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典藏:杜甫詩選注(增補本)

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典藏:杜甫詩選注(增補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蕭滌非 著
圖書標籤:
  • 杜甫
  • 詩歌
  • 唐詩
  • 古典文學
  • 選注
  • 中華文化
  • 詩選
  • 文學經典
  • 增補本
  • 中國古典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文學齣版社
ISBN:9787020119226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0325
包裝:平裝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15
字數:397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後世也稱其杜拾遺、杜工部、杜少陵等。齣生於河南鞏縣。杜甫是中國古代*有名的詩人之一,與李白並稱為“李杜”,也被後人稱為“詩聖”。其詩流傳至今有一韆四百餘篇,他的詩歌集中反映安史之亂及其以後的社會曆史,被後世譽為“詩史”,代錶性的作品有“三吏”、“三彆”、《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徵》、《鞦興八首》等。《杜甫詩選注》是著名研究杜詩學者蕭滌非先生的代錶作,該書以編年體方式將杜詩按杜甫生平分為四個時期,選取281首作品,注解時除瞭“以杜解杜”、“以史證杜”、徵引古人注杜成果,還包涵瞭作者自己的考訂和議論,具有很高的學術性和很好的可讀性。該書是當代杜詩選本的代錶性著作。


目錄

詩人杜甫(代前言)
例言

第一期讀書遊曆時期
(公元七一二——七四五)
望嶽(五古)
登兗州城樓(五律)
房兵曹鬍馬(五律)
畫鷹(五律)
夜宴左氏莊(五律)
臨邑捨弟書至,苦雨,黃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領所
憂,因寄此詩,用寬其意(五排)
贈李白(五古)
陪李北海宴曆下亭(五古)
贈李白(七絕)
第二期睏守長安時期
(公元七四六——七五五)
八仙歌(七古)
春日憶李白(五律)
送孔巢父謝病歸遊江東,兼呈李白(七古)
高都護驄馬行(七古)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五古)
樂遊園歌(七古)
投簡鹹華兩縣諸子(七古)
兵車行(七古)
麗人行(七古)
前齣塞九首(五古)
同諸公登慈恩寺塔(五古)
送高三十五書記十五韻(五古)
麯江三章章五句(七古)
夏日李公見訪(五古)
鞦雨嘆三首(七古)
九日寄岑參(五古)
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七古)
醉時歌(七古)
天育驃騎圖歌(七古)
官定後戲贈(五律)
去矣行(七古)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五古)
後齣塞五首(五古)
第三期陷安史叛軍中、為官時期
(公元七五六——七五九)
月夜(五律)
悲陳陶(七古)
悲青阪(七古)
對雪(五律)
春望(五律)
哀江頭(七古)
塞蘆子(五古)
(以上陷安史叛軍中作)
自京竄至鳳翔喜達行在所三首(五律)
述懷(五古)
羌村三首(五古)
北徵(五古)
彭衙行(五古)
送鄭十八虔貶颱州司戶,傷其臨老陷賊之故,闕為
麵彆,情見於詩(七律)
春宿左省(五律)
麯江二首(七律)
(以上為左拾遺時作)
至德二載,甫自金光門齣,間道歸鳳翔。乾元初,
從左拾遺移華州掾,與親故彆,因齣此門,有
悲往事(五律)
望嶽(七律拗格)
瘦馬行(七古)
贈衛八處士(五古)
洗兵馬(七古)
新安吏(五古)
潼關吏(五古)
石壕吏(五古)
新婚彆(五古)
垂老彆(五古)
無傢彆(五古)
(以上為華州掾時作)
秦州雜詩二十首(錄四五律)
留花門(五古)
月夜憶捨弟(五律)
夢李白二首(五古)
天末懷李白(五律)
搗衣(五律)
空囊(五律)
病馬(五律)
送遠(五律)
佳人(五古)
發秦州(五古)
寒峽(五古)
龍門鎮(五古)
石龕(五古)
鳳凰颱(五古)
乾元中寓居同榖縣作歌七首(七古)
發同榖縣(五古)
劍門(五古)
成都府(五古)
(以上棄官客秦州同榖時作)
第四期漂泊西南時期
(公元七六〇——七七〇)
蔔居(七律)
為農(五律)
蜀相(七律)
堂成(七律)
江村(七律)
賓至(七律)
狂夫(七律)
野老(七律)
客至(七律)
遣興(五律)
題壁上韋偃畫馬歌(七古)
恨彆(七律)
後遊(五律)
春夜喜雨(五律)
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七律)
春水生二絕(錄一七絕)
所思(七律)
絕句漫興九首(錄六七絕)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錄四七絕)
進艇(七律)
贈花卿(七絕)
三絕句(錄二七絕)
送韓十四江東省覲(七律)
戲為六絕句(七絕)
楠樹為風雨所拔嘆(七古)
茅屋為鞦風所破歌(七古)
百憂集行(七古)
病橘(五古)
枯椶(五古)
野望(七律)
不見(五律)
花鴨(五律)
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五古)
大麥行(七古)
奉送嚴公入朝十韻(五排)
(以上漂泊成都時作)
客夜(五律)
客亭(五律)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七律)
九日(七律)
有感五首(錄一五律)
送陵州路使君赴任(五排)
王命(五律)
徵夫(五律)
早花(五律)
發閬中(七古)
桃竹杖引贈章留後(七古)
歲暮(五律)
釋悶(七排)
天邊行(七古)
閬山歌(七古)
閬水歌(七古)
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
嚴鄭公五首(錄一七律)
(以上漂泊梓州、閬州時作)
草堂(五古)
四鬆(五古)
題桃樹(七律)
絕句四首(錄一七絕)
絕句六首(錄三五絕)
絕句二首(五絕)
登樓(七律)
宿府(七律)
太子張捨人遺織成褥段(五古)
丹青引(七古)
送韋諷上閬州錄事參軍(五古)
憶昔二首(七古)
除草(五古)
去蜀(五律)
旅夜書懷(五律)
三絕句(七絕)
(以上重歸成都草堂及漂泊雲安時作)
白帝城最高樓(七律拗格)
八陣圖(五絕)
負薪行(七古)
最能行(七古)
夔州歌十絕句(錄三七絕)
古柏行(七古)
白帝(七律拗格)
存歿口號二首(錄一七絕)
諸將五首(七律)
鞦興八首(七律)
詠懷古跡五首(錄三七律)
壯遊(五古)
昔遊(五古)
遣懷(五古)
宿江邊閣(五律)
曆曆(五律)
解悶十二首(錄五七絕)
閣夜(七律)
縛雞行(七古)
愁(七律拗格)
麂(五律)
晝夢(七律拗格)
暮春題瀼西新賃草屋五首(錄一五律)
承聞河北諸道節度入朝歡喜口號絕句
十二首(錄三七絕)
驅竪子摘蒼耳(五古)
復愁十二首(錄五五絕)
同元使君舂陵行並序(五古附:元結詩)
又呈吳郎(七律)
暇日小園散病,將種鞦菜,督勤耕牛,
兼書觸目(五古)
登高(七律)
九日(七律)
虎牙行(七古)
寫懷二首(錄一五古)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並序(七古)
鼕至(七律)
歸雁(五絕)
(以上漂泊夔州時作)
短歌行贈王郎司直(七古)
江漢(五律)
公安送韋二少府匡贊(七律)
暮歸(七律拗格)
曉發公安(七律拗格)
蠶榖行(七古)
登嶽陽樓(五律)
歲晏行(七古)
南徵(五律)
遺遇(五古)
宿花石戍(五古)
客從(五古)
清明二首(錄一七排)
暮鞦枉裴道州手劄,率爾遣興,寄遞,呈蘇渙侍
禦(七古)
樓上(五律)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並序(七古附:高適詩)
小寒食舟中作(七律)
江南逢李龜年(七絕)
白馬(五古)
逃難(五古)
聶耒陽以僕阻水,書緻酒肉,療飢荒江,詩得代懷,興盡本韻。 至縣, 呈聶令。 陸路去方田驛四十裏,舟行一日,時屬江漲,泊於方田(五古)
暮鞦將歸秦,留彆湖南幕府親友(五律)
長沙送李十一銜(七律)
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
奉呈湖南親友(五排)
(以上漂泊湖北、湖南時作)

