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应急管理概论》以应急管理理论作为研究对象,对应急管理基础和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基础研究以应急管理基本概念及其发展历程为主;体系研究以“一案三制”为研究主线,分别阐述了应急预案、应急法制、应急体制和应急机制的相关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一案三制”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地震灾害的难以预测性、突发性、复杂性及损失严重性等特点,《应急管理概论》在应急管理理论基础上又对地震应急管理作了相应的研究。
《应急管理概论》可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相关专业的师生使用,也可供有关应急管理、公共产业管理相关的研究人员参考,同时也可作为各级政府部门学习应急管理基础知识的入门教材。
作者简介
杨月巧,1972年生,山西人,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博士,防灾科技学院副教授。具有多年应急管理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主持多项省部级及厅局级课题,近年来发表教学科研论文几十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部分 应急管理基础
第1章 应急管理基本概念
1.1 突发事件
1.1.1 突发事件概念
1.1.2 突发事件分类
1.1.3 突发事件原理
1.1.4 突发事件分级
1.2 应急管理及相关概念
1.2.1 应急管理
1.2.2 危机管理
1.2.3 风险管理
1.2.4 公共安全管理
1.2.5 紧急状态管理
1.2.6 常态管理
1.3 应急管理生命周期理论
1.3.1 管理研究
1.3.2 过程研究
1.4 应急管理工作原则
1.5 突发事件:地震
1.5.1 地震成因
1.5 2地震相关概念
1.5.3 地震分类
1.6 地震灾害
1.6.1 地震灾害及相关概念
1.6.2 地震灾害分级指标
1.6.3 地震灾害链
1.6.4 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1.7 地震应急管理
1.7.1 地震应急管理
1.7.2 地震应急管理内容
1.7.3 地震应急管理事件分类
1.7.4 地震应急救援
习题
第2章 应急管理发展历程
2.1 我国应急管理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2.1.1 我国应急管理的发展历程
2.1.2 我国应急管理的模式
2.1.3 我国应急管理的发展趋势
2.2 美国应急管理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2.2.1 美国应急管理发展历程及重要阶段
2.2.2 美国应急预案建设
2.2.3 应急管理体制
2.2.4 应急管理机制
2.2.5 应急管理法制
2.2.6 应急保障系统
2.2.7 案例:卡特里娜飓风
2.3 日本应急管理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2.3.1 日本应急管理发展历程
2.3.2 预案编制体系
2.3.3 法制
2.3.4 日本应急管理体制
2.3.5 日本应急管理机制
2.3.6 案例:东日本大地震
2.4 地震应急管理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2.4.1 从地震中学习
2.4.2 从地震中反思
2.4.3 地震应急管理法制化
2.4.4 应急管理工作深入开展
2.4.5 地震应急管理工作新挑战
2.4.6 地震应急管理工作新发展
习题
第2部分 应急管理体系
第3章 应急预案
3.1 概述
3.1.1 应急预案与预案管理
3.1.2 应急预案发展历程
3.1.3 应急预案管理范围
3.1.4 应急预案管理基本原则
3.2 应急预案体系构成
3.2.1 按突发事件性质划分
3.2.2 按应急预案功能划分
3.2.3 按行政区域划分
3.3 应急预案编制
3.3.1 应急预案影响因素
3.3.2 应急预案基本内容
3.3.3 预案核心要素
3.3.4 预案编制过程
3.3.5 应急预案文件体系
3.4 应急预案批准、备案与发布
3.4.1 应急预案批准
3.4.2 应急预案备案
3.4.3 应急预案发布
3.5 应急预案更新与修订
3.5.1 应急预案动态更新
3.5.2 应急预案修订
3.6 应急预案宣传、培训和演练
3.6.1 应急预案宣传和培训
3.6.2 应急预案演练
3.7 国家地震应急预案
3.7.1 国家地震应急预案修订过程
3.7.2 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分析
3.7.3 地震应急预案规定的应急期关键业务
习题
第4章 应急管理法制
4.1 法制
4.2 应急管理法制概述
4.2.1 应急管理法律定义
4.2 应急管理法律特点
4.2.3 应急管理法制框架
4.2.4 应急管理法制构成
4.3 《突发事件应对法》
4.3.1 《突发事件应对法》总体思路
4.3.2 《突发事件应对法》内容解析
4.4 地震应急管理法制
