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爱默生散文精选》是美国文化精神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散文家、诗人爱默生的经典散文的集结;爱默生的散文注重思想内容而没有过分注重词藻的华丽,行文犹如格言,哲理深入浅出,说服力强,且有典型的“爱默生风格”,深受世界读者喜爱。亨利?米勒说:“我要把沃尔多?爱默生捧上天去……”张爱玲说:“爱默生的作品即使在今日看来,也仍旧没有失去时效,这一点使我们感到敬佩。”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收录了美国著名思想家、散文家、诗人爱默生的经典散文,如《自助》《友谊》《美德》《生命》《信仰》《艺术》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书中文章注重思想内容而没有过分注重词藻的华丽,行文犹如格言,哲理深入浅出,说服力强,且有典型的“爱默生风格”。是广大中学生和喜好文学的读者必备的经典读物。
作者简介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5—1882.4),美国思想家、散文家、诗人。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美国文艺复兴(1835—1865)的领袖,“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一生著述丰富,大多为散文,重要作品包括:《论文集》*集、《论文集》第二集、《代表人物》和《英国人的特质》等。
目录
生命即自由
命运/003
灵魂/010
生命/016
信仰/020
生活/026
美/032
孤独/040
苦难/044
伟大/049
财富/053
成功/062
爱情/067
幸福/073
友谊/077
成为自己的上帝
性格/087
美德/092
自助/100
勇气/108
力量/113
谨慎/120
修养/128
风度/135
礼貌/142
谈话/148
举止/152
经验/157
灵感/163
有灵感就有孤独
读书/173
自然/182
历史/188
艺术/196
政治/202
旅行/208
礼物/211
精彩书摘
命运
一
这个世界存在着所谓的命运,或者说,世界有其赖以发展的法则。但是,假如真的存在着某种不可抵御的意志,假如我们必须要去接受命运,那么我们就同样必须要肯定自由,肯定人的意义,肯定责任的崇高,肯定性格的力量。
乔叟在《武士的故事》中写道:“命运之神,人世间的主教,掌管着上帝所预示的一切祸福,他是那般的威严。世人虽然发誓要违抗他的意旨,然而,不论或是或非,无论经过了多长的年月,却依然显应。确实,我们在人世间的所有嗜欲,是战是和,是爱是憎,没有一件不受这上天的安排。”希腊的悲剧也表达了相同的含义:“凡命定者必将发生,没有人可以逾越主神宙斯那浩瀚无边的心灵。”
大自然并不多愁善感,她不会宠养或娇惯我们。我们必须要看到这个世界的凶险和残酷,它不会在乎溺毙一个男人或女人,相反,它会像吞下一粒灰尘那样吞噬掉你的船只。寒冷并不会体谅人类,它刺痛你的血液,麻木你的双脚,一直到将你冻僵为止。疾病、风暴、闪电绝不会尊重任何一个人。老虎以及其他嗜血如命的动物的猛咬,在蟒蛇死命地缠绕之下那骨头噼啪裂开的猎物——都存在于这个世界的系统之中。各个种类必须要以牺牲其他种类的性命来求得自己的生存。我们所寄生于其中的这个星球,极易受到源自彗星的震荡以及其他星球的摇撼;地震、火山、气候的变化,都能够将它劈开撕碎。森林的开发带来江河的干涸,河床的变化导致城镇的崩塌。里斯本的一场地震,令无数人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就被压成了碎泥;西非严酷的气候,犹如钢刀一般大肆屠戮着人类;霍乱、天花对于某些原始部落而言,就有如霜冻之于蟋蟀一般。天道和神意,自有一条野蛮的、崎岖的、无法预测的道路,通达它的目的。
