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上的中國:成語

文字上的中國:成語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國學典藏》叢書編委會 著,《國學典藏》叢書編委會 編
圖書標籤:
  • 成語
  • 中國文化
  • 語言學習
  • 文字遊戲
  • 文化傳承
  • 中華文化
  • 詞匯
  • 語言
  • 教育
  • 國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鐵道齣版社
ISBN:9787113232290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544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學典藏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72
字數:371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緻學生:在輕鬆活潑的文字間,瞭解中國古代先賢的智慧思想,體會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
緻傢長:和孩子一起學習中國的文化傳統、人文理念和認識方法,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

內容簡介

成語是中華文明中不可忽視的瑰寶,它以自身的言簡意賅、內容豐富而成為瞭構建漢語言大廈中強有力的一根棟梁。成語是濃縮的文明,它在方寸之間就能傳達齣豐富的含義,可謂滴水藏海。
由於許多成語齣現的年代距今已十分遙遠,所以常常會令我們感到不知其所雲,而誤用、錯用。有鑒於此,本書在忠於原文的基礎上,加以組織、整理,並運用準確、流暢的白話文解釋、翻譯,講述瞭一個個精彩的古代成語故事。
讀成語故事,看文字上的中國!

作者簡介

《國學典藏》叢書編委會,常年從事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齣版過眾多優秀的國學類圖書,如《中國曆史懸疑真相》係列叢書、《細說大唐傢庭》等圖書。該編委會主編張虹、臧威威,其他成員包括蔡淑蘭、張永忠、臧威威、韓振宇等人。張虹,女,當代作傢,文字簡練,曆史觀點獨到,精研國學,得到眾多國學專傢的認可與贊賞,在推廣國學方麵貢獻瞭許多力量。

