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是著名文学评论家陈思和教授的文集之一,收入了其对部分现代文学名著进行文本细读的文章。在本书中陈教授带领读者深深沉浸在《狂人日记》《雷雨》《边城》《骆驼祥子》《电》等文学作品中,逐渐领会作品的内在精微之处,展开美不胜收的文学之旅,得到丰富的审美享受。本书其实可作为文本细读的范例,亦可作为大中专学校通识课、选修课教材和普通读者提高自身文学修养的普及读物。全书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基础,全面准确诠释作品,是一本研究和学习现代文学的优秀参考书。
陈思和,1954年1月生于上海,原籍广东番禺。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至今。现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并兼任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等职。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的科研与教学工作。著有专著《巴金论稿》《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等著作多部。
既然被尊为经典,总会有些约定俗成的阐释习惯,在文学史上也有些固定的意义,而陈思和在分析这些作品时,由于采取了新的解读方法,作品就有了多元理解的可能性,对固定模式的阐释也起了解构作用。
自序
第一辑·《中国现代文学名篇十五讲》选
第一讲文本细读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讲知识分子转型与新文学的两种思潮
第三讲中国新文学的第一部先锋之作:《狂人日记》
第四讲现代知识分子岗位意识的确立:《知堂文集》
第五讲现实战斗精神的绝望与抗争:《电》
第六讲新文学由启蒙向民间转向:《边城》
第七讲人性的沉沦与挣扎:《雷雨》
第八讲探索世界性因素的典范之作:《十四行集》
第九讲启蒙视角下的民间悲剧:《生死场》
第十讲民间视角下的启蒙悲剧:《骆驼祥子》
第十一讲浪漫·海派·左翼:《子夜》
第十二讲都市里的民间世界:《倾城之恋》
初版后记
附录:文本细读的几个前提
第二辑·读作品记
为自由而抗争的灵魂:《无名书》
如何当家?怎样做主?:《红旗歌》
自己的书架:《胡风家书》
自己的书架:《梅志文集》
自己的书架:《垂柳巷文辑》
交织着苦难与理想的歌:《贾植芳小说选》
读曾卓的《有赠》
第三辑·阅读与阐释
重读有关《新青年》阵营分化的信件(之一)
重读有关《新青年》阵营分化的信件(之二)
六十年文学话土改
附录:略谈“文本细读”(里波)
序 言
《文集》第四卷着重于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研究。——我所理解的现代文学史,是一个朝向未来的漫长的过程,20世纪文学仅仅是一个开端,现代文学在新的世纪里还要延续发展下去。在1985年提出“新文学整体观”以后,我不再把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视为两个学科,20世纪文学史一个整体,不可分开考察,因此我比较慎用“当代文学”这个概念。一般情况下,我倾向于使用另外一个概念,就是“当下文学”。我认为“当下文学”是有阶段性的,即指最近一段时期的文学,属于现代文学范畴里的一个特殊阶段,这个阶段的内涵是可以变化的。我在这套文集里使用的“当下文学”的概念,也就是指“文革”后(1978年)到现在近四十年的时间的文学。“文革”前的文学,我也把它归为现代文学的一部分。所以本卷所论及的作品,除了极个别的篇什,大部分都属于现代文学,但不属于当下文学。
本卷的第一辑,收录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的大部分篇章。这本书的书名是出版社定的,原书里也有几讲是分析当下文学作品,如《长恨歌》《坚硬似水》《秦腔》和《讲故事的人》,都是我先写了论文发表,再移用到课堂上讲授的,现在按照论文的格式收在前三卷。这里不予收录。因此把书名也相应改为《中国现代文学名篇十五讲》。
这本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过的两个版本,章节内容有所不同。这些情况我在两个版本的后记里都已经说明。这本书在我的所有著作里算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本,是我有意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解读作品的尝试。这里所讨论的作品,都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通俗地说,已经含了经典的意思。既然被尊为经典,总会有些约定俗成的阐释习惯,在文学史上也有些固定的意义,而我在分析这些作品时,由于采取了新的解读方法,作品就有了多元理解的可能性,对固定模式的阐释也起了一点解构作用。因此,较之阐释内容的创新,我对新方法的运用更为重视。为了强调这一点,在本卷中我收录了两篇谈文本细读的文章,这些看法和见解都是我自己从批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提倡文本细读,不再囿于对作品的价值评价,而是在对文本的解析过程中,描绘出文本隐藏的别样阐释。批评的态度是平和的,批评的立场是客观的,批评的效果则是趣味的。书中解读《狂人日记》《雷雨》《骆驼祥子》《十四行集》《倾城之恋》等几篇,可以说明我在批评方法上的创新努力。
