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短經:又名《反經》與《資治通鑒》齊名

長短經:又名《反經》與《資治通鑒》齊名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趙蕤 著,陳實 譯,趙蕤著 注
圖書標籤:
  • 曆史
  • 通史
  • 編年體史書
  • 唐代史書
  • 政治史
  • 文化史
  • 史學
  • 古典文獻
  • 珍本
  • 史料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江西美術齣版社
ISBN:9787548055341
版次:1
商品編碼:12273761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輕型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長短經》為中國傳統文化經典,擁有一大批國學愛好者及相關讀者,在市場上屬於長銷圖書。本版《長短經》以刊印南宋淨戒院刊本為底本精心注譯。力求做到解讀到位,言有所指,在弘揚


傳統文化的同時希望能夠學而有用。

作者簡介

趙蕤,唐朝大學者,著名隱士,四川梓州縣人,創作流傳韆古的《長短經》。他讀百傢書,博於韜略,長於經世。由於他生活在開元盛世,缺乏戰國時期那種大分裂、大動亂的政治環境,加上他視功名如糞土,唐玄宗多次徵召,他都辭而不就,過著隱居的生活。大詩人李白對他極為推崇,曾經跟隨他學習帝王學和縱橫術,時稱“趙蕤術數,李白文章”。


陳實,1970年3月5日生,高級工程師,山東師範大學創新創業導師,山東省創新創業導師團導師,山東省標準化工作專傢,山東省高校創新創業導師,菏澤學院兼職教授,《山東青年》《文化大觀》總編,山東博視雅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山東天健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山東天健標準化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長,濟南市旦濟華開博視培訓學校校長,山東師範大學物理電子學院博視雅奬學金創設人,成武一中陳實奬學金創設人,成武職教中心陳實奬學金創設人,成武伯樂中學陳實奬學金創設人,同濟大學理工雙學士學位、EMBA,美國德剋薩斯大學EMBA,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高速電子加速器科研項目核心技術團隊成員之一,山東中旭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創始人。


目錄

目 錄

捲一·大政

大體第一 / 2

任長第二 / 5

品目第三 / 8

量纔第四 / 11

知人第五 / 15

察相第六 / 24

論士第七 / 30

政體第八 / 41

捲二·德行

君德第九 / 46

臣行第十 / 67

德錶第十一 / 86

理亂第十二 / 91

捲三·權變

反經第十三 / 96

是非第十四 / 102

適變第十五 / 143

正論第十六 / 152

捲四·霸紀上

霸圖第十七 / 162

捲五·霸紀中

七雄略第十八 / 184

捲六·霸紀下

三國權第十九 / 214

捲七·權議

懼戒第二十 / 250

時宜第二十一 / 297

捲八·雜說

釣情第二十二 / 310

詭信第二十三 / 318

忠疑第二十四 / 323

用無用第二十五 / 327

恩生怨第二十六 / 329

詭順第二十七 / 331

難必第二十八 / 339

運命第二十九 / 342

大私第三十 / 344

功敗第三十一 / 346

昏智第三十二 / 348

卑政第三十三 / 351

善亡第三十四 / 353

詭俗第三十五 / 355

息辯第三十六 / 356

量過第三十七 / 359

勢運第三十八 / 361

傲禮第三十九 / 362

定名第四十 / 364

捲九·兵權

齣軍第四十一 / 374

練士第四十二 / 378

結營第四十三 / 380

道德第四十四 / 381

禁令第四十五 / 382

教戰第四十六 / 385

天時第四十七 / 388

地形第四十八 / 391

水火第四十九 / 395

五間第五十 / 397

將體第五十一 / 402

料敵第五十二 / 407

勢略第五十三 / 411

攻心第五十四 / 413

伐交第五十五 / 415

格形第五十六 / 417

蛇勢第五十七 / 420

先勝第五十八 / 422

圍師第五十九 / 426

變通第六十 / 428

利害第六十一 / 431

奇正第六十二 / 434

掩發第六十三 / 436

還師第六十四 / 438


精彩書摘

大體第一


為君之道,去細務,識大體,知人善任,方使上下齊心,政通人和。善於識人用人,是定國安邦的根本。


【原文】

臣聞老子曰[1]:“以正理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荀卿

曰[2]:“人主者,以官人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為能者也。”傅子曰[3]:“士大夫分職而聽,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總方而議,則天子拱己而正矣。”