目錄

愛屋及烏 / 1 安步當車 / 2 按兵不動 / 5 拔苗助長 / 7 白頭如新 / 8 百步穿楊 / 9 百聞不如一見 / 12 百摺不撓 / 14 班門弄斧 / 16 抱薪救火 / 18 杯弓蛇影 / 20 背水一戰 / 22 兵不血刃 / 24 病入膏肓 / 25 博士買驢 / 27 不恥下問 / 28 不寒而栗 / 29 不閤時宜 / 31 不堪迴首 / 32 不求甚解 / 34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36 草木皆兵 / 38 纔高八鬥 / 40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 41 乘人之危 / 43 程門立雪 / 44 重蹈覆轍 / 45 齣爾反爾 / 46 齣類拔萃 / 47 齣奇製勝 / 49 齣人頭地 / 51 唇亡齒寒 / 52 大逆不道 / 53 簞食壺漿 / 54 黨同伐異 / 55 倒行逆施 / 57 得心應手 / 59 東山再起 / 61 東施效顰 / 62 對牛彈琴 / 63 多多益善 / 64 爾虞我詐 / 66 二桃殺三士 / 68 廢寢忘食 / 70 分崩離析 / 72 分道揚鑣 / 73 奮不顧身 / 74 風吹草動 / 75 風聲鶴唳 / 77 覆巢無完卵 / 78 功敗垂成 / 79 苟延殘喘 / 80 颳目相待 / 82 管中窺豹 / 83 邯鄲學步 / 85 鶴立雞群 / 86 狐假虎威 / 87 畫虎類犬 / 88 畫龍點睛 / 89 畫蛇添足 / 90 雞犬不寜 / 91 雞犬升天 / 92 雞鳴狗盜 / 93 寄人籬下 / 95 傢徒四壁 / 96 見怪不怪 / 98 箭在弦上 / 101 兼聽則明 / 102 漸入佳境 / 103 江郎纔盡 / 106 狡兔三窟 / 107 嗟來之食 / 109 竭澤而漁 / 110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 112 近水樓颱 / 115 驚弓之鳥 / 116 居安思危 / 118 鞠躬盡瘁 / 119 舉案齊眉 / 120 捲土重來 / 123 剋勤剋儉 / 125 刻舟求劍 / 127 口蜜腹劍 / 128 口若懸河 / 129 睏獸猶鬥 / 131 濫竽充數 / 132 狼子野心 / 134 老當益壯 / 135 老馬識途 / 137 樂不思蜀 / 138 李代桃僵 / 140 梁上君子 / 143 兩敗俱傷 / 145 量力而行 / 146 柳暗花明 / 147 鹿死誰手 / 148 戮力同心 / 149 洛陽紙貴 / 150 馬革裹屍 / 151 馬首是瞻 / 152 買櫝還珠 / 153 芒刺在背 / 154 毛遂自薦 / 155 門可羅雀 / 157 門庭若市 / 158 靡靡之音 / 160 民以食為天 / 163 名落孫山 / 164 名正言順 / 166 明察鞦毫 / 168 明哲保身 / 171 明珠暗投 / 172 南轅北轍 / 174 難兄難弟 / 177 鳥盡弓藏 / 178 寜為玉碎,不為瓦全 / 181 怒發衝冠 / 183 嘔心瀝血 / 185 疲於奔命 / 186 萍水相逢 / 187 破釜沉舟 / 189 破鏡重圓 / 191 剖腹藏珠 / 193 撲朔迷離 / 194 七步之纔 / 196 七縱七擒 / 198 奇貨可居 / 202 杞人憂天 / 205 韆裏鵝毛 / 207 前車之鑒 / 208 前功盡棄 / 209 前倨後恭 / 210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 212 黔驢技窮 / 214 鍥而不捨 / 215 傾國傾城 / 216 請君入甕 / 217 罄竹難書 / 219 鞦毫無犯 / 220 麯突徙薪 / 223 趨炎附勢 / 225 麯高和寡 / 226 如魚得水 / 229 孺子可教 / 230 入木三分 / 232 塞翁失馬 / 234 三人成虎 / 235 殺身成仁 / 237 神機妙算 / 238 生靈塗炭 / 240 升堂入室 / 241 失之毫厘,差之韆裏 / 242 識時務者為俊傑 / 244 勢如破竹 / 245 世外桃源 / 247 守株待兔 / 248 熟能生巧 / 250 水滴石穿 / 252 水深火熱 / 255 司馬昭之心 / 257 四海之內皆兄弟 / 259 四麵楚歌 / 260 太公釣魚,願者上鈎 / 262 談何容易 / 265 嘆為觀止 / 266 探囊取物 / 267 螳臂當車 / 268 螳螂捕蟬 / 269 天經地義 / 271 天之驕子 / 272 同心同德 / 274 痛心疾首 / 275 投鼠忌器 / 277 推心置腹 / 278 圖窮匕見 / 280 退避三捨 / 282 完璧歸趙 / 283 玩物喪誌 / 285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 / 286 亡羊補牢 / 290 望塵莫及 / 291 望梅止渴 / 292 圍魏救趙 / 294 惟命是從 / 295 為虎作倀 / 296 未雨綢繆 / 297 臥薪嘗膽 / 299 聞雞起舞 / 301 物以類聚 / 302 先發製人 / 304 相敬如賓 / 306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 307 胸有成竹 / 309 掩耳盜鈴 / 310 葉公好龍 / 311 夜郎自大 / 312 一鼓作氣 / 314 一箭雙雕 / 316 一毛不拔 / 317 一鳴驚人 / 319 一葉障目 / 320 一衣帶水 / 323 一字韆金 / 324 一字之師 / 325 以強淩弱 / 326 以身試法 / 328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 330 因勢利導 / 332 庸人自擾 / 334 遊刃有餘 / 335 魚目混珠 / 336 愚公移山 / 338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 339 鷸蚌相爭 / 341 緣木求魚 / 342 約法三章 / 345 越俎代庖 / 346 運籌帷幄 / 347 朝三暮四 / 349 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 350 紙上談兵 / 352 指鹿為馬 / 353 中流擊楫 / 354 忠言逆耳 / 356 眾叛親離 / 357 重於泰山,輕於鴻毛 / 358 專心緻誌 / 361 捉襟見肘 / 362 自相矛盾 / 363 醉翁之意不在酒 / 364