附錄:《杜甫詩選注》批注
批注輯錄說明
正文中批注
封頁等處補注
附記

精彩書摘

春日憶李白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1〕;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2〕。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3〕;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4〕?

這是天寶六載(七四七)春杜甫到長安不久後所作。這時生活還好,所以尚有“樽酒論文”的想法。從來文人相輕,而杜甫稱白詩無敵,可見他的謙遜態度。

〔1〕這句說明上句,思不群故詩無敵。

〔2〕二句又以二古人贊美白詩。庾開府,庾信。信在北周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是六朝末期一位大詩人。鮑參軍,鮑照,劉宋時曾為前軍參軍。他的七言詩《行路難》十八首最豪放。

〔3〕二句正寫憶。渭北,杜甫所在地。江東,李白所在地。“春樹暮雲”即景寓情,不明說懷念而懷念之深自見。黃生說:“五句寓言己憶彼,六句懸度彼憶己,七、八遂明言之。”

〔4〕論文,即論詩。六朝以來,通謂詩為文。杜甫最喜歡討論詩文,集中常常提到。可惜的是,這兩位大詩人竟沒有再見麵。韓愈《醉留東野》詩雲:“昔年因讀李白、杜甫詩,長恨二人不相從。”這確是一件憾事。

送孔巢父謝病歸遊江東,兼呈李白

巢父掉頭不肯住〔1〕,東將入海隨煙霧。詩捲長留天地間〔2〕,釣竿欲拂珊瑚樹〔3〕。深山大澤龍蛇遠,春寒野陰風景暮〔4〕。蓬萊織女迴雲車,指點虛無是歸路〔5〕。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6〕。惜君隻欲苦死留,富貴何如草頭露〔7〕?蔡侯靜者意有馀,清夜置酒臨前除〔8〕。罷琴惆悵月照席〔9〕:“幾歲寄我空中書〔10〕?南尋禹穴見李白,道甫問訊今何如〔11〕!”

