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它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并带来了生产力质的飞跃,引发了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虚拟与现实的融合、知识及智能的社会化传播等新媒体与社会变革的问题都亟需进一步审视和解读。
2016年11月12日至13日,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并主办的“新媒体与社会变革:融合·互联·共享”国际学术研讨会隆重召开。来自美洲、欧洲、澳洲与中国香港、台湾、内地数十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近80名海内外学者参加了研讨会。首届新媒体与社会变革国际学术研讨会选择“融合·互联·共享”作为会议主题,切合了时代脉络走向。
作者简介
喻发胜,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湖北省政府应急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政府新闻与发布专家库成员,湖北省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专家组成员,湖北省高级舆情分析师,湖北省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武汉市政府应急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内页插图
目录
新媒体多维理论探析
如何研究新媒体?一个“意义科学”的构想
Comparative Persona:From Cross—cultural “Celebrity” Analysis to the Transformations of the Public Self in Online Cuiture
网络行动研究的三种路径
论新媒体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功能影响
“信息自由流通”理论的演进:综述与反思
新媒体时代的伦理与责任
Agenda-Setting for Global Media Ethics
传播即伦理:媒介伦理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道德原则及职业实践
新闻客户端与媒介社会责任——基于澎湃“精选”和网易“头条”的对比
基于聚类分析的湖北省传媒资讯类微信公众号社会责任类型探讨
新兴媒介形态及影响力
新媒体究竟如何影响我们这个社会
媒介进化视角下图像社交与我国提升国际传播力的可能性探析——以Instagram中美媒体账号对比为例
名人财经类微信公众号传播影响力研究——以“吴晓波频道”为例
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知名媒体人离职告白的互文性分析
网络自制剧内容生产研究
中国传统音乐节目在现代传媒中的变迁——基于武汉地区广播音乐节目的再调查(2004-2015)
大数据传播与网络舆情
Using Large Datasets to Study Online Publics
卫生计生危机的类型、发生背景及原因探究
聚类分析对马拉松虚拟社群意见领袖的甄别与筛选
前言/序言
媒体作为人类文明史的伴随物,始终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新媒体是相对于旧媒体而言的一个概念:印刷媒介较之于金石与竹木介质的读物来说,就是一种新媒体;而电视相对于广播,又是一种新媒体。到了当下的网络时代,人们所指的新媒体,则是那些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衍生的媒体形态,它包含手机媒介、数字电视、移动电视、微信、微博、博客、播客等已经出现和正在出现的各种媒体新形态。
我们身处的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动,当今中国也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当前,世界上积聚了许多日益增长且需要各国共同应对的多种议题,协同而有效的全球治理变得十分迫切。旧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以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现存的格局滞后于变化的形势,世界向互联互通发展的内在需求越来越明显。全球治理需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这些理念的产生与博弈,都影响着当今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而围绕话语传播方式与权利所产生的竞争,也成为各方参与全球治理竞争的重要领域。
世界各国人民有着彼此认知、理解、交往的内在基本态度,共同期待向更完善的文化交流格局迈进,以促进各国、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多元共生、交互繁荣。世界历史每进入一个关键的转折关口,都需要一种先进的文化、知识和方案引领。对多元、多变世界的理解能力,以及将这种理解运用于国际关系构建的能力,体现了一个国家为世界贡献可靠方案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中国的传播学者在应用自己的学术智慧方面,一直把这种责任感纳于其中,希望将传播中的世界与现实中的世界实现更好的对接,引领人类的行为朝着中国哲学主张的“和而不同”方向发展。
新媒体的爆发式增长,催生了崭新的媒介环境,其特征集中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过去像印刷和广播那样形态完全各异的技术正在渐渐融合;世界正在从对信息载体增长的渴望,转为对信息载体过剩造成的不安。更为明显的是一种革命性的变革已然在悄悄的碎片式积累中完成,那就是:旧的传播格局所依赖的基本方式,即单向(one-way)的传播,彻底改变为互动的(interactive)传播。出于这种变化,美国《连线》杂志给基于新媒体的传受行为下的定义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这样,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已悄然改变,话语主体之间平等的对话与互动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新媒体时代下的社会脉动:一场思想的碰撞与前瞻 在全球化浪潮与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的双重驱动下,我们正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边界被极大地拓展,社交互动的方式被深刻重塑,而这一切的变革,又如同涟漪般不断扩散,触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发着深刻的社会变革。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媒体与社会变革:融合·互联·共享国际学术研讨会”应运而生,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学者、业界精英与青年才俊,共同探索新媒体与社会变迁之间复杂而 dynamic 的关系。本文集,正是这场高层次学术盛宴的结晶,它不仅仅是对研讨会成果的记录,更是对新媒体时代社会发展趋势的一次深度剖析与前瞻性思考。 本文集的主旨在于“融合、互联、共享”这三个关键词,它们构成了理解新媒体如何驱动社会变革的核心逻辑。 “融合”,首先体现在新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介的深度交织。我们不再能够简单地将电视、报纸、广播视为独立的传播渠道,它们早已与互联网、移动应用、社交平台等新媒体形态发生了不可逆转的融合。这种融合带来了信息传播模式的根本性改变:从单向的灌输式传播,转变为多向的互动式交流;从精英主导的内容生产,发展到大众参与的UGC(用户生成内容)时代;从封闭的传播网络,演变成开放的社群生态。研讨会中的多篇论文深入探讨了这种融合在不同领域造成的具体影响,例如,传统媒体如何在拥抱新媒体的同时,保持其公信力与专业性;新媒体如何成为传统新闻生产与分发的重要补充,甚至在某些方面成为引领者;数字技术如何改变了文化内容的生产、传播与消费方式,催生了新的文化形态与产业模式。