文本细读是一种在实践中形成的批评方法,我是不自觉地探索、寻找其规律进而掌握一点方法。1988年我参与发起“重写文学史”的讨论,最初是从讨论具体作品着手的,但是当时还没有运用新方法的自觉,只是偏重在艺术分析和政治正确上兜圈子,说服力不强。但是就在那个时候,蓝棣之教授开始对文学作品做症候式的分析,他对《子夜》《家》《二月》等都作出了别样的阐释。现在回想起来,蓝棣之教授的症候批评,是最早尝试了文本细读的方法。我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的文本分析,并不是每篇都有意为之,有些篇章并没有做到真正的文本细读,倒是我在当下文学作品的评论实践中,有意尝试了文本细读的方法,如对《秦腔》《生死疲劳》《兄弟》等作品的分析。读者可以对照着阅读。
本卷第二辑,我选了一组解读作品的文章,多数是被学界所忽略的作品。《无名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作家无名氏(卜乃夫)在抗战时期创作了《北极风情画》和《塔里的女人》,风行一时,影响长远。我最初知道无名氏的名字,是在“文革”时期读过《塔里的女人》手抄本,被其华丽的文才辞藻所倾倒。抗战胜利,无名氏退出政坛,潜心创作《无名书》,直到1949年,已经创作了前三卷,1949年以后无名氏从文坛上失踪,隐居杭州西子湖畔,花了整整十年时间,续成《无名书》的后三卷,总计起来近两百万字,通过主人公印蒂的人生探索,描写了政治、战争、情色、颓废、宗教、文化等上天入地的奇异场景,可以说它是《浮士德》的东方版也不为过。但由于《无名书》是一部现代潜在写作集大成之书,至今在大陆还没有获得完整的出版。因此,寻找搜集版本,认真阅读文本,都成为研究这部鸿篇巨著的最大障碍。我写作这篇论文是1998年在韩国讲学期间,六卷本小说都是从韩国外国语大学朴宰雨教授那里借来的,现在回想起来,已经快二十年了。但是关于无名氏的研究仍然是寂寞的。《红旗歌》是鲁煤执笔的一部集体创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描写工人班组生产劳动的作品,反映了社会主义文艺初期的某些特征。除了这两篇较长的论文外,其他所收的都是读书随笔。——我本来说过文集不收随笔,这里几篇是个例外。这里涉及的评论对象胡风、梅志、阿垅、贾植芳、曾卓,再加上鲁煤,都是1955年胡风集团冤案里的分子。我有意识地把他们集中在这一辑里展示,表达我对这些追求真理的先驱者的由衷敬仰。
第三辑收录两篇论文,也属于文本细读。《重读有关<新青年>阵营分化的信件》是一篇未完稿,原是为纪念《新青年》创办一百周年而写,起因是《上海文化》夏锦乾兄约稿,后来越写越长,分作两篇,写了近三万字,连第一封信的文本还没有“细读”完毕,以此规模慢慢分析,似乎可以写成一本小册子。可惜我实在没有时间这么写下去,所以就自己把它“腰斩”了。《六十年文学话土改》是我在香港岭南大学访学期间写成的。我在这篇论文里试图运用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文史互证来探讨文学作品中的土改题材和历史著作里的土改研究之间的关系,但不知道是否获得成功?——这是要读者来认可的。
2017年3月9日于鱼焦了斋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我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克制而有力”。作者似乎非常懂得文字的重量,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没有一句是多余的赘述。这与一些习惯于用华丽辞藻堆砌、篇幅冗长的理论著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好,时而如涓涓细流般娓娓道来,勾勒出历史背景的细节;时而又像疾风骤雨般,集中火力攻克一个关键性的解读难点,让人猝不及防地豁然开朗。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原文时的精准性。他不是简单地罗列经典片段,而是将它们嵌入到自己的论证结构中,如同精确的证据链条,支撑起他那独到的见解。读到那些论证逻辑严密的部分,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快速地重构一遍作者的思路,以确保自己完全跟上了他的步伐。这种阅读的“阻力”恰恰是高质量非虚构作品的标志之一,它强迫你离开舒适区,进行主动的认知加工。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你“是什么”,而在于它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是这样,以及能否是那样”。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与一位博学导师的深度交流,而不是单向度的信息灌输。作者的语气虽然坚定,但绝不傲慢。他始终保持着一种邀请的姿态,邀请读者一同质疑、一同探索。在某些段落,他会坦诚地指出前人研究的局限性,但措辞极其谦逊,完全没有贬低前人的意思,而是将此视为学术传承和进步的自然环节。这种开放而审慎的态度,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在处理那些需要大量历史背景知识的部分时,作者的处理方式也相当人性化,他不会假设读者都是历史学专家,而是用精炼的语言将必要的背景知识巧妙地融入论述之中,既保证了论述的深度,又照顾到了不同专业背景的读者。