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颱灣大學曆史學博士、明清思想史和社會史研究學者王一樵初次嘗試通俗曆史寫作,利用大量一手檔案和資料,講述明清宮廷中那些被曆史敘事所忽視的小人物的故事。販夫走卒、太監宮女、宮廷門衛、驛遞差役、膳房廚子、民間狐仙相繼登場,展現豐富的曆史圖景。
◎用故事來呈現的曆史,一個又一個史書根本不會記錄的人物,不同於我們固有的曆史記憶,不同於史傢宏大的曆史敘事,也不同於官方刻意營造的帝王將相傢譜。他們身上沒有令人稱奇的英雄壯舉,也沒有改變整個曆史軌跡的巨大能力,他們不過是安安靜靜地躺在曆史檔案中的幾行文字而已。但是,他們的生命並不比那些皇親國戚更卑賤,他們為我們展現瞭不一樣的曆史潛流。
◎明清宮廷裏小人物的故事也是我們的故事。他們或許能夠憑藉時勢與自身努力身居高位,然而登高必跌重。他們心裏麵充滿瞭各種各樣的小心機,在上司、體製、社交網絡中小心翼翼地周鏇。他們的生活充滿瞭辛酸和無奈,卻努力從不自由的光景中尋求解脫途徑。他們的人生際遇和生活甘苦,正閃爍齣我們生命中的一些吉光片羽。
◎大陸版和颱灣版同年上市,《和食古早味》作者鬍川安、《大人的日本史》作者塗豐恩、銘傳大學通識教育教師駱芬美、颱灣金鼎圖書奬得主蘇上豪誠意推薦。
內容簡介
一樣的紫禁城,不一樣的風景。《紫禁城裏很有事:明清宮廷小人物的日常》描述明清時期那些我們常常在曆史小說或宮廷戲劇中看到,卻又相當陌生的宮中小人物的故事。作者王一樵花費心力閱讀明清內閣大庫檔案、明清兩朝實錄及清代養心殿造辦處、軍機處、內務府等機構一手檔案資料,從中發掘那些並未被正史記錄,同時也是在我們的宏大曆史敘述中常被隱去的形形色色小人物:朝鮮貢女、交趾太監、工匠、真假白蓮教徒、狐仙、紫禁城守門兵丁、驛遞馬夫、皇宮僕役、迫於生計進宮的太監和秀女等,讓我們一同進入曆史的生活場景,去體會那個時代小人物的歡樂與辛酸,也讓我們透過這些小人物,看見更為豐富的曆史、社會、經濟、民間信仰與日常生活的圖景。
作者簡介
王一樵
颱灣政治大學文學學士,颱灣師範大學文學碩士,颱灣大學哲學博士,受教於思想史傢王汎森先生,專攻明清社會文化史和思想史。曾獲“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奬學金,參與明清內閣大庫檔案整理,並熱衷於曆史檔案數據庫建設。現執教於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除學術專著外,作者還發錶瞭《明清之際雲莊大易師程智與其弟子的師友社群》(2016)、《近二十年明清書籍、印刷與齣版文化相關研究成果評述》(2016)、《從“輔翼聖教”到“改正經傳”:林希元思想研究——並討論一些有關“理學祖”的儒學宗教化現象》(2015)和《從“吾閩有學”到“吾學在閩”:十五至十八世紀福建硃子學思想係譜的形成及實踐》(2011)等學術論文。他初次嘗試的通俗曆史著作《紫禁城裏很有事:明清宮廷小人物的日常》是他在十多年來閱讀明清一手檔案的基礎上寫作的宮廷小人物故事集。作者電子郵箱:ichiaowang@cuhk.edu.cn
目錄
第一章 明清宮中人的生活日常與昔日身影
第二章 明代宮廷中的朝鮮妃子與交趾太監宮人
第三章 紫禁城裏上學去:明清時期的皇子教育
第四章 皇帝眼皮下的民間秘密宗教(上):真假白蓮教
第五章 皇帝眼皮下的民間秘密宗教(下):狐仙與狐尾
第六章 皇傢宮門前的混亂:你不知道的紫禁城門禁管理
第七章 紫禁城守門兵丁的人生苦惱
第八章 百裏加急,皇命必達:驛遞差役的馬上人生
第九章 明清北京的熱鬧市集與太監宮人的秘密交易往來
第十章 這裏也有宮外人:皇宮園林中的各種流動人口
第十一章 太監逃走中:宮中人的生活際遇與個中甘苦
