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介毫不留情的才子书生,到有着一把“不惊不怒”文字的著名作家;从一个锐气十足的少年,到一位温暖老公,再至温柔老爸;马家辉如何一步一步走成另外一个马家辉?又是什么促动着一个怕黑怕人怕饿怕晕机的“恐游症患者”走过一处又一处,留下一段又一段浪漫感性的马氏游记? 
“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 《马家辉家行散记》收集了“小马哥”人生积淀至今的三部旅途之书,累迭记录了他与家人的时光路程,呈现了这个男人半生的爱与成长。 
特别附赠马家辉未发表作品《起点。》忠实还原马家辉与香港的湾仔往事。
漫漫人生路,马家辉始终是那个*真实的自己。从前半生择其所爱,到用余生爱其所择,他活得恣意,也爱得真切。《马家辉家行散记》记录了他在时光旅程上的自由而真实的行走状态和成长经历,以及对自己、对家人自由而深切的爱意。比如《死在这里也不错》弥漫而出的恣意、张扬以及对自我的忠实和本真的回归,比如《你走过的和我走过的不同的路》暗布着的两个生命体验慢慢相融的痕迹到侣者并行的脚步,再比如《温柔的路途》中,犀利的小马哥已从一介顶真的少年走成一位柔情老爸,“我们仨”成为*真诚的人生情话,即便再怕黑怕人怕飞机,他还是坚持着“携妻带女”行走在外。 
《马家辉家行散记》结构如下: 
*本《死在这里也不错》十年典藏增订版。这是一段肆意、坦诚又忠于自我的旅程,也是马家辉自己*为钟爱的一场异域时光。 
第二本《你走过的和我走过的不同的路》心念是的“再不同你远行,我们就老了”。文中分含马家辉的学子生涯琐记与爱人张家瑜的散行游记,两条不同轨迹的慢慢汇集,再后来小女孩儿的身影也显露出来。一家三口在地球上终于相遇了。 
第三本《温柔的路途》全新增补版是小马哥携妻带女在国内及东南亚的行旅散记。这也许将是小马哥人生的*后一本游记——因为他们的小女孩儿长大了,不再同他们一起行走,于是他们也将停下行走的脚步。
马家辉,有料、有趣、有型的香港作家,专业书虫,非典型背包客,未遂古惑仔。怕黑,怕冷,怕饿,怕飞,怕人,心灵娇嫩,充满矛盾。被读者爱称为“小马哥”“文坛梁朝伟”,亦被称为“多情仗义的散文家”。 
1963年生于香港,湾仔长大。台湾大学心理学学士,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硕士、威斯康辛大学社会学博士。作为传媒人、专栏作家、文化评论家,文章散见于港台及内地报刊,首部长篇小说《龙头凤尾》获2017台北国际书展小说大奖、第十届香港书奖。 
 
张家瑜,原名林美枝,旅美数年后定居香港,专栏文章散见于《印刻生活志》《晶报》《大家》《明报》等报刊。热爱电影与文学,也嗜咖啡。代表作品为《我开始轻视语言》和《告别式由明天开始》。
都是写作者的一对夫妻恐怕不容易维持一辈子普通的幸福,因为他们想当然尔必须随时面对自我如何独特的痛苦。但是,马家辉和张家瑜两家并一家似乎没有什么违和之处。我觉得这一定跟他们青年时代转战天涯的老派记者训练有关——把自己投入他人的真实处境之中,成就客观的记录,那是让写作变得谦逊、让自我不至膨脝的重要陶冶;也因此,宽广了创作的道路。
 ——张大春 
 
陆游诗云:“倦马投孤驿,一峰青压门。”家辉的旅行随笔,就是这种况味,丧着丧着,猛抬头,前路横亘一种生猛,令他振奋,这振奋也让我们不悔开卷。
 ——史航 
 
 马家辉的目光不只有温柔,他有时辛辣,更多时候幽默。看得我哈哈大笑之后会心微笑。诚意推荐! 
 ——许鞍华 
读《死在这里也不错》,比起其他也写得相当好看的游记,我觉得它*大的特点是作者的诸多矛盾跃然纸上……行旅于他,好比抽烟;十多年来老听他说戒烟,但没有一次戒得成,真正印证了马克·吐温的那句名言:“戒烟很容易,我戒过十几次了。”
 ——梁文道 
 
