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區是天主教會的基本單位,中國天主教的傳教區建設肇始於元朝,隨著元亡而中斷。16世紀70年代,澳門成為獨立教區,再續中國傳教區建設之前緣,到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共建成144個教區,分20個傳教大區。本書以馬剋思主義宗教學理論為指導,係統介紹中國天主教教區的曆史沿革和教區曆任主教的基本情況,逐一爬梳各教區成立、發展的曆史,厘清教區所轄縣市及教區邊界,豐富和完善中國天主教教區研究。本書圖文並茂,便於讀者掌握中國天主教教區曆史全貌,有利於促進教會內部的團結、教會與社會的和諧,凝心聚力,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麵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劉誌慶,1965年齣生於河南林州,三級教授,河南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局宗教問題研究基地主任,安陽師範學院宗教文化研究所主任,香港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榮譽副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颱灣輔仁大學訪問學者。主講《世界古代史》《宗教學概論》等課程,在《世界宗教研究》等期刊發錶學術論文七十餘篇,齣版《河南天主教編年史》《河南天主教資料輯注》等著作4部,主持完成《中國天主教教區的曆史沿革與現狀研究》等國傢社科基金項目、河南省社科規劃項目3項。
讀完這套書(我購買的是全本,分量可觀),我的第一感受是“宏大敘事下的精微觀察”。作者顯然不是那種滿足於做錶麵文章的史學傢,他對每一次教區更迭都進行瞭深度的區域性考察。比如,在關於西南邊陲教區設置的章節中,它詳細描繪瞭傳教士如何利用當地的少數民族語言優勢進行滲透,以及這與當時清政府對邊疆控製力度的相互影響。更令人稱奇的是,書中對一些因戰亂或政策變動而“失蹤”的教區,也嘗試去追溯其最終的歸屬或解散的細節,這種近乎偵探般的求證精神,極大地提升瞭文本的可信度。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理解天主教教區的層級結構——如總教區、教區、代牧區之間的權力關係——本身就是一個挑戰,但作者通過清晰的圖錶和詳盡的注釋,將復雜的教會法理以一種相對易懂的方式展現瞭齣來,這對於任何想深入瞭解中國宗教史的讀者來說,都是一份無價的指南。它不是在宣揚,而是在嚴肅地記錄和分析,這種客觀性是極其珍貴的。
評分這本《中國天主教教區沿革史》的厚重感和嚴謹性,著實讓我這個對中國宗教史略知一二的讀者感到震撼。從扉頁到正文,字裏行間流淌著的是對曆史脈絡梳理的無比耐心與專業。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部枯燥的教廷文件匯編,但翻開後纔發現,作者顯然下瞭苦功,不僅僅是羅列時間點和地名,更試圖還原每一次教區變動背後的社會背景與權力博弈。例如,在描述近代某一省份教區重劃時,書中穿插瞭對當地地方士紳和朝廷官員態度的側寫,使得原本冰冷的行政劃分突然有瞭鮮活的張力。它讓我開始思考,一個教區的設立或撤銷,遠不止是宗教內部事務,更是國傢治理、民族融閤乃至國際關係微妙平衡的體現。閱讀過程中,我時不時需要對照地圖和當時的行政區劃圖,纔能完全理解“邊陲教區”或“通商口岸教區”的特殊性。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極佳的視角,讓我們得以從一個獨特的宗教組織架構的演變,反觀整個中國近現代社會結構是如何被塑造和重塑的。那種層層遞進的史料考證和邏輯推演,讓曆史的幽微之處得以被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麵前。
評分坦率地說,這本書的學術密度相當高,初次接觸會感到一定的門檻,但一旦進入作者構建的邏輯體係,便會發現其內在的精妙。它對“教區”這一概念的界定和曆史變遷的剖析,遠超齣瞭我原先對“傳教區域劃分”的理解。書中清晰地梳理瞭不同時期,中國天主教的行政權力中心是如何從沿海嚮內陸轉移,以及這種轉移如何與中國本土的政治力量進行博弈和妥協。尤其令人深思的是,它揭示瞭教區劃分在一定程度上是如何被“中國化”的——即教區的邊界和名稱開始更多地參照清代或民國的地方行政區劃,而非純粹的地理或語言區隔。這種“入鄉隨俗”的行政適應性,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國宗教史。它不是簡單地記錄“發生瞭什麼”,而是深入探究“為什麼會這樣變化”,這種追因溯源的深度,使得它成為一本需要反復研讀的工具書,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體會和發現。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處理得相當老練,尤其是在跨越不同曆史時期時,那種平穩過渡的手法讓人印象深刻。它沒有采用那種生硬的斷代史寫法,而是讓不同時代的教區命運自然地銜接起來,仿佛一條流淌瞭數百年的河流。例如,從明末清初的早期教區布局,到雍正禁教時期的“潛伏”與暗中維係,再到近代西方列強勢力擴張下教區的飛速膨脹和重組,作者總能找到那個核心的、貫穿始終的“地理基石”來錨定敘事。我特彆喜歡它在描述一些關鍵性事件時所引用的原始文獻片段,那些古老的拉丁文或早期的中文譯文,像是從塵封的檔案中直接取齣的,帶著曆史的溫度和重量。這使得閱讀過程更像是一場與曆史當事人的對話,而不是單嚮度的信息灌輸。它迫使讀者去思考,在缺乏現代通訊手段的時代,一個遠在羅馬的教廷是如何對遙遠的中國內陸進行有效的宗教管轄和資源調配的。
評分這本書的齣版,無疑填補瞭國內天主教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空白——即專注於“行政地理結構”而非僅僅是“人物傳記”或“教義爭論”的係統性著作。我作為一名業餘曆史愛好者,最欣賞的是其詳實的數據支持。每一章末尾附帶的教區設立時間錶和管轄區域簡述,都像是精確校準過的航海圖,讓人對整個教區網絡有瞭清晰的鳥瞰圖。它的嚴謹性甚至到瞭令人佩服的程度,比如,它會細緻區分某一城市在不同曆史階段(如總督區、省會、特彆行政區)中,其天主教管轄機構名稱的微妙變化。這種對細節的執著,保證瞭全書的史料價值。對於想要研究中國近現代宗教地理變遷,或者對特定區域的教會曆史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參考價值是無可替代的,它提供瞭一個多維度、高分辨率的“教區地圖”,幫助我們理解信仰是如何在中國廣闊的土地上,以一種結構化的方式紮根、成長並與世俗權力共存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