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省城到城市:近代廣州土地産權與城市空間變遷

從省城到城市:近代廣州土地産權與城市空間變遷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黃素娟 著
圖書標籤:
  • 廣州
  • 近代史
  • 土地産權
  • 城市空間
  • 城市變遷
  • 房地産
  • 社會經濟史
  • 曆史地理
  • 粵史
  • 近代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20110853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876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頁數:324
字數:333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以近代廣州的城市建設為切入點,在大量使用方誌、政府齣版物、檔案、報紙、期刊、譜錄、遊記、旅遊指南、文集、迴憶錄、海關報告等資料的基礎上,探討近代廣州土地産權的産生及其被納入政府行政管理的過程,試圖以地域社會的角度,展示廣州從清末到民國的曆史發展脈絡下從“省城”到“城市”的景觀變遷和建構過程,以加深對中國近代城市形成和發展的認識和理解,重新思考中國城市的轉型問題。

作者簡介

黃素娟,1982年生,廣東河源人,中山大學曆史學博士,2016-2017年度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現為廣東財經大學華南商業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人文與傳播學院講師。研究領域為省港澳商業網絡、近代廣州城市發展、近代中國城市土地産權、城市居住形態演變、城鄉關係等。

目錄

導 論/001
第一章 清末新政前廣州的城廂格局(1860~1900)/021
  第一節 省城內外的景觀/023
  第二節 張之洞主粵時期省城的新建設/061
第二章 新政時期廣州城市的開發(1901~1911)/088
  第一節 興建長堤之爭端/089
  第二節 新城市觀念及其實踐/107
第三章 軍政府時期的土地産權與城建計劃(1912~1920)/143
  第一節 廣東軍政府成立初期的城市土地與城建計劃/144
  第二節 市政公所時期拆城築路計劃及施行/169
第四章 市政廳時期政府控製領域的擴大(1921~1928)/192
  第一節 劃定市區與土地控製/193
  第二節 雙重産權與城市建設/225
第五章 陳濟棠主粵時期的城市規劃與實踐(1929~1936)/246
  第一節 都市設計/247
  第二節 市的邊界/269
結 論/286
參考文獻/291
索 引/310
後 記/317


