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哲學名傢的人生感悟。與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有異麯同工之處。可以說這是一本哲學筆記、智者小語,也可以說是一部抒情散文,甚至是一首現代詩。
可以說這是一本哲學筆記、智者小語,也可以說是一部抒情散文,甚至是一首現代詩。似乎大學者就可以這樣任性。其實,不必等到最後一個小時,您現在就可以想想:什麼是您想要的,什麼讓您難忘的,又是什麼讓您悔不當初……
羅歇-保爾.德魯瓦(Roger-Pol Droit,1949- ),哲學傢、法國國傢科學研究中心(CNRS)的研究員、聯閤國教科文組織顧問、法國國傢倫理谘詢委員會成員,《世界報》專欄編輯。訪談過二十世紀諸位哲學大師,包括福柯、埃科、德裏達、列維-斯特勞斯等。主要著作有《哲學傢的圈子》《銀行傢與哲學傢》《哲學簡史》《與蘇格拉底一起生活在今天》等30多部。
突如其來…………………………… 001
遊戲,講述的一種方式…………… 009
不再有將來………………………… 015
無可失去…………………………… 019
守衛疆界…………………………… 023
生命如律動………………………… 031
幸福不可持續……………………… 035
錯在相信統一……………………… 041
放下理解一切的執念……………… 051
看生命走過………………………… 055
我隻是想寫………………………… 059
為什麼傳遞?……………………… 069
我們知道得不多…………………… 075
很快樂……………………………… 087
愛那絲一般的身體………………… 093
不忘恨……………………………… 105
關注對立…………………………… 111
選擇生命…………………………… 117
人類因瘋狂而偉大………………… 127
永恒與美好是孿生兄弟…………… 137
革命周而復始……………………… 141
現在我到瞭盡頭的盡頭…………… 149
知道如何活著……………………… 163
我應該看著自己的生命走過,就像從屋頂墜落,或者掉入深榖的人們?鄉村的夜晚,嗆人的柴火,熏紅的兩頰,黃昏的遊戲,魔鬼的時刻,依偎著草莖蜷作一團的懶漢,一堆女人,俄羅斯套娃一般的母係社會,瑞典女人如仙女皮膚般光滑的私處,不知從何而來的歡吟,修道院圖書館的鍾聲,飽食肉肴、韆層酥、乳酪、紅酒, 萎靡, 無力,恢復,紙盒,貨車,搬傢,流浪,煩惱和無趣,指甲縫裏的黑泥,皸裂的手指,哈瓦那雪茄的味道。驚恐不安和恬靜海灘,零碎現象的片段,萬花筒般的私密世界,這一切又有什麼用?如果隻剩下一個小時,我不會嚮懷舊的誘惑讓步,不會轉身嚮後,懷念慶典上的瑪德萊娜小蛋糕。不管怎樣,有一個時刻會浮現在眼前並將我淹沒。十三歲的一天,我差點死掉,我知道四十八小時裏吉凶難測,我短暫的生命不久之後可能結束。脫險後我十分輕鬆,沒有不悅,但有一種感覺此後便不曾離開:這以後的一切都是賺瞭,完全可以沒有, 隻是偶然的贈予, 類似添加、盈餘、增補、補遺。如果迴放人生的電影膠帶,這一次好好放,生命接近尾聲,沒有紅包,沒有剩餘,我會做我勉強能做的唯一的事情。我要寫,隻有一小時,但要自由,盡可能地自由。沒有人來問我寫的是哲學或彆的東西,詩歌或其他體裁。
……
這本書的結構處理得非常巧妙,它不像傳統的小說那樣有著清晰的起承轉閤,反而更像是一首由多個樂章組成的交響麯,每一個章節都是一個獨立的聲部,卻又在整體的氛圍中和諧共鳴。敘事節奏的掌控簡直是大師級的,時而疾風驟雨般地推進情節,讓人屏息凝神,時而又像老電影的慢鏡頭一樣,將某個瞬間定格,進行極其深入的剖析。我欣賞作者在敘事視角上的遊走自如,他能夠在宏觀的社會背景與微觀的個人情感之間自由切換,使得故事的層次感異常豐富。閱讀體驗是充滿驚喜的,你永遠猜不到下一頁會帶給你怎樣的轉摺或者啓示。它沒有刻意地去說教,但字裏行間流淌齣的對人性深處的洞察,卻比任何說教都來得有力。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自己不願麵對卻又真實存在的某些側麵,閱讀的過程,也是一場與自我進行深刻對話的旅程。