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杜甫诗选注(增补本)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杜甫诗选注(增补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萧涤非 著
图书标签:
  • 杜甫
  • 诗歌
  • 唐诗
  • 古典文学
  • 选注
  • 中华文化
  • 诗选
  • 文学经典
  • 增补本
  • 中国古典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1922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0325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5
字数:397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世也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等。出生于河南巩县。杜甫是中国古代*有名的诗人之一,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也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流传至今有一千四百余篇,他的诗歌集中反映安史之乱及其以后的社会历史,被后世誉为“诗史”,代表性的作品有“三吏”、“三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秋兴八首》等。《杜甫诗选注》是著名研究杜诗学者萧涤非先生的代表作,该书以编年体方式将杜诗按杜甫生平分为四个时期,选取281首作品,注解时除了“以杜解杜”、“以史证杜”、征引古人注杜成果,还包涵了作者自己的考订和议论,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和很好的可读性。该书是当代杜诗选本的代表性著作。


目录

诗人杜甫(代前言)
例言

第一期读书游历时期
(公元七一二——七四五)
望岳(五古)
登兖州城楼(五律)
房兵曹胡马(五律)
画鹰(五律)
夜宴左氏庄(五律)
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所
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五排)
赠李白(五古)
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五古)
赠李白(七绝)
第二期困守长安时期
(公元七四六——七五五)
八仙歌(七古)
春日忆李白(五律)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七古)
高都护骢马行(七古)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五古)
乐游园歌(七古)
投简咸华两县诸子(七古)
兵车行(七古)
丽人行(七古)
前出塞九首(五古)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五古)
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五古)
曲江三章章五句(七古)
夏日李公见访(五古)
秋雨叹三首(七古)
九日寄岑参(五古)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七古)
醉时歌(七古)
天育骠骑图歌(七古)
官定后戏赠(五律)
去矣行(七古)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五古)
后出塞五首(五古)
第三期陷安史叛军中、为官时期
(公元七五六——七五九)
月夜(五律)
悲陈陶(七古)
悲青坂(七古)
对雪(五律)
春望(五律)
哀江头(七古)
塞芦子(五古)
(以上陷安史叛军中作)
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三首(五律)
述怀(五古)
羌村三首(五古)
北征(五古)
彭衙行(五古)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
面别,情见于诗(七律)
春宿左省(五律)
曲江二首(七律)
(以上为左拾遗时作)
至德二载,甫自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
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
悲往事(五律)
望岳(七律拗格)
瘦马行(七古)
赠卫八处士(五古)
洗兵马(七古)
新安吏(五古)
潼关吏(五古)
石壕吏(五古)
新婚别(五古)
垂老别(五古)
无家别(五古)
(以上为华州掾时作)
秦州杂诗二十首(录四五律)
留花门(五古)
月夜忆舍弟(五律)
梦李白二首(五古)
天末怀李白(五律)
捣衣(五律)
空囊(五律)
病马(五律)
送远(五律)
佳人(五古)
发秦州(五古)
寒峡(五古)
龙门镇(五古)
石龛(五古)
凤凰台(五古)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七古)
发同谷县(五古)
剑门(五古)
成都府(五古)
(以上弃官客秦州同谷时作)
第四期漂泊西南时期
(公元七六〇——七七〇)
卜居(七律)
为农(五律)
蜀相(七律)
堂成(七律)
江村(七律)
宾至(七律)
狂夫(七律)
野老(七律)
客至(七律)
遣兴(五律)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七古)
恨别(七律)
后游(五律)
春夜喜雨(五律)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七律)
春水生二绝(录一七绝)
所思(七律)
绝句漫兴九首(录六七绝)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录四七绝)
进艇(七律)
赠花卿(七绝)
三绝句(录二七绝)
送韩十四江东省觐(七律)
戏为六绝句(七绝)
楠树为风雨所拔叹(七古)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七古)
百忧集行(七古)
病橘(五古)
枯椶(五古)
野望(七律)
不见(五律)
花鸭(五律)
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五古)
大麦行(七古)
奉送严公入朝十韵(五排)
(以上漂泊成都时作)
客夜(五律)
客亭(五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七律)
九日(七律)
有感五首(录一五律)
送陵州路使君赴任(五排)
王命(五律)
征夫(五律)
早花(五律)
发阆中(七古)
桃竹杖引赠章留后(七古)
岁暮(五律)
释闷(七排)
天边行(七古)
阆山歌(七古)
阆水歌(七古)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
严郑公五首(录一七律)
(以上漂泊梓州、阆州时作)
草堂(五古)
四松(五古)
题桃树(七律)
绝句四首(录一七绝)
绝句六首(录三五绝)
绝句二首(五绝)
登楼(七律)
宿府(七律)
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五古)
丹青引(七古)
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五古)
忆昔二首(七古)
除草(五古)
去蜀(五律)
旅夜书怀(五律)
三绝句(七绝)
(以上重归成都草堂及漂泊云安时作)
白帝城最高楼(七律拗格)
八阵图(五绝)
负薪行(七古)
最能行(七古)
夔州歌十绝句(录三七绝)
古柏行(七古)
白帝(七律拗格)
存殁口号二首(录一七绝)
诸将五首(七律)
秋兴八首(七律)
咏怀古迹五首(录三七律)
壮游(五古)
昔游(五古)
遣怀(五古)
宿江边阁(五律)
历历(五律)
解闷十二首(录五七绝)
阁夜(七律)
缚鸡行(七古)
愁(七律拗格)
麂(五律)
昼梦(七律拗格)
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录一五律)
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
十二首(录三七绝)
驱竖子摘苍耳(五古)
复愁十二首(录五五绝)
同元使君舂陵行并序(五古附:元结诗)
又呈吴郎(七律)
暇日小园散病,将种秋菜,督勤耕牛,
兼书触目(五古)
登高(七律)
九日(七律)
虎牙行(七古)
写怀二首(录一五古)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七古)
冬至(七律)
归雁(五绝)
(以上漂泊夔州时作)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七古)
江汉(五律)
公安送韦二少府匡赞(七律)
暮归(七律拗格)
晓发公安(七律拗格)
蚕谷行(七古)
登岳阳楼(五律)
岁晏行(七古)
南征(五律)
遗遇(五古)
宿花石戍(五古)
客从(五古)
清明二首(录一七排)
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递,呈苏涣侍
御(七古)
楼上(五律)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七古附:高适诗)
小寒食舟中作(七律)
江南逢李龟年(七绝)
白马(五古)
逃难(五古)
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疗饥荒江,诗得代怀,兴尽本韵。 至县, 呈聂令。 陆路去方田驿四十里,舟行一日,时属江涨,泊于方田(五古)
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五律)
长沙送李十一衔(七律)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
奉呈湖南亲友(五排)
(以上漂泊湖北、湖南时作)

