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有故事的书,是一本妈妈述说自己和自己孩子故事的书。书中收录了80个经典案例,讲述妈妈陪伴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杨老师的指导、影响下,妈妈和孩子们共同成长的故事,案例都很经典,故事也很感人,给人以启迪,非常棒!家有未成年孩子的妈妈,应该好好读一读本书,一定会给你们带来智慧。
这是一本有温度的书。书中的一个个故事,让人感受到父母内心对孩子深深的爱,但是,我们需要爱之有道,用爱与尊重建立起更美好的亲子关系。书中,我们能感触到杨老师用爱与尊重,读懂孩子的内心,影响孩子的心灵,帮助父母一起化解孩子在成长路上所遇到的问题。当你与孩子沟通出现问题时,是否想向杨老师讨教呢?书中有你想要的答案。
这是一本让我不断反思的图书。在审稿过程中,我的脑海中,经常会出现自己教育孩子的点点滴滴,在孩子出现情绪反常时,自己经常居高临下,没有去探究孩子情绪反常的原因,与孩子缺乏有效沟通。作为孩子的父母读一读这本书,可以少些苦恼,少走弯路,试着学会尊重孩子,在孩子需要我们帮助时,我们可以给他们以力量,陪伴他们健康成长。
内容简介
教育的核心是用爱与尊重培养孩子的素质和能力。本书是为父母如何教育以及陪伴孩子所写。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沟通的成功,一种有效的、真诚的、充满爱的沟通。作者杨俐俐老师把心理学运用于教育,结合她多年的心理辅导案例、教育感悟和教学经验,写下了这本书。
这是一本有故事的书,是一本交织着爱与智慧的书,是为父母如何教育以及陪伴孩子所写的书。书中没有阐述晦涩的理论知识,而是通过80个生动的案例来诠释什么才是真正有效且充满爱意的沟通,讲述了一个满怀爱意的老师如何引导和帮助父母尊孩子并陪伴孩子面对人生中一个又一个的挑战。透过这些沟通和引导,我们不仅可以学到技巧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感受到背后的爱与信任。当我们的心被爱意充满,当我们看到孩子就能满心欢喜的时候,任何的沟通都会化作一股暖流,温暖孩子,同时也温暖我们自己。
作者简介
杨俐俐,
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未间断自我学习和成长,参加海蓝博士幸福家静修生、家族系统治疗萨提亚国际专业认证导师班等的学习。
2011年创建阳明教育会所,开创性地将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加以融合,同时结合丰富的教学经验,建立起“学生、家长、教师”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态系统,让学生发现“我比我以为的要好多了”。经过二十多年的教育实践和研究,创建了专门面向青春期孩子的独特有效的教育模式。一直倡导“爱和规则并行”的教育,并真正践行着“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天职。
内页插图
目录
Part 1 我不会拿孩子和别人比,和谁比我都不舍
1 让叛逆期悄然走过 / 2
2 孩子,妈妈只想知道你考了多少分 / 3
3 当儿子突然告诉妈妈有女朋友了 / 5
4 爸爸妈妈,我小的时候你们去哪儿了 / 8
5 当阳光照进妈妈的梦想 / 9
6 儿子,妈妈懂了 / 12
7 成绩就不要谈了,爸爸你懂的 / 14
8 我不会拿孩子和别人比,和谁比我都不舍 / 17
9 孩子用他的真来陪我们修行 / 20
10 当孩子告诉我们负面信息时 / 23
11 “当孩子告诉我们负面信息时”之实践篇 / 25
12 感恩海蓝,我的老师我的朋友 / 28
13 孩子是家里的小教练 / 30
14 孩子是一幅完整美丽的山水画 / 32
15 爱是彼此成全,爱他就成全他 / 36
16 踏着困惑的节拍陪孩子成长 / 38
17 当孩子告诉我们“我知道了” / 41
18 妈妈智慧了,女儿的心亮了 / 43
19 家里的书桌是孩子学习的“定海神针” / 46
20 宝贝,谢谢有你一路相伴 / 49
21 孩子,妈妈开始有点懂你了 / 52
22 用爱和真与孩子相遇 / 55
23 调整应对方式,让亲子关系充满生机 / 58
24 尊重,尊重 / 61
25 家有考娃的妈妈们 / 64
Part 2 孩子,谢谢你让我看到你有多好
32 老师你开心了,我就用心了 / 86
33 孩子,谢谢你让我看到你有多好/ 88
34 老师知道你情商高才敢这么狠心对你 / 91
35 爱他,就相信他! / 93
36 孩子,你比你以为的要好多了 / 95
37 可以在办公室给家长留一个凳子吗? / 98
38 当孩子开始说脏话的时候 / 100
39 从你内疚的眼泪中我看到了希望 / 102
40 用爱心说诚实话 / 105
41 倾听孩子病痛时的低语 / 108
