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稿是著名文學評論傢陳思和教授的文集之一,收入瞭其對部分現代文學名著進行文本細讀的文章。在本書中陳教授帶領讀者深深沉浸在《狂人日記》《雷雨》《邊城》《駱駝祥子》《電》等文學作品中,逐漸領會作品的內在精微之處,展開美不勝收的文學之旅,得到豐富的審美享受。本書其實可作為文本細讀的範例,亦可作為大中專學校通識課、選修課教材和普通讀者提高自身文學修養的普及讀物。全書以馬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基礎,全麵準確詮釋作品,是一本研究和學習現代文學的優秀參考書。
陳思和,1954年1月生於上海,原籍廣東番禺。1977年恢復高考後考入復旦大學中文係,畢業留校任教至今。現任復旦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導、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並兼任中國現代文學學會副會長等職。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的科研與教學工作。著有專著《巴金論稿》《中國新文學整體觀》《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等著作多部。
既然被尊為經典,總會有些約定俗成的闡釋習慣,在文學史上也有些固定的意義,而陳思和在分析這些作品時,由於采取瞭新的解讀方法,作品就有瞭多元理解的可能性,對固定模式的闡釋也起瞭解構作用。
自序
第一輯·《中國現代文學名篇十五講》選
第一講文本細讀的意義和方法
第二講知識分子轉型與新文學的兩種思潮
第三講中國新文學的第一部先鋒之作:《狂人日記》
第四講現代知識分子崗位意識的確立:《知堂文集》
第五講現實戰鬥精神的絕望與抗爭:《電》
第六講新文學由啓濛嚮民間轉嚮:《邊城》
第七講人性的沉淪與掙紮:《雷雨》
第八講探索世界性因素的典範之作:《十四行集》
第九講啓濛視角下的民間悲劇:《生死場》
第十講民間視角下的啓濛悲劇:《駱駝祥子》
第十一講浪漫·海派·左翼:《子夜》
第十二講都市裏的民間世界:《傾城之戀》
初版後記
附錄:文本細讀的幾個前提
第二輯·讀作品記
為自由而抗爭的靈魂:《無名書》
如何當傢?怎樣做主?:《紅旗歌》
自己的書架:《鬍風傢書》
自己的書架:《梅誌文集》
自己的書架:《垂柳巷文輯》
交織著苦難與理想的歌:《賈植芳小說選》
讀曾卓的《有贈》
第三輯·閱讀與闡釋
重讀有關《新青年》陣營分化的信件(之一)
重讀有關《新青年》陣營分化的信件(之二)
六十年文學話土改
附錄:略談“文本細讀”(裏波)
序 言
《文集》第四捲著重於中國現代文學作品的研究。——我所理解的現代文學史,是一個朝嚮未來的漫長的過程,20世紀文學僅僅是一個開端,現代文學在新的世紀裏還要延續發展下去。在1985年提齣“新文學整體觀”以後,我不再把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視為兩個學科,20世紀文學史一個整體,不可分開考察,因此我比較慎用“當代文學”這個概念。一般情況下,我傾嚮於使用另外一個概念,就是“當下文學”。我認為“當下文學”是有階段性的,即指最近一段時期的文學,屬於現代文學範疇裏的一個特殊階段,這個階段的內涵是可以變化的。我在這套文集裏使用的“當下文學”的概念,也就是指“文革”後(1978年)到現在近四十年的時間的文學。“文革”前的文學,我也把它歸為現代文學的一部分。所以本捲所論及的作品,除瞭極個彆的篇什,大部分都屬於現代文學,但不屬於當下文學。
本捲的第一輯,收錄瞭《中國現當代文學名篇十五講》的大部分篇章。這本書的書名是齣版社定的,原書裏也有幾講是分析當下文學作品,如《長恨歌》《堅硬似水》《秦腔》和《講故事的人》,都是我先寫瞭論文發錶,再移用到課堂上講授的,現在按照論文的格式收在前三捲。這裏不予收錄。因此把書名也相應改為《中國現代文學名篇十五講》。
這本書由北京大學齣版社齣過的兩個版本,章節內容有所不同。這些情況我在兩個版本的後記裏都已經說明。這本書在我的所有著作裏算是我比較喜歡的一本,是我有意運用文本細讀的方法解讀作品的嘗試。這裏所討論的作品,都是現代文學史上的名篇,通俗地說,已經含瞭經典的意思。既然被尊為經典,總會有些約定俗成的闡釋習慣,在文學史上也有些固定的意義,而我在分析這些作品時,由於采取瞭新的解讀方法,作品就有瞭多元理解的可能性,對固定模式的闡釋也起瞭一點解構作用。因此,較之闡釋內容的創新,我對新方法的運用更為重視。為瞭強調這一點,在本捲中我收錄瞭兩篇談文本細讀的文章,這些看法和見解都是我自己從批評實踐中總結齣來的。提倡文本細讀,不再囿於對作品的價值評價,而是在對文本的解析過程中,描繪齣文本隱藏的彆樣闡釋。批評的態度是平和的,批評的立場是客觀的,批評的效果則是趣味的。書中解讀《狂人日記》《雷雨》《駱駝祥子》《十四行集》《傾城之戀》等幾篇,可以說明我在批評方法上的創新努力。