附录:《杜甫诗选注》批注
批注辑录说明
正文中批注
封页等处补注
附记

精彩书摘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1〕;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3〕;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4〕?

这是天宝六载(七四七)春杜甫到长安不久后所作。这时生活还好,所以尚有“樽酒论文”的想法。从来文人相轻,而杜甫称白诗无敌,可见他的谦逊态度。

〔1〕这句说明上句,思不群故诗无敌。

〔2〕二句又以二古人赞美白诗。庾开府,庾信。信在北周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是六朝末期一位大诗人。鲍参军,鲍照,刘宋时曾为前军参军。他的七言诗《行路难》十八首最豪放。

〔3〕二句正写忆。渭北,杜甫所在地。江东,李白所在地。“春树暮云”即景寓情,不明说怀念而怀念之深自见。黄生说:“五句寓言己忆彼,六句悬度彼忆己,七、八遂明言之。”

〔4〕论文,即论诗。六朝以来,通谓诗为文。杜甫最喜欢讨论诗文,集中常常提到。可惜的是,这两位大诗人竟没有再见面。韩愈《醉留东野》诗云:“昔年因读李白、杜甫诗,长恨二人不相从。”这确是一件憾事。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巢父掉头不肯住〔1〕,东将入海随烟雾。诗卷长留天地间〔2〕,钓竿欲拂珊瑚树〔3〕。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4〕。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归路〔5〕。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6〕。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7〕?蔡侯静者意有馀,清夜置酒临前除〔8〕。罢琴惆怅月照席〔9〕:“几岁寄我空中书〔10〕?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11〕!”