第十二章 秀女、宮女、官女子:明清宮廷女子的日常生活
第十三章 如夢似幻話當年:明清宮廷職人的迴憶錄
第十四章 是真再來人:紫禁城裏的章嘉國師
精彩書摘
第一章 明清宮中人的生活日常與昔日身影
我的授業恩師王汎森先生曾在《時代關懷與曆史解釋》中寫道:“一個關心時代的史學傢有可能將他的關懷、時代境遇與史學工作疊在一起,成為一麵三棱鏡,映照他所屬的時代。”這一本聚焦明清宮中人的小書,誠如一麵“三棱鏡”,一方麵源自我心中的時代關懷,也齣自一些生活際遇,更包括瞭自己多年來從事明清檔案研究工作的心得體會。書中許多故事都是我在研究中的有趣發現,書寫與構思的過程雖然漫長,但細細想來,更有十多年來求學與研究中不少溫暖記憶。
2002年,我初到北京,那時候正是鞦初時分,氣候正好,我便時常造訪故宮。昔日書本上的知識化為實際,實地感受到一種更深刻的情感觸動。古老的殿宇樓閣不再隻是史料文獻中的字句,而是厚實的人文曆史積纍。漫步在紫禁城的中軸綫,隨著參訪的遊客走在古老的宮殿群中,時間蔓延成一種超脫現實的氛圍,心靈深處也産生瞭莫名的震動。
還記得那時候趁著在北京大學曆史係短期學習交流的機會,我時常拿著榖應泰編著的《明史紀事本末》,一邊準備學科專業知識,一邊趁課餘時間盡可能去故宮,或是在北京各處轉轉。由課堂走到曆史的現場,體會、感受文字筆墨描述的昔日故跡,相當令人興奮。興許,這本書的發端就在那時:我想用文字記錄下這份來自曆史文化的感動。
往後的十多年,我一直在明清史研究的道路上埋首努力,投入到明清內閣大庫的檔案整理中,將青春歲月付齣在這份數量龐大的曆史文獻裏。這些精彩的宮廷故事以及宮中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其實都來自最無趣的文書整理。每天大量的閱讀,日復一日整理內容和編寫摘要是這本小書的源頭。或許我該這樣說,這些明清以來的官方檔案文書與史料文獻裏,一直有著許多動人的故事,但它們一直沉睡在堆積如山的龐大案捲裏,靜靜地等待有緣人的到來,讓故事可以被訴說,無聲眾人的生命際遇可以被後世傳講。
書中各章的撰寫時間跨度相當大,編輯成書的過程中參考瞭各方麵的修訂意見,考慮到讀者的閱讀感受,將內容依照時間先後順序,由明代漸至清代初期,再由乾嘉時期,逐漸鋪陳至嘉、道、鹹以來宮廷文化的相關人、事、物,最終將敘事延伸至晚清、民國前後的宮中人迴憶。希望通過這樣的安排,能夠在文字敘述中産生“也同歡喜,也同悲愁”的氛圍,讓讀者走進這些為史傢所忽略的宮中人的生活,隨著各章的敘事,感受宮廷裏各個小人物在生命際遇上的喜樂與憂愁。
我們閱讀這些宮中人的記錄時,或許會有一些錯置的問題,把自身的情感與關懷植入這些敘事情節之中,但也許這些宮中人所留下的這些迴憶文字,是為將其這一生在紫禁城中的見聞,以及宮廷中的各種日常生活細節,還有自己生在其中的各種獨特的人生體悟真實地記載下來。因此,若換一種角度來閱讀,由宮中人生活點滴著手,或許我們將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聽到不一樣的曆史潛流。讀者遊走在字裏行間,除瞭感知宮廷文化最繁華富麗的刹那榮景,更有麯終人散後,殿宇樓閣無盡無邊的空寂落寞。最後,我想說明一下自己對於宮中人的想法,或者應該說我對這些宮廷中的無聲眾人,該如何被記憶,甚至成為曆史意識的一部分的想法。王老師亦曾在演講中詳細討論過他對於史學研究者的看法。他強調所謂的“史學”,是一種“擴增新量之學”,為讓人們擴展生命的層次與感悟,由心中念頭想法,漸至手邊日常言談舉止之中。我也認為曆史學的普及作品應該要有這樣的特質,使讀者可以在閱讀中提升生命質量,擴大生活的感知體驗。討論這些曆史記憶對於我們而言具有何種特彆的意義甚至如何影響瞭我們對於自己,對於社會的想法,這些都是在閱讀與欣賞曆史中必經的過程。我們在閱讀這些宮中人故事的當下,必定會發現,在主流敘事中,同時存在著各種不同層次的曆史知識或記憶,伏匿深藏,但每種都有其動人之處。這些知識與記憶或許與一般常識有所不同,卻是確實的存在。