何以明其然耶?當堯之時,舜為司徒,契為司馬,禹為司空,後稷為田官,夔為樂正,倕為工師,伯夷為秩宗,皋陶為理官,益掌驅禽。堯不能為一焉,奚以為君?而九子者為臣,其故何也?堯知九賦之事,使九子各授其事。皆勝其任以成九功。堯遂乘成功以王天下。

【注釋】

[1]老子:春鞦時期著名的哲學傢、思想傢,道傢思想的創始人,著有《道德經》。[2]荀卿:荀子,名況,字卿,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傢、文學傢、政治傢,儒傢代錶人物之一,世人尊稱為荀卿。[3]傅子:傅玄,字休奕,西晉初年的哲學傢、文學傢。

【譯文】

我聽老子說:“用正當的方法治理國傢,用奇詭的方法用兵打仗,用無為而治的方法獲取天下。”荀卿說:“對帝王的要求是善於使用有能力的人,對平民百姓的要求是能充分發揮並不斷提高自己的做事能力。”西晉傅玄說:“如果能讓士大夫忠於職守,聽從命令;諸侯能守住自己封地;朝廷三公能夠參政、議政,總攬天下大事。那麼君主垂拱而待就可以治理好國傢瞭。”

怎麼證明這個道理呢?在堯統治的時代,舜任司徒,契任司馬,禹任司空,後稷()為田官,夔()為禮樂官,倕()做工匠,伯夷管理秩序,皋()陶做判案官,益負責馴化禽獸。這些堯都不會做,為什麼堯卻能夠成為他們的君主,而這九個人對他又俯首稱臣呢?因為堯知道這九種官職的工作內容,以此授予每個人不同的職位,使他們的特長能夠得到充分發揮,而堯在他們事業成功的基礎上稱王於天下。

【原文】

漢高帝曰:“夫運籌策於幃幄之中,決勝於韆裏之外,吾不如子房[1];鎮國傢,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人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有天下也。”

【注釋】

[1]子房:張良,漢初三傑之一,是漢高祖的重要謀臣。

【譯文】

漢高祖劉邦說:“在軍帳中通過運籌謀劃,就能使我們在韆裏之外的戰爭中獲勝,在這方麵我不如子房;安邦定國、安撫百姓、保證軍餉充足、糧道暢通,這些方麵我不如蕭何;統領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能取,這方麵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豪傑。而我能夠閤理地使用他們,這是我能夠擁有天下的原因。”

【原文】

故曰,知人者,王道也;知事者,臣道也;無形者,物之君也;無端者,事之本也。鼓不預五音[1],而為五音主;有道者不為五官之事,而為理事之主。君守其道,官知其事,有自來矣。先王知其如此也,故用非其有如己有之,通乎君道者也。人主不通主道者則不然:自為之則不能任賢;不能任賢則賢者惡之。此功名之所以傷,國傢之所以危。湯武一日而盡有夏商之財,以其地封,而天下莫敢不悅服;以其財賞,而天下皆競勸。通乎用非其有也。故稱設官分職,君之體也;委任責成,君之體也;好謀無倦,君之體也;寬以待眾,君之體也;含垢藏疾,君之體也。君有君人之體,其臣畏而愛之,此帝王所以成業也。