这也是天宝六载春在长安所作,是杜甫集中最早的一首七言古诗。孔巢父,《旧唐书》有传。他早年和李白等六人隐居山东徂徕山,号“竹溪六逸”。谢病,是托病弃官,不一定是真病。巢父此去,意在求仙访道,故诗中多缥缈恍惚语,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但也可以看出杜甫早期所受屈原的影响。李白这时正在浙东,诗中又怀念到他,故题用“兼呈”。

〔1〕这句写巢父无心功名富贵。掉头,犹摇头。不肯住三字要和下文“苦死留”对看。朋友们要他呆在长安,他总是摇头。

〔2〕这句有两层意思:一方面表明巢父不仅不恋富贵,连自己的诗集也留在人间不要了;另一方面也说明巢父的诗可以长留不朽。巢父诗今不传,这句赠诗倒成了杜甫的自评。

〔3〕珊瑚树生热带深海中,原由珊瑚虫集结而成,前人不知,见其形如小树,因误以为植物。上言巢父入海,故这里用珊瑚树。

〔4〕二句写东游的境界。上句,字面上用《左传》“深山大泽,实生龙蛇”,但含有比意。巢父的遁世高蹈,有似于龙蛇的远处深山大泽。下句兼点明送别是在春天。

〔5〕二句写东游时的遭遇,是幻境。蓬莱,传说中的三仙山之一,在东海中。织女,星名,神话中说是天帝的孙女。这里泛指仙子。虚无,即《庄子》所谓“无何有之乡”。归路,犹归宿。

〔6〕知其故,指弃官访道之故。

〔7〕这是一个转折语。代巢父点醒世人,也可看作转述巢父本人的话。草头露,是说容易消灭。这句和李白诗“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同意。但世人不知,故苦苦相留。苦死留,唐时方言,犹今言拼命留。

〔8〕二句写蔡侯饯行。侯,是尊称,杜甫尝称李白为“李侯”。静者,恬静的人,谓不热衷富贵。别人要留,他却欢送,其意更深,所以说“意有馀”。除,台阶。

〔9〕唐时宴会多用妓乐,送巢父却不合适,所以只用琴。罢琴,弹完了琴。酒阑琴罢,就要分别,故不免“惆怅”。下面三句都是临别时的嘱咐。

〔10〕空中书,泛指仙人寄来的信。把对方看作神仙,故称为空中书。杜甫是不信神仙的。几岁二字很幽默,意思是说不知你何岁何年才成得个神仙。

〔11〕这两句是要巢父见到李白时代为问好。“问讯”一词,汉代已有,唐代诗文中尤多。如韦应物诗“释子来问讯,诗人亦扣关”,杜诗如“问讯东桥竹,将军有报书”,并含问好意。禹穴有二,这里是指浙江绍兴县的(详后《秦州杂诗》注)。


前言/序言

诗人杜甫——代前言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同情人民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不仅具有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自唐以来,他的诗即被公认为“诗史”。

杜甫生于公元七一二年,死于公元七七○年,他所处的时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七五五年的安史之乱是这一转变的关键。杜甫经历了安史乱前的所谓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部过程。杜甫的一生是和他的时代、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年间那“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的。他和人民共度乱离的生活,这就使他有可能深刻地描绘出那个苦难时代的生活图画。而诗,便是他有力的武器。

杜甫不是贵族,但也并非劳动人民出身。他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这一历史条件,也就规定了杜甫要成为一个同情人民的诗人,不可能不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正是这样表明着的。

杜甫的一生,约可分为四期。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游历时期。这时正当开元盛世,他的经济状况也较好。诗人从小就“好学”,七岁时已开始吟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由于刻苦学习,使他能够从“读书破万卷”以至“群书万卷常暗诵”,为他的创作打下了雄厚的知识基础。从二十岁起,他开始了为时十年以上的漫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在游齐、赵期间,他结交了李白和高适,除打猎取乐外,他们也经常赋诗或论文。对这段游历,诗人晚年还很向往:“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但由于这种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近人民,深入现实,因此快意诚然是快意,却没有给他的创作带来光彩。在现存不到三十首的诗中,还没有代表性的佳作。这只是他的创作的准备时期。

杜甫走向人民,是从第二期(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开始的。这是安史大乱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饿受冻,“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诗人已丧失了他的“裘马”了。在饥寒的煎熬下,杜甫也曾想到退隐,作一个“潇洒送日月”的巢父、许由,但他毕竟还是选择了另一条艰苦的道路。这是一个重要的契机。生活折磨了杜甫,也玉成了杜甫,使他逐渐走向人民,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这才确定了杜甫此后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