圖錶目錄
圖0-1 1926年警界、權宜區域、展拓區域/011
圖0-2 1935年警區、權宜市區、擬定市區/012
圖0-3 市政公所組織結構/015
圖0-4 市長製時期市政廳組織結構/016
圖0-5 市政委員製時期市政廳組織結構/017
圖0-6 恢復市長製時期廣州市政廳組織結構/017
圖1-1 康熙年間省城布局/031
圖1-2 位於廣州的新皇傢造幣廠/070
圖1-3 廣東錢局總圖/071
圖2-1 20世紀20~30年代廣州長堤/090
圖2-2 長堤主體工程示意/100
圖3-1 《改換斷賣新契紙》(1913年1月20日)/149
圖3-2 廣州市第一期新闢馬路名稱/178
圖4-1 1924年的“民産保證”/212
圖4-2 1900~1936年興建騎樓馬路/237
圖4-3 清末六街一帶街巷分布/238
圖5-1 洲頭咀內港示意/265
圖5-2 1932年廣州市道路係統/278
錶1-1 芳草街幽蘭巷23間房屋買賣情況/038
錶1-2 新城主要街道沿綫商號及齣售商品/041
錶1-3 西關主要街道沿綫商號或售賣商品/045
錶1-4 南關主要街道沿綫商號及齣售商品/051
錶1-5 東關與北關外義莊、丙捨分布情況/055
錶2-1 1903年堤工局所定長堤各段填築寬度/097
錶3-1 廣東軍政府接管的清代衙署/152
錶4-1 六街馬路收支情況/242
《鄉土的沉寂與覺醒:民國時期蘇南農村的社會重構》 作者: [此處留空,以符閤您的要求] 齣版社: [此處留空] 齣版時間: [此處留空] --- 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於二十世紀上半葉,即自清末民初至抗日戰爭爆發前夕,中國經濟社會轉型最為劇烈的時期,對江蘇南部(蘇南)地區農村社會的深刻變遷進行瞭細緻入微的考察。蘇南,作為傳統上經濟最為發達、商品化程度最高的農業區域之一,其在現代化衝擊下的內部結構調整、社會關係重塑以及文化認同的演變,為我們理解中國近代“鄉土社會”如何應對前所未有的外部壓力,提供瞭絕佳的個案樣本。 本書摒棄宏大敘事的傾嚮,立足於地方史料、宗族檔案、契約文書、地方誌以及當事人的迴憶錄等一手資料,力圖重建一個多維、立體的蘇南鄉村世界。全書結構圍繞“製度的鬆動與權力的滲透”、“經濟結構的梯度分化與社會階層的重組”、“新舊文化張力下的鄉村生活”三個核心議題展開。 第一部分:舊秩序的瓦解與新權力網絡的滲透 近代以降,隨著中央政權的式微和現代國傢觀念的引入,傳統鄉村賴以維係的宗族、保甲等製度開始顯露齣深刻的裂痕。本書首先探討瞭這些舊有權威的衰落過程。 製度基礎的動搖: 清末推行的“預備立憲”及民國初期的政治動蕩,直接衝擊瞭地方紳士的閤法性來源。士紳階層不再單純依賴科舉和儒傢教化來維持其社會控製力,而是被迫轉嚮新興的政治派係、地方軍閥勢力乃至商業資本,以期在新的權力格局中尋得立足點。本書詳細分析瞭蘇南地區士紳如何通過參與地方自治運動、投資新式教育或與南京、上海的政商精英建立聯係,試圖將傳統資源轉化為現代資本。 國傢權力的“毛細血管”效應: 盡管民國政府的控製力常被描述為“薄弱”,但本書通過考察賦稅徵收、兵役抽簽、新式警察(或“團練”)的建立,揭示瞭國傢權力如何以“毛細血管”的方式,滲透到傳統宗族管轄的邊緣地帶。這種滲透並非總是直接的暴力乾預,更多體現為對傳統糾紛解決機製的架空和對鄉村資源的重新調配。例如,對新式法律和司法程序的引入,如何逐步削弱瞭族長和地方賢達的仲裁權。 地主與佃農關係的復雜化: 在土地製度改革尚未大規模推行的背景下,土地産權關係成為社會矛盾的焦點。本書通過對大量佃約的文本分析,發現蘇南地區佃農並非鐵闆一塊的受壓迫群體。麵對日益增長的商業壓力,地主階層的行為模式日益“資本化”——他們既可能成為冷酷的剝削者,也可能因為投資地方實業或教育而扮演起“地方發展代理人”的角色。同時,部分富裕佃農或工商業者通過典當、租賃等方式嚮上流動的案例,展示瞭既有階層固化的鬆動。 第二部分:經濟的“梯度分化”與社會空間的重塑 蘇南地區是長江中下遊最早經曆商品化浪潮的區域之一,其內部的經濟分化形態復雜而微妙。 區域差異的凸顯: 本書區分瞭太湖流域(桑蠶業與農業的深度結閤)與沿江地帶(靠近水運樞紐與早期工業影響)的經濟模式差異。太湖流域的“蠶農經濟”對國際市場價格波動極為敏感,這種外部風險如何被內部的宗族互助網絡和高利貸係統所吸收或放大,是本部分重點探討的內容。 “脫土”與“半工半讀”的興起: 隨著輕工業(尤其是紡織業)的發展,大量勞動力開始從傳統農業中析齣。本書細緻描繪瞭“男耕女織”模式嚮“男工女織”模式的轉變過程。大量農村青壯年成為季節性或常年性的流動工人,他們對城市和工廠的依賴,如何在不改變其農村戶籍和宗族身份的前提下,重塑瞭傢庭內部的勞動力分配與經濟貢獻結構。這種“半工半讀”的狀態,既是現代化初期的生存策略,也帶來瞭文化和傢庭倫理的衝突。 商業資本對鄉村的侵蝕: 城市商業資本不再滿足於傳統的糧食買賣,它們開始直接介入鄉村生産資料的供應(如種子、肥料)和農産品的初級加工。這種垂直整閤,使得傳統鄉村經濟的獨立性遭受擠壓,地方性的商業精英與外部資本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 第三部分:教化、信仰與“新舊”的交織 近代化的衝擊不僅是經濟和政治的,更是文化和心理層麵的。本書關注教育、宗教和道德觀念在蘇南鄉村的傳播與重構。 新式教育的滲透與本土精英的替代: 傳統書院的衰落與新式學堂的建立,是考察鄉村權力更迭的關鍵指標。新式教育培養齣的知識分子,往往成為挑戰傳統宗族權威的先鋒。他們帶來的“科學”、“民主”等觀念,如何與根深蒂固的儒傢倫理發生碰撞,特彆是在婚姻、婦女地位和孝道等核心議題上,展現瞭強烈的張力。 信仰體係的世俗化傾嚮: 傳統民間信仰(如土地神、城隍信仰)在麵對現代國傢意識形態和基督教等外來宗教競爭時,展現齣適應性。本書發現,許多地方善堂和廟宇開始兼具社會服務(如施粥、義學)的功能,從而試圖在國傢權力尚未完全覆蓋的領域,維持其社會閤法性,但其內在的宗教權威性卻在不斷被實用主義和世俗化的社會關懷所稀釋。 空間認同的變遷: 鄉村不再僅僅是祖先的墳塋和依靠耕作生存的封閉共同體。隨著交通改善和報紙的流通,農民對“中國”這一宏大敘事的認知開始增強,但同時,他們對本地“鄉土”的歸屬感也因人口流動和經濟依賴的改變而變得復雜。本書探討瞭這種由內嚮外擴張的認同,如何影響瞭地方性的社會動員能力。 總結 《鄉土的沉寂與覺醒》力求通過對蘇南這一關鍵區域的深入剖析,呈現近代中國鄉村在麵對全球化和國傢建構雙重壓力下,並非被動接受,而是一個充滿能動性、適應性與內在矛盾的復雜重塑過程。它揭示瞭在宏大曆史敘事之下,無數地方精英、普通農民和傢庭單位,是如何在舊秩序的殘餘與新力量的湧入之間,艱難地摸索齣新的生存之道。本書對研究中國近代社會史、經濟史以及基層治理轉型的學者和讀者,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結構——“從A到B”——讓我聯想到瞭一種動態的、漸進式的分析方法。我猜測,作者可能采用瞭一種時間序列的比較研究。比如,選取幾個關鍵的斷代點,觀察在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乃至抗戰前後,廣州的土地交易模式和城市擴張方嚮發生瞭哪些質的變化。如果能將産權的細微變化,與城市規劃的宏大敘事進行交叉比對,那將是非常精彩的。比如,是不是某條新馬路的修建,直接導緻瞭周邊幾裏地農田産權結構的徹底瓦解?我也對“城市空間變遷”的定性描述充滿期待。廣州的騎樓、洋行、碼頭,這些標誌性的空間符號,它們的齣現和演化,背後是否都有清晰的土地産權變動邏輯在支撐?這本書如果能揭示齣這種“看不見的手”對可見城市形態的決定性作用,那它無疑是極具學術價值的。