4.4.1 地震应急管理法规体系
4.4.2 《防震减灾法》
习题
第5章 应急管理体制
5.1 体制
5.2 应急体制
5.2.1 应急管理体制定义及特征
5.2.2 中国应急管理体制建设的背景
5.3 我国应急管理体制发展历程
5.3.1 第一阶段:单一灾种应急管理体制
5.3.2 第二阶段: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体制
5.3.3 第三阶段:综合性应急管理体制
5.4 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内容
5.4.1 统一领导
5.4.2 综合协调
5.4.3 分类管理
5.4.4 分级负责
5.4.5 属地管理为主
5.5 应急管理机构
5.5.1 应急管理工作机构
5.5.2 应急管理组织机构
5.6 我国现行的应急管理体制优势和存在问题分析
5.6.1 我国应急管理体制优势
5.6.2 应急体制现存问题分析
5.7 地震应急管理体制
习题
……
第6章 应急管理机制
第7章 一案三制
附录A 法律
附录B 预案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受国内外诸多因素影响,中国各类突发事件多发、频发、高发,从表面看,这些突发事件的发生都具有偶然性,但是深入探讨事件的发生背景和成因,往往又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因此,仅把应急管理的研究领域局限于应对研究或者应急救援研究是片面的,只有从突发事件的全周期、全过程来研究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才能更好地降低风险,减少经济和社会损失,才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我国的应急管理以“一案三制”建设为中心,在应急预案、应急法制、体制和机制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步。但是,现有的应急管理的研究体系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沿袭美国的应急管理研究体系,第二种以四大类突发事件作为研究体系,第三种是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过程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思路与我国的应急管理“一案三制”的建设体系不一致,本教材以“一案三制”为研究体系,在对应急管理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应急预案、应急管理法制、体制和机制进行系统的介绍。
在各类突发事件中,地震灾害具有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的特点,在多次应对重大地震灾害的过程中,我国已形成一套有效的应急救援经验,与地震应急救援实践相比,地震应急管理理论研究远远落后。现有地震应急管理理论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应急救援方面,而不是全周期的管理。本书从全周期的角度,专门在各章对地震应急管理进行分析,明晰地震应急管理的体系内容。
本教材的特点是:
(1)将应急管理与地震应急管理相结合,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普遍性到地震应急管理的特殊性两方面论述应急管理的基础和体系。
(2)以“一案三制”建设作为研究体系,与我国的应急管理实践相统一。
(3)理清应急管理及其相关概念,对应急管理的法制、体制和机制等基本问题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归纳。
《城市生命线:看不见的守护者》 内容梗概 《城市生命线:看不见的守护者》是一部深度剖析现代城市运转核心——生命线工程的非虚构作品。本书不聚焦于宏大的灾难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构成了城市正常运行基石的庞大而复杂的地下系统和后台服务,它们如同城市的血管、神经与呼吸系统,默默支撑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却常常被公众所忽视。 本书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切入,旨在唤醒读者对城市生命线工程的认知,并展现其在日常防灾减灾、危机应对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作者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权威专家的访谈、珍贵的历史档案以及详实的案例分析,层层剥茧,揭示了城市生命线工程的奥秘,以及背后无数普通建设者、维护者和管理者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与智慧。 第一部分:城市的脉搏——水、电、气、讯的奥秘 引子:一个寻常的日子 本书以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清晨为开端,描绘了城市在黎明破晓后如何逐步苏醒:灯光亮起,水龙头流出洁净的水,煤气灶点燃炉火,手机信号恢复,互联网重新连接。