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区是天主教会的基本单位,中国天主教的传教区建设肇始于元朝,随着元亡而中断。16世纪70年代,澳门成为独立教区,再续中国传教区建设之前缘,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建成144个教区,分20个传教大区。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理论为指导,系统介绍中国天主教教区的历史沿革和教区历任主教的基本情况,逐一爬梳各教区成立、发展的历史,厘清教区所辖县市及教区边界,丰富和完善中国天主教教区研究。本书图文并茂,便于读者掌握中国天主教教区历史全貌,有利于促进教会内部的团结、教会与社会的和谐,凝心聚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刘志庆,1965年出生于河南林州,三级教授,河南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局宗教问题研究基地主任,安阳师范学院宗教文化研究所主任,香港中文大学天主教研究中心荣誉副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台湾辅仁大学访问学者。主讲《世界古代史》《宗教学概论》等课程,在《世界宗教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出版《河南天主教编年史》《河南天主教资料辑注》等着作4部,主持完成《中国天主教教区的历史沿革与现状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3项。
读完这套书(我购买的是全本,分量可观),我的第一感受是“宏大叙事下的精微观察”。作者显然不是那种满足于做表面文章的史学家,他对每一次教区更迭都进行了深度的区域性考察。比如,在关于西南边陲教区设置的章节中,它详细描绘了传教士如何利用当地的少数民族语言优势进行渗透,以及这与当时清政府对边疆控制力度的相互影响。更令人称奇的是,书中对一些因战乱或政策变动而“失踪”的教区,也尝试去追溯其最终的归属或解散的细节,这种近乎侦探般的求证精神,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可信度。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理解天主教教区的层级结构——如总教区、教区、代牧区之间的权力关系——本身就是一个挑战,但作者通过清晰的图表和详尽的注释,将复杂的教会法理以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展现了出来,这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中国宗教史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份无价的指南。它不是在宣扬,而是在严肃地记录和分析,这种客观性是极其珍贵的。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填补了国内天主教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空白——即专注于“行政地理结构”而非仅仅是“人物传记”或“教义争论”的系统性著作。我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最欣赏的是其详实的数据支持。每一章末尾附带的教区设立时间表和管辖区域简述,都像是精确校准过的航海图,让人对整个教区网络有了清晰的鸟瞰图。它的严谨性甚至到了令人佩服的程度,比如,它会细致区分某一城市在不同历史阶段(如总督区、省会、特别行政区)中,其天主教管辖机构名称的微妙变化。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保证了全书的史料价值。对于想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宗教地理变迁,或者对特定区域的教会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高分辨率的“教区地图”,帮助我们理解信仰是如何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以一种结构化的方式扎根、成长并与世俗权力共存的。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相当老练,尤其是在跨越不同历史时期时,那种平稳过渡的手法让人印象深刻。它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断代史写法,而是让不同时代的教区命运自然地衔接起来,仿佛一条流淌了数百年的河流。例如,从明末清初的早期教区布局,到雍正禁教时期的“潜伏”与暗中维系,再到近代西方列强势力扩张下教区的飞速膨胀和重组,作者总能找到那个核心的、贯穿始终的“地理基石”来锚定叙事。我特别喜欢它在描述一些关键性事件时所引用的原始文献片段,那些古老的拉丁文或早期的中文译文,像是从尘封的档案中直接取出的,带着历史的温度和重量。这使得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历史当事人的对话,而不是单向度的信息灌输。它迫使读者去思考,在缺乏现代通讯手段的时代,一个远在罗马的教廷是如何对遥远的中国内陆进行有效的宗教管辖和资源调配的。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学术密度相当高,初次接触会感到一定的门槛,但一旦进入作者构建的逻辑体系,便会发现其内在的精妙。它对“教区”这一概念的界定和历史变迁的剖析,远超出了我原先对“传教区域划分”的理解。书中清晰地梳理了不同时期,中国天主教的行政权力中心是如何从沿海向内陆转移,以及这种转移如何与中国本土的政治力量进行博弈和妥协。尤其令人深思的是,它揭示了教区划分在一定程度上是如何被“中国化”的——即教区的边界和名称开始更多地参照清代或民国的地方行政区划,而非纯粹的地理或语言区隔。这种“入乡随俗”的行政适应性,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宗教史。它不是简单地记录“发生了什么”,而是深入探究“为什么会这样变化”,这种追因溯源的深度,使得它成为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的工具书,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和发现。
评分这本《中国天主教教区沿革史》的厚重感和严谨性,着实让我这个对中国宗教史略知一二的读者感到震撼。从扉页到正文,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对历史脉络梳理的无比耐心与专业。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部枯燥的教廷文件汇编,但翻开后才发现,作者显然下了苦功,不仅仅是罗列时间点和地名,更试图还原每一次教区变动背后的社会背景与权力博弈。例如,在描述近代某一省份教区重划时,书中穿插了对当地地方士绅和朝廷官员态度的侧写,使得原本冰冷的行政划分突然有了鲜活的张力。它让我开始思考,一个教区的设立或撤销,远不止是宗教内部事务,更是国家治理、民族融合乃至国际关系微妙平衡的体现。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需要对照地图和当时的行政区划图,才能完全理解“边陲教区”或“通商口岸教区”的特殊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让我们得以从一个独特的宗教组织架构的演变,反观整个中国近现代社会结构是如何被塑造和重塑的。那种层层递进的史料考证和逻辑推演,让历史的幽微之处得以被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