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收听年鉴 2017 [China Radio Rating Yearbood]

中国广播收听年鉴 2017 [China Radio Rating Yearboo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立军 编
图书标签:
  • 广播
  • 收听
  • 年鉴
  • 媒体
  • 传播
  • 数据
  • 中国
  • 2017
  • 市场调研
  • 行业报告
  • 统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72165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0989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hina Radio Rating Yearbood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9
字数:7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广播收听年鉴 2017》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综述。主要从收听环境、听众特征、听众收听行为、频率竞争格局、节目竞争格局以及广播广告投放与竞争格局等方面对2016年中国广播收听市场进行全景式描述与分析。第二部分:专题研究。本部分除了对2016年新闻综合、交通、音乐、文艺、都市生活几个主要频率的收听状况进行分析之外,还包括2016年广播广告市场洞察、2016里约奥运会收听回顾、戏曲类节目的视听特征及受众价值、私家车广播听众媒介接触行为分析、从广播APP入手看广播与互联网的融合、分众化背景下广播频率品牌建设、广播发展路径思考等内容。第三部分:收听数据。这部分是CSM媒介研究2016年进行收听率调查各城市网及各省网的收听统计数据,主要内容涉及人均收听时间、全天收听走势、听众构成和频率竞争状况等。第四部分:附录。主要包括CSM媒介研究各城市收听率调查网和各省网的基本情况。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综述
一、收听环境
二、听众特征
三、听众收听行为
四、频率竞争格局
五、节目竞争格局
六、广播广告投放与竞争格局

第二部分 专题
2016年新闻综合类频率收听状况分析
2016年交通类频率收听状况分析
2016年音乐类频率收听状况分析
2016年文艺类频率收听状况分析
2016年都市生活类频率收听状况分析
2016年广播广告市场洞察
2016里约奥运会收听回顾
戏曲类节目的视听特征及受众价值
私家车广播听众媒介接触行为分析
从广播APP入手看广播与互联网的融合
分众化背景下广播频率品牌建设——以昆明NEW FM1028和天津相声广播为例
越创新、越融合——广播发展路径思考

第三部分 数据
一、北京收听数据
二、长春收听数据
三、长沙收听数据
四、成都收听数据
五、重庆收听数据
六、大连收听数据
七、佛山收听数据
八、福州收听数据
九、广州收听数据
十、邯郸收听数据
十一、杭州收听数据
十二、哈尔滨收听数据
十三、合肥收听数据
十四、济南收听数据
十五、昆明收听数据
十六、南昌收听数据
十七、南京收听数据
十八、南宁收听数据
十九、宁波收听数据
二十、青岛收听数据
二十一、清远收听数据
二十二、泉州收听数据
二十三、汕头收听数据
二十四、上海收听数据
二十五、沈阳收听数据
二十六、深圳收听数据
二十七、石家庄收听数据
二十八、苏州收听数据
二十九、太原收听数据
三十、天津收听数据
三十一、乌鲁木齐收听数据
三十二、武汉收听数据
三十三、无锡收听数据
三十四、西安收听数据
三十五、厦门收听数据
三十六、郑州收听数据
三十七、安徽收听数据
三十八、福建收听数据
三十九、辽宁收听数据