这些在常人看来理所当然的便利,背后是怎样一套精密的、不间断运作的系统? 第一章:生命的源泉——饮用水的旅程 我们将跟随一股清澈的饮用水,从它在大自然的源头开始,经历漫长的净化、加压、输送过程。本书将详细介绍供水管网的构成,包括水库、净水厂、泵站、主管道、配水管网以及末端用户的连接。我们将探讨管网的设计理念、材料选择、施工技术,以及如何应对管道老化、漏损、二次污染等挑战。同时,还将深入了解水质监测体系,以及在极端天气或突发事件下,如何保障居民饮用水的安全供应。 第二章:不竭的动力——电力系统的神经网络 电力是现代城市跳动的血液。本章将带领读者了解发电厂的运作原理,无论是传统的火电、水电,还是新兴的核电、新能源发电。我们将详细解析输电网的层层结构,从高压输电线路到城市变电站,再到居民楼内的电路。本书将重点介绍电网的稳定性控制,负荷分配,以及如何通过智能电网技术实现供需的实时匹配。在面对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时,电力系统的脆弱性及其恢复机制将是重要的探讨内容。 第三章:温暖的承诺——燃气输送的挑战 燃气,为城市带来了温暖与便利。本章将聚焦城市燃气输送系统的运作。从天然气井口或液化气储罐出发,通过管道网络,将安全的能源输送到千家万户。我们将探讨管道的防腐蚀技术,压力调节,以及如何有效监测和预防燃气泄漏。城市燃气管网的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例如在地震或地质灾害发生时,如何迅速切断气源,保障居民安全,将是本章的重点。 第四章:信息之翼——通信网络的速度与韧性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通信网络已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神经系统。本章将深入剖析包括固定电话、移动通信、互联网光纤网络等在内的通信基础设施。我们将了解基站的建设与维护,数据中心的运作,以及如何确保在海量数据传输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灾难发生时,通信中断的后果及其恢复策略,以及如何利用通信技术进行信息传递和协调指挥,将是本书关注的焦点。 第二部分:看不见的守护者——维护、监测与应急 第五章:生命的守护者——管网的巡检与维护 任何复杂的工程都需要精心的呵护。本章将介绍城市生命线工程的日常巡检与维护工作。我们将跟随巡检员,了解他们如何利用先进的探测设备,如声波探测仪、热成像仪、气体泄漏探测器等,来发现地下管网的微小问题。本书还将探讨管道的定期检修、更换,以及现代化维护技术,如非开挖修复技术,如何在不影响城市正常交通的情况下完成管网的升级改造。 第六章:城市的“医生”——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 城市的生命线并非无懈可击。本章将聚焦于城市生命线工程的监测预警体系。我们将了解各类传感器如何实时监测管网的压力、流量、温度、泄漏等关键参数。本书还将深入探讨风险评估的方法论,如何识别潜在的危险源,如地质沉降、腐蚀、人为破坏等,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智能化的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如何整合各类数据,实现对城市生命线的“透视”,将是本章的亮点。 第七章:危机时刻的脊梁——应急响应与恢复 当危机来临,城市生命线的韧性将受到严峻考验。本章将详细阐述在突发事件,如地震、洪水、极端天气、恐怖袭击等情况发生后,城市生命线工程的应急响应机制。我们将了解应急抢险队伍的组建与训练,物资储备,以及如何快速有效地修复受损的管网,恢复供水、供电、供气和通信。本书还将探讨跨部门的协同作战,信息共享,以及在危机中如何保障关键基础设施的持续运行,并逐步恢复城市的正常秩序。 第八章:绿色脉络——可持续发展与未来展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城市生命线工程正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本章将探讨如何将绿色理念融入生命线工程的设计、建设和维护中。例如,如何推广节水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本书还将展望未来城市生命线工程的发展趋势,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构建更具韧性、更智能、更环保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结语:致敬城市中的无名英雄 《城市生命线:看不见的守护者》并非一本技术手册,而是一次对城市默默奉献的守护者们的致敬。通过本书,读者将重新审视自己所生活的城市,理解那些隐藏在地面之下的复杂系统,以及背后无数普通人的智慧与汗水。它将激发我们对城市运行的思考,对公共安全的关注,以及对科学技术在保障民生福祉方面巨大作用的认知。这本书,是为了让更多人看到那些“看不见的守护者”,理解他们的工作,并从中获得对城市、对生活更深层次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