文章探讨了这种融合带来的挑战,比如信息过载、内容良莠不齐、以及传统媒体的生存危机,同时也挖掘了其蕴藏的巨大机遇,例如更广泛的受众触达、更精细化的内容定制、以及更具活力的媒体生态。 其次,“融合”也体现在新媒体与社会结构、文化形态的相互渗透。社交媒体的兴起,打破了传统社会交往的地域限制,构建了虚拟的社群空间,深刻影响着人际关系、身份认同以及社会组织形式。学术研究聚焦于社交媒体如何重塑公共领域,如何影响政治参与和公民动员,以及如何催生新的社会运动。此外,新媒体在教育、医疗、商业、艺术等领域的应用,也展现出其强大的渗透力。例如,在线教育的普及,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壁垒,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远程医疗的发展,提升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电子商务和数字营销的兴起,彻底改变了商业运作模式;而数字艺术和互动媒体的出现,则拓展了艺术表达的边界。这些跨领域的融合,都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互联”,是新媒体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互联网连接了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服务,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互联网络。这种“互联”不仅是物理层面的连接,更是信息流动的加速和知识传播的民主化。研讨会中的论文广泛关注了“互联”带来的社会效应: 信息传播的极速化与泛在化: 实时新闻、病毒式传播、信息茧房等现象,都在“互联”的背景下得以凸显。学者们分析了这种快速传播对公众认知、舆论形成、甚至社会稳定可能产生的影响,探讨了如何在这种环境下辨别信息真伪,培养批判性思维。 全球互联与文化交流: 互联网打破了国界,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便捷。文章探讨了跨文化传播的新特点,以及新媒体在促进全球理解、化解文化冲突方面的作用,同时也警示了文化同质化和文化霸权的潜在风险。 社会关系的重塑: 社交网络、即时通讯工具等新媒体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从现实中的“弱连接”到虚拟空间的“强连接”,再到现实与虚拟边界的模糊,这些都对个体心理、社会资本的积累以及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产生了深远影响。 开放的知识生态: 维基百科、开放获取期刊、在线课程等,都体现了新媒体在促进知识共享和教育公平方面的潜力。学者们讨论了这种开放的知识生态如何加速科学研究的进程,如何提升全民的知识素养,以及如何应对知识产权保护等挑战。 “共享”,是新媒体时代对社会关系和资源分配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其核心价值之一。这种共享,既包括信息的共享,也包括资源的共享、机会的共享,以及社会进步成果的共享。 信息共享与公民参与: 新媒体使得信息传播的门槛降低,为公众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政府信息公开、公民监督、在线请愿等,都成为“共享”信息、促进民主参与的生动实践。文章深入分析了新媒体如何赋能公民,提升其政治效能感,以及在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 共享经济与新型生产关系: 共享单车、共享住宿、共享办公等新兴的共享经济模式,通过新媒体平台得以实现,它改变了资源的配置方式,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就业形态。研讨会中的部分论文,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个角度,探讨了共享经济的兴起对传统产业的冲击,对劳动者权益的影响,以及其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数字鸿沟与共享的挑战: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共享”并非自动发生,数字鸿沟的存在,使得信息、技术、资源等方面的共享存在不均衡。本文集也关注了这一重要议题,分析了数字鸿沟的成因,以及如何通过政策干预和社会努力,弥合数字鸿沟,实现更广泛、更公平的共享,确保新媒体发展的红利能够惠及所有人,而不是加剧社会分化。 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在“共享”的理念下,企业、个人乃至整个社会,都需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新媒体在促进公益传播、环保宣传、人道援助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学者们探讨了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构建更具责任感的社会生态,如何利用新媒体的力量推动可持续发展议题的解决。 本文集的亮点与贡献 “新媒体与社会变革:融合·互联·共享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之所以具有重要意义,在于其展现出的多维度、跨学科的视角,以及前瞻性的研究视野。 国际化学术视野: 本文集汇聚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他们的研究不仅反映了全球新媒体发展的共性,也展现了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新媒体应用的独特性。这种国际化学术交流,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新媒体与社会变革的普遍规律与特殊现象。 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新媒体与社会变革是一个复杂的多维课题,涉及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本文集中的研究,往往融合了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与理论视角,力求从更宏观、更深入的层面揭示问题本质。 案例研究与理论建构: 许多论文基于丰富的现实案例,深入分析新媒体在具体社会场景中的作用,从而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洞见。这些案例涵盖了从社交媒体上的群体动员,到数字平台上的经济创新,再到虚拟社区中的身份建构等方方面面,为理解新媒体的现实影响提供了生动的注脚。 问题导向与未来展望: 本文集不仅呈现了新媒体带来的深刻变革,也深刻反思了其潜在的挑战与风险,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积极展望。无论是关于信息治理的困境,还是关于数字伦理的探讨,亦或是关于技术赋能下的社会发展路径,都体现了研究者们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以及对构建更加美好的数字未来的不懈追求。 总而言之,“新媒体与社会变革:融合·互联·共享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是一部深刻剖析新媒体时代社会变迁的力作。它以“融合、互联、共享”为主线,系统梳理了新媒体技术如何重塑我们的信息环境、社会结构、文化生态以及人际关系,并深刻探讨了这一进程中所蕴含的机遇与挑战。本文集不仅是学术界对新媒体研究的一次重要贡献,更是为所有关心社会发展、关注科技进步的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当下与未来的重要窗口。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在新媒体的浪潮中,我们如何从信息孤岛走向信息互联,如何从单向的接受走向多向的共享,如何共同塑造一个更加包容、开放、充满活力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