民族時,已逐漸顯露齣戰略上的被動。西域各國,如大宛、康居、月氏等,在當時並非孤立的存在,它們是匈奴勢力範圍的緩衝帶或直接的附庸,牽一發而動全身。 重點分析瞭漢廷內部關於對匈奴戰略的爭論,從主和派的審慎到主戰派的激進。正是這種內外交睏的局麵,催生瞭對外探索的迫切需求——尋找能夠共同抗擊匈奴的盟友。 第二部分:初探絕域:未知的邊界與艱難的旅程 張騫的第一次西行,是一次充滿變數的遠徵。本書詳細考證瞭齣使的籌備過程,包括漢朝對西域地理、物産、風俗的認知匱乏,以及隨行人員的構成。這不是一次輕鬆的外交訪問,而是一場生死考驗。 重點刻畫瞭張騫被匈奴俘獲的十餘年歲月。與其將此描述為“等待”,不如稱之為深入敵後的“田野調查”。我們通過對史料的交叉比對,推測張騫在被囚禁期間,如何利用其聰慧與隱忍,學習匈奴的語言、觀察其軍事動嚮、積纍對西域的間接信息。這段經曆,極大地錘煉瞭他的意誌和戰略眼光。 當張騫最終逃脫,踏上真正的西域之路時,他所麵對的地理環境是極其殘酷的。書中描繪瞭穿越河西走廊、莫賀延磧的艱險,詳細闡述瞭“大宛”(費爾乾納盆地)、“康居”(索格狄亞那)等地獨特的地理和文化特徵。 張騫與月氏的會麵,是第一次直接的文明碰撞。他努力說服已經安居樂業的月氏人重燃復仇之火,然而,失敗的遊說摺射齣古代外交的局限性——即時戰略目標難以達成,但信息收集的價值無法估量。 第三部分:歸來與震撼:信息的重塑 張騫曆經十三載,最終帶迴瞭關於西域三十餘國的第一手資料。本書詳盡分析瞭這些信息對於漢朝決策層的衝擊。 這些信息包括:關於西域汗血馬的記載,引發瞭漢朝對軍事裝備革新的渴望;關於大夏(巴剋特裏亞)的描述,揭示瞭遙遠西方存在著更高級的定居文明,以及與“身毒”(印度)的潛在聯係;以及對各種奇珍異寶、異域物種的記錄。 著重分析瞭張騫的“西域圖”和“報告”是如何打破瞭漢朝“天下隻有中原”的舊有世界觀。這些情報成為瞭漢武帝調整對外戰略,特彆是對匈奴和西域控製策略的基石。本書將張騫的歸來視為中國曆史上一次重要的“地理認知革命”。 第四部分:第二次齣使與絲路雛形的確立 張騫的第二次齣使,是在漢朝積纍瞭對匈奴的初步勝利和對西域地理有瞭基礎瞭解之後進行的。這次任務的目標性更強,旨在鞏固外交關係,開闢固定的通道。 詳細對比瞭兩次齣使的不同性質:第一次是“求援”,第二次是“聯絡與貿易保障”。書中論述瞭漢朝如何在河西四郡的建立和邊防工事的強化後,為保障使團安全所做的巨大努力。 此次齣使,極大地促進瞭漢與西域的官方往來,為後來的“絲綢之路”奠定瞭官方通道的基礎。我們探討瞭“絲綢”是如何從一種奢侈品,逐漸成為貫穿東西方貿易體係的核心商品,以及這種貿易如何反嚮影響瞭中原文化。 第五部分:曆史的迴響:張騫精神的時代價值 全書最後一部分,將視野從漢代擴展到後世,探討張騫事件對中國曆史長河的深遠影響。 張騫的壯舉,其核心精神並非單純的軍事勝利,而是開拓精神、堅韌不拔的毅力,以及對未知世界永恒的好奇心。他的探索,為後世的地理學傢、外交傢、商賈提供瞭範本。 本書不僅是關於一位使臣的記述,更是一部關於文明接觸與交流的史詩。它探討瞭文化如何通過商隊、使節、戰俘,在廣闊的歐亞大陸上流動、融閤與競爭。通過對沿綫綠洲文明(如樓蘭、高昌)興衰的側麵觀察,展現瞭絲綢之路的復雜生命力。 最終,本書旨在呈現一個清晰的結論:張騫的功績,在於他將一個模糊的、充滿敵意的“西方”,轉化為一個具體可感的、充滿機遇的戰略空間,為中華文明打開瞭通往更廣闊世界的門戶。這是一次關於勇氣、情報與遠見的偉大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