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的思想“密度”得到了提升,思维的框架变得更加坚固和灵活。它不是一本能让你看完后立刻获得立竿见影的实用技巧的书,而是一本需要时间去沉淀,去内化,最终影响你未来思考方式的深刻著作。这是一次真正有价值的精神投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韵味,在书店的众多新书中显得格外独特。我翻开扉页,映入眼帘的排版也颇为讲究,字体的选择、行距的疏密,都透露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言部分所展现出的那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现代视野的融合。他并没有急于抛出自己的“新解”,而是耐心地为读者构建一个理解经典文本的语境。例如,在讨论某部家喻户晓的古典小说时,作者并未采用那种枯燥的学术分析,而是巧妙地引入了当代社会学的一些理论视角,使得那些陈旧的故事情节瞬间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这让我感觉到,阅读的过程不再是简单地回顾过去,而是一场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对话。当然,要真正领会其中的深意,还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那些夹杂在文本中的作者的独到见解。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值得称赞,纸张的手感温润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像我这样喜欢沉浸式阅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总而言之,从视觉到触觉,再到思想的初探,这本书都给我留下了极佳的第一印象,让人迫不及待地想深入挖掘其内容的宝藏。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它大胆地宣称要对“名著”进行“新解”。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速消费和碎片化信息的时代,能够沉下心来重新审视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文学巨著,本身就是一种需要勇气的行为。我特别关注作者如何处理那些敏感或容易引起争议的段落。我发现,他的处理方式极为高明,不流于浅薄的批判,也不陷入盲目的崇拜。他更像是一位技艺精湛的修复师,小心翼翼地剥去时代强加在经典上的层层灰垢,然后用现代的透镜去折射其内在的恒定光芒。比如,他对其中一个悲剧性角色的分析,摒弃了传统叙事中“善恶有报”的简单化处理,转而探讨了环境、阶层和个体选择之间的复杂纠葛。这种深挖人性的复杂面向的努力,使得那些原本读起来略显说教的篇章,立刻变得鲜活而富有张力。当然,阅读过程中偶尔也会出现一些需要反复推敲的句子,它们不像流行读物那样直白易懂,需要读者主动参与到思考的过程中去。但正是这种需要“用力”去理解的阅读体验,才更让人觉得物有所值,仿佛自己也参与了一次思想的探险。
评分对于一个文学爱好者而言,最难能可贵的是找到一本能够拓宽自己阅读边界的书,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对既有经典的重新解读,更是在方法论上提供了一种新的工具箱。作者在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名著时,展现出惊人的跨学科视野。他能从美学原理谈到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再到后世对该作品的接受史。这种多维度的审视,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这些“老朋友”的理解。比如,以前我只关注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冲突,现在通过作者的引导,我开始注意到叙事结构中隐含的权力关系,以及语言本身是如何构建了读者的预期。这种深层次的解构,让我对“阅读”这一行为本身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简单的信息接收,而是一个充满权力博弈和文化转译的复杂过程。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产生一种想要立即回到那些原著中重新翻阅一遍的冲动,带着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细节。这才是“新解”的真正魅力所在——它激活了那些沉睡的文本。
评分听陈思和展示自己的文学观。
评分陈思和老师是当代批评家里当之无愧的佼佼者,这次能够入手陈老师文集(十分厚重的大开本七本),十分开心满意,好书推荐给大家!
评分听陈思和展示自己的文学观。
评分買的書籍太多了,看都看不過來,但還是總想買,有病。
评分对名著的重新阅读,很实用。
评分非常好的书,非常好的服务,物流给力,包装完整,相信京东
评分感受巴金的魅力,很好!
评分当代中国新文学的整体审视。
评分漂漂亮亮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