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内较早将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工具应用于国际关系问题的一次尝试,体现了从经济学向国际关系研究“知识迁移”的努力,首次出版以来在学界评价良好。作者通过“交易成本”的视角,建立了明确的因果关系和理论模型,为国际关系领域内的制度选择行为提供了一种理论解释和理性分析的工具,在特定层面上将传统上相互分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安全研究整合在一个理论框架内。全书理论简洁,论证有力,思路清晰,是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和国际制度研究不可多得的佳作。
制度经济学已经揭示了交易成本权衡在制度选择中的重要性。本书提出国家权利的让渡会产生国家间交易成本,包括国家间缔约成本和国家间治理成本两个部分。在国际制度形式划分的基础上,本书认为国家间缔约成本随着制度化水平的提高而递增,国家间治理成本随着制度化水平的提高而递减。由于交易成本的测度不可能像工业组织的生产成本核算那样容易操作,如何评估国家间交易成本成为解释国际制度选择的一个难题。为此本书将问题领域敏感性、国家同质性和透明度作为国家间缔约成本的主要影响变量,将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作为国家间治理成本的主要影响变量。根据这些变量与国家间交易成本的关系,本书提出了关于国际制度形式选择的假说并通过案例研究对这些假说进行了检验。在国际制度不断扩展和强化的当代世界中,本书的理论可以为我们理解某一国际制度为何采取这种形式而非那种形式提供逻辑上的基础。
田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近期著作有《国家的选择:国际制度、国内政治与国家自主性》(2014)、《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合著,2015)、《中国参与国际合作的制度设计:一种比较制度分析》(2017)等。《国家的选择:国际制度、国内政治与国家自主性》一书获得第十四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丛书总序………………………………… 1
重版代序 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在中国:回顾与思考 ……… 1
导 论………………………………… 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1
第二节 既有理论解释及其不足………………… 5
第三节 本书的结构安排 …………………… 12
第一章 交易成本经济学与国际关系研究 …………… 17
第一节 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概述……………… 17
第二节 交易成本经济学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应用:文献回溯 ………………… 22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假定 ………………… 30
第二章 国际关系中的交易成本:概念、来源与影响变量 …… 45
第一节 国家间交易:概念问题………………… 45
第二节 国家间交易成本:主要来源……………… 55
第三节 国家间交易成本:影响变量……………… 66
第三章 国际关系中的制度选择:基于交易成本的解释模型…… 88
第一节 国际制度的基本形式:划分标准…………… 88
第二节 国际制度的基本形式:比较分析…………… 97
第三节 国际关系中的制度选择:基本模型 ………… 124
第四章 案例检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缔造 ………… 140
第一节 大西洋联盟的诞生:一个有待解释的问题 …… 140
第二节 理论预期:交易成本与美欧安全关系中的制度选择………………… 145
第三节 史实检验:战后初期美欧安全关系与北约组织的缔造………………… 161
第五章 案例检验:关贸总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 ………… 190
第一节 关贸总协定的诞生与世界贸易组织的缔造:一个有待解释的问题…………………… 190
第二节 理论预期:交易成本与美国在国际贸易关系中的制度选择……………… 199
第三节 史实检验: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 …… 210
结 语………………………………… 227
第一节 研究总结……………………… 227
第二节 应用价值……………………… 233
第三节 有待深化研究的问题………………… 237
参考文献……………………………… 244
索 引………………………………… 267
