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研究/东亚汉语史书系

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研究/东亚汉语史书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辉 著
图书标签:
  • 朝鲜语语音
  • 汉语官话
  • 语音史
  • 朝鲜半岛
  • 语言史
  • 东亚汉语
  • 质正制度
  • 历史语言学
  • 语音演变
  • 汉语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55901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924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4
字数:3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朝鲜朝(1393—1911)在实施对华朝聘的同时,以“质正”制度运行模仿中国各项制度。在政治、礼仪、法律、文化制度上积极效仿中国,对明清中国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质正”,以期准确掌握中国情报,建立小中华体系。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具有区别于其他制度的显著特性,是特殊历史环境和东亚传统思想文化相交融的产物。实施它,对朝鲜半岛汉语官话语音应用与推广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它,对近代中朝语言文化关系史研究、近代汉语语音史研究、汉语官话语音推广史研究、近代汉语官话历史变化研究以及北京话、普通话、朝鲜语形成研究和域外汉语言文字政策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研究意义
一、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研究对近代汉语官话语音研究的意义
二、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研究对明清汉语官话语音与朝鲜汉字音关系研究的意义
三、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研究对语言与制度关系探讨的意义
四、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研究对朝鲜汉语官话教科书和工具书语音性质研究的意义
五、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研究对朝鲜语标记符号创制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的研究内容
二、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研究文献
一、《朝鲜王朝实录》
二、《燕行录全集》
三、《承政院日记》
四、《韩国文集丛刊》
五、《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及续编
六、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音”文献

第一章 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形成
第一节 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形成时间
一、高丽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
二、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形成
第二节 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形成原因
一、东亚朝聘政治体系与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形成
二、“事大主义”与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形成
三、元明时期汉语官话语音推广与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形成
四、朝鲜谚文创制与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形成

第二章 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构成
第一节 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内容
一、朝鲜朝“质正”制度
二、朝鲜朝汉语官话“质正”制度
三、朝鲜朝汉语官话“质正”内容
第二节 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机构
一、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管理机构——承文院
二、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机构——司译院
三、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机构——集贤殿及偶语厅
第三节 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职官
一、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官地位及类型
二、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等专属质正官
三、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等领域“质正”成就
四、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等领域质正官培养和选拔
五、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官职责及兼职

第三章 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运行
第一节 朝鲜朝前期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运行
一、朝鲜朝前期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运行概况及规制
二、朝鲜朝前期汉语官话语音“质正”效果
三、朝鲜朝前期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的强化
四、朝鲜朝前期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运行的“奏闻”与“避嫌”
五、朝鲜朝前期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运行困境
第二节 朝鲜朝后期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运行
一、朝鲜朝后期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运行的断续与提振
二、朝鲜朝后期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断续的原因

第四章 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途径及方法
第一节 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徐释
一、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入朝”“质正”
二、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朝外”“质正”
三、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王京”“质正”
第二节 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方法
一、朝鲜朝质正官向明清学者“质正”汉语官话语音
二、朝鲜朝质正官向国内华人“质正”汉语官话语音
三、朝鲜朝向出使使节“质正”汉语官话语音
四、朝鲜朝质正官向其他人“质正”汉语官话语音
五、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具体方法

第五章 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功能
第一节 建立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教科书和工具书体系
一、建立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教科书体系
二、建立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工具书体系
第二节 建立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教育体系
一、建立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教育管理体系
二、建立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教学体系
第三节 建立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标记体系
一、建立朝鲜语谚文标记体系
二、建立汉语官话语音谚文转写标记体系
三、建立汉语官话语音声调标记体系