這也是天寶六載春在長安所作,是杜甫集中最早的一首七言古詩。孔巢父,《舊唐書》有傳。他早年和李白等六人隱居山東徂徠山,號“竹溪六逸”。謝病,是托病棄官,不一定是真病。巢父此去,意在求仙訪道,故詩中多縹緲恍惚語,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但也可以看齣杜甫早期所受屈原的影響。李白這時正在浙東,詩中又懷念到他,故題用“兼呈”。

〔1〕這句寫巢父無心功名富貴。掉頭,猶搖頭。不肯住三字要和下文“苦死留”對看。朋友們要他呆在長安,他總是搖頭。

〔2〕這句有兩層意思:一方麵錶明巢父不僅不戀富貴,連自己的詩集也留在人間不要瞭;另一方麵也說明巢父的詩可以長留不朽。巢父詩今不傳,這句贈詩倒成瞭杜甫的自評。

〔3〕珊瑚樹生熱帶深海中,原由珊瑚蟲集結而成,前人不知,見其形如小樹,因誤以為植物。上言巢父入海,故這裏用珊瑚樹。

〔4〕二句寫東遊的境界。上句,字麵上用《左傳》“深山大澤,實生龍蛇”,但含有比意。巢父的遁世高蹈,有似於龍蛇的遠處深山大澤。下句兼點明送彆是在春天。

〔5〕二句寫東遊時的遭遇,是幻境。蓬萊,傳說中的三仙山之一,在東海中。織女,星名,神話中說是天帝的孫女。這裏泛指仙子。虛無,即《莊子》所謂“無何有之鄉”。歸路,猶歸宿。

〔6〕知其故,指棄官訪道之故。

〔7〕這是一個轉摺語。代巢父點醒世人,也可看作轉述巢父本人的話。草頭露,是說容易消滅。這句和李白詩“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同意。但世人不知,故苦苦相留。苦死留,唐時方言,猶今言拼命留。

〔8〕二句寫蔡侯餞行。侯,是尊稱,杜甫嘗稱李白為“李侯”。靜者,恬靜的人,謂不熱衷富貴。彆人要留,他卻歡送,其意更深,所以說“意有馀”。除,颱階。

〔9〕唐時宴會多用妓樂,送巢父卻不閤適,所以隻用琴。罷琴,彈完瞭琴。酒闌琴罷,就要分彆,故不免“惆悵”。下麵三句都是臨彆時的囑咐。

〔10〕空中書,泛指仙人寄來的信。把對方看作神仙,故稱為空中書。杜甫是不信神仙的。幾歲二字很幽默,意思是說不知你何歲何年纔成得個神仙。

〔11〕這兩句是要巢父見到李白時代為問好。“問訊”一詞,漢代已有,唐代詩文中尤多。如韋應物詩“釋子來問訊,詩人亦扣關”,杜詩如“問訊東橋竹,將軍有報書”,並含問好意。禹穴有二,這裏是指浙江紹興縣的(詳後《秦州雜詩》注)。


前言/序言

詩人杜甫——代前言

杜甫是我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同時也是我國曆史上最同情人民的詩人之一。他的詩,不僅具有極為豐富的社會內容、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強烈的政治傾嚮,而且充溢著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崇高精神。自唐以來,他的詩即被公認為“詩史”。

杜甫生於公元七一二年,死於公元七七○年,他所處的時代,是唐帝國由盛而衰的一個急劇轉變的時代。七五五年的安史之亂是這一轉變的關鍵。杜甫經曆瞭安史亂前的所謂開元盛世,也經曆瞭安史之亂的全部過程。杜甫的一生是和他的時代、特彆是安史之亂前後二十年間那“萬方多難”的時代息息相關的。他和人民共度亂離的生活,這就使他有可能深刻地描繪齣那個苦難時代的生活圖畫。而詩,便是他有力的武器。

杜甫不是貴族,但也並非勞動人民齣身。他齣生於一個“奉儒守官”的傢庭,享有不納租稅、不服兵役等特權。這一曆史條件,也就規定瞭杜甫要成為一個同情人民的詩人,不可能不是一個艱苦的過程。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創作道路正是這樣錶明著的。

杜甫的一生,約可分為四期。三十五歲以前,是他的讀書和遊曆時期。這時正當開元盛世,他的經濟狀況也較好。詩人從小就“好學”,七歲時已開始吟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由於刻苦學習,使他能夠從“讀書破萬捲”以至“群書萬捲常暗誦”,為他的創作打下瞭雄厚的知識基礎。從二十歲起,他開始瞭為時十年以上的漫遊。先南遊吳、越,後北遊齊、趙。在遊齊、趙期間,他結交瞭李白和高適,除打獵取樂外,他們也經常賦詩或論文。對這段遊曆,詩人晚年還很嚮往:“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快意八九年,西歸到鹹陽。”但由於這種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近人民,深入現實,因此快意誠然是快意,卻沒有給他的創作帶來光彩。在現存不到三十首的詩中,還沒有代錶性的佳作。這隻是他的創作的準備時期。

杜甫走嚮人民,是從第二期(三十五到四十四歲)十載長安的睏守開始的。這是安史大亂的醞釀時期,當權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楊國忠。杜甫不僅不能實現他的“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抱負,而且開始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的屈辱生活,以至經常挨餓受凍,“飢臥動即嚮一旬,敝衣何啻聯百結”。詩人已喪失瞭他的“裘馬”瞭。在飢寒的煎熬下,杜甫也曾想到退隱,作一個“瀟灑送日月”的巢父、許由,但他畢竟還是選擇瞭另一條艱苦的道路。這是一個重要的契機。生活摺磨瞭杜甫,也玉成瞭杜甫,使他逐漸走嚮人民,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統治階級的罪惡,從而寫齣瞭《兵車行》、《麗人行》、《赴奉先詠懷》等現實主義傑作。十年睏守的結果,使杜甫變成瞭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這纔確定瞭杜甫此後的生活道路和創作道路。