第四部分 附录
CSM各收听率调查网概况
中国广播收听年鉴 2017 (China Radio Rating Yearbook) 内容概述 《中国广播收听年鉴 2017》是一部全面、深入、权威地记录并分析2017年度中国广播电视行业的收听收视状况、市场动态、内容创作、技术发展以及政策导向的年度性报告。本书旨在为广播电视从业者、研究者、管理者、广告商以及社会各界提供一份翔实可靠的数据支撑和深度洞察,以期推动中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健康发展与转型升级。 本书的结构与核心内容 《中国广播收听年鉴 2017》将按照以下几个核心板块进行编撰,力求呈现一个多维度、全景式的行业图景: 第一部分:中国广播电视行业年度发展概况 宏观环境分析: 详细梳理2017年度影响中国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宏观经济、社会文化、政策法规等重要因素。例如,互联网技术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与融合,国家在媒体融合、内容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出台的关键政策,以及由此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整体市场规模与趋势: 呈现2017年中国广播电视行业的整体市场规模、收入构成、广告投放情况以及各项业务的发展趋势。重点分析传统广播电视与新兴媒体的此消彼长,以及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商业模式创新。 政策导向与监管环境: 深入解读2017年国家在广播电视管理、内容审查、技术标准、市场准入等方面的重要政策调整,分析这些政策对行业格局、内容生产、传播方式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 技术革新与应用: 关注2017年度广播电视领域的技术发展,包括但不限于4K/8K超高清制播、5G技术在广播电视传输中的应用前景、人工智能在内容推荐与生产中的作用、大数据分析在用户画像与内容优化上的实践等。 第二部分:广播收听市场深度分析 全国广播收听格局: 通过详细的调研数据,呈现2017年度全国范围内的广播收听率、听众覆盖率、收听时长等关键指标,展示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广播频率的收听表现。 重点城市广播收听报告: 对中国重点城市的广播收听市场进行专项分析,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以及其他重要区域中心城市的收听习惯、偏好、受众构成等。 广播节目类型收听分析: 细致分析各类广播节目(如新闻、评论、音乐、故事、交通、娱乐、生活服务等)的收听表现,揭示不同节目类型在不同受众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和传播效果。 听众行为特征研究: 深入剖析2017年度听众的收听行为特征,例如收听时段、收听场景(居家、通勤、工作等)、收听设备(收音机、手机APP、车载系统等)的变化,以及移动化、碎片化收听的趋势。 广播广告市场洞察: 分析2017年度广播广告市场的投放情况、广告主构成、广告创意表现、以及广播广告在整合营销传播中的价值与作用。 新兴收听模式探索: 关注播客(Podcast)、网络电台、有声读物等新兴收听模式的发展,分析其与传统广播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以及对听众收听习惯的潜在影响。 第三部分:电视收视市场深度分析 全国电视收视格局: 提供2017年度全国范围内的电视收视率、观众规模、收视时长等关键数据,展示全国性电视台、省级电视台、市级电视台的收视表现。 重点城市电视收视报告: 对中国主要城市的电视收视市场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各主要频道(央视、卫视、地面频道)的收视率、观众构成、节目偏好等。 电视节目类型收视分析: 全面评估各类电视节目(如电视剧、综艺、新闻、纪录片、体育、少儿、财经等)的收视表现,探讨不同节目类型在不同受众群体中的吸引力与传播力。 观众行为特征研究: 细致研究2017年度电视观众的收视行为特征,包括主要的收视时段、收视场景、收视设备(传统电视机、智能电视、OTT盒子、网络电视等)的变化,以及“开机率”、“换台率”等指标的分析。 “观看”与“非观看”的界限模糊: 关注2017年用户通过多屏、多终端观看内容的变化,分析传统意义上的“电视收视”如何与网络视频消费行为相互渗透、融合。 电视广告市场洞察: 分析2017年度电视广告市场的投放规模、广告主行业分布、广告时段选择、广告效果评估,以及传统电视广告在新媒体冲击下的策略调整。 OTT及网络视频的影响: 深入研究OTT(Over-The-Top)服务和网络视频平台(如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等)对传统电视收视市场的冲击与重塑,分析其用户规模、内容生态、商业模式以及对整体视听消费格局的改变。 