第六章 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研究价值及展望
第一节 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研究对中朝关系史认识的价值
一、研究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对明清中朝政治关系史认识具有重要价值
二、研究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对近代中朝文化关系史认识具有重要价值
三、研究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对中朝语言关系史认识具有重要价值
第二节 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研究对近代汉语语音史探讨的价值
一、研究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对明清汉语官话语音史探讨具有重要价值
二、研究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对朝鲜朝汉字音文献考订具有重要价值
三、研究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对明清北京官话语音史探讨具有重要价值
四、研究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对明清北方官话语音史探讨具有重要价值
五、研究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对明清东北方言语音系统考订具有重要价值
六、研究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对明清官话语音历史层次的认识价值
七、研究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对普通话语音形成历史的认识具有重要价值
第三节 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研究对汉语国际传播探讨的价值
一、研究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对汉语国际传播教材编写认识具有重要价值
二、研究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对当前汉语国际推广制度建设具有重要启发价值
第四节 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研究对汉语国际通用语探讨的价值
一、研究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对汉语国际通用语地位探讨具有重要价值
二、研究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对汉语国际通用语应用认识具有重要价值
第五节 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研究展望
一、制度视角的朝鲜朝汉语教科书和工具书语音研究有待进一步开展
二、朝鲜朝汉语“质正”制度系统性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利用域外珍藏汉语“质正”文献研究汉语官话语音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
四、朝鲜朝汉语词汇、语法、文字“质正”领域研究有待开拓
五、其他相关问题研究
附录 朝鲜朝质正官文献条目
一、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官文献条目
二、朝鲜朝汉语质正官文献条目
三、朝鲜朝质正官文献条目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东亚汉语史书系》介绍:揭示历史变迁中的语言脉络 《东亚汉语史书系》是一套致力于深入探索东亚地区汉语历史演变及其文化影响的学术著作。本系列书籍以宏大的视野,审视汉语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发展轨迹,勾勒出汉语作为一种活态语言,如何在东亚大陆及其周边区域播撒、融合、创新,最终形成丰富多彩的方言面貌和深远的历史文化印记。本书系并非孤立地研究某一个历史时期或某一个特定语言现象,而是将汉语的每一次演变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之下,力求呈现其历史的厚重感与动态性。 本系列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对汉语历史语言学、方言学、社会语言学、历史文献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研究,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深入、多维度的东亚汉语历史图景。我们相信,语言并非一成不变的符号系统,而是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记忆与智慧。理解汉语的历史,就是理解东亚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深刻过程,就是把握古代东亚社会结构与思想观念的演变脉络。 内容涵盖与研究视角: 《东亚汉语史书系》的内容设计极为丰富,力求覆盖汉语历史演变的关键环节,并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 1. 语音演变研究: 汉语的语音系统经历了数千年的变迁,从上古汉语的复杂声韵,到中古汉语的中古音系,再到近古汉语及现代汉语的语音格局,每一次变化都牵动着语音、音系、声调的深刻调整。本系列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期和方言区域,运用历史比较法、音韵学理论,深入探讨汉语语音演变的规律与驱动因素。例如,我们将关注中古汉语的韵部系统如何随着时间推移发生裂变与合并,声母如何发生腭化、浊化、清化,声调如何分化与归并,以及这些语音变化如何影响了不同方言的形成。同时,我们也会关注那些在语音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现象,例如,某些古汉语的语音特征如何在特定方言中得以保留,或者某些创新性的语音变化如何在其他区域扩散。 2. 词汇发展与变迁: 词汇是语言最直接的载体,也是社会变迁最敏感的晴雨表。本系列将深入分析汉语词汇的来源、构成、意义演变以及不同词汇层级(如本族语词、外来词、古汉语词、新造词)的消长。我们将考察古代汉语词汇的丰富性,如古籍中出现的生僻词、异体词,以及这些词汇在后世的使用情况。