從四十五歲到四十八歲,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陷安史叛軍中與為官時期。這是安史大亂最劇烈的時期,國傢岌岌可危,人民災難慘重,詩人也曆盡艱險。在陝北,他曾經和人民一起逃難;在淪陷瞭的長安,他曾經親眼看到安史叛軍的屠殺焚掠,和人民一同感受國亡傢破的痛苦。詩人沒有喪失氣節,消極地等待長安的恢復,而是采取瞭積極的行動:隻身逃齣長安。在為官期間,由於和肅宗政見不閤,他仍多次獲得深入人民生活的機會。在迴州的途中,在羌村,在新安道上,他看到瞭各種慘象,他和父老們、和送行的母親們,哭在一起。安史之亂,原是由統治階級內部爆發的一次帶有民族矛盾性質的叛亂。由於大野心傢安祿山實行民族歧視,到處燒殺淫掠,這就使得唐王朝進行的平亂戰爭具有維護統一、製止分裂的正義性,得到廣大人民的支持。曆史錶明:當時不僅大河南北的人民紛起抗擊,白麵書生也拿起瞭武器:“赴敵甘負戈,論兵勇投筆。”(劉長卿《吳中聞潼關失守》)詩人暢當便是其中之一。甚至婦女也自動參軍,《舊唐書·肅宗紀》:“衛州婦人侯四娘、滑州婦人唐四娘、某州婦人王二娘,相與歃血,請赴行營討賊,皆補果毅。”迴紇等少數民族也齣兵“助順”。這說明平定安史叛亂是符閤人民願望的。杜甫對待這次戰爭的態度也是積極的。他哀悼那為國犧牲的“四萬義軍”,他告誡文武官吏要“戮力掃槍”,他一方麵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人民,一方麵還是勉勵人民參戰。由於深入人民生活,並投入實際鬥爭,這就使他寫齣瞭《悲陳陶》、《哀江頭》、《春望》、《羌村》、《北徵》、《洗兵馬》和“三吏”、“三彆”等一係列具有高度的愛國精神的詩篇,並達到瞭現實主義的高峰。

公元七五九年七月,杜甫棄官由華州經秦州、同榖,吃盡韆辛萬苦,於這年年底到達成都,開始他最後一期“漂泊西南”的生活。杜甫的棄官,並不是立意要走嚮人民,但實際上他從此卻真是走嚮人民瞭。在漂泊的十一年中,除瞭幾個月的幕府生活外,他基本上是生活在人民中間的,所以說“晚憩必村墟”、“田父實為鄰”。他愛和勞動人民往來,並有著深厚的友誼,這從“野老來看客,河魚不取錢”、“棗熟從人打”、“藥許鄰人”一類詩句也就可以看齣。愈愛人民也就愈憎厭官僚,所以他曾公開的說:“不愛入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歸茅宇,鄰捨未曾嗔。”在這漂泊的十一年中,杜甫生活仍然很苦,常常不免要逃難和挨餓受凍。前人說杜甫是個“菜肚老人”(宋劉剋莊《後村詩話新集》),實際上他往往是連菜也沒得吃,而且也並不始於老年。在他逝世不久以前,還因為逃難而挨瞭五天餓。可貴的是他在生活上總是嚮人民看齊,覺得自己比人民還是好得多。但是,不論怎樣苦,也不論漂泊到什麼地方,杜甫都是一刻也不曾忘記國傢、人民和政治的。比如漂泊夔州時,關於朝廷的消息,他就是問之於地方官的,所謂“朝廷問府主”;有時也問之於過往的使者,所謂“相看多使者,一一問函關”。同時,也從不曾忘記或放鬆他的創作,在漂泊的十一年間,他寫瞭一韆多首詩。他說:“他鄉閱遲暮,不敢廢詩篇!”又說:“留滯纔難盡,艱危氣益增!”正是詩人忠實的自白。《茅屋為鞦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遭田父泥飲》、《諸將》、《鞦興》、《歲晏行》等都是這期最優秀的作品。和前期不同的,是帶有更多的抒情性質,形式也更多樣化。

杜甫在四川漂泊瞭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瞭兩三年,七七○年鼕,死在由長沙到嶽陽途中的一條破船上。“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這是他對祖國和人民最後的哀念。在人民被奴役的時代,卻要作人民的代言人,詩人的身後蕭條,自不在話下。八一三年,僅由他的孫子杜嗣業“收拾乞丐”,纔把停在嶽陽的靈柩歸葬偃師。詩人的遺體還漂泊瞭四十三年。

從以上簡單的敘述,我們已可看齣杜甫和人民的關係和他如何接近人民的過程。前人說:學杜詩“須是範希文(範仲淹)專誌於詩,又是一生睏窮乃得”(清吳喬《圍爐詩話》捲四)。不是沒有道理的。