前言/序言

國學,産生於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曆史時期,興起於二十世紀初,鼎盛於之後的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尋根”熱,九十年代“國學”熱再次掀起至今,無不是對傳統文化在今日中國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一次次定位固基。
一般來說,國學指以釋、道、儒三傢學問為主乾,以文學藝術、戲劇音樂、武術菜肴、民俗禮儀等為枝葉的傳統中國文化體係。
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傢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等,儒傢貫穿並主導中國思想史,其他列從屬地位;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部、子部為重,尤傾嚮於經部。
近代學者鄧實定義國學說:“國學者何?一國所自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者也。國學者,與有國以俱來,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須臾離也。君子生是國,則通是學,知愛其國,無不知愛其學。” 鄧先生的國學概念很廣泛,同時也強調瞭國學的經世緻用性。
總的來說,國學是有彆於西方學術,獨具特點且自成體係的文化形態,是中國固有的文化傳統、人文理念和認識方法。其博大精深之內涵,雄厚內斂之魂魄,足以令世人韆百年傳誦。可以說,國學經典是中華文化的根基,其中蘊含著前人洞察世事的精妙哲理。學習國學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學會為人處事的方法,增強個人的文化修養,使思想在“潤物細無聲”中得到浸潤和升華。
為讓廣大讀者能夠真正與國學親密接觸,《國學典藏》叢書編委會去蕪存菁,在捲帙浩繁的中華傳統文化典籍中精心挑選齣一係列國學經典。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通過釋疑、修飾、考證、援引等,匯編成為《國學典藏》叢書,以饗讀者。
您現在所看到的《文字上的中國:成語》便是叢書之一。
成語是中華文明中不可忽視的瑰寶,它以自身的言簡意賅、內容豐富而成為瞭構建漢語言大廈中強有力的一根棟梁。成語是濃縮的文明,它在方寸之間就能傳達齣豐富的含義,可謂滴水藏海。但由於許多成語齣現的年代距離今天的生活已經十分遙遠,所以某些成語會令我們感到不知其所雲,導緻誤用、錯用成語的現象時有發生。
有鑒於此,本書編者在忠於原文的基礎上,加以組織、整理,並運用準確、流暢的白話文進行解釋、翻譯,以輕快活潑的語言,講述瞭一個個精彩的古代成語故事。更為巧妙的是,編者在每一篇成語故事之後又加上瞭文學名傢引用該成語的實例,使本書的知識含量最大化,希望能加深讀者對於成語的理解和掌握,真正達到活學活用的目的。同時,大量切閤正文內容的文物、藝術圖片,使本書的文化內涵有瞭更為豐富呈現。
衷心地希望本係列叢書能成為廣大讀者的良師益友,希望讀者在品味國學博大精深的同時,能從中汲取源源不斷的智慧甘泉。
《文字上的中國:成語》 序章:凝固在方塊字中的韆年智慧 成語,是漢語的精髓,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它們如同一粒粒飽含深意的種子,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生根發芽,枝繁葉茂,最終凝結成一個個四字或多字組成的經典錶達。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詞匯組閤,更是中華民族韆百年來的生活經驗、哲學思考、曆史事件、神話傳說、道德觀念的濃縮與提煉。每一個成語背後,都隱藏著一段故事,一種智慧,一種視角,它們如同琥珀,將鮮活的曆史與深刻的道理永久封存,等待著後來者去發掘、去領悟。 《文字上的中國:成語》這本書,並非要淺嘗輒止地羅列成語,更非要強求讀者死記硬背。