同时,我们也将关注词汇在不同地域的传播与融合,例如,哪些词汇是古代东亚地区普遍使用的,哪些是某一区域特有的,以及这些词汇在不同社会阶层和文化群体中的流布情况。对于外来词的引入与汉语词汇的创新,也将进行细致的考察,分析其带来的文化影响。 3. 语法结构的演变: 汉语的语法结构,例如词序、虚词、句子结构等,同样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本系列将运用句法学、历史语法学的理论,考察汉语语法结构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我们将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语料,分析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句子结构、语态、句法标记等方面的差异,例如,古代汉语中某些固定句式的使用,以及虚词在句子结构中的功能变化。我们还将关注方言语法结构的独特性,以及它们与共同语语法结构之间的关系。 4. 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东亚汉语方言纷繁复杂,是汉语历史演变最直接的见证。本系列将系统梳理汉语方言的形成过程,分析导致方言分化的地理、社会、历史等因素。我们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方言区,深入考察其语音、词汇、语法的特点,并追溯其历史根源。研究将不仅限于描述性分析,更会探讨方言内部的演变规律,方言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方言与国家通用语之间的互动关系。 5. 汉语与周边语言的互动: 汉语作为东亚文化圈的核心语言,与周边民族语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本系列将考察汉语对周边语言的影响(如词汇借用、语法同化),以及周边语言对汉语的影响。我们将关注历史上的官方交流、文化传播、民族迁徙等活动如何促进了汉语与周边语言之间的语言接触与融合。 6. 历史文献中的语言证据: 古代文献是研究汉语历史最宝贵的财富。本系列将深入挖掘各类历史文献,包括但不限于诗歌、散文、史书、笔记、戏曲、法律文献、宗教典籍等,从中提取语言学证据,进行严谨的考证与分析。我们将关注不同时期、不同体裁文献的语言特征,分析其所反映的语言现象,并探讨文献记录的语言与实际口语之间的关系。 研究方法与学术价值: 《东亚汉语史书系》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采用多种先进的研究方法: 历史比较法: 这是研究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演变的核心方法。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方言的语言材料,追溯其共同的祖先,揭示其演变路径。 社会语言学视角: 关注社会因素(如阶层、性别、地域、年龄、身份)对语言使用的影响,以及语言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 语料库分析: 利用大规模的汉语历史语料库,进行统计分析和模式识别,为语言演变规律的发现提供实证支持。 文献考证: 对历史文献进行细致的考订,辨别其真伪、年代、作者,从中提取准确的语言信息。 跨学科研究: 借鉴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丰富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本系列的研究成果,不仅能够深化学界对汉语历史演变的认识,为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丰富素材,更能为我们理解东亚历史文化交流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提供新的视角。对于历史爱好者、语言学研究者、文化研究者以及对东亚文化感兴趣的读者而言,《东亚汉语史书系》都将是一部极具启发性和参考价值的学术巨著。它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语言之旅,感受汉语在东亚大地上的勃勃生机与不朽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带着一种古典的、近乎仪式感的美学。研究“质正”制度,就好像在触摸一段被精心保存下来的历史脉搏。我更感兴趣的是,这样一个制度从被倡感到最终固化为一种规范,其间经历了怎样的学术争论和权力博弈。学术上的“正统”之争往往是最引人入胜的,谁来定义什么是“正”?定义权掌握在谁的手中?是汉字音韵学的权威学者,还是掌握实权的宫廷官员?如果书中能揭示出这背后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将语言规范置于社会权力结构中进行审视,那这本书的深度将远远超出语言材料的堆砌。我希望看到作者对不同流派、不同学派之间关于“质正”标准的辩论进行细致的梳理,这些辩论可能体现在他们对特定古籍注释的差异上。这种对学术史和思想史的关注,能让这本书摆脱纯粹的技术性描述,升华为一部关于东亚知识分子如何处理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的深刻著作。我带着对这种深层历史肌理的探究欲望,非常期待能够阅读到这本书的精彩论述。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语言学抱有热忱的业余爱好者,我通常更偏爱那些能够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语言细节巧妙结合的作品。这本《东亚汉语史书系》下的专著,光看标题就预示着它会是一场深入语音细节的探险。我设想,作者必然是花费了大量心力去解读那些古籍中关于音韵的晦涩描述,或许还有与朝鲜传统文献中音标符号的对照分析。我特别好奇“质正”二字背后的社会意义,它是否仅仅是发音的校准,抑或是维护一种儒家文化圈内的话语霸权?在清朝的学术氛围下,朝鲜学者在力求“质正”的过程中,他们所面对的挑战必然是多重的:既要跟上时代变迁中原发音的流变,又要保持自身学术传统的独立性。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具体的语例对比,比如某个特定的韵母或声调在朝鲜朝的使用状态与同时期北京官话的差异,这些具体的“失真”或“演化”是如何被记录和对待的。如果作者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说明这种制度如何影响了后世朝鲜语中汉字词的发音系统,那就更令人兴奋了。我期待它能带来一种“拨开迷雾见真章”的阅读体验,将那些陈旧的文本重新赋予鲜活的语音生命力。

