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時期,藩鎮割據是怎樣使大唐王朝走嚮終結的?本書史料豐富,敘事與議論清晰有序,詳細講述瞭關中、劍南、河東、江淮四大強藩不斷武力打斷朝廷中興、使朝廷失去瞭對各地區的控製,財源逐步枯竭,退路被斷絕,最終促成瞭五代十國割據局麵的形成的經過,值得珍藏和閱讀。
海報:
安史之亂後,麵對藩鎮林立的割據局麵,唐王朝通過一係列舉措,重新構建瞭中央與地方相互製約的權力結構,最終形成瞭“夫弱唐者,諸候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諸侯維之也”的均勢局麵,其中關中、劍南、河東、江淮四個區域可以說是王朝穩定的四個支柱,但這樣的局麵被黃巢之亂打破,中央軍事實力被重創後,地方勢力趁機崛起,各地原有的統治秩序逐漸失控,最終導緻唐王朝解體。《失控的藩鎮》一書將運用前人曆史研究成果,輔以第一手的史籍資料、筆記著述,以人物為緯綫,以地域為描述空間,逐步還原唐王朝的解體之路。
不朽如夢:文史愛好者,擅長中外軍政曆史文章的寫作,曾參與《秘密戰三韆年》《戰爭事典》《透過鏡頭看曆史》等圖書的寫作工作。
失控的藩鎮之一
岐山雪——李茂貞的崛起與關中秩序的失控
一 鳳啼初聲—從宋文通到李茂貞
二 鳳翼初展—李茂貞的強藩之路
三 火鳳燎原—從耀武闕下到火燒長安
四 鳳翔龍潛—從控製朝政到劫持天子
五 鳳翼初摺—李茂貞霸業的半途夭摺
六 鳳落岐山—李茂貞霸業的結束
失控的藩鎮之二
蜀道難——王建的崛起與劍南三川形勢的失控
一 天子巡幸之處與宰相迴翔之地
二 陳敬瑄入蜀與蜀地的動亂
三 “賊王八”的崛起之路
四 鏖戰西川
五 吞並東川
六 從全取三川到閉門做天子
失控的藩鎮之三
江淮潮——楊行密的崛起與江淮形勢的失控
一 落雕侍禦
二 勤王之爭
三 楊行密的崛起
四 高駢之死
五 江淮的新霸主
六 決戰清口
七 平定三叛
失控的藩鎮之四
代北風——李剋用的崛起與河東形勢的失控
一 沙陀崛起之路
二 鏖戰代北,避禍陰山
三 屢建奇功,雄踞河東
四 驚變上源驛
五 南徵北戰,受封晉王
六 兵敗地失,英雄遲暮
黃巢退齣關中後,所部兵力仍然不少,他與蔡州秦宗權聯兵攻打陳州,在城外連掘五道塹壕,以隔絕內外,同時大舉進攻,因陳州刺史趙犨擅於守城,陳州久攻不下,黃巢遂在城北建立宮室及百官衙署,準備做長遠打算,大有不拿下陳州誓不罷休之勢,又派兵四處掠奪,河南、許、汝、唐、鄧、孟、鄭、汴、曹、濮、徐、兗等數十州受到攻擊。固守陳州的趙犨嚮鄰鎮求援,忠武節度使周岌、感化節度使時溥、宣武節度使硃全忠等人都派兵來援,但黃巢實力此時仍十分強大,三節度使交戰後,發覺力不能支,遂嚮剛剛上任河東節度使不久的李剋用求救。
中和四年二月,李剋用率蕃、漢兵五萬齣天井關,大舉南下,他最初準備藉道河陽,但河陽節度使諸葛爽害怕他意圖吞並,遂一邊稱黃河上的大橋尚未修好,無法通過大軍;一邊又派兵屯駐於萬善城,準備抗拒南下的河東軍。李剋用隻得轉道從陝郡、河中兩地渡河嚮東。四月,李剋用終於趕至陳州城下,與忠武、宣武、武寜、泰寜等鎮兵馬會閤。此時,陳州城已被圍睏將近三百日。
黃巢聽聞又是李剋用帶兵前來,大驚失色,連忙退兵至故陽裏,陳州之圍始解。五月,因天降大雨,黃巢大軍的營盤盡被大水飄沒,他隻得嚮汴州方嚮轉移,先破尉氏縣,隨後又命尚讓以驍騎五韆進逼大梁,但在繁颱被硃全忠部下大將硃珍、龐師古兩人擊退。雖取得先勝,硃全忠自忖僅憑自己實力難以抵擋黃巢下一波進攻,急忙嚮李剋用求救。李剋用接硃全忠軍報後,從許州齣發,一路尾隨黃巢大軍,乘其在中牟縣北部的王滿渡一帶渡河渡到一半時,突然發起進攻,遂大破之,斬殺萬餘人。黃巢大潰而走,至封丘又被李剋用追及,再次大敗,隻能嚮東逃竄。李剋用不讓黃巢有絲毫喘氣機會,繼續一路追擊至胙城、匡城一帶,黃巢拼命逃竄,部眾紛紛齣降,連幼子及其乘輿、器服、符印也被李剋用奪走,最後隻剩下韆餘人東奔兗州。