它的目的在於,引領你穿越時空的迷霧,潛入中華文明的深層肌理,去感受成語的生命力,去理解它們為何能穿越古今,依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我們將通過嚴謹的考證,生動的敘述,翔實的案例,為你揭示成語的“前世今生”,讓你在品味語言之美的同時,也能觸碰到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 第一章:成語的起源與演變——從口語到經典 成語的誕生,並非一日之功。它們往往源於古人的口頭傳播,隨著時間的推移,經過文人的潤色、曆史的沉澱,最終被書麵化,成為固定的錶達方式。本章將追溯成語的起源,從先秦諸子百傢的著作中尋找最早的成語雛形,探討它們的口語化錶達如何逐漸演變為更為精煉的成語形式。我們將解析成語的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麵的演變規律,讓你瞭解成語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發展的。 上古時代的萌芽: 探究《詩經》、《尚書》等早期文獻中,是否存在具有成語雛形的錶達方式,分析它們的特點。 諸子百傢的智慧結晶: 深入研究孔子、孟子、老子、莊子等思想傢,他們言簡意賅的論述如何孕育齣至今仍在使用的經典成語。例如,《論語》中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等。 曆史的印記: 探討曆史事件、人物典故如何成為成語的溫床,例如“臥薪嘗膽”、“破釜沉舟”等。 神話傳說的力量: 分析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在成語形成過程中的作用,例如“誇父逐日”、“精衛填海”等。 曆代文人的加工與發展: 追溯成語在不同朝代的流傳與演變,瞭解唐詩宋詞等文學作品如何豐富成語的內涵。 第二章:成語的構成與分類——解鎖語言的密碼 成語之所以能夠流傳廣泛,其精煉的結構和豐富的含義是關鍵。本章將深入剖析成語的內部構成,分析它們的詞性、結構、句法特點,並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對成語進行科學的分類。通過瞭解成語的構成邏輯,你將能更準確地理解和運用它們。 四字成語的黃金分割: 深入分析四字成語的普遍性,探討其結構上的平衡與韻律之美。 多字成語的敘事性: 審視那些由更多字組成的成語,分析其敘事性更強的特點,例如“五十步笑百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成語的詞性與語法功能: 探討成語在句子中扮演的角色,它們可以作定語、狀語、謂語、賓語等,讓你的語言錶達更加靈活多樣。 分類的視角: 按來源分類: 曆史故事類、寓言故事類、神話傳說類、文學作品類、諺語類等。 按含義分類: 褒義、貶義、中性;形容人物、景物、事件、哲理等。 按結構特點分類: 主謂式、動賓式、偏正式、聯閤式等。 成語的凝練藝術: 分析成語如何用最少的文字錶達最豐富的意思,展現中華文字的簡潔與力量。 第三章:成語的文化內涵——映照古人的精神世界 成語不僅僅是語言的符號,更是中華文化的載體。每一個成語都承載著古人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嚮、道德標準、生活智慧。本章將透過成語的字麵意義,挖掘其背後深厚的文化底蘊,讓你看到成語如何摺射齣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 仁義禮智信: 探討成語如何體現儒傢思想的核心價值觀,例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溫良恭儉讓”。 天人閤一與道法自然: 分析成語中蘊含的道傢哲學思想,例如“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忠孝節義的傳承: 審視成語如何錶達古代社會的倫理道德觀念,例如“愚忠”、“孝道”、“信守承諾”。 勤勞節儉的美德: 探究成語如何贊揚勤奮、節約的美德,例如“兢兢業業”、“勤儉持傢”。 自強不息的精神: 分析成語如何體現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奮發嚮上的精神,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幽默與諷刺: 展現成語在錶達幽默、諷刺方麵的巧妙運用,例如“東施效顰”、“掩耳盜鈴”。 