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自进入21世纪以来,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严重程度,影响层面以一种****的态势出现。突发事件给当地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与困扰,同时严重威胁了人类社会的安全、和谐发展。而在突发事件中一类表现出演化不确定性、复杂性,发展或者后果难以预测和控制的特点,更是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研究该类事件的特点,运行机制,发展趋势,控制途径是掌握这类事件,有效防控,及时处理,遏制或降低这类事件带来的各类损失的必要办法。
基于上述背景,《非常规突发事件运行机理与应急决策》使用多案例分析方法、系统动力学、证据推理方法、事件图、Petri网、复杂网络等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结构化描述框架、决策框架、非常规突发事件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运行规律以及这种发展、演化规律与应急决策的互动。
《非常规突发事件运行机理与应急决策》不仅可以作为应急管理专业人员的工作参考,亦可以作为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培训的专用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界定与特征
1.2 非常规突发事件运行机理的内涵与阶段划分
1.3 本书的知识体系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非常规突发事件结构化
2.1 理论准备
2.2 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典型案例研究
2.3 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结构化描述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机理
3.1 非常规突发事件发生和发展机理的系统构成
3.2 非常规突发事件发生机理
3.3 非常规突发事件发展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非常规突发事件链演化机理
4.1 非常规突发事件链演化机理系统的构成分析
4.2 非常规突发事件链演化机理系统的结构化分析
4.3 非常规突发事件链演化机理模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演化机理
5.1 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关联机理及其系统构成
5.2 事件网络演化的研究方法评述
5.3 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演化机理模型分析
5.4 汶川地震事件网络的演化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应急决策结构化
6.1 应急决策相关基础理论
6.2 应急决策结构化框架
6.3 结构化描述框架应用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应急决策作用下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发展规律
7.1 应急决策对非常规突发事件发展规律的作用原理
7.2 活动驱动型应急决策作用下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发展规律
7.3 效率驱动型应急决策作用下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发展规律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应急决策作用下的非常规突发事件链演化规律
8.1 非常规突发事件链演化规律与应急决策的关系
8.2 效率驱动型应急决策作用下的非常规突发事件链演化规律
8.3 资源驱动型应急决策作用下的非常规突发事件链演化规律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9.1 全书总结
9.2 相关研究的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近年来,时有发生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形成了严重冲击,从而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就迫切需要理论界和实践界双管齐下,对其标本兼治。为此,我们希望重新全面地认识非常规突发事件,并以此为基石,探讨非常规突发事件的运行机理和应急决策等一系列科学问题。
为全面、准确地认识非常规突发事件,本书分门别类地搜集了大量典型历史事件,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最终深入属性层面,构建了非常规突发事件结构化描述框架。在前期大量的文献分析工作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就当前我国应急管理实践经验和水平而言,我们已经能够从容、高效地应对大多数突发事件;但当面对能够次生、衍生其他事件,从而形成错综复杂的事件链、事件网络的非常规突发事件时却常常不知所措。然而,我们仍然愿意乐观地相信,面对非常规突发事件,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对此,我们从属性层面对非常规突发事件及其发生、发展的运行机理进行了研究,并重点分析了事件链演化和事件网络演化的机理。
在洞悉非常规突发事件发生、发展机理及事件链、事件网络演化机理的基础上,我们结构化描述了应急决策、细化了应急决策分析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和实施步骤,并在此基础上,对此前分析的非常规突发事件运行机理在应急决策作用下表现出的运行规律进行了建模研究。
综上,本书共分9章。第1章以大量历史事件为基础,从运行机理和应对需要两方面存在的差异界定了突发事件与非常规突发事件;第2章从属性层面确立了突发事件结构化描述框架,并就如何应用该框架做出了实例分析;第3章至第5章分别从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演化三个方面研究了非常规突发事件运行机理;第6章从应急决策在应急管理中的角色人手,构建了应急决策的结构化分析框架;并在之后的第7章和第8章探讨了考虑应急决策作用下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发展规律和演化规律;最后,在第9章中对全书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相关研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做出了合理的展望。