后 记………………………………… 280
重版后记………………………………… 284
走向世纪之交的国际社会,以其前所未有的成就,期盼着、静候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
人类从未有过如此辉煌的业绩,也从未面临过如此艰难的选择。
当下之时,人们刚刚庆幸于和平地实现了国际格局的大转换,却又忧心忡忡于帝国崩溃之后的动荡与纷乱;旧有观念系统被冲击后的迷惘与困惑,以及未被摧毁的武力所带来的疑虑与恐惧。人们在欢呼史无前例的繁荣进步之余,还不得不为已经显露、或尚被隐匿的种种不测之虞所困扰:国际交往迅速增加之后所伴生的失控;政治经济体制变迁的同时引发的失却平衡;科技昌盛之后所出现的自然与社会生态破坏;尤其是新一轮大国竞争所酝酿的国际社会的重大变化。凡此种种,无不对这个因循沿袭和重新构建中的国际政治秩序提出巨大的挑战。恰恰是这种变动与期盼、困境与挑战,渴望着一门能够对当前国际变化指点迷津的成熟的知识门类应运而生。在这种背景之下,作为专门研究国家间交往规则与方式、国际结构要素与机制及其变化规律与逻辑的国际政治学科,不仅无由推却自己的历史责任,而且必须以自身所持有的知识工具,为新世纪的降临催产。
传统的国际政治学科曾有丰厚的积累。这一知识领域对世界体系、国家主权、民族观念、冲突合作、地缘政治,以及交往机制与结构性问题有着诸多理论思考与详尽的实证记载。问题在于,当今的国际变迁已经大大超出这一传统知识门类所能容纳的范围。
当今,人们已远远不满足于对国际事务简单的、或者哪怕是详尽的记录式描述,而往往要求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描述方式向理论分析方式的转化,已经是客观的国际现实的耳提面命。人们也往往不满足于仅仅或从政治,或从经济,或从军事的单一学科的国际现象分析,国际事务本身早已经跨出了学科的阈域。所以,从单一学科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心理、历史乃至包括各门自然科学在内的多学科跨学科研究,已经是学科本身的逻辑发展所使然。恐怕,一个更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人们还往往不满足于从国际政治与国内问题相互割裂的眼光来看问题,一个高度一体化的世界,已经把各国国内的变迁与国际交往与世界性事务紧密相连。因此,从国际与国内相互关联的角度来审视当今世界发展的水平,潮流的变迁,甚至于世风的转换,无论对于学科建设,还是对于战略选择与政策判断来说,都是一个格外重要,也格外需要重视的方面。
在海外,面对新世纪的国际政治学者们已经向世人交出了他们的答卷。近年来,蜚声欧美的保罗? 肯尼迪、布热津斯基、塞缪尔? 亨廷顿,包括基辛格等,已经写出了多部长篇巨著,直面国际巨变,预言天下走势。虽然,这样的一类著述不会也不可能给出令所有人都满意的答案,但是,国外同行世纪末的冲刺,无论如何给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信号:中国的国际政治学界将如何回答既是来自客观研究对象的、也是来自同行同代人的挑战?
所幸者,国际问题学术研究领域已经不大可能再是欧美国家的一言堂了。生存与发展、一体化的挑战以及出于对全人类命运的共同关切,使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学者,一步一个脚印地营建着自身独特的国际政治知识结构。
当然,要达到这一目标远不容易。中国国际问题学者首当其冲的任务,恐怕是要寻找和形成国际政治专门领域的研究语言与研究规模,并克服模棱两可、大而化之表述的障碍。因为主观臆测、缺乏实证基础的做法,曾经给我们的国际研究与重大问题的判断带来干扰与破坏。
与此同时,构筑国际政治领域独特的概念与范畴体系,也是需学者们皓首穷经,冥思苦寻方能实现的境界。对于一个思辨逻辑传统相对薄弱的民族,这无疑是一场脱胎换骨的观念革命。事情恰恰在于,一个没有独特范畴与概念体系的专业门类,就没有权利去担当反映和影响国际政治现实的“理论”角色。
从客观上说,与工业发达国家早期现代化阶段的国际环境相比,当初,西方列强是在一个积贫积弱的环境中以坚船利炮和先进的科技文明开拓新边疆的;而今,当发展中国家起而奋争时,举目四望,国际环境中却早已是强手林立。这样的国际环境反差,也决定了两种国情与国际背景下的国际政治研究将会在研究的主题、方法、素材等许多方面大相径庭。这也是中国国际政治学者必得对当今国际问题作出自己回答的无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所在。
出于上述考虑,本丛书立意于回应国际社会走向新世纪进程中提出的重大问题,并出于构建中国背景的国际政治理论体系的长远考虑,延请国内一流的国际政治学者,采用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推出一批高质量的国际政治学术著作,以飨海内外的同行与读者。
“当代国际政治丛书”编委会
1995.5