杜甫的思想,淵源於儒傢,但由於他的接近人民的生活實踐,對儒傢學說也有所突破。比如,儒傢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杜甫卻是不管窮達,都要兼善天下;儒傢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杜甫卻是不管在位不在位,都要謀其政。前人說杜甫的許多五言律詩都可作“奏疏”看,其實何止五律?儒傢也談“節用愛民”,“民為貴”,但一麵又輕視勞動、輕視勞動人民,杜甫與之相反,他熱愛勞動人民,也歡喜勞動,並甘心為廣大人民的幸福犧牲自己。儒傢嚴“華夷之辨”,杜甫卻在一定程度上擺脫瞭這種狹隘思想,他是反對和親的,但並非無條件的反對。他說:“似聞贊普更求親,舅甥和好應難棄。”並責備唐王朝:“朝廷忽用哥舒將,殺伐虛悲公主親。”由於時代、階級的限製,他接受瞭儒傢的忠君思想。但是杜甫的忠君是和愛國愛民密切結閤的,所以蘇軾可以說杜甫“一飯未嘗忘君”,而周紫芝也可以說“少陵有句皆憂國”。對此,我們必須作具體分析,把精華與糟粕區彆開來。

毛主席說:“無産階級對於過去時代的文學藝術作品,也必須首先檢查它們對待人民的態度如何,在曆史上有無進步意義,而分彆采取不同態度。”(《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杜甫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這從以下幾方麵都可看齣來。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對人民的無限同情,是杜甫詩歌深刻的思想性的第一個特徵。他不僅廣泛地反映瞭人民的痛苦生活,而且大膽地深刻地錶達瞭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在“三吏”、“三彆”中,反映齣各種類型的人民在殘酷的兵役下所遭受的痛楚;在《赴奉先詠懷》中,他正確地指齣瞭勞動人民創造物質財富養活瞭剝削階級:“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齣。鞭撻其夫傢,聚斂貢城闕。”並一針見血地揭穿瞭封建社會中的黑暗:“硃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在《又呈吳郎》中,他通過寡婦撲棗的描寫,說齣瞭窮人心坎裏的話:“不為睏窮寜有此?”並進一步把“盜賊”的根源,歸咎於封建統治者本身的驕奢荒淫:“不過行儉德,盜賊本王臣!”(《有感》)在《遭田父泥飲》中,他還熱情地歌頌瞭勞動人民那種天真淳樸的優良品質。“指揮過無禮,未覺村野醜”,在一韆二百多年前,作為一個曾經侍候過皇帝的人,對待勞動人民竟能持此種態度,是極為可貴,富有進步意義的。也正因為詩人是這樣一副熱心腸,在杜甫筆下,我們纔能看到如此眾多的人民形象。他對人民的同情竟達到如此高度:隻要一想到人民的痛苦,他便忘懷瞭自身的痛苦,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在“幼子餓已卒”的情況下,他還是“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當茅屋為鞦風所破時,他卻發齣瞭“安得廣廈韆萬間”的宏願,並寜願以“凍死”來換取廣大飢寒無告者的溫暖。

“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對祖國的無比熱愛,是杜甫詩歌深刻的思想性的第二個特徵。正如上引詩句所錶明的那樣,杜甫是一個不惜自我犧牲的愛國主義者。同時他也要求他的朋友們能夠“濟時肯殺身”、“臨危莫愛身”。因此他的詩歌滲透著愛國的熱忱。可以這樣說,他的喜怒哀樂是和祖國命運的盛衰起伏相呼應的。當國傢危難的時候,他對著三春的花鳥會心痛得流淚,如《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彆鳥驚心。”一旦大亂初定,他又興奮得流淚,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也可以這樣說,凡是有關國傢命運的政治、軍事各方麵的重大事件,我們幾乎都可以在杜甫的詩中找到反映。杜甫從切身體會中感到,要抵抗敵人,就必須拿起武器,進行戰鬥。因此,他大聲疾呼:“猛將宜嘗膽,龍泉必在腰!”(《寄董卿嘉榮》)而“哀鳴思戰鬥,迥立嚮蒼蒼”(《秦州雜詩》),也決不隻是寫的一匹“老驌驦”,而是蘊含著一種急欲殺敵緻果的報國心情在內的詩人自己的形象。因此,“三吏”、“三彆”,從最深刻的意義上來說,並非隻是揭露兵役黑暗、同情人民痛苦的詩,同時也是愛國詩篇。因為在這些詩中也反映齣並歌頌瞭廣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高度的愛國精神。“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這是人民的呼聲、時代的呼聲,也是詩人通過新娘子的口發齣的愛國號召。黃傢舒說:“均一兵車行役之淚,而太平黷武,則誌在安邊;神京陸沉,則義嚴討賊。”(《杜詩注解》序)是頗得要領的。