【注釋】

[1]五音:亦稱“五聲”。指中國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徴、羽五個音級。

【譯文】

所以說,善於識人用人,是成為帝王應該有的素質;善於解決問題,處理事情是作為臣子應該具備的纔能。看不見摸不到的無形的東西主宰看得見摸得著的有形萬物,看似縹緲無源頭的東西卻是事物的根源。鼓發齣的聲音不在五音之列,卻是五音的主導;掌握君道真諦的人,不會去做五官做的具體事情,而是主管具體做事的人。君王遵守這個任人的真諦,官員明白自己要做的事情,自古以來就有。先王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使用他人的東西像是在使用自己東西一樣,善於這樣做,纔是真正懂得瞭做君主的真諦。而不懂得這個真諦的君主就不會這樣做,他們不會任用有纔能的人而凡事親力親為。有纔能的人得不到重用,抑鬱不得誌,因此很憎惡君主。他們的情緒積纍下來,就可能為君主的統治帶來隱患,甚至導緻政治危機。當年商湯和周武在一天之內奪取夏朝和商朝的所有,他們將獲得的土地分給諸侯,天下人對他們無不心服口服;他們賞賜給臣民財物,天下人沒有不支持、擁護商湯和周武做天子的。可見,商湯和周武就非常通曉怎樣用他人的纔能成就自己事業的道理。因此說,能夠閤理地設置官職是能做君主的前提,能任人以官職,並加以勉勵督促是做君主的前提;長於謀劃,並樂此不疲也是做君主應該具備的素質;能夠有仁厚之心,善待臣民是君主應該有的素質;擁有寬廣的胸懷,包容萬象是做君主應該具備的素質。如果國君具備瞭這些素質,讓臣民懾服而又尊敬,那麼君王就一定能夠成就一番大事業。


簡論:要想掌握高超的用人之道,必先要做到知人善任。在當今社會的企業管理中,隻有瞭解和掌握員工的特點,閤理安排其到相應的崗位上工作,實現能力與工作任務的相互匹配,人盡其纔,纔能夠充分實現企業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讓工作變得簡潔有效。



任長第二


國傢的興旺發達或者頹廢衰敗,都和人纔是否得到正確使用有著密切的關係。人無完人,用人之長避其短,古已有之。


【原文】

臣聞料纔核能,治世之要。自非聖人,誰能兼茲百行,備貫眾理乎?故舜閤群司,隨纔授位;漢述功臣,三傑異稱。況非此儔而可備責

耶[1]?昔伊尹之興土工也[2],強脊者使之負土,眇者使之推[3],傴者使之塗,各有所宜,而人性齊矣。

【注釋】

[1]儔():同輩或同一地位的人。[3]眇():瞎瞭一隻眼,後亦指兩眼俱瞎。[2]伊尹:生卒年不詳,名摯,商初大臣。本是有莘氏陪嫁的奴隸,後被商湯重用,幫助他滅掉瞭夏。

【譯文】

我聽說辨識人纔,考察人纔,是治理國傢的關鍵環節。如果不是聖人,誰又能夠勝任百行,懂得所有呢?所以舜統管各個部門,根據人纔的不同纔能分彆授予官職;漢朝劉邦在排序功臣時,對蕭何、張良、韓信這三傑還給以不同的官職、爵祿。更何況那些和他們不一樣的各種人,怎麼可能要求他們盡善盡美呢?當年伊尹興修工程的時候,他讓脊背強壯的人背土,讓盲人推車,讓佝僂的人鋪路,這樣他們就都做瞭適閤自己的工作,發揮瞭他們的

專長。

【原文】

管仲曰:“升降揖讓,進退閑習,臣不如隰朋,請立以為大行[1];闢土聚粟,盡地之利,臣不如寜戚,請立以為司田[2];平原廣牧,車不結轍,士不鏇踵,鼓之而三軍之士視死如歸,臣不如王子城父,請立以為大司馬;決獄摺中,不殺不辜,不誣不罪,臣不如賓胥無,請立以為大理[3];犯君顔色,進諫必忠,不避死亡,不撓富貴,臣不如東郭牙,請立以為大諫[4]。君若欲治國強兵,則五子者存焉;若欲霸王,則夷吾在此。”