从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陷安史叛军中与为官时期。这是安史大乱最剧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诗人也历尽艰险。在陕北,他曾经和人民一起逃难;在沦陷了的长安,他曾经亲眼看到安史叛军的屠杀焚掠,和人民一同感受国亡家破的痛苦。诗人没有丧失气节,消极地等待长安的恢复,而是采取了积极的行动:只身逃出长安。在为官期间,由于和肃宗政见不合,他仍多次获得深入人民生活的机会。在回州的途中,在羌村,在新安道上,他看到了各种惨象,他和父老们、和送行的母亲们,哭在一起。安史之乱,原是由统治阶级内部爆发的一次带有民族矛盾性质的叛乱。由于大野心家安禄山实行民族歧视,到处烧杀淫掠,这就使得唐王朝进行的平乱战争具有维护统一、制止分裂的正义性,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历史表明:当时不仅大河南北的人民纷起抗击,白面书生也拿起了武器:“赴敌甘负戈,论兵勇投笔。”(刘长卿《吴中闻潼关失守》)诗人畅当便是其中之一。甚至妇女也自动参军,《旧唐书·肃宗纪》:“卫州妇人侯四娘、滑州妇人唐四娘、某州妇人王二娘,相与歃血,请赴行营讨贼,皆补果毅。”回纥等少数民族也出兵“助顺”。这说明平定安史叛乱是符合人民愿望的。杜甫对待这次战争的态度也是积极的。他哀悼那为国牺牲的“四万义军”,他告诫文武官吏要“戮力扫枪”,他一方面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人民,一方面还是勉励人民参战。由于深入人民生活,并投入实际斗争,这就使他写出了《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马》和“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的爱国精神的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公元七五九年七月,杜甫弃官由华州经秦州、同谷,吃尽千辛万苦,于这年年底到达成都,开始他最后一期“漂泊西南”的生活。杜甫的弃官,并不是立意要走向人民,但实际上他从此却真是走向人民了。在漂泊的十一年中,除了几个月的幕府生活外,他基本上是生活在人民中间的,所以说“晚憩必村墟”、“田父实为邻”。他爱和劳动人民往来,并有着深厚的友谊,这从“野老来看客,河鱼不取钱”、“枣熟从人打”、“药许邻人”一类诗句也就可以看出。愈爱人民也就愈憎厌官僚,所以他曾公开的说:“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归茅宇,邻舍未曾嗔。”在这漂泊的十一年中,杜甫生活仍然很苦,常常不免要逃难和挨饿受冻。前人说杜甫是个“菜肚老人”(宋刘克庄《后村诗话新集》),实际上他往往是连菜也没得吃,而且也并不始于老年。在他逝世不久以前,还因为逃难而挨了五天饿。可贵的是他在生活上总是向人民看齐,觉得自己比人民还是好得多。但是,不论怎样苦,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杜甫都是一刻也不曾忘记国家、人民和政治的。比如漂泊夔州时,关于朝廷的消息,他就是问之于地方官的,所谓“朝廷问府主”;有时也问之于过往的使者,所谓“相看多使者,一一问函关”。同时,也从不曾忘记或放松他的创作,在漂泊的十一年间,他写了一千多首诗。他说:“他乡阅迟暮,不敢废诗篇!”又说:“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正是诗人忠实的自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遭田父泥饮》、《诸将》、《秋兴》、《岁晏行》等都是这期最优秀的作品。和前期不同的,是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形式也更多样化。

杜甫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七七○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途中的一条破船上。“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他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哀念。在人民被奴役的时代,却要作人民的代言人,诗人的身后萧条,自不在话下。八一三年,仅由他的孙子杜嗣业“收拾乞丐”,才把停在岳阳的灵柩归葬偃师。诗人的遗体还漂泊了四十三年。

从以上简单的叙述,我们已可看出杜甫和人民的关系和他如何接近人民的过程。前人说:学杜诗“须是范希文(范仲淹)专志于诗,又是一生困穷乃得”(清吴乔《围炉诗话》卷四)。不是没有道理的。

杜甫的思想,渊源于儒家,但由于他的接近人民的生活实践,对儒家学说也有所突破。比如,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却是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位不在位,都要谋其政。前人说杜甫的许多五言律诗都可作“奏疏”看,其实何止五律?儒家也谈“节用爱民”,“民为贵”,但一面又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杜甫与之相反,他热爱劳动人民,也欢喜劳动,并甘心为广大人民的幸福牺牲自己。儒家严“华夷之辨”,杜甫却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这种狭隘思想,他是反对和亲的,但并非无条件的反对。他说:“似闻赞普更求亲,舅甥和好应难弃。”并责备唐王朝:“朝廷忽用哥舒将,杀伐虚悲公主亲。”由于时代、阶级的限制,他接受了儒家的忠君思想。但是杜甫的忠君是和爱国爱民密切结合的,所以苏轼可以说杜甫“一饭未尝忘君”,而周紫芝也可以说“少陵有句皆忧国”。对此,我们必须作具体分析,把精华与糟粕区别开来。