“必若救瘡痍,先應去蝥賊!”——一個愛國愛民的詩人,對統治階級的各種禍國殃民的罪行必然會懷著強烈的憎恨,而這也就是杜詩深刻的思想性的第三個特徵。他的諷刺麵非常廣,也不論對象是誰。在《兵車行》中,他諷刺的矛頭直指封建最高統治者唐玄宗,揭露他的窮兵黷武給國傢和人民造成的嚴重災難:“君不聞漢傢山東二百州,韆村萬落生荊杞。”宰相楊國忠兄妹,當時炙手可熱,勢傾天下,但杜甫在《麗人行》中卻譏諷他們的奢侈荒淫,在《赴奉先詠懷》中並把他們這種生活和人民的苦難聯係起來,和國傢命運聯係起來。他一方麵唱齣“朝野歡娛後,乾坤震蕩中”;另一麵他又一再警告統治者要節儉,認為:“君臣節儉足,朝野歡呼同。”唐肅宗、代宗父子信用魚朝恩、李輔國和程元振一班宦官,使掌兵權,杜甫卻大罵“關中小兒壞紀綱”,認為隻有把他們殺掉,國傢纔會有轉機:“不成誅執法,焉得變危機?”在《鼕狩行》中,他諷刺地方軍閥隻知打獵取樂:“草中狐兔盡何益?天子不在鹹陽宮!”伴隨著叛亂而來的,是官軍的屠殺奸淫,《三絕句》之一作瞭如下的暴露:“殿前兵馬雖驍雄,縱暴略與羌渾同。聞道殺人漢水上,婦女多在官軍中!”當官吏的貪汙剝削有加無已,《歲晏行》就揭露:“況聞處處鬻男女,割慈忍愛還租庸。”針對這些現象,作為一個同情人民疾苦的詩人,就難怪杜甫有時竟是破口大罵,把他們比作虎狼和凶手:“群盜相隨劇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萬姓瘡痍閤,群凶嗜欲肥。”但階級的局限,使杜甫隻能把希望寄托在統治者身上:“誰能叩君門,下令減徵賦。”並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忠告他的朋友們要做清官:“眾僚宜潔白,萬役但平均。”真是“告誡友朋,若訓子弟”(《杜詩胥鈔》)。

除上述三方麵這些和當時政治、社會直接有關的作品外,在一些詠物寫景的詩中,也都滲透著人民的思想感情。比如說,同是一個雨,杜甫有時則錶示喜悅,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即使是大雨,哪怕茅屋漏瞭,隻要對人民有利,他照樣是喜悅:“敢辭茅葦漏,已喜禾黍高。”(《大雨》)但當久雨成災時,他卻遏不住他的惱怒:“籲嗟乎蒼生,稼穡不可救。安得誅雲師,疇能補天漏。”(《九日寄岑參》)可見他的喜怒是從人民的利益齣發,以人民的利益為轉移的。詠物詩中,如《螢火》、《麂》等,也都可以看作政治諷刺詩。吳喬說“詩齣於人,有子美之人,而後有子美之詩”,並指齣杜甫的為人,是“於黎民,無刻不關其念”(《圍爐詩話》捲四),這話很有見地,也是確實的。

杜甫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河山,他那些抒情詩和描寫山川風物的紀行詩,也同樣可以看到他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鳥山花吾友於”,祖國的江山竟成瞭詩人的肺腑。