【注釋】

[1]大行:古代接待賓客的官吏。[2]司田:古代負責掌管農田稅收的官吏。[3]大理:古代負責掌管刑獄之事的官吏。[4]大諫:古代官名,掌諫諍。

【譯文】

管仲說:“舉止講規範、進退閤乎禮節、言辭剛柔相濟方麵,我不如隰(xí)朋精通,請任命他為大行;開闢土地,集聚糧食,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方麵,我比不上寜戚有能力,請任命他做司田;在廣袤的戰場上能有序地指揮戰車,激勵戰士勇敢前進,戰鼓擂動,三軍將士就能勇往直前,視死如歸,這方麵我比不上王子城父,請讓他做大司馬;能夠明察鞦毫,果斷地裁斷案情,不殺無辜之人,不誣衊無罪之人方麵,我不如賓胥無,請讓他做大理;直言敢諫,一片忠心,不怕惹來殺身之禍,敢於對抗權貴方麵,我不如東郭牙,請讓他做大諫。君主如果隻想要治國強兵,用這五個人就可以瞭;如果想要稱霸天下,就隻有我管夷吾能勝任瞭。”

【原文】

黃石公曰[1]:“使智,使勇,使貪,使愚。智者樂立其功,勇者好行其誌,貪者決取其利,愚者不愛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軍之微權也。”《淮南子》[2]曰:“天下之物,莫凶於谿毒,然而良醫橐而藏之,有所用也。麋之上山也,大章不能跂[3],及其下也,牧竪能追之,纔有修短也。鬍人便於馬,越人便於舟,異形殊類,易事則悖矣。”魏武詔曰:“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耶?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任其長也。”由此觀之,使韓信下幃[4],仲舒當戎[5],於公馳說,陸賈聽

訟[6],必無曩時之勛,而顯今日之名也。故任長之道,不可不察。

【注釋】

[1] 黃石公:秦末漢初五大隱士之一。據傳黃石公在下邳橋三試張良後,授予《太公兵法》。[2]《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西漢淮南王劉安主持撰寫。該書在繼承先秦道傢思想的同時又綜閤瞭諸子百傢學說中的精華。[3] 大章:古人名,大禹的臣子。《淮南子·墜形訓》:“禹乃使大章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二億三萬三韆五裏七十五步。”[4] 韓信:西漢開國功臣,曆任齊王、楚王、上大將軍,後貶為淮陰侯,公元前196年被呂後斬殺。[5] 仲舒:董仲舒,著名的儒學傢。其提齣“罷黜百傢,獨尊儒術”,漢武帝采納瞭此建議,從此儒學成為官方哲學。[6] 陸賈:漢初思想傢、政治傢,早年隨劉邦平定天下,後被劉邦任為太中大夫,著有《新語》。

【譯文】

黃石公說:“富有智慧的人、勇敢的人、貪婪的人、愚鈍的人我們都要使用。有智慧的人,喜歡建功立業;勇敢的人堅持誌嚮,不動搖;貪婪的人根據利益得失決定行動;愚鈍的人勇於犧牲。根據他們的不同性格任用他們,這就是用兵的精妙謀略。”

《淮南子》中說道:“天下的物品,沒有比谿()毒更凶駭的瞭,而優秀的醫生將它珍藏起來,用來治病。麋鹿上山的時候,連最能走的大章都追不上,一旦它下瞭山,就連小牧童都能追得上。這是因為不同的環境下,纔能會有長短之分的緣故。例如,居住在北方乾旱地區的鬍人方便騎馬,居住在南方水澤之地的越人方便駕舟,因為環境不同,使用工具也不一樣,如果反過來,讓越人騎馬,鬍人駕舟,就違背瞭常理。

魏武帝在詔書上說:“勇於進取的人,不一定有高尚的品德,擁有高尚品德的人,不一定有進取的勇氣。難道陳平算得上是品行高尚的人,蘇秦稱得上誠實守信嗎?但是陳平輔佐劉邦奠定瞭漢朝的基業,蘇秦幫助弱小的燕國強大起來。這是因為他們的長處得到瞭發揮。”可見,如果讓韓信寫文章、立著作,讓董仲舒帶兵打仗,任命於公去遊說諸侯,任命陸賈去斷情裁案,他們一定沒有現在這樣的成就,也就不會揚名於世。所以,我們不得不仔細思考任人之長這個道理。


簡論: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任何人都有優點和缺點,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把一個人的長處發揮得當,甚至發揮到極緻的話,往往可以一個人乾齣幾個人的活來,效率大大提高。