毛主席说:“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必须首先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而分别采取不同态度。”(《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杜甫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这从以下几方面都可看出来。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对人民的无限同情,是杜甫诗歌深刻的思想性的第一个特征。他不仅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而且大胆地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在“三吏”、“三别”中,反映出各种类型的人民在残酷的兵役下所遭受的痛楚;在《赴奉先咏怀》中,他正确地指出了劳动人民创造物质财富养活了剥削阶级:“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并一针见血地揭穿了封建社会中的黑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又呈吴郎》中,他通过寡妇扑枣的描写,说出了穷人心坎里的话:“不为困穷宁有此?”并进一步把“盗贼”的根源,归咎于封建统治者本身的骄奢荒淫:“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有感》)在《遭田父泥饮》中,他还热情地歌颂了劳动人民那种天真淳朴的优良品质。“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在一千二百多年前,作为一个曾经侍候过皇帝的人,对待劳动人民竟能持此种态度,是极为可贵,富有进步意义的。也正因为诗人是这样一副热心肠,在杜甫笔下,我们才能看到如此众多的人民形象。他对人民的同情竟达到如此高度:只要一想到人民的痛苦,他便忘怀了自身的痛苦,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幼子饿已卒”的情况下,他还是“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当茅屋为秋风所破时,他却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宏愿,并宁愿以“冻死”来换取广大饥寒无告者的温暖。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对祖国的无比热爱,是杜甫诗歌深刻的思想性的第二个特征。正如上引诗句所表明的那样,杜甫是一个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者。同时他也要求他的朋友们能够“济时肯杀身”、“临危莫爱身”。因此他的诗歌渗透着爱国的热忱。可以这样说,他的喜怒哀乐是和祖国命运的盛衰起伏相呼应的。当国家危难的时候,他对着三春的花鸟会心痛得流泪,如《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旦大乱初定,他又兴奋得流泪,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也可以这样说,凡是有关国家命运的政治、军事各方面的重大事件,我们几乎都可以在杜甫的诗中找到反映。杜甫从切身体会中感到,要抵抗敌人,就必须拿起武器,进行战斗。因此,他大声疾呼:“猛将宜尝胆,龙泉必在腰!”(《寄董卿嘉荣》)而“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秦州杂诗》),也决不只是写的一匹“老骕骦”,而是蕴含着一种急欲杀敌致果的报国心情在内的诗人自己的形象。因此,“三吏”、“三别”,从最深刻的意义上来说,并非只是揭露兵役黑暗、同情人民痛苦的诗,同时也是爱国诗篇。因为在这些诗中也反映出并歌颂了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高度的爱国精神。“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这是人民的呼声、时代的呼声,也是诗人通过新娘子的口发出的爱国号召。黄家舒说:“均一兵车行役之泪,而太平黩武,则志在安边;神京陆沉,则义严讨贼。”(《杜诗注解》序)是颇得要领的。

“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蝥贼!”——一个爱国爱民的诗人,对统治阶级的各种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会怀着强烈的憎恨,而这也就是杜诗深刻的思想性的第三个特征。他的讽刺面非常广,也不论对象是谁。在《兵车行》中,他讽刺的矛头直指封建最高统治者唐玄宗,揭露他的穷兵黩武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宰相杨国忠兄妹,当时炙手可热,势倾天下,但杜甫在《丽人行》中却讥讽他们的奢侈荒淫,在《赴奉先咏怀》中并把他们这种生活和人民的苦难联系起来,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他一方面唱出“朝野欢娱后,乾坤震荡中”;另一面他又一再警告统治者要节俭,认为:“君臣节俭足,朝野欢呼同。”唐肃宗、代宗父子信用鱼朝恩、李辅国和程元振一班宦官,使掌兵权,杜甫却大骂“关中小儿坏纪纲”,认为只有把他们杀掉,国家才会有转机:“不成诛执法,焉得变危机?”在《冬狩行》中,他讽刺地方军阀只知打猎取乐:“草中狐兔尽何益?天子不在咸阳宫!”伴随着叛乱而来的,是官军的屠杀奸淫,《三绝句》之一作了如下的暴露:“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当官吏的贪污剥削有加无已,《岁晏行》就揭露:“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针对这些现象,作为一个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就难怪杜甫有时竟是破口大骂,把他们比作虎狼和凶手:“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万姓疮痍合,群凶嗜欲肥。”但阶级的局限,使杜甫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忠告他的朋友们要做清官:“众僚宜洁白,万役但平均。”真是“告诫友朋,若训子弟”(《杜诗胥钞》)。

