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屋及乌 / 1 安步当车 / 2 按兵不动 / 5 拔苗助长 / 7 白头如新 / 8 百步穿杨 / 9 百闻不如一见 / 12 百折不挠 / 14 班门弄斧 / 16 抱薪救火 / 18 杯弓蛇影 / 20 背水一战 / 22 兵不血刃 / 24 病入膏肓 / 25 博士买驴 / 27 不耻下问 / 28 不寒而栗 / 29 不合时宜 / 31 不堪回首 / 32 不求甚解 / 34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36 草木皆兵 / 38 才高八斗 / 40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 41 乘人之危 / 43 程门立雪 / 44 重蹈覆辙 / 45 出尔反尔 / 46 出类拔萃 / 47 出奇制胜 / 49 出人头地 / 51 唇亡齿寒 / 52 大逆不道 / 53 箪食壶浆 / 54 党同伐异 / 55 倒行逆施 / 57 得心应手 / 59 东山再起 / 61 东施效颦 / 62 对牛弹琴 / 63 多多益善 / 64 尔虞我诈 / 66 二桃杀三士 / 68 废寝忘食 / 70 分崩离析 / 72 分道扬镳 / 73 奋不顾身 / 74 风吹草动 / 75 风声鹤唳 / 77 覆巢无完卵 / 78 功败垂成 / 79 苟延残喘 / 80 刮目相待 / 82 管中窥豹 / 83 邯郸学步 / 85 鹤立鸡群 / 86 狐假虎威 / 87 画虎类犬 / 88 画龙点睛 / 89 画蛇添足 / 90 鸡犬不宁 / 91 鸡犬升天 / 92 鸡鸣狗盗 / 93 寄人篱下 / 95 家徒四壁 / 96 见怪不怪 / 98 箭在弦上 / 101 兼听则明 / 102 渐入佳境 / 103 江郎才尽 / 106 狡兔三窟 / 107 嗟来之食 / 109 竭泽而渔 / 110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 112 近水楼台 / 115 惊弓之鸟 / 116 居安思危 / 118 鞠躬尽瘁 / 119 举案齐眉 / 120 卷土重来 / 123 克勤克俭 / 125 刻舟求剑 / 127 口蜜腹剑 / 128 口若悬河 / 129 困兽犹斗 / 131 滥竽充数 / 132 狼子野心 / 134 老当益壮 / 135 老马识途 / 137 乐不思蜀 / 138 李代桃僵 / 140 梁上君子 / 143 两败俱伤 / 145 量力而行 / 146 柳暗花明 / 147 鹿死谁手 / 148 戮力同心 / 149 洛阳纸贵 / 150 马革裹尸 / 151 马首是瞻 / 152 买椟还珠 / 153 芒刺在背 / 154 毛遂自荐 / 155 门可罗雀 / 157 门庭若市 / 158 靡靡之音 / 160 民以食为天 / 163 名落孙山 / 164 名正言顺 / 166 明察秋毫 / 168 明哲保身 / 171 明珠暗投 / 172 南辕北辙 / 174 难兄难弟 / 177 鸟尽弓藏 / 178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 181 怒发冲冠 / 183 呕心沥血 / 185 疲于奔命 / 186 萍水相逢 / 187 破釜沉舟 / 189 破镜重圆 / 191 剖腹藏珠 / 193 扑朔迷离 / 194 七步之才 / 196 七纵七擒 / 198 奇货可居 / 202 杞人忧天 / 205 千里鹅毛 / 207 前车之鉴 / 208 前功尽弃 / 209 前倨后恭 / 210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212 黔驴技穷 / 214 锲而不舍 / 215 倾国倾城 / 216 请君入瓮 / 217 罄竹难书 / 219 秋毫无犯 / 220 曲突徙薪 / 223 趋炎附势 / 225 曲高和寡 / 226 如鱼得水 / 229 孺子可教 / 230 入木三分 / 232 塞翁失马 / 234 三人成虎 / 235 杀身成仁 / 237 神机妙算 / 238 生灵涂炭 / 240 升堂入室 / 241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 242 识时务者为俊杰 / 244 势如破竹 / 245 世外桃源 / 247 守株待兔 / 248 熟能生巧 / 250 水滴石穿 / 252 水深火热 / 255 司马昭之心 / 257 四海之内皆兄弟 / 259 四面楚歌 / 260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 262 谈何容易 / 265 叹为观止 / 266 探囊取物 / 267 螳臂当车 / 268 螳螂捕蝉 / 269 天经地义 / 271 天之骄子 / 272 同心同德 / 274 痛心疾首 / 275 投鼠忌器 / 277 推心置腹 / 278 图穷匕见 / 280 退避三舍 / 282 完璧归赵 / 283 玩物丧志 / 285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286 亡羊补牢 / 290 望尘莫及 / 291 望梅止渴 / 292 围魏救赵 / 294 惟命是从 / 295 为虎作伥 / 296 未雨绸缪 / 297 卧薪尝胆 / 299 闻鸡起舞 / 301 物以类聚 / 302 先发制人 / 304 相敬如宾 / 306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 307 胸有成竹 / 309 掩耳盗铃 / 310 叶公好龙 / 311 夜郎自大 / 312 一鼓作气 / 314 一箭双雕 / 316 一毛不拔 / 317 一鸣惊人 / 319 一叶障目 / 320 一衣带水 / 323 一字千金 / 324 一字之师 / 325 以强凌弱 / 326 以身试法 / 328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 330 因势利导 / 332 庸人自扰 / 334 游刃有余 / 335 鱼目混珠 / 336 愚公移山 / 338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 339 鹬蚌相争 / 341 缘木求鱼 / 342 约法三章 / 345 越俎代庖 / 346 运筹帷幄 / 347 朝三暮四 / 349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 350 纸上谈兵 / 352 指鹿为马 / 353 中流击楫 / 354 忠言逆耳 / 356 众叛亲离 / 357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 358 专心致志 / 361 捉襟见肘 / 362 自相矛盾 / 363 醉翁之意不在酒 / 364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找一本能帮助我提升公文写作水平的工具书,但读完前几章后,我发现它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实用性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文学批评史和文化人类学著作的混合体。作者在解析成语时,常常会引入大量的古代诗词歌赋作为佐证,这使得对成语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而是置于整个古典文学的宏大背景之下。比如,在解释与“孤独”相关的成语时,书中引用了数段唐诗宋词的经典段落,那种意境的烘托,瞬间就把读者带入了那个特定的情感场域。