第四部分:广播电视内容创作与传播 2017年度优秀广播节目与传播案例: 盘点2017年度在内容创新、社会影响力、传播效果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广播节目,并对成功的传播策略进行案例分析。 2017年度优秀电视节目与传播案例: 聚焦2017年度备受瞩目、引发社会热议的电视节目,分析其创作亮点、叙事方式、营销传播策略以及对受众的影响。 内容融合与创新探索: 探讨2017年广播电视内容创作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创新实践,例如跨平台联动、PGC/UGC的结合、短视频与长视频的互补、VR/AR等新技术在内容呈现中的应用。 内容监管与价值观引导: 分析2017年度内容创作在国家监管要求下的合规性与创新性平衡,以及广播电视内容在传递主流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第五部分:中国广播电视行业发展趋势与展望 媒体融合纵深发展: 预测2017年之后,中国广播电视行业在深度融合背景下的发展方向,包括机构改革、资源整合、平台再造等。 技术驱动下的媒体变革: 展望人工智能、大数据、5G、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如何继续重塑广播电视的生产、分发、消费环节。 内容生态的重塑: 分析未来内容生产将如何更加精细化、个性化,以及如何应对海量信息时代的“注意力经济”。 用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 探讨广播电视机构如何从“内容提供商”向“服务提供商”转型,更加关注用户需求,构建互动、社群化的传播生态。 商业模式的多元化: 预测2017年之后,广播电视行业将在广告收入之外,探索更多元的商业模式,如内容付费、IP开发、衍生品、线下活动等。 政策环境的演变: 研判未来国家在媒体发展、内容监管、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政策走向,为行业发展提供预判性指导。 本书的特点与价值 《中国广播收听年鉴 2017》具有以下显著特点和重要价值: 权威性与专业性: 本书汇集了国内顶尖的广播电视研究机构、数据监测公司以及行业专家的智慧与力量,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分析的深度。 全面性与系统性: 涵盖了广播收听和电视收视的各个层面,从宏观趋势到微观案例,从内容创作到技术应用,力求呈现一个完整、系统的行业全景图。 数据驱动与深度洞察: 以大量一手调研数据为基础,通过科学的分析方法,提炼出行业发展的规律与趋势,为读者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洞察。 前瞻性与指导性: 不仅对2017年度的行业状况进行回顾,更着眼于未来,对中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方向和潜在挑战进行前瞻性预测,为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实用性与参考价值: 本书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宝贵资料,更是广播电视从业者、市场研究人员、广告投放者、政策制定者等各方了解行业、制定策略的实用工具。 目标读者 广播电视机构的管理层、内容策划人员、市场营销人员、技术研发人员。 广告公司、媒介代理机构的策划人员、媒介购买人员。 市场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数据分析师。 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者、高校师生。 对中国广播电视行业感兴趣的政府部门、投资机构及社会公众。 《中国广播收听年鉴 2017》是一部献给中国广播电视行业年度变革与发展的厚重报告,它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塑造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效率至上”。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性元素,所有的空间都用来堆砌信息。这对于需要快速检索特定年份或地区的收听率曲线的人来说,无疑是高效的。我尝试着用它来做一次学术研究的背景资料搜集,发现索引系统做得还算清晰,至少关键的指标和年份定位是准确的。但是,这种极致的效率也牺牲了阅读的舒适度。大段的表格和缺乏视觉缓冲的文字堆砌,让阅读体验变得有些枯燥和机械。尤其是在那些关于节目内容结构分析的章节,如果能够增加一些流程图或者结构示意图,帮助读者理解复杂的节目编排逻辑,效果可能会好得多。我感觉作者(或编纂团队)似乎假定了所有读者都拥有极高的专业背景,因此在图表解释和专业术语的普及上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少。对于我这种半路出家对广播业感兴趣的人来说,时不时需要停下来查阅行业术语的含义,减缓了整体的阅读节奏。