第四章:成語的生命力——從古至今的鮮活運用 成語並非塵封的曆史遺跡,它們依然鮮活地存在於我們日常的語言交流中。本章將重點探討成語在現代社會中的運用,分析它們如何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以及在文學、藝術、教育等領域發揮的重要作用。 現代語言中的成語: 通過大量實例,展示成語在現代漢語中的廣泛應用,包括書麵語和口語。 成語的創新與發展: 探討在現代語境下,一些成語可能齣現的引申義、新用法,以及新成語的産生。 成語在文學藝術中的魅力: 分析成語如何豐富文學作品的意境,增強藝術感染力,例如小說、詩歌、戲劇中的成語運用。 教育中的成語: 探討成語在兒童教育、語言教學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和運用成語。 成語與跨文化交流: 審視成語在對外漢語教學、國際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讓外國人更好地理解中華文化。 成語的誤用與辨析: 指齣成語使用中常見的誤區,幫助讀者避免“望文生義”或“張冠李戴”等錯誤。 第五章:走進成語的“故事會”——經典案例深度解析 為瞭讓成語的學習更加生動有趣,本章將精選一批具有代錶性的成語,對其背後的故事、典故、引申義進行深度解析。我們將力求敘述引人入勝,分析鞭闢入裏,讓你在聽故事的同時,深入理解成語的精髓。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探討人生的無常與辯證思維。 “守株待兔”: 警示人們不可心存僥幸,坐享其成。 “愚公移山”: 贊揚持之以恒、鍥而不捨的精神。 “掩耳盜鈴”: 揭示欺騙自己、自欺欺人的愚蠢行徑。 “朝三暮四”: 分析其變化無常、反復無常的含義。 “畫蛇添足”: 告誡人們做事不可多此一舉。 “亡羊補牢”: 強調及時改正錯誤的重要性。 …… (此處可根據實際內容列舉更多成語案例) 結語:在文字的海洋中,拾取智慧的珍珠 成語,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語言的藝術,是文化的傳承。它如同夜空中閃爍的繁星,指引著我們前行的方嚮;它如同古老的燈塔,照亮著我們思想的航程。《文字上的中國:成語》這本書,希望成為你探索這些智慧珍珠的嚮導,幫助你在浩瀚的中華語言文化海洋中,找到屬於你自己的那份寶藏。願你在閱讀中,不僅增長知識,更能深化對中華文化的理解,提升語言錶達的能力,並從中汲取人生智慧,讓這些凝固在方塊字中的韆年智慧,在你的生命中煥發齣新的光彩。 我們相信,通過對成語的學習和理解,你將不僅僅是掌握瞭一門語言,更是走進瞭一個古老而偉大的文明,感受其博大精深,體會其生生不息。這趟穿越文字的旅程,將是一次充滿發現和啓迪的體驗。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文字上的中國:成語》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對於我這種對中華文化有濃厚興趣的“老學究”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我一直覺得,成語這種凝練的語言形式,是理解中國人心性與曆史最直接的窗口。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沒有簡單地羅列那些耳熟能詳的詞條,而是深入挖掘瞭每一個成語背後的曆史淵源和文化意涵。比如,當我讀到“畫蛇添足”時,作者沒有僅僅停留在“多此一舉”的解釋上,而是細緻地描繪瞭那個戰國時期的故事背景,甚至探討瞭當時社會對“完美”與“多餘”的不同認知。這種深挖的能力,讓原本枯燥的知識點變得鮮活起來,仿佛我正和古代的智者麵對麵地交流。更讓我稱道的是,書中對於一些容易混淆的成語進行瞭精妙的辨析,區分瞭它們在特定語境下的微妙差異,這對於我們這些非母語使用者(或者說,長期使用簡化漢語環境下的學習者)來說,是極其寶貴的指引。那種文筆,流暢自然,帶著一種學者特有的嚴謹又不失親和力的腔調,讓人讀起來毫不費力,卻又時常需要停下來,迴味再三。它不像是教科書,更像是一位博學的長者,在溫暖的壁爐旁,緩緩講述著那些沉澱在文字裏的中國智慧。我尤其喜歡它對一些帶有地域特色的成語的考證,那些隱藏在方言和風俗中的文化密碼,被這本書一一破解,讓人對中國的遼闊和多元有瞭更深切的體悟。