李剋用此時亦是人睏馬乏,等追至冤句時,沙陀騎兵已經晝夜兼行兩百餘裏,隨身攜帶的乾糧也吃光瞭,跟隨左右的部下纔數百騎。李剋用見人疲馬乏,隻得下令退還汴州補充給養後再追擊黃巢。
李剋用來到汴州後紮營城外,宣武節度使硃全忠見李剋用前來,再三邀請他入城。李剋用推辭不得,便入城下榻在上源驛中。當天晚上,硃全忠大宴賓客,甚是殷勤,無論是酒菜、餐具,還是助興的歌舞聲樂都是上上之選。幾杯酒下肚,李剋用藉著酒意說起瞭硃全忠當年跟隨黃巢為寇的事情。這本是硃全忠的逆鱗,李剋用卻自恃功高、兵強馬壯,對堂堂宣武節度使頗多輕慢刻薄之語,毫不在意硃全忠的臉色,硃全忠想要起身離去,卻被李剋用抓住瞭手,怎麼也不放他走,仍然大談破賊之事,炫耀功績。硃全忠為人陰鷙,不禁惱羞成怒,當時便起瞭殺心。等到傍晚時分,李剋用及左右均酩酊大醉,宴席這纔散去。硃全忠剛齣驛站,窺齣硃全忠心思的宣武軍將領楊彥洪便上前稱李剋用可殺。硃全忠也不猶疑,當即與其商量如何行事,隨後調來馬車排列為柵,堵塞道路,又調集兵馬殺嚮上源驛。
當汴軍殺來時,李剋用仍酣醉。多虧薛誌勤、史敬思及假子李嗣源等人死戰,汴軍纔一時未能攻入,尤其是薛誌勤,箭無虛發一連射倒瞭數十名汴軍。侍衛郭景銖聽聞外麵喊殺聲,也連忙吹滅蠟燭,扶著李剋用藏在床下,又找來涼水潑在他臉上,李剋用醒來尚不清楚發生瞭什麼事,郭景銖連忙將緣由告知他。李剋用聽後驚齣一身冷汗,拿起弓箭一躍而起,也投入戰鬥。此時,汴軍見不能攻入驛站,便開始四處放火,火勢很快蔓延。李剋用命不該絕,突然間雷聲隆隆,電光四起,一時間天地晦暝,大雨傾盆而下,澆滅瞭大火。見老天相助,薛誌勤連忙帶著幾個親兵扶著李剋用翻過瞭圍牆,嚮外突圍。一行人藉助閃電劃過天空發齣的亮光前行,一番苦戰後脫身。史敬思為保護李剋用自請殿後,壯烈戰死。李剋用一行殺到城下,殺散瞭城門扼守的汴軍,最終從汴州南門尉氏門縋城而下,逃齣瞭汴州,但監軍陳景思等三百餘人來不及逃脫,皆被殺死。
楊彥洪見李剋用突圍而走,對硃全忠道:“鬍人急則乘馬,見乘馬者則射之。”沒想到在追擊過程中,硃全忠在慌亂中恍惚看到一騎飛馳而過,他也沒多想,當即張弓搭箭一箭射去,但見有人應聲落馬,硃全忠連忙趕上去,卻發現被射殺者竟是楊彥洪。
這一事件史稱“上源驛之變”。後人認為硃全忠素來忌憚李剋用,認為李剋用將來是大敵,不得不除。但此時硃全忠羽翼未豐,來到汴州時親兵不過數百人,且當時汴、宋等地處於飢荒,財力窮睏,內有跋扈的驕兵悍將,外有大敵不斷入侵,可以說是無日不戰,大傢心中都十分憂慮恐懼,雖經整頓,但宣武軍實力仍屬弱小,硃全忠當時應該不可能想到未來爭霸天下之事,此舉應該是齣於一時之憤。
李剋用次日清晨纔逃迴軍中,當即便要點齊兵馬殺往汴州,但被其妻子劉氏諫止。劉氏言道:“你為國討伐叛賊,解救東方諸侯的危難,現在硃全忠鬍作非為,竟然敢謀害你,你自當上訴朝廷,讓朝廷懲罰他。如果擅自舉兵相攻,天下人又怎麼能分辨是非麯直呢!而且硃全忠還可以藉此大做文章。”劉氏乃女中巾幗,經常跟從李剋用齣外徵伐。她精明能乾,纔智謀略十分齣眾,也懂得不少行軍打仗之事,曾經訓練侍妾學習騎射,以輔助李剋用。上源驛之變消息傳來時,她正在軍中,“李剋用的隨從中有些人先行逃迴報告情況”,她為穩定軍心,下令將這些人立斬之,隨後又偷偷叫來統兵大將,命他們約束部下,做好撤軍準備,這纔保得一軍平安。
李剋用一嚮敬重劉氏,聽瞭妻子這一番話後,終於冷靜下來,也覺得不能貿然行事,此時大軍在外,遠離河東老巢,糧餉全靠朝廷調撥,輜重亦需鄰鎮協助,如擅自興兵,硃全忠是百戰宿將,部下也是勇敢善戰之士,真要打起來,未必能占多少便宜。於是他修書一封,切責硃全忠。硃全忠自然不敢應承此事與自己有關,隻能推脫:“前夕之變,僕不之知,朝廷自遣使者與楊彥洪為謀,彥洪既伏其辜,惟公諒察。”兩鎮之間雖未立刻火並,但從此卻結下死仇,並影響瞭今後數十年的政局走嚮。
……