長短經:窺探帝王謀略的深邃之眼 《長短經》,這部承載著韆古智慧的經典,猶如一麵洞察人心的明鏡,又似一把遊走於權謀之巔的利刃。它以其獨到的視角、精煉的語言,為我們揭示瞭古代帝王如何運用權術、謀略,在錯綜復雜的政治鬥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書中不乏對人性弱點的精準剖析,對利益糾葛的深刻洞察,以及對平衡之道的天道詮釋,無不展現齣作者深厚的政治閱曆與超凡的智慧。 翻開《長短經》,我們並非看到流水賬式的曆史敘述,也非枯燥乏味的理論說教。相反,它如同智者在耳畔的低語,娓娓道來那些縱橫天下的君王,如何以“長”製“短”,又如何因“短”而敗。這裏的“長”與“短”,並非簡單的長短之分,而是指代君王在治國理政中,能夠洞察並加以利用的各種要素。或許是掌握瞭人心嚮背的“長”,或許是利用瞭敵方策略的“短”,亦或是通過自身優勢的“長”來彌補因時勢不利而産生的“短”。其核心在於一個“度”的把握,一個“衡”的藝術。 本書的精髓,在於它對“術”的極緻運用。這裏的“術”,並非陰謀詭計的代名詞,而是指一種經過深思熟慮、權衡利弊後所采取的策略和手段。它涵蓋瞭馭臣、安民、製敵、納諫等方方麵麵。例如,在馭臣方麵,《長短經》並非提倡一味壓製,而是強調恩威並施,賞罰分明,讓臣子既有所敬畏,又有所盼望。它深刻理解臣子的心理,知道如何通過給予適當的權力和利益,來維係其忠誠;又如何通過巧妙的製衡,來防止其坐大。這是一種高超的平衡藝術,是將人性中的私欲轉化為治理國傢的力量。 在安民方麵,《長短經》同樣展現齣其深刻的政治遠見。它深知“民心嚮背,決定國傢興衰”的道理。因此,書中反復強調瞭“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樸素真理。然而,這裏的“得民心”並非簡單的施恩布惠,而是包含瞭更深層次的考量。它教導君王如何通過閤理的政策,促進經濟發展,提高百姓生活水平,使民眾安居樂業。同時,也懂得如何在必要時,通過一些“手段”來穩定社會秩序,防止民怨沸騰,釀成動亂。這種“民本”思想,在古代帝王治術中,實屬難能可貴。 《長短經》在製敵方麵,更是將權謀智慧發揮得淋灕盡緻。它並非鼓勵窮兵黷武,而是提倡以智取勝,以逸待勞。書中對如何分析敵情、預測敵方意圖、利用敵方弱點,以及如何通過外交手段瓦解敵方聯盟,都有詳盡的闡述。它教會我們,真正的強大,並非在於擁有多少兵馬,而在於能否洞悉戰場之外的乾坤。例如,有時一次巧妙的離間,比一場惡戰更能瓦解敵人;有時一次及時的示弱,更能誘敵深入,從而一舉殲滅。這種“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策略,是軍事智慧的最高境界。 納諫方麵,《長短經》並非將直言進諫視為洪水猛獸,而是將其看作君王重要的“耳目”。然而,如何辨彆忠言,如何處理反對意見,又是一門學問。書中教導君王,要虛心聽取,但也要有自己的判斷,不能被一時的激昂言辭所左右。同時,也要給予敢於進諫者以適當的保護,營造一種敢說話、能說話的政治氛圍。這種“海納百川”的胸襟,是君王成熟的重要標誌。 《長短經》的獨特之處,還在於它並非照搬某一種學說,而是融閤瞭儒、法、道、兵等諸子百傢的思想精華。它既有儒傢的仁義之說,又有法傢的嚴刑峻法;既有道傢的順應自然,又有兵傢的奇謀詭道。這種兼容並蓄,使得《長短經》的理論體係更加豐富,其應用也更加靈活。它認識到,治國如烹小鮮,過猶不及,隻有根據不同的情況,靈活運用不同的策略,纔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本書的語言風格,同樣值得稱道。它以簡潔、精練的語言,闡述深刻的道理。字字珠璣,句句含金。沒有絲毫的冗餘,沒有半點的賣弄。每一句話,都仿佛經過韆錘百煉,直擊要害。閱讀《長短經》,就像是在與一位睿智的老者對話,他用最樸實的語言,道齣最精深的智慧,讓你在不經意間,獲得醍醐灌頂的啓示。 《長短經》之所以能與《資治通鑒》齊名,正是因為它在對曆史的宏觀把握之外,更深入地剖析瞭隱藏在曆史事件背後的人性、權力與謀略。如果說《資治通鑒》是帝王史的百科全書,那麼《長短經》便是帝王之道的精要注解。它不直接告訴你曆史發生瞭什麼,而是告訴你,為什麼會發生,以及如果換做是你,你會如何處理。它提供的是一種思考方式,一種解決問題的框架,一種洞察世事的視角。 對於當代的讀者而言,《長短經》的價值同樣不可忽視。它提供的並非簡單的曆史經驗,而是關於如何認識人性、如何處理復雜關係、如何在競爭中保持清醒頭腦的普適性智慧。在現代社會,無論是企業管理、人際交往,還是個人成長,都能從中汲取養分。它教會我們,在紛繁的世界中,如何保持一顆洞察鞦毫的心,如何運用智慧去應對挑戰,如何以一種更為成熟、更為深邃的視角去看待生活中的種種“長短”與“得失”。 簡而言之,《長短經》是一部超越時空的智慧之書,它以帝王之術為載體,卻摺射齣普遍的人性光輝與生存法則。它鼓勵我們去思考,去學習,去成長,去成為那個能夠洞察本質,把握“度”與“衡”的智者。它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智慧的升華,更是對我們洞察世界、駕馭人生的一種有力賦能。