評分

作為一名對語言的演變極度好奇的業餘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提供“深度剖析”而非“錶麵介紹”的成語讀物。《文字上的中國:成語》無疑是我的不二之選。它在處理那些帶有強烈曆史色彩的成語時,展現齣一種近乎“考古學”的細緻。比如,對於一些源自古代軍事策略或官場鬥爭的成語,作者不僅解釋瞭其字麵意思,還詳細勾勒瞭其在曆史語境中是如何被“發明”和“使用”的。這種對“語境依賴性”的強調,是這本書區彆於其他同類書籍的關鍵所在。它教會瞭我一個重要的道理:一個成語的生命力,往往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息息相關。書中有一個章節專門討論瞭近現代以來,一些傳統成語在新的社會環境下麵臨的意義“漂移”現象,這種與時俱進的觀察角度,讓整本書顯得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充滿瞭當下的討論價值。總而言之,這是一部需要沉下心來細細品讀的書,它給予讀者的迴報,絕非一時的滿足感,而是對中國文化肌理持久而深刻的洞察力。我強烈推薦給所有渴望超越語言錶麵,直抵文化核心的讀者。

評分

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是想找一本能幫助我提升公文寫作水平的工具書,但讀完前幾章後,我發現它的價值遠遠超齣瞭實用性的範疇。它更像是一部文學批評史和文化人類學著作的混閤體。作者在解析成語時,常常會引入大量的古代詩詞歌賦作為佐證,這使得對成語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而是置於整個古典文學的宏大背景之下。比如,在解釋與“孤獨”相關的成語時,書中引用瞭數段唐詩宋詞的經典段落,那種意境的烘托,瞬間就把讀者帶入瞭那個特定的情感場域。這種“以文證文”的寫作手法,高明之處在於,它不僅解釋瞭“是什麼”,更闡述瞭“為什麼是這樣”。這種層次感,是其他同類書籍所不具備的。而且,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也十分考究,紙張的質感和字體的選擇,都透露齣一種對閱讀體驗的尊重,這在當今這個追求快速消費的時代,顯得尤為難得。它鼓勵讀者慢下來,去品味文字的肌理,去感受每一筆筆觸中蘊含的文化張力。我甚至會把某些段落抄錄下來,貼在書桌前,作為日常寫作的“定心丸”。

評分

說實話,我原本對市麵上那些“快餐式”的成語解析書籍已經有些審美疲勞瞭,它們總是用那種浮誇的標題和碎片化的信息來吸引眼球,讀完後除瞭記住幾個標新立異的解釋外,毫無收獲。然而,《文字上的中國:成語》完全顛覆瞭我的預期。這本書的敘事結構非常巧妙,它似乎沒有遵循嚴格的A到Z的排列,而是采用瞭一種主題式的串聯。例如,它會把與“忠誠與背叛”相關的成語放在一起解析,然後過渡到“自然哲學與人生觀”的成語群。這種編排方式,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連貫性和思考的深度。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背誦,而是在進行一次係統的文化考察。書中對成語引申義的探討尤其犀利,它不放過任何一個語義的漂移和演變。例如,對於“青梅竹馬”這一充滿詩意的詞匯,書中詳盡地考證瞭其在不同朝代語境下的細微差彆,以及它如何從一個單純的場景描寫,逐漸演變成專指純真友誼的符號。這種細膩的考量,體現瞭作者對語言發展脈絡有著極高的敏感度和深厚的研究功底。讀這本書,就像是打開瞭一個時間膠囊,裏麵的每一個詞匯都帶著過去的迴響,讓人不得不停下來,去傾聽那曆史的迴聲。文字的力量,通過這些凝練的短語被放大到瞭極緻。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震撼,在於它對成語的“社會功能性”的深刻剖析。它沒有把成語僅僅看作是語言學的知識點,而是深入探討瞭它們是如何塑造和反映中國人的社會關係、道德規範和思維模式的。作者在分析那些涉及“孝道”和“仁義”的成語時,清晰地展示瞭這些高尚的道德標準是如何通過一句簡短的成語,滲透到社會結構的方方麵麵的。例如,書中對“剋己復禮”的闡釋,不僅僅停留在儒傢經典的層麵,還聯係到古代的禮儀製度和士大夫階層的行為準則,使得這個成語的重量感和曆史厚度一下子被凸顯齣來。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意識到,掌握成語,遠比學會使用它們重要得多;理解成語背後的社會契約,纔是真正的入門。這本書的論證過程非常嚴謹,作者似乎對每一句論述都進行瞭詳盡的田野調查和文獻考證,但行文卻絲毫不顯晦澀,反而充滿瞭一種引人入勝的邏輯魅力。它成功地搭建瞭一座橋梁,連接瞭古代的社會現實與現代讀者的理解之間,讓人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完成瞭一次深刻的文化溯源。

評分

不推薦,很一般

評分

第一次購買 不錯的一次購物 很好

評分

¥31.50

評分

同事喜歡的一套書,價格實惠

評分

古文觀止文字上的中國:成語

評分

¥29.90

評分

¥31.50

評分

第一次購買 不錯的一次購物 很好

評分

書的質量很好,快遞小哥更給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