你也许会说,威胁人类的灾难不过是些例外,我们没有必要每天都去担忧这天翻地覆的灾变。话虽如此,但是,一旦发生过一次,就有再次发生的可能。而且,只要我们无法躲避这些打击,我们就会对它们心生畏惧。
然而,这些打击和破坏对于我们的危害,同那些每时每刻都在悄悄作用于我们身上的法则的威力相比,要逊色许多。动物园里供展览的动物,或者其椎骨的形状与力量,就是一部命运之书:鸟的喙、蛇的颅骨,便决定了它们各自的局限性。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没有一样是尽善尽美的。
人们曾经试图举起这座命运之山,试图将这种源于种类局限性的特性同自由的意志加以调和。印度人说:“命运无非是前世的所作所为。”在谢林的一句大胆的陈述里,我们发现了差异性巨大的东西方思维中的某种巧合之处:“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着某种感觉,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永生永世皆如此,而绝非仅仅是现世如此而已。”
二
凡是限制我们的事物,我们都将其称之为“命运”。假如我们野蛮残暴,命运就会呈现出残忍恐怖的状态;而当我们变得文雅高尚起来的时候,那些限制我们的事物也就会变得柔和温驯一些。如果我们上升到了精神文化的高度,那么敌对的势力也会以一种超凡脱俗的形态出现。
古代斯堪的纳维亚的天神无法用钢铁或大山的重量制服芬里斯魔狼——它猛扑这一位天神,又踢走那一位天神。于是天神们就在芬里斯魔狼的脚跟处绑上了一条比蚕丝还要柔软的带子,这样就将它给降服了,它越是踢踹,带子就缠得越紧。命运之环也是这般的柔软,却又这般的牢固。无论是白兰地还是花蜜,无论是硫酸还是地狱的火焰或者毒液,无论是诗情还是天才,都无法挣脱这条柔软的带子。因为,如果我们赋予命运以诗人在论及它的时候所使用的那种崇高的意义,那么甚至连思想也不能凌驾于命运之上。
在道德的世界里,命运犹如一位复仇的使者,它惩恶扬善,召唤正义。当正义得不到伸张的时候,它迟早都会给予一击。有益的终会延续,有害的终会衰落。诗歌里吟唱道:“上帝本身不会对邪恶者实施善举。”
我们就是这样追随着命运:在物质中,在心灵中,在道德中,在性格中。无论在哪里,命运都是束缚与局限。然而命运也有它的统治者,也有着限制它的极限。这是因为,尽管命运无涯,但力量——这个二元对立的世界中的另一面事实——也是永无穷尽的。假如说命运紧紧逼迫着力量、限制着力量,那么力量也伴随着命运、反抗着命运,并且迟早会推翻命运的安排。
人也不能够忽视自由意志。不妨冒昧地下一个自相矛盾的定义吧:自由就是必然。如果你愿意,你可以站在命运的一边,声称命运就是一切。那么我们就要说:人的自由即是命运的一部分。在人的心灵中,永远迸发着选择与行动的力量。才智抵消命运。只要一个人在思考,那么他就是自由的。
人不要只盯着命运,而要注重现实,这才是一件有益身心健康的事情。人与那些现实事物的合理关系,应当是使用和支配它们,而不是在它们面前卑躬屈膝、畏首畏尾。先哲有言:“切莫注视自然,因为她的名字叫宿命。”过多地考虑那些局限性将导致卑琐。那些奢谈定数、命星的人,处在一个更为低下和危险的境地,而且是在招惹自己所惧怕的厄运。
我曾经谈到过那些富有英雄主义的民族,将他们视为自豪的命运的信仰者。他们与命运一起同心协力,每当遭遇变故的时候,都能够忠实地听从天命。然而,当这一信条为弱者和懒惰之人所持有的时候,它便会给人以另一种不同的印象。只有那些懦弱和恶毒的人们,才会把过错归咎于命运。如果要正确地利用命运,就应该将我们的行为提升到崇高的自然状态。让他意志坚定,就仿佛他的意志是用地球引力的绳索加以固定的。没有任何力量,没有任何劝说,没有任何贿赂,能够令他放弃自己的目的。
对命运的最佳利用方式,就是要向人们倡导一种不惧生死的勇气。一旦你明白自己是在命运天使的指引之下,你就会勇敢地直面大海上的烈火,友人家中爆发的霍乱,自己家里出现的夜贼,或者是你职责道路上的一切危险。如果你认为命运于你有害,那么至少为了你自身的利益,去相信它吧。
因为,倘若命运是如此盛行,那么人也就是它的一部分,因而能够以命运来抵御命运。如果宇宙中存在着这样一些凶残的不测,那我们体内的原子在抵抗命运的时候也会同样的野蛮。一支用玻璃薄片制成的玻璃管,若是同样装满了海水,它就能够抵抗海洋的震荡与冲击。假如冲撞的威力是无限的,那么反冲力也会同样具有无限的威力。