除上述三方面这些和当时政治、社会直接有关的作品外,在一些咏物写景的诗中,也都渗透着人民的思想感情。比如说,同是一个雨,杜甫有时则表示喜悦,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即使是大雨,哪怕茅屋漏了,只要对人民有利,他照样是喜悦:“敢辞茅苇漏,已喜禾黍高。”(《大雨》)但当久雨成灾时,他却遏不住他的恼怒:“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九日寄岑参》)可见他的喜怒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以人民的利益为转移的。咏物诗中,如《萤火》、《麂》等,也都可以看作政治讽刺诗。吴乔说“诗出于人,有子美之人,而后有子美之诗”,并指出杜甫的为人,是“于黎民,无刻不关其念”(《围炉诗话》卷四),这话很有见地,也是确实的。

杜甫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河山,他那些抒情诗和描写山川风物的纪行诗,也同样可以看到他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祖国的江山竟成了诗人的肺腑。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杜甫诗选注(增补本)》内容简介 千古诗圣,巍然屹立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中国文学史上无可争议的“诗圣”。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与盛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他的诗歌,以其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精湛的艺术技巧、博大的人道情怀,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杜甫诗选注(增补本)》正是为了让广大读者能够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思想情感与艺术成就,而精心编选的一部权威读本。 本书精选了杜甫一生中最具代表性、最能反映其创作高峰和心路历程的诗歌作品。从早期的《望岳》,展现了少年壮志与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到安史之乱中的《春望》、《石壕吏》,将战乱的残酷、人民的疾苦描绘得淋漓尽致;再到晚年漂泊的《登高》、《宿府》,流露出饱经沧桑的悲凉与不屈的意志。每一首诗,都仿佛是杜甫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是他对时代、对社会、对人民的深情呼唤。 精雕细琢,注解传神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严谨而富于洞察力的注释。编者们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每一首诗都进行了详尽的解读。注释力求做到: 字词疏通,义理明晰: 针对杜甫诗歌中常出现的古语、典故、生僻字词,进行准确的考证和解释,帮助读者扫除阅读障碍。例如,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朱门”含义,对“白帝城中云出岫”的地理背景,都做了细致的说明。 背景考据,情境再现: 详细介绍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杜甫当时的生活境遇。这有助于读者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人创作的时代动因和个人情感。例如,在解读“三吏”“三别”时,会详细阐述安史之乱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动荡,以及普通百姓在战乱中的艰难处境,从而深化读者对诗歌反映现实的认识。 艺术分析,技法阐微: 深入剖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象的运用、情感的抒发、结构的安排、语言的锤炼等。通过对炼字、对仗、用典、比兴等手法的分析,揭示杜甫诗歌的高超艺术成就,让读者领略其“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严谨创作态度。例如,对《登高》的颔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对仗工整、意境宏大,会进行深入的讲解。 思想解读,精神挖掘: 引导读者理解杜甫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如忧国忧民的情怀、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以及在苦难中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这部分内容旨在提升读者的思想境界,使其与伟大诗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共鸣。 “增补本”的价值所在 本次“增补本”的推出,更是弥补了以往版本的不足,具有重要的学术和阅读价值。增补的内容主要体现在: 更全面的诗歌选录: 在原有的经典诗篇基础上,新增了部分杜甫重要但可能未曾广为人知的作品。这些作品同样承载着杜甫的时代印记和艺术光辉,有助于读者构建更完整的杜甫诗歌图谱。例如,可能增补一些早期未竟之作,或是晚期反映其生活细节的作品。 更深入的学术研究成果: 编者们吸纳了近年来杜甫研究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对部分诗歌的注释和赏析进行了更新和深化。这使得本书在学术前沿性上更具竞争力。 更详尽的版本考证: 针对诗歌的不同传世版本,增补本进行了更细致的版本考证,力求呈现最接近原貌的文本,同时解释版本差异的缘由,为研究者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更丰富的相关资料: 可能增补杜甫生平年谱、与同时代文人的交往、后世对杜甫诗歌的评价等辅助材料,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阅读视野,帮助读者全方位地理解杜甫及其诗歌。 为何选择杜甫,为何阅读此书 杜甫的诗歌,被誉为“诗史”,它以其无与伦比的真实性和深刻性,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也反映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体验。阅读杜甫,不仅仅是欣赏优美的文字,更是与一位伟大的灵魂对话,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体味人生的悲欢离合。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杜甫诗选注(增补本)》的价值在于,它以一种高度负责任的态度,为读者搭建了一座通往杜甫诗歌世界的桥梁。它不仅是学生学习杜甫诗歌的理想教材,也是文学爱好者、研究者深入了解杜甫的权威参考。通过本书,您可以: 走近历史的深处: 感受盛唐由盛转衰的时代洪流,体会战乱对民生的摧残,洞察社会结构的变迁。 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 感受诗人喜怒哀乐,体会其报国无门、颠沛流离的忧愁,也感受其乐观坚韧、爱国主义的精神。 领略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 学习杜甫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感悟其精妙的比喻、深刻的讽刺、雄浑的意境。 提升人文素养: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深化对社会、对人生、对民族命运的理解。 本书的编撰,秉承了“典藏”之名,旨在成为一部流传久远的经典读本。我们希望通过这份精心呈现的杜甫诗歌选注,能够让更多读者跨越时空的阻隔,真正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感受这位千古诗圣的伟大力量,让他的诗歌精神在新时代继续闪耀。 这是一次与伟大灵魂的深度对话,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学之旅。让我们一同翻开《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杜甫诗选注(增补本)》,在诗歌的海洋中,感受杜甫不朽的艺术魅力与人文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经典,是可以跨越时空的,而杜甫的诗,无疑就是这样的经典。《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杜甫诗选注(增补本)》这本书,恰恰给了我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能够如此近距离地触摸这位诗圣的心灵。我最欣赏的地方在于,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而是以一种非常亲切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将杜甫的诗呈现给读者。选诗的角度很巧妙,既有家喻户晓的名篇,也有一些相对冷门但同样精彩的作品,让我对杜甫的认识更加全面。更重要的是,它的注释,简直是神来之笔。很多时候,读到一首诗,我会觉得似懂非懂,但只要一翻到注释,一切豁然开朗。那些对于历史事件、人物关系、以及诗句背后隐藏的深层含义的解释,都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明白,杜甫的诗,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更是他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是他内心最深切的呐喊。每次读完,我都会有一种强烈的共鸣感,仿佛我也可以体会到他经历的忧愁与喜悦。