评分

当我看到“东亚汉语史书系”这个系列标签时,我立刻意识到这本书在区域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它不是孤立地看待朝鲜半岛的语言现象,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东亚汉语文化圈的互动背景下进行考察。这种视野是极其宝贵的。我个人对于跨文化交流中“误读”与“再创造”的过程非常着迷。朝鲜朝的“质正”制度,无疑是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语言“驯化”实验。我想知道,在朝鲜学者尝试“质正”的过程中,他们是否也发展出了一套不同于中土的语音学理论体系?例如,他们对于古代音韵学的理解,是否比同时期的内地学者更为保守或更为超前?我期望书中能提供详细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在明清汉语中已经发生弱化或消失的语音特征,是否因为“质正”制度的介入,而在朝鲜得以保留下来?这种“活化石”式的语言现象,对于我们理解汉语方言的演变路径,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理解东亚文化圈内部语言张力的一个关键切入点,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解读视角。

评分

说实话,我对专门研究某一特定朝代、某一特定地域的语言制度的书籍,总有一种敬畏感,因为这通常意味着极高的专业门槛。这本书的定位显然是面向专业研究者的,但对我来说,它更像是一部等待被“解码”的珍贵史料集。我更关注的是这种“制度”是如何在社会层面运作起来的。一个“质正”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考试选拔人才,还是为了宫廷礼仪的统一?如果能探究到其背后的官僚体系和教育体系是如何支撑这一制度的常态化运行,那这本书的史学价值就超越了单纯的语言学范畴。我设想的场景是,在朝鲜的某个书院里,一位老师正拿着一本关于官话语音的范本,逐字逐句地纠正学生的口音,这种场景的再现,需要作者有极强的历史想象力和扎实的文献功底。我希望作者不仅展示了“是什么”,更能深入挖掘“为什么”——为什么偏偏是“质正”被提到了如此重要的制度高度?是政治上的需要,还是文化上的焦虑?这种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对于当时朝鲜社会精英阶层的自我认知和对外形象塑造,产生了何种深远的影响,这都是我非常想了解的。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学术深度,光是“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研究”这几个字,就让我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语言规范和语音演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记得以前在研究东亚文化交流史的时候,就隐约接触到一些关于朝鲜半岛上汉语学习和使用的记载,但总觉得缺乏一个系统深入的分析。这本书似乎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聚焦于“质正”这个核心概念,我猜想这不仅仅是关于语音本身,更是关于文化认同和政治权力在语言层面的体现。想象一下,在那个时代,一个官方的“质正”制度意味着什么?它如何影响了朝鲜士大夫阶层的日常交流?他们的语音标准又是如何与当时的明清汉语进行比对和融合的?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梳理出这个制度的具体运作细节的,比如,是否有定期的考核、具体的标准文本,以及这些标准是如何在不同层级之间传播的。如果书中能详尽地展示出这种跨文化影响的复杂性,比如朝鲜学者如何吸收、本土化,甚至在某些方面挑战了中原的语音标准,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我对其中的文献考证和方法论的严谨性抱有很高的期待,希望它能提供一个细致入微的窗口,窥见东亚古代知识精英群体对语言纯正性的执着追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