《非常规突发事件运行机理与应急决策》是一本深度探讨复杂系统下异常事件生成、演化规律及其应对策略的学术专著。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性、理论性的框架,以理解和管理那些超越常规、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潜在破坏性的大规模突发事件。 第一部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定义与范畴 本书首先对“非常规突发事件”这一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将其与日常的、可预测的风险区分开来。这里的“非常规”并非指事件发生的罕见性,而是指其在发生机制、发展过程、影响范围以及应对难度上,均表现出与常规事件显著不同的特征。这些事件往往是多因素、非线性耦合作用的结果,其发展路径往往难以预测,并且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升级,对社会、经济、环境和个人造成毁灭性打击。 作者系统梳理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可能范畴,将其划分为以下几类,但并非完全独立,常有交叉和叠加: 自然灾害的极端化与耦合: 并非指单一的地震、洪水或台风,而是指这些自然灾害因气候变化、生态破坏等因素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度、频率和破坏力,并且可能相互叠加,形成复合型灾难。例如,一次超强台风登陆后,紧接着引发的大范围洪涝和山体滑坡,其破坏力远超单一灾害。 人为诱发的系统性风险: 这包括但不限于: 技术灾难: 如核事故、大规模化工爆炸、网络系统瘫痪、关键基础设施(电力、交通、通讯)的连锁失效等。这类事件往往源于技术本身的复杂性、人为的失误、设计缺陷或恶意攻击。 社会性危机: 如大规模的群体性恐慌、国际冲突升级、恐怖袭击、经济金融市场崩溃、大规模流行病(如全球性疫情)等。这些事件往往涉及复杂的社会心理、政治经济结构和全球互联互通。 人与自然界的非预期互动: 如外来物种入侵导致生态失衡,新型病毒的出现(可能与人类活动有关)等。 未知或低概率高影响事件: 指那些目前科学界尚无法完全理解或预测其发生机制,但一旦发生将产生灾难性后果的事件,例如小行星撞击地球、超级火山爆发等(尽管这些事件发生的概率极低)。 本书强调,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关键特征在于其“非常规性”,即传统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方法往往难以奏效,需要全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工具。 第二部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运行机理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深入剖析了非常规突发事件得以发生、发展和升级的内在逻辑与动力学机制。作者借鉴了复杂系统科学、混沌理论、网络科学、社会动力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工具,试图揭示事件背后的“为什么”和“怎么样”。 1. 复杂系统视角下的脆弱性与韧性: 脆弱性: 详细阐述了现代社会系统(经济、政治、科技、社会)在高度互联、高度专业化背景下所蕴含的内在脆弱性。例如,高度集成的供应链,一旦某个环节中断,可能导致全球性的商品短缺;能源供应的单一化,使其易受外部冲击。 韧性: 引入“系统韧性”的概念,定义为系统在遭遇扰动后,能够吸收冲击、维持基本功能、甚至适应并重构的能力。本书分析了构成系统韧性的关键要素,如冗余度、多样性、连接性、适应性等,并探讨了如何通过增强系统韧性来降低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影响。 2. 非线性动力学与级联效应: 非线性关系: 解释了在复杂系统中,小扰动可能通过非线性放大效应,引发巨大的、不成比例的后果。例如,一次小范围的局部骚乱,在特定的社会和网络环境下,可能迅速蔓延,演变成全国性的动荡。 级联效应(Cascade Effects)与“多米诺骨牌”效应: 系统性地分析了事件如何通过相互连接的节点和反馈回路,产生连续的、逐级放大的冲击。书中通过大量案例,如金融危机中的“大而不能倒”机构的倒闭效应,电力系统因局部故障引发的大面积停电,详细展示了级联效应的破坏力。 吸引子与临界点(Critical Points): 引入吸引子理论,解释了系统在正常状态下趋向于某个稳定状态(正常运行),但在特定条件下,外部扰动可能将系统推向一个“临界点”,一旦跨越,系统将不可逆转地进入一个新的、更危险的稳态(如灾难状态)。 3. 信息传播与认知失调: 信息传播的加速与失真: 在现代信息社会,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但同时,虚假信息、谣言、恐慌情绪的传播也同样迅速,并可能对公众认知和行为产生极大的误导。 认知失调与集体行为: 分析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个体和群体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非理性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反过来影响事件的发展。例如,恐慌性抢购、不合作行为等。 4. 反馈回路与系统涌现(Emergence): 正反馈与负反馈: 详细讨论了正反馈(放大效应)和负反馈(稳定效应)在事件演化中的作用。非常规突发事件往往是负反馈失效、正反馈占据主导的体现。 涌现性: 强调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发生及其模式,往往是系统中个体元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涌现”现象,即整体行为无法简单地从局部元素的属性中推断出来。这使得预测和控制变得极为困难。 第三部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决策 基于对事件运行机理的深刻理解,本书提出了更为精细和前瞻性的应急决策理论与方法。 1. 决策挑战与范式转变: 信息不对称与不确定性: 突出强调了在非常规突发事件中,决策者面临的巨大信息不对称和高度不确定性,传统基于确定性模型的决策方式将失效。 时间压力与认知局限: 决策者往往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在信息不全、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做出关键决定,这极大地考验其认知能力和决策韧性。 决策范式转变: 呼吁从“预防-响应”的传统模式,转变为“预测-适应-韧性建设-响应”的整体性、动态性范式。 2. 决策框架与方法论: 情景规划与敏感性分析: 鼓励决策者构建多种可能的情景,并对关键参数的变动进行敏感性分析,以识别最脆弱的环节和可能的最大风险。 基于智能体(Agent-based)的模拟决策: 介绍如何利用基于智能体的模型来模拟不同决策策略下,系统各组成部分的行为及其相互作用,从而评估不同决策的潜在后果。 实时数据分析与态势感知: 强调了建立强大的实时数据收集、整合与分析能力的重要性,以构建精准的态势感知系统,为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撑。 分布式与协同决策: 在高度互联的复杂系统中,单中心化的决策模式往往效率低下。本书探讨了如何构建分布式、多层级、多主体的协同决策机制,以提高响应速度和有效性。 “韧性优先”的决策原则: 提出在决策过程中,应将增强系统的整体韧性作为优先考量,即使某些短期最优决策可能牺牲部分效率,但为了长期的稳定和恢复能力,仍应优先选择。 3. 组织与治理机制的创新: 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机制: 论述了建立常态化的、跨部门、跨层级的应急指挥与协调机制的必要性。 公众参与与社会动员: 探讨了在突发事件中,如何有效引导和动员公众参与,形成社会合力,共同应对危机。 学习型组织与经验总结: 强调建立从事件中学习、复盘、总结经验的机制,持续改进应急管理体系。 法律与伦理考量: 讨论了在非常规突发事件中的紧急状态下,法律边界、权力分配、资源调配以及伦理困境等复杂问题。 结论: 《非常规突发事件运行机理与应急决策》并非一本仅罗列突发事件案例的书籍,而是构建了一套严谨的理论体系,旨在从根本上理解导致大规模、高影响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它为应对这些挑战提供了更为深刻的洞见和更具前瞻性的策略,强调系统性思维、韧性建设以及适应性决策的重要性。本书的目标是帮助读者和决策者,在面对未知与不确定时,能够具备更强的预判能力、更有效的应对策略,以及最终提升社会整体抵御和恢复灾难性冲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