評分

讀完介紹,我立刻感覺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廣州曆史的書,它更像是一部關於“空間正義”的早期案例研究。近代化進程中,土地的閤法性與使用權力的轉移,絕對是社會衝突的集中點。我設想作者一定花費瞭巨大的精力去梳理那些復雜的契約文書、地方誌甚至是庭審記錄。我很想知道,在那個産權模糊、法律體係變動的時期,誰是最大的受益者?是新興的買辦資本傢,還是依然緊握著祖産的士紳階層?更重要的是,底層民眾——那些失去土地的農民或佃戶——他們的“空間”是如何被重新定義的?是被擠壓到城市邊緣的貧民窟,還是被迫進入工廠成為新的城市勞動力?如果這本書能細緻地展現這種空間重構背後的社會代價,那它就超越瞭單純的城市史範疇,成為瞭一部關於近代中國社會權力分配的紮實論證。我尤其關注那些“隱形”的空間,比如非正式聚居地,它們如何在官方規劃與私人産權的夾縫中求生存。

評分

這本書的題目,觸及瞭近代中國城市發展中最核心的矛盾之一:傳統秩序與現代資本的碰撞。我推測,作者一定深入挖掘瞭土地産權製度的“混閤性”——在近代廣州,法律上或許已經引入瞭西方的私有製概念,但在實際操作中,宗族勢力、地方行會、甚至軍閥的乾預,都可能使得産權界定充滿灰色地帶。這本書的價值可能就在於,它沒有將近代化簡單地視為一個綫性的、進步的過程,而是揭示瞭産權製度在轉型期所産生的巨大摩擦和“地方性解釋”。我非常期待看到那些看似尋常的土地交易背後,隱藏的復雜的社會網絡和權力資源配置。如果能清晰地描繪齣,在土地産權的博弈中,哪些社會力量被邊緣化,哪些新的精英階層得以崛起,那麼這本書對於理解近代社會結構的重塑,將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

評分

天呐,這本書的標題就讓人浮想聯翩,光是“省城到城市”這個轉變,就暗示瞭廣州這座城市在近代經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將土地産權這個相對“硬核”的法律和經濟概念,與城市空間形態的演變這一宏大敘事巧妙地結閤起來的。從我的直覺來看,這本書應該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論文集,它更像是一部用曆史證據和空間分析編織而成的故事。我期待看到那些昔日的田埂、宗祠,是如何一步步被現代化的街道和工商業建築所取代的。更深層次地,産權的變動往往牽動著社會階層的重組。那些土地的買賣、兼並,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權力博弈和傢族興衰?我希望作者能描繪齣那些鮮活的個體,在時代洪流中如何被土地和空間的力量所塑造或顛覆。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把獨特的鑰匙,去解讀一個韆年商都如何在近代化浪潮中重塑其物理形態和內在肌理,這對我理解中國城市化的曆史進程非常有啓發。

評分

我作為一個非專業曆史研究者,但對城市景觀有著強烈的感知欲。這本書光是“省城”這個詞就勾起瞭我的懷舊情愫。在清代乃至民初,“省城”意味著政治中心和傳統的權威所在地,而“城市”則指嚮瞭現代性、商業活力和更開放的邊界。我非常好奇,這種身份的轉變是如何在土地的物理分布上體現齣來的?比如說,舊城區的衙門和宗祠用地,是如何被逐步轉化為商業辦公樓宇的?這種功能的置換,背後是否伴隨著産權性質的根本性改變,比如從公有或傢族共有到私有或公司化?我希望作者能用豐富的視覺材料(比如地圖、老照片的對比)來佐證,讓文字的分析變得觸手可及。對我來說,這不光是曆史,更是理解我們腳下這座城市如何“長成”的指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