換句話來說,各種曆史知識與曆史記憶之間未必是一種非此即彼的關係,但是它們之間卻往往有所齣入,甚至讓人感到意外。這些差異往往觸動到人心深處,特彆讓人動容,久久難忘。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應該注意一個時代中多元的曆史知識,理解與感受它們不同的輪廓,留心各種曆史敘事之間,各種自覺的,或者是不自覺的競閤關係。大潮流的敘事中,必定有一些無聲的潛流匿伏,也必定有一些小人物的生命際遇會同樣讓人深受感動。正因為存在著互有齣入的曆史敘事版本,或者是對於某一段記憶的選擇性關心與刻意忽略,我們纔有更多元的想法。這些多元的競閤關係,大敘事與小細節之間的異同,都對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選擇與取嚮,産生一些無法忽視的影響。畢竟,身為小人物的我們,也總是在故事中投入瞭我們自身的感情、信仰,甚至是價值上的認同。
明清宮中人的故事,正是這種特彆的敘事,不隻是不同版本的曆史記憶,也是大敘事中時常被忽視的小細節。華麗宮廷中的人生際遇,生活甘苦,也正與你我生命中的一些吉光片羽相似。
前言/序言
《紫禁城裏很有事:明清宮廷小人物的日常》圖書簡介 一窺帝王之傢的煙火氣:那些隱匿在宏偉敘事背後的真實生活 作者: [此處留空,或自行添加作者名] 齣版社: [此處留空,或自行添加齣版社名] 齣版日期: [此處留空,或自行添加齣版日期] --- 導言:大曆史之外的微觀世界 當我們談論紫禁城,腦海中浮現的往往是莊嚴肅穆的太和殿、九五至尊的龍椅、以及那些波譎雲詭的朝堂鬥爭與盛世傳奇。然而,這座世界上最大的皇傢宮殿群,在數百年間,不僅僅是國傢權力的象徵,更是一個容納瞭數以萬計人口的龐大“城中之城”。這裏,有金鑾殿前的風光無限,自然也有偏僻角落裏的雞毛蒜皮、柴米油鹽與人情冷暖。 本書《紫禁城裏很有事:明清宮廷小人物的日常》,正是將目光從高聳的宮牆之上,轉嚮瞭那群支撐起整個皇傢運轉的“小人物”——他們沒有顯赫的爵位,沒有被載入正史的功績,卻用自己的汗水、智慧乃至委屈,織就瞭明清兩代宮廷最真實、最生動的底色。 這不是一本關於皇帝功過是非的史書,也不是描繪後宮爭寵的“宮鬥劇本”。它是一部深入宮廷肌理的“生活史”,一幅用細微觀察和紮實史料繪製而成的、關於清晨到深夜的宮廷日常風情畫。 第一部分:宮牆下的“生存法則”——等級與秩序的日常體現 紫禁城內,等級森嚴如同頭頂的星辰,不可僭越。但即便是最底層的僕役,也有一套嚴苛而精妙的生存法則。本書將詳細拆解這一復雜的社會結構,揭示等級如何滲透到每一個日常細節中: 1. 膳食的藝術與權力:從禦膳房到小竈 宮廷飲食,常被視為奢靡的代名詞。但實際上,即便是皇帝的膳食,也充滿瞭繁復的流程與製約。本書將深入探討禦膳房的組織架構,從挑揀食材的“采辦正”、“試吃官”,到實際烹飪的“待膳匠役”。更引人注目的是,本書將著重描寫那些在不同等級的份例限製下的餐飲差異。太監、宮女、低階侍衛,他們的口糧如何規定?節慶時節的“賞賜”是否能讓他們改善夥食?我們甚至可以追溯到對“火炭”和“米麵”的定量配給,理解“吃飽”在宮牆內也是一種需要努力爭取和小心維護的特權。 2. 穿戴的規矩:布匹、顔色與身份的隱形枷鎖 宮中的衣著,絕非簡單的禦寒遮體。每一種麵料、每一種顔色、甚至是每件衣服的縫製工藝,都嚴格對應著穿著者的身份等級。我們不僅會介紹內廷宮裝的形製演變,更會聚焦於校對、縫紉和漿洗這些“末端”工作。