阅读过程中,我最深刻的体会是作者在构建理论模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工匠精神”的细致。对于一个非纯粹经济学背景的读者来说,理解交易成本的概念如何在国际政治的语境下被重新界定,起初需要一些适应的时间。但一旦进入作者设定的思维框架,你会发现它提供了一种极其高效的工具来理解为什么某些制度能够长久存续,而另一些则中途夭折。它不是简单地将国家视为理性的最大化者,而是承认了信息获取、谈判、监督和违约惩罚的内在摩擦。这种对“摩擦力”的强调,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国际合作困境的理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不同增补章节中,对现有模型的修正和拓展,这表明作者并非抱着一成不变的教条不放,而是持续地与新的学术争鸣和现实发展保持同步,这份学术上的谦逊和动态调整,是区分优秀学术著作和普通教科书的关键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论证风格是那种扎实的、层层递进的类型,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或耸人听闻的结论,而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导来逐步建立其论点。对于我这样倾向于实证研究的读者而言,这种清晰的“如果A,那么B”的结构非常对胃口。它成功地将一个原本略显抽象的经济学概念,成功地“移植”到了充满不确定性和权力斗争的国际关系领域,并且使其具备了强大的解释力。其中关于“制度锁定效应”的讨论,尤其发人深省,它揭示了初始的制度设计——哪怕是次优的——如何因为高昂的转换成本而自我强化,这对于理解某些国际组织在面对全球性危机时的反应迟钝现象,提供了一个非常直观的路径。我感觉,读完之后,看新闻报道中关于国际谈判或冲突的新闻时,思路都会不自觉地被引导向探究背后的“交易成本”究竟在哪里。
评分这本书最可贵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去魅”的视角来审视国际合作。在充斥着理想主义和悲观主义的国际关系讨论中,这本书像是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即便是最崇高的国际合作,其背后的驱动力也离不开对效率和风险管理的精打细算。它将那些看起来高大上的国际条约,还原为一系列关于信息共享、契约执行和监督机制的成本-收益计算。这种务实的基调,让我对现实中的多边主义抱持了一种更为审慎而成熟的看法。我欣赏它避免了将国际制度理想化或工具化,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动态调整的、旨在降低不确定性的社会工程。这对于任何希望在国际事务中做出明智决策的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思维参照系。
评分如果说有什么地方让人觉得略有挑战,那可能在于其对细节的深度挖掘。作者似乎不满足于宏观层面的概括,而是深入到具体案例的细枝末节中去检验其理论的适用性。这无疑增强了本书的学术深度,但也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和基础知识储备。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某些特定双边协定分析的部分,作者似乎在试图用交易成本的逻辑来解释那些传统上被归因于纯粹的权力政治或意识形态冲突的现象。这种“去意识形态化”的分析倾向,虽然在学术界很有价值,但对于习惯了传统地缘政治叙事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时间来消化。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坐下来,带着笔去细读和标记的书,它更像是一套工具箱,而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其提供的工具却是异常锋利和实用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引人注目,那种沉稳的蓝色调配上简洁的字体,立刻给人一种学术与严谨的感觉。初翻开来,我主要被它对“制度选择”这一核心议题的切入点所吸引。它似乎并非停留在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宏大叙事中,而是选择了一个非常精妙的微观分析工具——交易成本理论。这种跨学科的视角,尤其是在研究国家行为体如何权衡加入或退出特定国际机制的利弊时,展现出了极强的解释力。我个人对于那种试图用单一理论框架来涵盖所有国际现象的著作常常感到乏味,但这本书似乎在努力避免陷入这种窠臼。它在处理国家偏好、信息不对称以及执行成本这些复杂要素时,展现出的逻辑链条是清晰而富有说服力的,让人忍不住想要深究其背后的每一个论证步骤,尤其是在分析一些具体的国际条约或组织演变案例时,那种理论与现实的紧密结合感让人耳目一新,仿佛在用一把手术刀解剖国际政治的复杂肌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