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邏輯》看起來寫得很清晰簡潔,但要完全理解則十分睏難。這個睏難首先錶現在它直接主要的基礎是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同時要求對黑格爾之前的西方哲學史有一定的瞭解,甚至也要求對黑格爾嚮來以晦澀著稱的《精神現象學》有一定的理解。上麵兩本書的難度是眾所周知的,因此徹底理解《小邏輯》的難度無須贅言。其次就是它寫得相當簡潔,甚至可以說簡潔到部分地方無法理解,必須參考他的《哲學史講演錄》《自然哲學》《精神哲學》,尤其是俗稱“大邏輯”的《邏輯學》。《邏輯學》在一些難點的翻譯上存在比較大的問題,進一步增加瞭理解的睏難。再其次就是它采用概念思辨的方式來寫作,錶達得十分抽象,同時一些地方缺乏經驗性的說明解釋。這就意味著它缺乏通常人們從感性上升到知性再上升到理性這樣三個層次認識中的前兩立在黑格爾《小邏輯》的基礎上,是對它的理解和重寫,並結閤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對它有一定的改造。本書既是依賴於《小邏輯》的,但又總是盡可能地用更為直觀與通俗的語言來錶達後者所要錶達的思想,因此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讀者理解《小邏輯》。
《純粹思維的邏輯體係》是筆者十多年以來研究黑格爾哲學以及相關哲學著作的結晶,更準確地說是對黑格爾《小邏輯》的改造的通俗化重寫。
此書吸收瞭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將認識劃分為感性、知性、理性三個層次的特色,對黑格爾的《小邏輯》通俗化重寫實現瞭一定的改造。《小邏輯》的概念都是以正反閤的形式去實現的,而本書是用概念對立統一的方式實現從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的不斷地思辨進展的,一般地是六個概念對應黑格爾的三個概念,這也與中國傳統陰陽理論不謀而閤。
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筆者纔逐步發現黑格爾的《邏輯學》甚至是《小邏輯》都不是沒有問題的,《小邏輯》中部分概念的邏輯進展並不自然流暢,這是眾多研究者始終無法徹底搞懂它的原因。筆者認為黑格爾的《邏輯學》,即便是晚期的《小邏輯》也沒有達到完善,所以與其去解讀他的書,不如在思考更加成熟的基礎上重新實現。纔開始寫作時對《小邏輯》是具有依賴性的,隨著研究的深入,逐步獨立地運用他的思辨方法,十分純粹地通過思辨將概念一個一個自然而然地實現齣來,達到真正自在自為的純粹思維。因此此書並非單純是解讀,還是一部獨立完成的,具有自己的概念結構與寫作風格的哲學著作。
此書主要的特色是絕大部分內容用自己的語言進行的通俗化錶達,另外用概念的各種結構圖來輔助理解,在概念的進展上使用代數的方式實現概念語義的自然轉換,清楚地錶示齣每一個概念究竟是如何嚮下一個概念轉化的。這是很能體現黑格爾思辨邏輯精華的特點,不理解概念的完全符閤邏輯的進展就不是真正地理解黑格爾哲學。
呂新洲,1983年生,湖北赤壁人。2001年就讀於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係。大二開始酷愛哲學,尤其是黑格爾哲學,堅持利用一切業餘時間研究黑格爾哲學,尤其是邏輯學,並擴展至德國古典哲學以及黑格爾之前相關重要哲學著作的研究。作為一名對黑格爾哲學具有極為濃厚興趣的哲學愛好者,從開始研究黑格爾哲學起就立下誌願,要實現黑格爾哲學乃至整個德國古典哲學的通俗化,要讓哲學講漢語。
十多年來,嘔心瀝血,在黑格爾哲學的研究道路上攻剋一個又一個難點,終於實現瞭黑格爾核心的哲學著作——《小邏輯》的通俗化重寫,此即為這部多達六十萬字的《純粹思維的邏輯體係》。
【概述】
通過相互作用所建立起來的概念是直接存在與間接存在的統一,或者說是存在與本質的統一。直接存在與間接存在分彆作為概念的兩個大環節,前者是主觀概念,後者是客體,它們的統一就是理念。主觀概念與客體作為理念的兩個環節就分彆成為直接的理念與間接的理念,即生命與認識,兩者的再次統一就是絕對理念。
概念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主觀概念,它對於運用概念進行哲學思考的人而言,是主觀的或形式的概念,是直接的也是抽象的概念。我們一般人都直接地有概念,但不理解它是什麼,這就是它處於抽象性,即普遍性中。第二部分是客體,作為與人的主觀概念相對的客體,我們纔開始根本不知道它們是概念,而是把它們作為我們所認識的對象,是與主觀概念不同的異在。隻有通過純邏輯的方式可以實現從主觀概念嚮客體的轉變,並進一步通過對客體概念的反思而返迴到主觀概念,從而認識到我們的主觀概念其實是通過客體所建立起來的。第三部分是理念,是主觀概念與客體的統一,它們分彆成為直接的理念與間接的理念。
生命是理念的直接存在,人更是生命的代錶,主觀概念與客體就分彆作為人的靈魂與肉體。主觀概念、客體與理念的關係在生命這個直接理念中變成靈魂、肉體與生命。然後通過直接存在著的理念發展齣間接存在的理念,那就是認識的理念,作為理念處於特殊形態中,非我規定自我就是理論認識,自我規定非我就是實踐認識。通過實踐而實現人自身,就是通過認識而返迴到直接的理念或者以直接理念的實現為目的。這樣就再次達到瞭兩者構成的圓圈,即達到作為兩者統一的絕對理念或理念的概念。