文本細讀是一種在實踐中形成的批評方法,我是不自覺地探索、尋找其規律進而掌握一點方法。1988年我參與發起“重寫文學史”的討論,最初是從討論具體作品著手的,但是當時還沒有運用新方法的自覺,隻是偏重在藝術分析和政治正確上兜圈子,說服力不強。但是就在那個時候,藍棣之教授開始對文學作品做癥候式的分析,他對《子夜》《傢》《二月》等都作齣瞭彆樣的闡釋。現在迴想起來,藍棣之教授的癥候批評,是最早嘗試瞭文本細讀的方法。我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名篇十五講》的文本分析,並不是每篇都有意為之,有些篇章並沒有做到真正的文本細讀,倒是我在當下文學作品的評論實踐中,有意嘗試瞭文本細讀的方法,如對《秦腔》《生死疲勞》《兄弟》等作品的分析。讀者可以對照著閱讀。
本捲第二輯,我選瞭一組解讀作品的文章,多數是被學界所忽略的作品。《無名書》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部奇書。作傢無名氏(蔔乃夫)在抗戰時期創作瞭《北極風情畫》和《塔裏的女人》,風行一時,影響長遠。我最初知道無名氏的名字,是在“文革”時期讀過《塔裏的女人》手抄本,被其華麗的文纔辭藻所傾倒。抗戰勝利,無名氏退齣政壇,潛心創作《無名書》,直到1949年,已經創作瞭前三捲,1949年以後無名氏從文壇上失蹤,隱居杭州西子湖畔,花瞭整整十年時間,續成《無名書》的後三捲,總計起來近兩百萬字,通過主人公印蒂的人生探索,描寫瞭政治、戰爭、情色、頹廢、宗教、文化等上天入地的奇異場景,可以說它是《浮士德》的東方版也不為過。但由於《無名書》是一部現代潛在寫作集大成之書,至今在大陸還沒有獲得完整的齣版。因此,尋找搜集版本,認真閱讀文本,都成為研究這部鴻篇巨著的最大障礙。我寫作這篇論文是1998年在韓國講學期間,六捲本小說都是從韓國外國語大學樸宰雨教授那裏藉來的,現在迴想起來,已經快二十年瞭。但是關於無名氏的研究仍然是寂寞的。《紅旗歌》是魯煤執筆的一部集體創作,也是現代文學史上最早描寫工人班組生産勞動的作品,反映瞭社會主義文藝初期的某些特徵。除瞭這兩篇較長的論文外,其他所收的都是讀書隨筆。——我本來說過文集不收隨筆,這裏幾篇是個例外。這裏涉及的評論對象鬍風、梅誌、阿垅、賈植芳、曾卓,再加上魯煤,都是1955年鬍風集團冤案裏的分子。我有意識地把他們集中在這一輯裏展示,錶達我對這些追求真理的先驅者的由衷敬仰。
第三輯收錄兩篇論文,也屬於文本細讀。《重讀有關<新青年>陣營分化的信件》是一篇未完稿,原是為紀念《新青年》創辦一百周年而寫,起因是《上海文化》夏錦乾兄約稿,後來越寫越長,分作兩篇,寫瞭近三萬字,連第一封信的文本還沒有“細讀”完畢,以此規模慢慢分析,似乎可以寫成一本小冊子。可惜我實在沒有時間這麼寫下去,所以就自己把它“腰斬”瞭。《六十年文學話土改》是我在香港嶺南大學訪學期間寫成的。我在這篇論文裏試圖運用一種新的研究方法——文史互證來探討文學作品中的土改題材和曆史著作裏的土改研究之間的關係,但不知道是否獲得成功?——這是要讀者來認可的。
2017年3月9日於魚焦瞭齋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我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剋製而有力”。作者似乎非常懂得文字的重量,每一個詞語的選擇都經過瞭深思熟慮,沒有一句是多餘的贅述。這與一些習慣於用華麗辭藻堆砌、篇幅冗長的理論著作形成瞭鮮明的對比。它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好,時而如涓涓細流般娓娓道來,勾勒齣曆史背景的細節;時而又像疾風驟雨般,集中火力攻剋一個關鍵性的解讀難點,讓人猝不及防地豁然開朗。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引用原文時的精準性。他不是簡單地羅列經典片段,而是將它們嵌入到自己的論證結構中,如同精確的證據鏈條,支撐起他那獨到的見解。讀到那些論證邏輯嚴密的部分,我常常需要停下來,閤上書本,在腦海中快速地重構一遍作者的思路,以確保自己完全跟上瞭他的步伐。這種閱讀的“阻力”恰恰是高質量非虛構作品的標誌之一,它強迫你離開舒適區,進行主動的認知加工。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告訴你“是什麼”,而在於它引導你去思考“為什麼是這樣,以及能否是那樣”。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場與一位博學導師的深度交流,而不是單嚮度的信息灌輸。作者的語氣雖然堅定,但絕不傲慢。他始終保持著一種邀請的姿態,邀請讀者一同質疑、一同探索。在某些段落,他會坦誠地指齣前人研究的局限性,但措辭極其謙遜,完全沒有貶低前人的意思,而是將此視為學術傳承和進步的自然環節。這種開放而審慎的態度,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可信度。在處理那些需要大量曆史背景知識的部分時,作者的處理方式也相當人性化,他不會假設讀者都是曆史學專傢,而是用精煉的語言將必要的背景知識巧妙地融入論述之中,既保證瞭論述的深度,又照顧到瞭不同專業背景的讀者。讀完此書,我感覺自己的思想“密度”得到瞭提升,思維的框架變得更加堅固和靈活。它不是一本能讓你看完後立刻獲得立竿見影的實用技巧的書,而是一本需要時間去沉澱,去內化,最終影響你未來思考方式的深刻著作。這是一次真正有價值的精神投資。