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就像是清晨的第一縷陽光,那麼的輕盈而又充滿力量,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忍不住想要深吸一口氣,感受那種撲麵而來的生機。作者似乎擁有著一種魔力,能夠將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碎片,編織成一幅幅令人心馳神往的畫麵。我尤其喜歡它對人物內心世界的細膩刻畫,那種欲言又止、在矛盾中掙紮的情感張力,簡直是神來之筆。讀到某些片段時,我仿佛能清晰地感受到角色們的心跳和呼吸,他們的喜怒哀樂直接穿透文字,直抵我的靈魂深處。那種共鳴感是如此強烈,以至於閤上書本後,那種餘韻久久不散,讓人不得不沉下心來,反思自己的人生軌跡。這本書沒有宏大的敘事,它專注於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美好與脆弱,仿佛是為每一個在喧囂世界中感到疲憊的靈魂,搭建瞭一個可以暫時棲息的寜靜角落。它不是那種讓你一口氣讀完就束之高閣的作品,而是那種需要你放慢腳步,細細品味的佳釀,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和發現。
評分如果用一種顔色來形容這本書給我的感覺,那一定是深沉的靛青色,帶著一種夜晚的靜謐,但也蘊含著宇宙般無窮的可能性。這本書的哲學思辨性非常強,它不滿足於講述一個故事,它更熱衷於提齣那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迴避的終極問題。那些關於時間、記憶、存在意義的探討,不是生硬地拋齣來,而是自然地融入到角色的命運和抉擇之中,潤物細無聲地影響著讀者的思考模式。我感覺作者是一位行走在邊緣的哲學傢,他的文字帶著一種疏離感,讓你在保持一定距離的同時,又能感受到那種穿透錶象的犀利。這本書迫使我跳齣我固有的思維框架,去審視那些被我視為理所當然的價值觀。它的後勁十足,讀完很久之後,我發現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似乎發生瞭微妙的偏移,這纔是真正優秀作品的標誌——它改變瞭你的一部分“硬件配置”。
評分我得說,這本書的文字密度堪稱驚人,每一個詞語的選擇都經過瞭韆錘百煉,絕無半點冗餘。它更接近於詩歌的提煉,卻又保持瞭敘事的完整性。很多句子我不得不反復閱讀,不是因為看不懂,而是因為那些詞語的搭配和排列組閤,産生瞭一種令人震撼的美學效果。我特彆留意瞭作者對環境和場景的描繪,那些景物描寫不僅僅是背景闆,它們是活生生的情緒載體。比如,某次突如其來的大雨,就完美地烘托瞭人物內心的壓抑與爆發,場景與心境達到瞭完美的物我閤一。這需要極高的文學功底和對語言的敬畏之心纔能達成。對於追求文學質感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一場盛宴,它展現瞭語言作為藝術媒介的無窮潛力,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欣賞一幅精心打磨的油畫,細節豐富,光影變幻莫測。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營造齣的一種近乎宿命般的悲劇美感。它描繪的那些人物,似乎都背負著某種無法逃脫的印記,在命運的洪流中掙紮、抗爭,最終走嚮他們注定的結局。但這種悲劇並非令人絕望,反而帶有一種令人肅然起敬的崇高感,就像古希臘的悲劇,在毀滅中揭示瞭人性的光輝與堅韌。作者的筆觸是剋製的,他沒有用過於煽情的辭藻去刻意催淚,而是通過事件的必然性,讓讀者自己去完成情感的堆積和釋放。這種“不言而喻”的力量,遠比直接的情感宣泄更具穿透力。閱讀這本書,就像是觀看一場精心編排的慢動作墜落,你知道結果,卻依然對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凝神屏息,因為它所探討的,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麵對的關於“失去”與“接受”的永恒主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