那些負責為皇後或妃嬪縫製衣物的“針綫女官”,她們如何處理不閤身的衣物?丟失一粒紐扣會帶來怎樣的後果?通過對這些服飾管理細節的剖析,讀者能清晰看到,即便在最貼身的衣物上,也烙印著森嚴的製度。 3. 居住的空間哲學:從乾清宮的丹陛到偏房的“打更人” 紫禁城廣袤,但適閤居住的空間卻極為有限。本書將對比不同階層居住環境的差異。例如,近侍太監和貼身宮女的居住區往往與主子隻隔著一兩道屏風,這帶來瞭信息獲取的便利,也伴隨著隨時待命的壓力。而那些負責維護宮殿、看守庫房的低級雜役,他們的住所可能在宮牆的邊緣地帶,甚至需要與工具為伴。我們將還原這些居住空間的大小、光照條件、以及取暖納涼的方式,讓讀者感受到,在同一座宮殿裏,存在著截然不同的“小宇宙”。 第二部分:權力邊緣的“灰色地帶”——人際網絡與秘密交易 在僵硬的製度之下,人性的需求和現實的壓力,催生瞭無數的灰色地帶和隱秘的互動。小人物們利用自己的位置,在製度的縫隙中為自己謀求利益和安全感。 1. 太監的“職業生涯”:從淨身到管傢 太監群體是宮廷運作的核心動力。本書將跳脫齣傳統戲劇中對太監的刻闆印象,深入研究他們的晉升路徑。他們如何從一個懵懂的“小豆子”成長為掌握實權的“大總管”或某個機構的“掌印太監”?這其中,管理庫銀、掌管文書、乃至成為妃嬪或阿哥的私人助手,都是重要的跳闆。我們將呈現他們如何利用信息差和人情往來,建立起一套微妙的權力網絡。 2. 宮女的“退路”與“嫁妝” 宮女的命運往往與她們所侍奉的主子緊密相連。本書將詳細探討宮女的“齣宮”機製。是晉升為管事嬤嬤?還是被指婚齣宮為良?對於那些沒有被指婚的,她們的結局又是如何? 我們將追溯那些負責打點人脈、為齣宮宮女籌集嫁妝的“老宮人”,她們如何積攢財富(可能是來自賞賜的邊角料、或是幫助主子傳遞私信的酬勞),為自己爭取一個相對體麵的後半生。 3. 宮中“物流”與“跑腿”的藝術 紫禁城內,任何物品的流通都需要人來完成。這催生瞭一個龐大的“跑腿”係統。無論是給皇上送一碗新鮮的瓜果,還是給被冷落的妃子送一封密信,都牽涉到嚴格的巡查和嚴格的路綫。本書將描繪負責“傳遞”和“采購”的低級僕役,他們如何在不同的院落間穿梭,如何應對突發的檢查,以及他們如何利用手中的“便利”,進行一些微不足道的“私貨”交易。 第三部分:節慶與日常——儀式感下的鬆弛與緊張 宮廷生活是高度程式化的,尤其體現在各種大典和祭祀活動中。但在這份儀式感的背後,卻是小人物們高強度的勞動和無休止的準備。 1. 儀仗與更夫:維護威儀的幕後英雄 在皇帝齣行或重大慶典時,那些身著華麗服飾的儀仗隊成員,他們的服裝是否閤身?他們的馬匹是否經過瞭足夠的訓練?本書將揭示儀仗隊更替的周期、服裝的維護,以及隨行人員的緊張狀態。同時,我們將聚焦於日夜值守的更夫,他們的敲更聲、巡邏路綫,如何構成瞭宮中安全的基石,以及他們如何熬過漫長寒冷的夜晚。 2. 節日的“狂歡”與日常的迴歸 春節、萬壽節,這些大節日的到來,意味著宮中會舉行盛大的宴會。但對於負責準備宴席、布置場景的小人物而言,這卻是最忙碌的時段。我們將描述宴會前夕,數百人如何在規定的時間內,將寬闊的殿堂布置得井井有條。宴會散去後,清理工作的速度和效率,也同樣是考驗他們能力的時刻。一旦齣現失誤,比如打碎瞭一件陳設,他們將如何承擔責任? 結語:曆史的餘溫 《紫禁城裏很有事》的目的,不是顛覆既有的曆史認知,而是填補那些被宏大敘事所遺漏的細節。通過對明清宮廷小人物日常的細緻還原,我們得以觸摸到曆史的另一麵:即便是被金磚玉瓦環繞,生活依然是關於生存、關於溫飽、關於人際交往的本質活動。 這些小人物的故事,或許平凡,卻構成瞭紫禁城作為“活著的城市”最溫暖也最真實的底色。他們的喘息、歡笑與辛酸,讓這座冰冷的宮殿,終於有瞭煙火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