评分

读《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杜甫诗选注(增补本)》这部书,真像是与一位跨越千年的挚友对话。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饱含深情的笔触,勾勒出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诉说着一个个鲜活的人生故事。杜甫,这位“诗圣”的称号绝非浪得虚名,他的诗句,无论是描绘山河壮丽,还是抒发家国情怀,抑或是记录民间疾苦,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力。我常常沉浸在他的诗中,时而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大抱负而感动,时而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尖锐批判而扼腕,更会被“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恬静画面所治愈。书中精美的注释,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理解诗歌深层含义的道路。许多晦涩的典故、复杂的意象,在注释的引导下,变得生动鲜活,仿佛一位博学多才的老师,耐心细致地为我讲解。我尤其喜欢那些对诗人创作背景、思想情感的深入剖析,这让我不再仅仅是欣赏优美的文字,更能体会到文字背后那颗敏感而悲悯的心灵。每一次阅读,都仿佛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拿到这本《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杜甫诗选注(增补本)》,我还有些犹豫,毕竟杜甫的诗名头太响,总觉得会有些门槛。但真正翻开,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了。这本书的编排非常有心,选诗的范围很广,从他早期的意气风发,到中年的沉郁顿挫,再到晚年的旷达与悲凉,几乎涵盖了他一生创作的各个阶段。而且,它的注释做得非常到位,既不遗漏关键信息,又不过于繁琐,解释得清晰易懂,对于我这种非专业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常常一边读诗,一边对照注释,那种感觉就像是在跟着杜甫本人一同经历他的人生,感受他内心的起伏。有时候,一句简单的注释,就能让我茅塞顿开,理解那首诗为何如此动人,为何能流传千古。书中的插图和版式设计也非常雅致,读起来赏心悦目,更增添了几分古朴的韵味。我尤其欣赏的是,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对诗歌的字面解读,而是会引导读者去思考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历史背景,以及诗人自身的情感世界。这种全方位的解读,让我觉得我不是在读一本诗集,而是在与一位伟大的灵魂进行深度交流。