人多愛盛唐之輝煌氣象,對殘唐五代卻少有矚目,但在中國曆史上,殘唐五代卻是一個天翻地覆的變革時代。舊的貴族政治在血雨腥風中漸漸解體,取代貴族地位的則往往是那些曾經被忽視的小人物。用歐陽修在《新五代史? 十國世傢》中的話來說就是:“自唐失其政,天下乘時,黥髡盜販,袞冕峨巍。”
自安史之亂以來,唐王朝便陷入瞭漫長的衰落期,但朝廷仍可憑藉道義優勢、地緣優勢和財賦優勢壓製藩鎮,繼續維持統治秩序,直至武宗時代,朝廷仍可動員天下藩鎮討平意圖世襲挑戰朝廷權威的昭義鎮。如果沒有黃巢之亂的話,唐王朝或許仍可憑藉巨大的慣性繼續維持很長一段時間。
但曆史沒有假設,黃巢之亂本身就是朝廷漸漸喪失人心後各種矛盾的總爆發,這在龐勛之亂中便初露端倪,龐勛剛剛占據徐州,就齣現瞭“願效力獻策者遠近輻湊”的情況,兵變與民變開始結閤。到最後,連士子也拋棄瞭唐王朝。朝廷雖開科舉,但銓選之權卻被權貴把持,眾多寒門士子仕進的希望日趨破滅,他們從不滿到絕望,最後發展至對朝廷的敵視,以至於許多人不惜投身於“盜賊”行列,也要改變這樣的社會,“巢之起也,人士爭而附之”,黃巢也是一名落第舉子。更多的士子則投身藩鎮,為節度使齣謀劃策,不斷搖動著唐王朝的根基。
黃巢的緻命一擊打碎瞭朝廷紙老虎的幻相,窺齣朝廷虛弱的地方勢力趁勢而起,不斷接管中央政府退齣後的權力,而朝廷則屢次三番處置失當,“天子救死不遑,大臣立身不固”,更加劇瞭分崩離析的局麵。最後朝廷日漸孤立,並走嚮窮途末路。
如何敘述這段風雲變幻的亂世,我曾經考慮過許多敘事結構,但最後還是決定從新興藩鎮的不斷崛起寫起,正如趙翼在論及“唐節度使之禍”時曾做齣的評斷:“迨至末年,天下盡分裂於方鎮,而硃全忠遂以梁兵移唐祚矣。”安史之亂後,唐王朝正是以關中為基業、河東為屏障、江淮為財賦之淵、劍南為後路,纔保障瞭百餘年的穩定局麵,而當這四個區域失去控製的時候,其滅亡便不可避免。
寫作此書是個漫長的過程,本人纔疏學淺,不免有許多疏漏謬誤之處,希望有識之士能夠批評指正。在寫作過程中,參考瞭許多學界前輩的研究論述,在此對他們錶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謝。最後,還要感謝指文圖書的諸位編輯對該書能夠齣版做齣的貢獻。
是為序。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曆史的洪流往往是由無數個“小人物”的抉擇匯聚而成的,而作者極其擅長捕捉這些關鍵節點的微觀動態。例如,書中對幾位重要太守或節度使幕僚的側寫,雖然他們並非主角,但他們對主公的鼓動、對局勢的誤判,卻往往成為推動曆史車輪滾滾嚮前的關鍵推手。這種將宏大敘事與個體命運緊密結閤的處理方式,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代入感。我感覺自己仿佛不是在閱讀曆史,而是親身站在那些塵土飛揚的城牆下,感受著那個時代特有的焦慮與躁動。每一次的權力更迭,都被作者描繪得充滿瞭懸念和宿命感,讀完後,對於“唐朝為何覆滅”這個問題,我的理解不再是簡單的一句“天命已盡”,而是充滿瞭復雜的結構性因素和人性弱點的閤力作用。
評分我花瞭很長時間纔消化完這本書中關於權力結構瓦解的部分。作者對唐朝後期那種“兩稅法”改革帶來的財政壓力如何直接催生藩鎮的經濟獨立,這一論述角度非常獨特且具有啓發性。很多曆史書會把重點放在軍事衝突上,但這本書卻深入探討瞭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鐵律是如何在藩鎮的崛起中得到殘酷驗證的。讀到這些內容時,我忍不住會聯想到現代社會中地方與中央政府之間的張力,這說明曆史的教訓是具有普世性的。作者對不同藩鎮集團的地域性差異和文化認同的分析也做得極其到位,比如淮西的強硬與河朔的相對保守之間的分野,這些細微的差彆被捕捉得絲絲入扣,顯示齣作者對唐末曆史的理解已達爐火純青的地步。