用戶評價

評分

初次接觸《長短經》的書名,便被其“又名《反經》”和與《資治通鑒》並駕齊驅的地位所吸引。這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産生瞭極大的興趣,它究竟有著怎樣的獨特之處,纔能與史學巨著《資治通鑒》相提並論?我設想,《資治通鑒》以其宏大的史實敘述,展現瞭曆史的“長河”;而《長短經》的“反經”之名,則似乎暗示瞭一種更加精煉、更加聚焦於“道”與“術”的探討。它可能並非鋪陳史實,而是從曆史的萬韆事件中提煉齣某種“反常”的規律,揭示那些“不走尋常路”的成功之道,或者“另闢蹊徑”的製勝法門。我期待從中學習到一種更加靈活、更加具有操作性的智慧,一種能夠應對復雜局勢、洞悉人心幽微的“反”思維。這種“反”,並非簡單的逆勢而為,而是一種基於深刻洞察後的策略運用,一種在看似不利的環境下,找齣突破口、實現“以短勝長”的智慧。它在我心中,已經成為一本關於“如何在曆史的縫隙中找到機遇”的神秘指南。

評分

《長短經》這個名字,總帶著一股股引人入勝的神秘氣息。“又名《反經》”和“與《資治通鑒》齊名”的標簽,更是讓人對其內容充滿瞭無限遐想。我不是一個沉溺於史實細節的讀者,我更關注那些能夠提供深刻洞見、啓發思考的文字。《資治通鑒》的編年體,是宏觀的觀照;而《長短經》的“反”,我推測,更像是微觀的剖析,是對那些隱藏在曆史事件背後,不為人知的“潛規則”或“反常識”的揭示。它或許不是直接講述“應該怎麼做”,而是通過“不應該怎麼做”的反證,來印證“什麼是真正的道”。我渴望從中看到一種彆樣的智慧,一種能夠幫助我跳齣慣性思維、看到事物另一麵的視角。這種“反”的智慧,可能體現在對人性弱點的深刻洞察,對權力運作的精準把握,以及對局勢變化的敏銳判斷。它可能像是一本“反偵察指南”,教我們如何識彆陷阱,如何運用看似不利的條件,從而達到齣人意料的戰略目標。我期待,它能為我打開一扇全新的認知大門,去理解曆史更深層次的運作邏輯。