評分坦白說,我最初被這本書吸引,是因為它大膽地宣稱要對“名著”進行“新解”。在如今這個追求快速消費和碎片化信息的時代,能夠沉下心來重新審視那些經過時間檢驗的文學巨著,本身就是一種需要勇氣的行為。我特彆關注作者如何處理那些敏感或容易引起爭議的段落。我發現,他的處理方式極為高明,不流於淺薄的批判,也不陷入盲目的崇拜。他更像是一位技藝精湛的修復師,小心翼翼地剝去時代強加在經典上的層層灰垢,然後用現代的透鏡去摺射其內在的恒定光芒。比如,他對其中一個悲劇性角色的分析,摒棄瞭傳統敘事中“善惡有報”的簡單化處理,轉而探討瞭環境、階層和個體選擇之間的復雜糾葛。這種深挖人性的復雜麵嚮的努力,使得那些原本讀起來略顯說教的篇章,立刻變得鮮活而富有張力。當然,閱讀過程中偶爾也會齣現一些需要反復推敲的句子,它們不像流行讀物那樣直白易懂,需要讀者主動參與到思考的過程中去。但正是這種需要“用力”去理解的閱讀體驗,纔更讓人覺得物有所值,仿佛自己也參與瞭一次思想的探險。
評分對於一個文學愛好者而言,最難能可貴的是找到一本能夠拓寬自己閱讀邊界的書,這本書無疑做到瞭這一點。它不僅僅是對既有經典的重新解讀,更是在方法論上提供瞭一種新的工具箱。作者在分析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名著時,展現齣驚人的跨學科視野。他能從美學原理談到當時的社會經濟結構,再到後世對該作品的接受史。這種多維度的審視,極大地豐富瞭我對這些“老朋友”的理解。比如,以前我隻關注小說中人物的命運衝突,現在通過作者的引導,我開始注意到敘事結構中隱含的權力關係,以及語言本身是如何構建瞭讀者的預期。這種深層次的解構,讓我對“閱讀”這一行為本身産生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是簡單的信息接收,而是一個充滿權力博弈和文化轉譯的復雜過程。每讀完一個章節,我都會産生一種想要立即迴到那些原著中重新翻閱一遍的衝動,帶著新的視角去重新審視那些曾經被我忽略的細節。這纔是“新解”的真正魅力所在——它激活瞭那些沉睡的文本。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古典與現代交織的韻味,在書店的眾多新書中顯得格外獨特。我翻開扉頁,映入眼簾的排版也頗為講究,字體的選擇、行距的疏密,都透露齣一種對閱讀體驗的尊重。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引言部分所展現齣的那種對傳統文化的敬畏與現代視野的融閤。他並沒有急於拋齣自己的“新解”,而是耐心地為讀者構建一個理解經典文本的語境。例如,在討論某部傢喻戶曉的古典小說時,作者並未采用那種枯燥的學術分析,而是巧妙地引入瞭當代社會學的一些理論視角,使得那些陳舊的故事情節瞬間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這讓我感覺到,閱讀的過程不再是簡單地迴顧過去,而是一場與古人跨越時空的對話。當然,要真正領會其中的深意,還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那些夾雜在文本中的作者的獨到見解。這本書的裝幀質量也值得稱贊,紙張的手感溫潤細膩,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這對於像我這樣喜歡沉浸式閱讀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加分項。總而言之,從視覺到觸覺,再到思想的初探,這本書都給我留下瞭極佳的第一印象,讓人迫不及待地想深入挖掘其內容的寶藏。
評分陳思和老先生的書非常值得收藏。
評分非常好清晰正版專業雅緻
評分東西很好,我很喜歡,快遞給力
評分一位教授的藝術欣賞之作。
評分來瞭可口可樂快快快流量卡看啦
評分陳思和老師是當代批評傢裏當之無愧的佼佼者,這次能夠入手陳老師文集(十分厚重的大開本七本),十分開心滿意,好書推薦給大傢!
評分對名著的重新閱讀,很實用。
評分同步感受新世紀文學。
評分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