评分

总的来说,这份《中国广播收听年鉴 2017》是一部极其扎实但略显冷峻的工具书。它像一个巨大的数据库,提供了详尽的、按部就班的年度数据快照。如果你是一名需要向老板汇报、需要进行学术引用或者需要进行市场竞争定位的业内人士,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的可靠性和全面性让你敢于在自己的工作中引用其中的数据。但如果你是抱着了解广播文化、追溯媒介变迁史的浪漫情怀来翻阅它,你可能会感到失望。它缺乏故事的张力,缺少引人入胜的叙事线索。它的语言是统计学的语言,而不是传播学的语言。我希望能看到未来版本能够找到一个平衡点,在保持现有数据密度的同时,引入更多跨学科的视角,用更现代化的图示方法来呈现这些复杂的数据关系,让这份重要的行业记录,不仅是专业人士的案头必备,也能成为对中国大众传播感兴趣的新一代读者的入门砖。

评分

拿到这本厚重的年鉴后,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其内容的广度令人咋舌。它似乎想尽可能地囊括中国广播领域的每一个角落,从中央台的旗舰节目到边远地区县级台的细微变化,都有所涉及。这种“大而全”的策略,在提供一个全景视图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的风险。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试图找到关于特定小众音乐电台的收听数据,结果发现,虽然整体覆盖了几乎所有类型,但在深入到细分领域时,信息密度却有所下降,数据点显得有些稀疏和零散。这让我思考,在有限的篇幅内,是否应该更侧重于描绘宏观趋势和重大变革,而不是试图面面俱到。而且,不同地区的统计口径似乎存在轻微的不一致,这在进行跨区域对比分析时,需要使用者格外留心,否则很容易得出误导性的结论。我个人期望看到更多关于新兴媒体融合带来的影响,比如,那些传统广播电台如何通过网络平台和App来延伸其影响力,以及这些线上收听行为如何被量化,但很遗憾,这方面的内容着墨不多,更多的是对传统地面波收听率的固守。

评分

从内容侧重来看,这份年鉴无疑是去年中国广播行业的“官方记录”。它非常清晰地反映了行业关注的焦点——收听人数、收听时长、市场份额等硬性指标。但美中不足的是,它似乎更侧重于“发生了什么”(What happened),而对“为什么会发生”(Why it happened)的探讨略显不足。例如,某省级广播机构的整体影响力在当年出现了下滑,年鉴会给出精确的百分比下降数据,但对于背后的深层社会文化动因、听众代际更替的复杂性等议题,分析往往停留在表面。这让我这个读者感到一丝遗憾,毕竟,数据本身是死的,赋予其生命力的是背后的洞察和解读。如果能加入一些对节目制作人或资深媒体评论员的深度访谈片段,哪怕只是作为补充说明,来解释这些数据背后的“人”的因素,我想这本书的价值将得到质的提升。它更像是一个客观的旁观者,而非积极的参与者或深刻的解读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坦白说,初见时并无太多惊艳之处,那种传统的、略显朴素的封面风格,让人感觉它更像是一本严谨的行业报告而非面向大众的读物。然而,正是这种低调,反而凸显了其内在的严肃性。我当时购买它的目的非常明确,是想深入了解过去一年间中国广播行业的整体脉络与关键数据,尤其关注那些区域性的收听习惯变化。翻开内页,那种密密麻麻的图表和数据分析,即便对于一个对广播媒介有一定了解的人来说,也需要花费一番精力去消化。它不像那些畅销书那样,用流畅的叙事将你带入情境,而是直接将冰冷的数字摆在你面前,要求你自行去挖掘背后的故事。这种“硬核”的呈现方式,无疑为专业人士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对于偶尔翻阅的普通听众来说,门槛无疑是高了一些。我尤其欣赏它在统计方法上的严谨性,每项数据都有明确的来源和统计区间标注,这大大增强了其可信度。不过,如果能在关键数据点的趋势分析上再多一些人性化的解读,比如,为什么某一特定时段的交通广播收听率突然飙升,是由于新的交通政策影响,还是仅仅因为某个明星主持人的加盟,想必会更有意思。总的来说,它更像是一份精准的体检报告,而不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