42 遇见最真的自己 / 110
43 和不完美的自己相遇 / 112
44 我和我女儿的好老师们 / 115
45 当孩子被关注时,他的眼睛就亮了 / 118
46 谢谢你告诉我你是怎么开始叛逆的 / 121
47 你的悟性让我好惊讶 / 124
48 带着害怕前行 / 127
49 那年,我是他们的班主任 / 130
50 希望别人怎么待你,也要怎样待别人 / 133
51 考前的困惑,也是祝福 / 136
52 当我们亲近蝉鸣 / 139
53 我喜欢我是科学老师(一) / 141
《静待花开:与孩子共度成长的风雨》 序言 成长的旅程,如同一场跌跌撞撞的探险,充满了未知与挑战。尤其是当我们的孩子步入青春的岔路口,那些曾经的乖巧变得难以捉摸,曾经的依赖升华为独立,我们作为父母,常常会感到无所适从,手足无措。他们身上开始显露出种种“不对劲”的迹象:莫名的沉默、激烈的反抗、对规则的挑战、对父母的疏离……这些变化,如同暗礁,潜藏在看似平静的海面之下,随时可能掀起波涛,让亲子关系触礁搁浅。 然而,我们必须明白,这些“不对劲”,并非孩子的故意刁难,也不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它们是生命成长过程中,一个必经的、甚至是至关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孩子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内在蜕变,他们需要挣脱束缚,建立自我,探索世界,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立人格。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力量,也会流露出最脆弱的敏感。我们需要的,不是严厉的压制,也不是卑微的迁就,而是更深的理解、更智慧的引导,以及更坚定的陪伴。 《静待花开:与孩子共度成长的风雨》正是为所有在育儿路上感到迷茫、焦虑的父母们准备的。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管教”叛逆孩子的速成手册,更不是一套简单粗暴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它是一次深入心灵的对话,一次对亲子关系本质的探索,一次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智慧、更平和的父母的深度思考。我们将一起审视孩子成长中的那些“风雨”,理解风雨背后的呼唤,并学习如何在风雨中,为孩子撑起一片晴空,静待他们生命中那朵最美的花朵,徐徐绽放。 第一章:看见那颗渴望独立的灵魂 孩子,终究是要长大的。当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被呵护,而是开始发出独立的声音,渴望自己去探索、去尝试,那便是他们成长之路上最闪耀的信号。然而,我们却常常因为习惯了他们过去的模样,而对这种“改变”感到不安。 “听话”的终结,独立的开端: 回顾孩子成长的轨迹,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再到如今开始展露锋芒,我们见证了他们的每一次蜕变。曾经那个事事依赖我们的孩子,如今却开始质疑我们的决定,甚至公然挑战我们的权威。这并非不爱了,而是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开始想要“做自己”。 青春期:一个敏感而矛盾的时期: 青春期,是孩子从童年走向成年的过渡阶段。他们既有孩子的稚嫩,又有成年人的冲动;既渴望被理解,又害怕被窥探;既希望获得自由,又常常感到迷茫。这种矛盾,使得他们在行为和情绪上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 “叛逆”的表象,是内在的呼唤: 许多父母将孩子青春期的一些行为简单地归结为“叛逆”,认为这是孩子在故意和自己作对。然而,如果我们深入观察,会发现这些“叛逆”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孩子渴望被看见、被尊重、被理解的呼唤。他们可能在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困惑,或者是在寻求父母的关注。 父母的心理调适:放下控制,拥抱成长: 面对孩子的“改变”,父母的内心同样需要经历一个调适过程。我们必须学会放下对孩子绝对控制的念头,承认他们拥有独立思考和选择的权利。这需要我们调整自己的期待,接受孩子不再是父母的“附属品”,而是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 每一项行为,都可能承载着孩子未被满足的需求。是渴望被倾听?是需要被支持?还是希望被信任?