《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典藏:杜甫詩選注(增補本)》內容簡介 韆古詩聖,巍然屹立 杜甫,字子美,號少陵野老,是中國文學史上無可爭議的“詩聖”。他的一生,跌宕起伏,與盛唐由盛轉衰的曆史進程緊密相連。他的詩歌,以其深刻的現實主義精神、精湛的藝術技巧、博大的人道情懷,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産。 《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典藏:杜甫詩選注(增補本)》正是為瞭讓廣大讀者能夠更深入、更全麵地理解這位偉大詩人的思想情感與藝術成就,而精心編選的一部權威讀本。 本書精選瞭杜甫一生中最具代錶性、最能反映其創作高峰和心路曆程的詩歌作品。從早期的《望嶽》,展現瞭少年壯誌與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到安史之亂中的《春望》、《石壕吏》,將戰亂的殘酷、人民的疾苦描繪得淋灕盡緻;再到晚年漂泊的《登高》、《宿府》,流露齣飽經滄桑的悲涼與不屈的意誌。每一首詩,都仿佛是杜甫生命曆程的真實寫照,是他對時代、對社會、對人民的深情呼喚。 精雕細琢,注解傳神 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其嚴謹而富於洞察力的注釋。編者們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每一首詩都進行瞭詳盡的解讀。注釋力求做到: 字詞疏通,義理明晰: 針對杜甫詩歌中常齣現的古語、典故、生僻字詞,進行準確的考證和解釋,幫助讀者掃除閱讀障礙。例如,對“硃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中的“硃門”含義,對“白帝城中雲齣岫”的地理背景,都做瞭細緻的說明。 背景考據,情境再現: 詳細介紹詩歌創作的曆史背景、社會環境以及杜甫當時的生活境遇。這有助於讀者理解詩歌的思想內涵,體會詩人創作的時代動因和個人情感。例如,在解讀“三吏”“三彆”時,會詳細闡述安史之亂給社會帶來的巨大動蕩,以及普通百姓在戰亂中的艱難處境,從而深化讀者對詩歌反映現實的認識。 藝術分析,技法闡微: 深入剖析詩歌的藝術特色,如意象的運用、情感的抒發、結構的安排、語言的錘煉等。通過對煉字、對仗、用典、比興等手法的分析,揭示杜甫詩歌的高超藝術成就,讓讀者領略其“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嚴謹創作態度。例如,對《登高》的頷聯“萬裏悲鞦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颱”的對仗工整、意境宏大,會進行深入的講解。 思想解讀,精神挖掘: 引導讀者理解杜甫詩歌中所蘊含的深刻思想,如憂國憂民的情懷、對人生價值的思考、對社會不公的批判,以及在苦難中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這部分內容旨在提升讀者的思想境界,使其與偉大詩人的精神世界産生共鳴。 “增補本”的價值所在 本次“增補本”的推齣,更是彌補瞭以往版本的不足,具有重要的學術和閱讀價值。增補的內容主要體現在: 更全麵的詩歌選錄: 在原有的經典詩篇基礎上,新增瞭部分杜甫重要但可能未曾廣為人知的作品。這些作品同樣承載著杜甫的時代印記和藝術光輝,有助於讀者構建更完整的杜甫詩歌圖譜。例如,可能增補一些早期未竟之作,或是晚期反映其生活細節的作品。 更深入的學術研究成果: 編者們吸納瞭近年來杜甫研究領域的最新學術動態和研究成果,對部分詩歌的注釋和賞析進行瞭更新和深化。這使得本書在學術前沿性上更具競爭力。 更詳盡的版本考證: 針對詩歌的不同傳世版本,增補本進行瞭更細緻的版本考證,力求呈現最接近原貌的文本,同時解釋版本差異的緣由,為研究者提供更可靠的依據。 更豐富的相關資料: 可能增補杜甫生平年譜、與同時代文人的交往、後世對杜甫詩歌的評價等輔助材料,為讀者提供更廣闊的閱讀視野,幫助讀者全方位地理解杜甫及其詩歌。 為何選擇杜甫,為何閱讀此書 杜甫的詩歌,被譽為“詩史”,它以其無與倫比的真實性和深刻性,記錄瞭唐朝由盛轉衰的曆史巨變,也反映瞭韆百年來中華民族共同的情感體驗。閱讀杜甫,不僅僅是欣賞優美的文字,更是與一位偉大的靈魂對話,感受那個時代的脈搏,體味人生的悲歡離閤。 《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典藏:杜甫詩選注(增補本)》的價值在於,它以一種高度負責任的態度,為讀者搭建瞭一座通往杜甫詩歌世界的橋梁。它不僅是學生學習杜甫詩歌的理想教材,也是文學愛好者、研究者深入瞭解杜甫的權威參考。通過本書,您可以: 走近曆史的深處: 感受盛唐由盛轉衰的時代洪流,體會戰亂對民生的摧殘,洞察社會結構的變遷。 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 感受詩人喜怒哀樂,體會其報國無門、顛沛流離的憂愁,也感受其樂觀堅韌、愛國主義的精神。 領略中國古典詩歌的巔峰: 學習杜甫爐火純青的語言藝術,感悟其精妙的比喻、深刻的諷刺、雄渾的意境。 提升人文素養: 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深化對社會、對人生、對民族命運的理解。 本書的編撰,秉承瞭“典藏”之名,旨在成為一部流傳久遠的經典讀本。我們希望通過這份精心呈現的杜甫詩歌選注,能夠讓更多讀者跨越時空的阻隔,真正走進杜甫的內心世界,感受這位韆古詩聖的偉大力量,讓他的詩歌精神在新時代繼續閃耀。 這是一次與偉大靈魂的深度對話,這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學之旅。讓我們一同翻開《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典藏:杜甫詩選注(增補本)》,在詩歌的海洋中,感受杜甫不朽的藝術魅力與人文精神。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剛開始拿到這本《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典藏:杜甫詩選注(增補本)》,我還有些猶豫,畢竟杜甫的詩名頭太響,總覺得會有些門檻。但真正翻開,我的感覺完全不一樣瞭。這本書的編排非常有心,選詩的範圍很廣,從他早期的意氣風發,到中年的沉鬱頓挫,再到晚年的曠達與悲涼,幾乎涵蓋瞭他一生創作的各個階段。而且,它的注釋做得非常到位,既不遺漏關鍵信息,又不過於繁瑣,解釋得清晰易懂,對於我這種非專業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常常一邊讀詩,一邊對照注釋,那種感覺就像是在跟著杜甫本人一同經曆他的人生,感受他內心的起伏。有時候,一句簡單的注釋,就能讓我茅塞頓開,理解那首詩為何如此動人,為何能流傳韆古。書中的插圖和版式設計也非常雅緻,讀起來賞心悅目,更增添瞭幾分古樸的韻味。我尤其欣賞的是,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對詩歌的字麵解讀,而是會引導讀者去思考詩歌所反映的社會現實、曆史背景,以及詩人自身的情感世界。這種全方位的解讀,讓我覺得我不是在讀一本詩集,而是在與一位偉大的靈魂進行深度交流。

評分

能讀到《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典藏:杜甫詩選注(增補本)》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非常寶貴的精神饋贈。我一直對中國古典詩詞情有獨鍾,但實話講,杜甫的詩歌,在我心中的地位總是有些特彆。他的詩,承載著太多沉甸甸的曆史信息,也傾注瞭他過於豐富的情感。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做到瞭“雅俗共賞”。選取的詩歌既有代錶性,又兼顧瞭不同讀者的接受程度。而最讓我驚喜的,是它的注釋。這套注釋,用一種非常平和且富有啓發性的方式,為我打開瞭理解杜甫詩歌的大門。它不會生硬地灌輸知識,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引導我去發現詩歌的美,去體會詩歌的意境。書中對一些詩歌的背景介紹,也讓我對那個動蕩的時代有瞭更直觀的認識,從而更好地理解杜甫詩歌中所蘊含的傢國情懷和人文關懷。讀這本書,我不僅是在欣賞詩歌,更是在品味曆史,體悟人生,感受那位偉大詩人的偉大靈魂。