这种“以文证文”的写作手法,高明之处在于,它不仅解释了“是什么”,更阐述了“为什么是这样”。这种层次感,是其他同类书籍所不具备的。而且,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十分考究,纸张的质感和字体的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这在当今这个追求快速消费的时代,显得尤为难得。它鼓励读者慢下来,去品味文字的肌理,去感受每一笔笔触中蕴含的文化张力。我甚至会把某些段落抄录下来,贴在书桌前,作为日常写作的“定心丸”。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对成语的“社会功能性”的深刻剖析。它没有把成语仅仅看作是语言学的知识点,而是深入探讨了它们是如何塑造和反映中国人的社会关系、道德规范和思维模式的。作者在分析那些涉及“孝道”和“仁义”的成语时,清晰地展示了这些高尚的道德标准是如何通过一句简短的成语,渗透到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的。例如,书中对“克己复礼”的阐释,不仅仅停留在儒家经典的层面,还联系到古代的礼仪制度和士大夫阶层的行为准则,使得这个成语的重量感和历史厚度一下子被凸显出来。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意识到,掌握成语,远比学会使用它们重要得多;理解成语背后的社会契约,才是真正的入门。这本书的论证过程非常严谨,作者似乎对每一句论述都进行了详尽的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但行文却丝毫不显晦涩,反而充满了一种引人入胜的逻辑魅力。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古代的社会现实与现代读者的理解之间,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深刻的文化溯源。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市面上那些“快餐式”的成语解析书籍已经有些审美疲劳了,它们总是用那种浮夸的标题和碎片化的信息来吸引眼球,读完后除了记住几个标新立异的解释外,毫无收获。然而,《文字上的中国:成语》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似乎没有遵循严格的A到Z的排列,而是采用了一种主题式的串联。例如,它会把与“忠诚与背叛”相关的成语放在一起解析,然后过渡到“自然哲学与人生观”的成语群。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连贯性和思考的深度。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背诵,而是在进行一次系统的文化考察。书中对成语引申义的探讨尤其犀利,它不放过任何一个语义的漂移和演变。例如,对于“青梅竹马”这一充满诗意的词汇,书中详尽地考证了其在不同朝代语境下的细微差别,以及它如何从一个单纯的场景描写,逐渐演变成专指纯真友谊的符号。这种细腻的考量,体现了作者对语言发展脉络有着极高的敏感度和深厚的研究功底。读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一个时间胶囊,里面的每一个词汇都带着过去的回响,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去倾听那历史的回声。文字的力量,通过这些凝练的短语被放大到了极致。
评分作为一名对语言的演变极度好奇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提供“深度剖析”而非“表面介绍”的成语读物。《文字上的中国:成语》无疑是我的不二之选。它在处理那些带有强烈历史色彩的成语时,展现出一种近乎“考古学”的细致。比如,对于一些源自古代军事策略或官场斗争的成语,作者不仅解释了其字面意思,还详细勾勒了其在历史语境中是如何被“发明”和“使用”的。这种对“语境依赖性”的强调,是这本书区别于其他同类书籍的关键所在。它教会了我一个重要的道理:一个成语的生命力,往往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近现代以来,一些传统成语在新的社会环境下面临的意义“漂移”现象,这种与时俱进的观察角度,让整本书显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充满了当下的讨论价值。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细细品读的书,它给予读者的回报,绝非一时的满足感,而是对中国文化肌理持久而深刻的洞察力。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渴望超越语言表面,直抵文化核心的读者。
评分这本《文字上的中国:成语》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对于我这种对中华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老学究”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一直觉得,成语这种凝练的语言形式,是理解中国人心性与历史最直接的窗口。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简单地罗列那些耳熟能详的词条,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个成语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涵。比如,当我读到“画蛇添足”时,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多此一举”的解释上,而是细致地描绘了那个战国时期的故事背景,甚至探讨了当时社会对“完美”与“多余”的不同认知。这种深挖的能力,让原本枯燥的知识点变得鲜活起来,仿佛我正和古代的智者面对面地交流。更让我称道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成语进行了精妙的辨析,区分了它们在特定语境下的微妙差异,这对于我们这些非母语使用者(或者说,长期使用简化汉语环境下的学习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指引。那种文笔,流畅自然,带着一种学者特有的严谨又不失亲和力的腔调,让人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时常需要停下来,回味再三。它不像是教科书,更像是一位博学的长者,在温暖的壁炉旁,缓缓讲述着那些沉淀在文字里的中国智慧。我尤其喜欢它对一些带有地域特色的成语的考证,那些隐藏在方言和风俗中的文化密码,被这本书一一破解,让人对中国的辽阔和多元有了更深切的体悟。
评分非常好看,还会再买,便宜实惠
评分同事喜欢的一套书,价格实惠
评分为京东点赞??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快递小哥更给力!
评分古文观止文字上的中国:成语
评分推荐购买,非常棒~~~~
评分推荐购买,非常棒~~~~
评分古文观止文字上的中国:成语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快递小哥更给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