評分

長久以來,我對那些能夠洞悉世事、撥開迷霧的古籍情有獨鍾。《長短經》這個名字,尤其是其副題“又名《反經》”,以及與《資治通鑒》並列的殊榮,無不透露著一股非同尋常的深邃與智慧。我常常設想,當人們麵對曆史洪流中的種種選擇與變局時,是循規蹈矩,還是能夠“反其道而行之”,從而另闢蹊徑,獲得成功?《長短經》似乎就是這樣一部能夠引導讀者進行深度思考的書籍。它可能並非直接教導我們如何行事,而是通過一種“反”的視角,讓我們審視那些被認為是“正道”的慣性思維,去發掘那些被忽視的、甚至是被視為“旁門左道”的有效方法。《資治通鑒》之於曆史,是宏大敘事的梳理與呈現;而《長短經》,我推測,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思考曆史”的“秘籍”,它或許不事無巨細地羅列事實,卻能以其精煉的語言,直擊事物本質,引發讀者對“長短”、“攻守”、“虛實”等哲學層麵的深刻體悟。我渴望從這本書中,學習到一種更加靈活、更加辯證的思維方式,去理解曆史的運行規律,去洞察人性的復雜。

評分

初次翻開《長短經》,其副標題“又名《反經》”便勾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古籍浩如煙海,能以“經”字冠名,又兼具“反”字之意,實屬罕見。《資治通鑒》的並列,更是為其披上瞭一層神秘的麵紗,不禁讓人猜測它究竟蘊含著怎樣的智慧與玄機。我並非史學大傢,對古代權謀、政治哲學亦是半生不熟,但被這書名所吸引,便是對其內容充滿瞭期待。想象中,它或許並非像《資治通鑒》那樣以編年體史實娓娓道來,而是以一種更加精闢、更加“反常”的視角,揭示隱藏在曆史錶象之下的規律與邏輯。這種“反”可能體現在對傳統觀念的挑戰,對世俗認知的顛覆,亦或是對隱藏在成功背後的隱秘手段的剖析。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長短”二字中提煉齣經世緻用之道的,又是如何通過“反”的視角,觸及曆史的本質。這本書,在我眼中,仿佛是一把解開曆史迷霧的鑰匙,一扇通往深邃智慧的大門,讓我渴望去探索那段未知的旅程,去感受那份“反其道而行之”的獨特魅力。

評分

在浩瀚的中華文明史中,《資治通鑒》無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峰,它以其宏大的史觀和嚴謹的考證,為後人留下瞭寶貴的曆史財富。而《長短經》與之並列,並冠以“反經”之名,這本身就構成瞭一種強烈的對比與互補。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匿於對既定觀念的審視和挑戰之中。《長短經》的“反”,讓我聯想到那些在曆史的轉摺點上,敢於打破常規、逆勢而行的傑齣人物。他們或許不被當時的主流所理解,但其最終的成功,卻證明瞭“反”的可能性與價值。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不同於“以史為鑒”的視角,它可能不是直接講述“發生瞭什麼”,而是去剖析“為什麼會這樣發生”,以及“如何能夠避免這樣發生”的深層邏輯。這種“反”的視角,或許能幫助我們看到那些隱藏在曆史事件背後的驅動力,理解那些看似偶然的巧閤,實則蘊含著必然的規律。我期待它能像一麵棱鏡,摺射齣曆史的多種麵嚮,讓我們看到“長”中有“短”,“短”中亦有“長”的辯證統一。

評分

沒看過,買迴來開闊一下眼界

評分

之前就看過反經,但是沒看完被朋友拿走瞭!這次繼續看看!

評分

很不錯的,包裝很不錯,慢慢再學習

評分

東西不錯,非常好,應該是正品

評分

東西很便宜,非常滿意,值得購買

評分

東西不錯,非常好,應該是正品

評分

沒看過,買迴來開闊一下眼界

評分

古籍流傳至今不容易,版本眾多,內容遺失不齊。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