評分

我一直認為,真正的經典,是可以跨越時空的,而杜甫的詩,無疑就是這樣的經典。《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典藏:杜甫詩選注(增補本)》這本書,恰恰給瞭我一個絕佳的機會,讓我能夠如此近距離地觸摸這位詩聖的心靈。我最欣賞的地方在於,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著作,而是以一種非常親切和易於接受的方式,將杜甫的詩呈現給讀者。選詩的角度很巧妙,既有傢喻戶曉的名篇,也有一些相對冷門但同樣精彩的作品,讓我對杜甫的認識更加全麵。更重要的是,它的注釋,簡直是神來之筆。很多時候,讀到一首詩,我會覺得似懂非懂,但隻要一翻到注釋,一切豁然開朗。那些對於曆史事件、人物關係、以及詩句背後隱藏的深層含義的解釋,都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讓我明白,杜甫的詩,不僅僅是文字的排列組閤,更是他那個時代最真實的寫照,是他內心最深切的呐喊。每次讀完,我都會有一種強烈的共鳴感,仿佛我也可以體會到他經曆的憂愁與喜悅。

評分

拿到《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典藏:杜甫詩選注(增補本)》,我首先就被它的厚重感和精美的裝幀所吸引。然而,真正讓我愛不釋手的,是書中所呈現的內容。杜甫的詩,總是帶著一種沉鬱頓挫的力量,但也充滿瞭溫暖與希望。這本書的選詩非常精到,從各種角度展現瞭杜甫詩歌的魅力。我特彆喜歡書中注釋的風格,它既保留瞭學術的嚴謹性,又寫得通俗易懂,讓我這個業餘愛好者也能輕鬆領會詩歌的精髓。許多我曾經覺得晦澀難懂的詩句,在注釋的幫助下,變得栩栩如生。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詩選,更像是一本關於杜甫的“傳記”,通過他的詩歌,我仿佛看到瞭他的人生軌跡,感受到瞭他內心的掙紮與豁達。書中的一些解讀,還讓我對當時的社會狀況有瞭更深的瞭解,這讓我在閱讀詩歌的同時,也上瞭一堂生動的曆史課。我常常會反復閱讀一些我特彆喜歡的篇章,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

評分

讀《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典藏:杜甫詩選注(增補本)》這部書,真像是與一位跨越韆年的摯友對話。翻開書頁,撲麵而來的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飽含深情的筆觸,勾勒齣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也訴說著一個個鮮活的人生故事。杜甫,這位“詩聖”的稱號絕非浪得虛名,他的詩句,無論是描繪山河壯麗,還是抒發傢國情懷,抑或是記錄民間疾苦,都充滿瞭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力。我常常沉浸在他的詩中,時而為“安得廣廈韆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的宏大抱負而感動,時而為“硃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尖銳批判而扼腕,更會被“細雨魚兒齣,微風燕子斜”的恬靜畫麵所治愈。書中精美的注釋,如同一盞盞明燈,照亮瞭我理解詩歌深層含義的道路。許多晦澀的典故、復雜的意象,在注釋的引導下,變得生動鮮活,仿佛一位博學多纔的老師,耐心細緻地為我講解。我尤其喜歡那些對詩人創作背景、思想情感的深入剖析,這讓我不再僅僅是欣賞優美的文字,更能體會到文字背後那顆敏感而悲憫的心靈。每一次閱讀,都仿佛一次精神的洗禮,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

評分

蘇軾學博纔高,極具靈心慧眼,對人生持超曠的態度,其詩縱意所如,觸處生春,多發妙理新意,是古今中外*喜愛的宋代詩人。《蘇軾詩詞選/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典藏》精選蘇詩詞,加以精煉注釋,參酌采用舊注的成果,擇善而從,對舊注的錯誤也有所駁正。注釋文字活潑,並常結閤“談藝”,言簡意賅,時有新見,對讀者很有啓發。

評分

樂府詩風格質樸,剛健清新,音韻悠揚,手法多變,曆來被視為中國古典詩歌的源頭之一、、、、、、

評分

簡體橫排平裝本。

評分

此書旨在引起閱讀興趣、激發研究熱情,既是大學生、研究生、戲麯研究者接觸原典之前的入門書籍,也可視為研究原典之時的參考書、、、、、、

評分

真心不錯,質量好,內容豐富,按生平編排,有寫作背景和詳盡的注解。

評分

李白最擅長的體裁是七言歌行和絕句。李白的七言歌行又采用瞭大開大閤、跳躍宕蕩的結構。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瞭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評分

書很好,裝訂就一般。看圖吧

評分

樂府詩集》是一部上古至唐五代的樂章和歌謠總集,也是現存成書最早、滸最廣而搜羅最為完備的樂府詩總籍。內容包括貴族樂歌、文人歌詩,並廣泛收錄民間歌謠,南北朝樂府民歌藉此得以保存和流傳。全書一百捲,以音樂麯調分為十二大類,每類有總序,每麯有解題,對各類歌辭、各種麯調的源流內容,都有詳備的考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徵引浩博,援據精神”,對於研究和瞭解中國古代詩歌、音樂及文學藝術曆史有著不可取代的重要

評分

人民文學新版新版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典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