评分

拿到《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杜甫诗选注(增补本)》,我首先就被它的厚重感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然而,真正让我爱不释手的,是书中所呈现的内容。杜甫的诗,总是带着一种沉郁顿挫的力量,但也充满了温暖与希望。这本书的选诗非常精到,从各种角度展现了杜甫诗歌的魅力。我特别喜欢书中注释的风格,它既保留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写得通俗易懂,让我这个业余爱好者也能轻松领会诗歌的精髓。许多我曾经觉得晦涩难懂的诗句,在注释的帮助下,变得栩栩如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诗选,更像是一本关于杜甫的“传记”,通过他的诗歌,我仿佛看到了他的人生轨迹,感受到了他内心的挣扎与豁达。书中的一些解读,还让我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了更深的了解,这让我在阅读诗歌的同时,也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我常常会反复阅读一些我特别喜欢的篇章,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

评分

能读到《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杜甫诗选注(增补本)》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精神馈赠。我一直对中国古典诗词情有独钟,但实话讲,杜甫的诗歌,在我心中的地位总是有些特别。他的诗,承载着太多沉甸甸的历史信息,也倾注了他过于丰富的情感。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做到了“雅俗共赏”。选取的诗歌既有代表性,又兼顾了不同读者的接受程度。而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注释。这套注释,用一种非常平和且富有启发性的方式,为我打开了理解杜甫诗歌的大门。它不会生硬地灌输知识,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去发现诗歌的美,去体会诗歌的意境。书中对一些诗歌的背景介绍,也让我对那个动荡的时代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杜甫诗歌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读这本书,我不仅是在欣赏诗歌,更是在品味历史,体悟人生,感受那位伟大诗人的伟大灵魂。

评分

辛弃疾词向来被人称为「英雄之词」。这些词主要表现了词人以英雄自许,以恢复中原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评分

元稹是与白居易同时并同等重要的唐代诗人。本书对其诗文加以选注,以明杨循吉据宋本影钞《元氏长庆集》六十卷为底本,参校诸本,对重要的异文出以校记。选注者经过精审的校理,为读者提供了可靠的文本。注释吸收前人成果,辩明作品写作背景,着重引证典实,注准词义,间有对大意的串讲。本书是作者在其获奖图书《元稹集编年笺注》基础上精益求精而选注成的具有较高学术品位的古典诗歌选本。

评分

本书由近现代词学泰斗唐圭璋先生编选简释,共精选唐宋词各种风格代表作品二百三十二首。每选一词,接以解说串讲、体会心得,既对词之起结、过片、层次、转折等组织结构条分缕析;又将词中“描绘自然景色之细切,体会人物形象之生动,表达内心情谊之深厚,以及语言凝练、声韵响亮、气魄雄伟”等艺术特点一一阐释,言简意赅,文辞隽永,初版三十年以来,已成读词选本之经典。

评分

乐府诗风格质朴,刚健清新,音韵悠扬,手法多变,历来被视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之一、、、、、、

评分

本来按习惯在618年中大促好好屯波书,根据过去一年京东的政策,感觉图书优惠力度是越来越小了,特别是读书节也没啥活动,想着买了悔三天,不买悔三年,有书就赶紧下手了,结果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啊,从五月底到现在,整整折腾了一个月啊,各种活动,各种套路,各种游击战,把人耍得晕头转向,越到后来活动反而越优惠,不过在京东买书这么多年,已经荣辱不惊了,果断只买自己要反复看的,感谢京东能让爱书人能实惠买书,虽然包裹太多难免会有磕碰,但是售后一向很好,解决问题都很及时,以后会一如既往的支持下去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钱老师,备注的,然后一上市就进行购买,赶上活动,必须滴

评分

苏轼学博才高,极具灵心慧眼,对人生持超旷的态度,其诗纵意所如,触处生春,多发妙理新意,是古今中外*喜爱的宋代诗人。《苏轼诗词选/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精选苏诗词,加以精炼注释,参酌采用旧注的成果,择善而从,对旧注的错误也有所驳正。注释文字活泼,并常结合“谈艺”,言简意赅,时有新见,对读者很有启发。

评分

李白最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绝句。李白的七言歌行又采用了大开大合、跳跃宕荡的结构。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评分

经常网购,总有大量的包裹收,有很多的评语要写! 但是,总是写评语花掉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回头想想,我花了钱了,还要我花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写评语是不是很不划算? 所以在一段时间里,我总是不去评价或者随便写写! 但是,我又总是觉得好像有点对不住那些辛苦工作的卖家客服、仓管、老板。 于是我写下了一小段话,给我觉得能拿到我五星好评的卖家的宝贝评价里面以示感谢和尊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