 之所以让我深刻萦怀是因为,在这些镜头里所显现的旅人影像暴露了人的脆弱易毁,其实很自然会扩大联想到生之旅途。 
——钟晓阳
《马家辉家行散记》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别样的阅读体验。不同于以往我接触过的任何一本散文集,它没有刻意卖弄文采,也没有矫揉造作的情感抒发,而是像一位久未谋面的老友,坐在你身旁,用平静的语调,娓娓道来他生命中的点滴感悟。他对于“家”的理解,超越了单纯的物理空间,而是一种情感的归属,一种精神的寄托。在他的笔下,那些曾经的片段,那些模糊的记忆,都变得鲜活而生动。我能感受到他对于父辈的敬意,对于母亲的依恋,对于亲人之间那种超越血缘的深层羁绊。这种羁绊,有时是理解,有时是包容,有时甚至是一种默默的守护。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马家辉,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温度的人。它让我明白,即使是最平凡的生活,也能蕴含着最深刻的哲理,最动人的情感。读完之后,我仿佛也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家行”,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家”的关系,也更加珍惜身边所拥有的一切。
评分我一直认为,能够触动人心的文字,往往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真挚情感的流露。而《马家辉家行散记》,恰恰做到了这一点。马家辉以他独特的视角,将那些关于“家”的记忆,那些与亲人相处的点滴,编织成了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我从中看到了父权的威严与温情,看到了母爱的细腻与坚韧,看到了手足之间的打闹与扶持。他并没有试图去解读什么深刻的人生哲理,而是用一种极为朴实的方式,展现了家庭在一个人生命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种“家行”,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回溯,更是情感上的回归。它让我不禁回想起自己与家人的过往,那些曾经的争吵,曾经的欢笑,曾经的离别,都仿佛在眼前一一闪过。这本书,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对于家的渴望,对于亲情的珍视。它让我明白,无论我们在外面经历了多少风雨,家,永远是我们最温暖的港湾。
评分初拿到《马家辉家行散记》,内心是怀着一种复杂的情感。我并非马家辉的忠实读者,对他的笔触也仅限于一些零星的采访和文章,但“家行”二字,却像是一根柔软的羽毛,轻轻拂过我心中最柔软的角落。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疏离了“家”的概念,更多的是在旅途的奔波中,在城市的丛林里,匆忙地寻求片刻的休憩。而“家行”,则意味着一种回溯,一种对根的探寻,一种与亲人共度的时光。我期待着,在这本书里,能看到马家辉如何将那些看似平凡的家庭日常,化作文字的珍珠,闪耀着温润的光泽。我好奇,在那些看似波澜不惊的叙述背后,是否隐藏着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的心灵触动?那些关于亲情的羁绊,关于成长的印记,关于时间流逝的无奈与释然,是否也能在我的心中激起共鸣?这本书,仿佛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我迫不及待地想去细细端详,去辨认其中模糊的轮廓,去感受那份久违的温情。我希望,它能让我放慢脚步,重新审视那些被忽略的风景,那些最珍贵的瞬间。
评分读罢《马家辉家行散记》,一种难以言喻的宁静感在我心中缓缓流淌。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它是一段段温婉的旋律,在我的耳边低语,在我的心头回荡。马家辉的文字,就像是冬日午后的一缕阳光,不炙热,却能穿透寒冷,带来恰到好处的温暖。他笔下的“家行”,不是那种宏大叙事的史诗,也不是惊心动魄的冒险,而是琐碎却又至关重要的生活片段。那些关于父辈的记忆,那些关于童年的嬉闹,那些关于亲人之间难以言说的情感,都被他用一种极为细腻而又克制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仿佛能看到那个曾经年幼的他,在父母的呵护下懵懂成长;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随着时间流逝而沉淀下来的,对亲情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顿悟,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浸润,最终化为内心深处最坚实的情感基石。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与家人的关系,开始珍惜那些看似平常的陪伴,开始明白,原来在生命的旅途中,最美的风景,往往就在那来时的路上。
评分《马家辉家行散记》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沉静的力量。马家辉的文字,不张扬,不喧哗,却有着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他笔下的“家行”,不是一次简单的旅行,而是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他用一种极为平和的语调,讲述着那些关于亲情的往事,那些关于成长的印记。我从中读到了他对于父辈的理解与缅怀,读到了他对于母爱的感激与传承。这些情感,并非爆发式的宣泄,而是如涓涓细流,缓缓地渗透进我的内心,让我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温暖和踏实。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家”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居住的空间,更是一种情感的联结,一种精神的寄托。马家辉通过他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即使在繁华的世界里,家,依然是我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读完之后,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更多的期待和勇气。
评分好书,喜欢马老师,封面海报有点臭美?
评分1月6号下单,历经2个半月终于收到书,赶紧看起来,希望不枉我等这么久
评分好书 假期请马家辉来家私讲。
评分很喜欢的书、喜欢马家辉的文字…很快就看完了一本…游记
评分感谢马老师,推荐此书,赶紧收藏起来吧,慢慢地读完。
评分非常好看的一套书,马博士娓娓道来
评分自从看了马家辉和窦文涛的《一路书香》,对他的作品赶了兴趣,读读看
评分不错 不错 不错 真不错 真不错
评分刚收到书,由于时间问题,初翻了一遍《马家辉家行散记》。觉得马博士和张家瑜写的书贴近生活,生动有趣,还插有英文,配上了大量的生活照片,使人爱不释手,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