只有当我们停止评判,而是去探究行为背后的原因,才能找到与孩子沟通的钥匙。 第二章:沟通的艺术:让心与心真正对话 当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且这些想法与父母的期望不一致时,沟通就变得尤为重要,也尤为困难。有效的沟通,是化解矛盾、增进理解的桥梁;无效的沟通,则可能加剧隔阂,让亲子关系雪上加霜。 倾听:比说更重要的艺术: 孩子需要的,常常不是父母滔滔不绝的教诲,而是那个愿意耐心倾听他们内心声音的人。学习如何真正地倾听,意味着放下预设的判断,全神贯注地去感受孩子的语言、情绪和肢体表达。 “我”信息的力量:避免指责与评判: 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担忧时,使用“我”信息,能够有效地避免让孩子感到被指责或攻击。例如,与其说“你为什么总是这么晚回家?”,不如说“看到你这么晚回家,我感到很担心。” 共情:走进孩子的世界: 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他们的感受。当孩子表达情绪时,即使我们不认同他们的行为,也要首先肯定他们的感受,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被理解的。“我明白你现在很生气”、“我能感觉到你很委屈”……这些话语,能瞬间拉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开放式提问:开启深度对话: 避免使用只能用“是”或“否”回答的封闭式提问,而是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与其问“你今天在学校还好吗?”,不如问“今天学校里有什么让你觉得有趣的事情吗?或者有什么让你感到困扰的事情?” 肢体语言与非语言信号: 沟通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语调等非语言信号同样传递着重要的信息。保持放松、友善的姿态,能够让孩子更愿意与我们交流。 适时的沉默:给孩子思考的空间: 有时,沉默比言语更有力量。在一些敏感的话题上,给予孩子思考和消化的时间,而不是急于填补每一个空白,反而能让沟通更深入。 建立信任的沟通模式: 持续、真诚的沟通,能够逐步建立起亲子之间的信任。当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什么,父母都会倾听、理解并支持他们时,他们才更愿意敞开心扉。 第三章:界限与自由:如何在放手与管束间找到平衡 孩子的成长,需要空间,也需要引导。父母的责任,在于为孩子划定安全的界限,同时给予他们探索世界的自由,并在两者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 清晰的界限:成长的安全网: 明确的家庭规则和界限,并非为了限制孩子,而是为了保护他们免受伤害,并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这些界限应该清晰、合理,并具有一定的弹性。 规则的制定与执行:协商与一致性: 规则的制定最好能与孩子共同协商,让他们参与到规则的建立过程中,这样他们会更愿意遵守。同时,规则的执行需要父母保持一致性,不能随意更改或因情绪而变。 赋予自主权:在风险中学习成长: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应该逐步赋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在安全的范围内做出选择,并承担选择的后果。例如,允许他们自己安排课余时间,自己管理零花钱等。 “放手”的勇气:相信孩子的潜力: 很多时候,父母的不安感来自于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放手,相信孩子有能力应对挑战,克服困难,这本身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支持。 “管束”的智慧:适时介入,而非越位: 管束并非粗暴的控制,而是智慧的引导。当孩子遇到真正的困难,或面临严重的危险时,父母需要适时介入,给予指导和帮助,但要避免过度干预,剥夺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通过设定规则、赋予自主权,并让他们承担后果,能够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他们明白,他们的行为会产生影响,他们需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在爱中划定界限:让界限充满温度: 即使是严格的界限,也应该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让孩子明白,父母划定界限是为了爱他们、保护他们,而不是出于控制欲。 