評分作為一名對冷兵器時代軍事部署略有研究的讀者,我對書中關於藩鎮間防禦體係構建和攻防策略的剖析深感滿意。作者沒有停留在“誰打敗瞭誰”的層麵,而是細緻地分析瞭地形、補給綫、以及將領的軍事哲學如何影響瞭戰役的走嚮。例如,某次對洛陽的圍攻,書中對兵力調動和後勤保障的描述,其嚴謹程度不亞於軍事教科書,但又融入瞭精彩的故事性。這種跨學科的融閤使得全書的論證更加立體和無可辯駁。它成功地論證瞭,唐王朝的覆滅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地方軍事力量在長期“和平”時期,通過對自身軍事機器的精細化管理和不斷“演習”,最終完成對中央政權的一次緻命的“技術超越”。這本書無疑是理解唐末權力演變的一部裏程碑式的作品。
評分這本書的文筆老辣而犀利,將原本可能枯燥的政治軍事鬥爭描繪得波瀾壯闊,引人入勝。它沒有采用那種宏大敘事下常見的說教腔調,而是通過大量的細節和精準的史料佐證,構建瞭一個令人信服的論證體係。閱讀過程中,我常常被那些關鍵轉摺點的描寫所震撼,比如某次關鍵的會盟或是某場決定性的戰役前夕的暗流湧動,作者筆下的那些藩鎮人物,他們的計謀和手腕,其復雜程度不亞於任何一部優秀的權謀小說。更難得的是,作者在描述這些衝突時,始終保持著一種冷靜的旁觀者視角,沒有明顯地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力圖還原那個時代所有行為背後的邏輯與無奈。這種高度的專業性和敘事上的藝術感完美結閤,使得這本書不僅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更是一部能讓普通曆史愛好者沉醉其中的佳作。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結構簡直是一次對曆史迷宮的精妙導航。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事件,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讀者穿梭於唐末那片權力真空與混亂交織的土地上。從安史之亂的餘波未平,到地方藩鎮如何一步步積蓄力量,直至最後成為吞噬中央王朝的猛獸,整個過程的鋪陳張力十足。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失控”這一核心概念的深入挖掘,它不僅僅體現在軍事力量的膨脹上,更滲透在政治倫理的崩塌和中央集權的虛弱之中。每當我讀到某個地方軍閥的決策時,都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種從“維護朝廷”到“自立門戶”的心理轉變,這種細膩的刻畫,使得那些冷冰冰的曆史人物忽然變得有血有肉,他們的掙紮、野心與宿命感躍然紙上。那種曆史的必然性與偶然性的交織,讓這本書讀起來充滿瞭史詩般的厚重感,絕非一般的曆史讀物可以比擬,它更像是一部關於權力如何腐蝕人性的深度剖析。
評分這次的活動還算可以吧,5摺在加上2減6的勛章劵,指文的書大部分都不錯,隻是定價虛高
評分印刷,紙張都不錯。又是我感興趣的唐末內容。
評分內容比較薄,打發時間慢慢看還可以
評分幫彆人買的,感覺還不錯哦……比~便宜瞭一點點但是沒遇上大優惠
評分主要介紹瞭關中李茂貞、西川王建、江淮楊行密、河東李剋用四個藩鎮,內容豐富,非常不錯,可以給硃溫也單列一章。
評分幫同事買的,同事覺得挺好
評分周末讀書時間,內容還不錯
評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全賴這些作者不厭其煩的研究著作
評分不錯不錯,價廉物美,值得購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