概念的進展就是這種大環節上的對立統一關係不斷地在小環節上重新實現,也可以說是小環節上的對立統一不斷在大環節上重新實現,也就是大鏇渦套小鏇渦的結構,直到達到最高的概念—絕對理念,就完成瞭整個邏輯學。
概念部分的原則是自我規定,它本質上是從我是我齣發,然後自我規定非我,再實現兩者的統一,這個統一可以叫作絕對自我或真我、大我。自我、非我以及真我分彆對應主觀概念、客體與理念三大部分。黑格爾概念論的原則來自費希特的自我與非我理論,是對其原則更全麵的發揮。
【說明1】
“關於概念的學說可分為三部分:(一)論主觀的或形式的概念。(二)論被認作直接性的概念或客觀性。(三)論理念,主體和客體、概念和客觀性的統一,絕對真理。”(《小邏輯》162節330頁)
從寫作風格上來看,這位作者的文字風格是極其剋製和精準的,幾乎沒有冗餘的形容詞或者華麗的辭藻堆砌。他的敘事節奏非常穩定,仿佛一颱運行在恒定頻率上的精密儀器,不會因為某個論點的精彩程度而突然加快或放慢。這使得整本書保持瞭一種令人敬畏的嚴肅感。我曾嘗試跳讀到後麵關於決策論的部分,發現即便脫離瞭前麵的基礎鋪墊,那些論述依然能夠自圓其說,這充分證明瞭其內部結構的緊密性。然而,這種高度的客觀性也帶來瞭一絲挑戰:對於渴望在閱讀中獲得情感共鳴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可能顯得過於“冷峻”。它不試圖安慰你,也不迎閤你的直覺,它隻負責清晰地呈現邏輯鏈條,將理解的責任完全交給瞭讀者自己。
評分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不得不頻繁地停下來進行“心智重置”。這套書對思維習慣的挑戰是結構性的。它要求讀者暫時擱置掉那些在日常交流中非常有效但邏輯上存在漏洞的思維捷徑,比如訴諸權威、稻草人謬誤或者滑坡謬誤。起初,這讓人感到思維受限,仿佛給自己套上瞭一個嚴苛的枷鎖。但堅持下去後,我逐漸發現這更像是一種高級的“肌肉訓練”,當我再次迴到日常的思考場景時,那些潛意識中的邏輯謬誤更容易被我捕捉和修正。雖然閱讀過程需要極高的專注力,並且可能伴隨著輕微的認知失調,但這種訓練帶來的長期思維清晰度提升,是任何快餐式的成功學或思維修煉都無法比擬的。它真正教會你的是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麼。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靜而內斂的色調,配上燙金的書名,散發齣一種學者氣的厚重感。從書的質地來看,紙張的選擇頗為考究,拿在手裏沉甸甸的,翻閱時沙沙作響,有一種儀式感。我尤其喜歡它字體排版的布局,字距和行距的把握恰到好處,即便內容本身可能涉及較為抽象的概念,閱讀起來也不會感到擁擠或壓迫。這種對物理形態的重視,讓我覺得作者和齣版方對知識的尊重是發自內心的。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實體書的價值正在於其帶來的沉浸式體驗,這套書完美地體現瞭這一點。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我將它放在書架上,即便隻是遠遠地看一眼,也能感受到那種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質感,這對於我這種偏愛紙質閱讀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加分項。
評分這本書對現實世界中諸多現象的解構能力,讓我感到既震撼又有些許不安。它不是那種提供即時解決方案的實用指南,更像是一副高精度的透視鏡,能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情景,剝離掉所有情緒和偏見的外衣,暴露齣其底層的運作機製。我曾經花瞭一個下午的時間,嘗試用書中提及的某個模型去分析一個商業案例,結果發現,那些看似復雜的市場波動和人性博弈,在純粹的邏輯麵前,可以被簡化成一組可預測的變量。這種“去魅”的過程是痛苦的,因為它剝奪瞭我們為復雜事物尋找藉口的權利,但同時也是極具解放性的。它迫使我們直麵事物的本質,而不是沉溺於錶象的喧囂之中。我開始懷疑,是不是我們太久沒有用這種冷靜的眼光審視過周遭的一切瞭。
評分閱讀其中一些章節時,我深切地體會到作者在構建理論框架時的那種近乎偏執的嚴謹性。他似乎不太滿足於對現有概念的簡單羅列和闡述,而是緻力於從最基本的公理齣發,一步步地推導齣復雜的係統。這種自下而上的構建方式,使得整套書的邏輯鏈條異常堅固,幾乎找不到可以被輕易攻破的薄弱環節。對於初次接觸這類係統化思維訓練的人來說,可能會在開始的幾章感到吃力,因為作者絲毫不避諱使用高度抽象的符號和精確的定義來描述事物之間的關係。然而,一旦跨過瞭最初的“入門障礙”,後續的閱讀體驗就會變得酣暢淋灕,仿佛跟隨一位頂級的建築師,親眼見證一座宏偉的思想殿堂拔地而起。每當我對某個概念産生疑問時,迴溯幾頁,總能找到那個最初的起點,這為理解提供瞭極大的安全感。
評分很好,值得擁有
評分很好,值得擁有
評分很好,值得擁有
評分很好,值得擁有
評分很好,值得擁有
評分很好,值得擁有
評分很好,值得擁有
評分很好,值得擁有
評分很好,值得擁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