第四章:情绪的港湾:成为孩子情绪的稳定器 情绪,是孩子内心世界的晴雨表。当孩子的情绪起伏不定,甚至出现爆发时,父母需要成为他们最坚实的后盾,帮助他们管理情绪,疏导压力。 接纳孩子的所有情绪:包括负面情绪: 孩子并不总是快乐的,他们也会有愤怒、悲伤、沮丧、恐惧。父母首先要学会接纳孩子的所有情绪,而不是否定或压抑它们。告诉孩子,有这些情绪是很正常的。 识别情绪背后的信号: 孩子的情绪爆发,往往是他们内心需求的信号。例如,愤怒可能源于被误解,沮丧可能源于失败感。学会识别情绪背后的信号,能够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平静地回应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情绪激动时,父母的平静至关重要。用冷静、温和的语气回应,避免被孩子的情绪所感染,甚至激化矛盾。 教孩子情绪管理的技巧: 随着孩子长大,我们需要教他们一些简单有效的情绪管理技巧,例如深呼吸、暂停、转移注意力、通过运动发泄等。 拥抱与安抚:传递安全感: 在孩子情绪低落或不安时,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句轻柔的安慰,都能极大地缓解他们的不安,让他们感受到被爱和被支持。 父母自身情绪的管理:做好情绪的榜样: 父母自身的情绪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孩子。当我们能够平和地处理自己的情绪时,孩子也会从我们身上学到宝贵的一课。 共同面对挑战:让情绪成为成长的催化剂: 将情绪视为成长的机会,而不是障碍。与孩子一起分析情绪的来源,学习如何更健康地表达和管理情绪,能够让他们的内心变得更强大。 第五章:重新定义“管教”:智慧引导而非强权压制 我们对“管教”的理解,往往带有旧的观念。是时候重新审视,如何在尊重孩子个性的前提下,进行更具智慧的引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告别“棍棒底下出孝子”: 粗暴的管教方式,不仅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还会损害亲子关系,甚至对孩子的心理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 内在动机的激发:从“要我做”到“我要做”: 真正有效的管教,在于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想要做好,而不是仅仅为了避免惩罚。 关注行为本身,而非人身攻击: 批评孩子时,聚焦于他们不当的行为,而不是给他们贴上负面的标签。“你这样做不对”比“你真是个坏孩子”更有建设性。 榜样的力量:言传身教比千言万语都重要: 父母自身的言行举止,是孩子最好的教科书。当我们希望孩子具备某些品质时,首先要自己做到。 鼓励与肯定:及时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纠正错误,更重要的是被看见和被肯定。及时发现并鼓励孩子的进步和优点,能够极大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学习与反思:持续迭代的育儿智慧: 育儿是一场持续学习和反思的旅程。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育儿秘籍。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尝试、反思,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与孩子共同成长: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 育儿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成长和重塑的过程。当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挑战,并与孩子共同经历这一切时,我们也在不断地成为更好的自己。 结语 孩子的成长,正如一棵树的生长,需要阳光雨露,也需要风雨洗礼。作为父母,我们无法为他们遮挡所有的风雨,但我们可以为他们搭建坚实的土壤,给予充足的养分,并在风雨中,成为他们最坚定的陪伴者。 《静待花开:与孩子共度成长的风雨》,希望成为您在这段旅程中,一位温暖而智慧的同行者。愿我们都能在这场关于爱与成长的修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力量,与孩子一同静待,生命中最美的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