假如光到达了我们的眼睛,我们便能看见,否则我们的眼前就将是漆黑一片。假如真理浮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我们的内心就会豁然开朗。所以,我们便是立法者,我们便是自然的代言人,我们便是预言家和占卜师。
对于人类而言,即使处于命运的支配之下,自由也是必需的。为了获得自由,哪怕是抛却生命也在所不惜。然而,假如想要获得自由,那首先就必须要拥有道德。
《思想的星辰,心灵的灯塔:一位探求者的精神图谱》 这是一本关于深度思考、个体觉醒与生命意义探索的散文集。它并非聚焦于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传记,而是将笔触伸向了人类永恒的内心景观,捕捉那些在时代洪流中依然闪耀的智慧火花。作者以一位孤独的跋涉者姿态,审视着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在日常的琐碎与宏大的哲学命题之间游走,旨在点亮读者心中对真理、美与自由的渴望。 本书的第一部分,题为“意识的黎明”,主要探讨了我们如何认识自我,以及个体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作者认为,真正的启蒙并非来自外界的灌输,而是源于内心深处对固有观念的审视与超越。他描绘了一个不满足于现状、勇于挑战权威、并在每一次反思中获得成长的灵魂。在这里,你会读到关于“真理的碎片”如何散落在生活的角落,等待着有心人去拾起;关于“惯性思维”如何如一张无形的大网,束缚着我们的想象力;以及“独立意志”如何在一次次艰难的抉择中锻造而生。作者以诗意的语言,揭示了思想的形成过程,从模糊的感知到清晰的认知,再到最终的洞见,仿佛带领读者一同经历了一次智识的攀登。他强调,每一个个体都拥有独特的生命经验,不应被模式化的答案所同化,而应以自己的方式去探寻生命的奥秘。 第二部分,“自然的脉搏与生命的低语”,将视野转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万物之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作者深信,自然界并非仅仅是物质的存在,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具有内在秩序的生命系统。他深入观察一花一草、一山一水,从中体悟到生命的坚韧、循环与和谐。在这里,你会感受到“岩石的沉静”中蕴藏着亿万年的时光;“溪流的奔腾”所代表的永不停歇的生命力;以及“森林的幽深”里,隐藏着的古老智慧。作者鼓励读者走出钢筋水泥的樊笼,重新连接被遗忘的自然情怀,在自然的怀抱中找到心灵的宁静与力量。他并非歌颂田园牧歌式的浪漫,而是试图揭示自然法则与人类生存状态之间的内在联系,思考在自然的广阔背景下,个体的渺小与伟大。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摹,作者引导读者反思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我们与地球母亲之间不可分割的羁绊。 第三部分,“艺术的呼吸与情感的潮汐”,是对人类创造力、审美体验以及复杂情感世界的深入挖掘。作者认为,艺术是人类精神最自由、最纯粹的表达,它能够触及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唤醒沉睡的感知。无论是绘画、音乐、文学,还是生活中那些闪光的瞬间,都可能成为艺术的载体。在这里,你将阅读到关于“色彩的语言”如何超越文字的界限,直接与灵魂对话;关于“旋律的起伏”如何勾勒出无形的情绪轨迹;以及“诗意的想象”如何为平凡的生活增添绚丽的光彩。作者也深入探讨了人类情感的丰富性与矛盾性,从爱与恨,喜悦与忧伤,孤独与陪伴,每一个个体的情感体验都被视为一段独特的生命乐章。他鼓励读者拥抱自己的情感,理解它们,并从中学习成长的养分。本书的这一部分,是对生命复杂情感的深刻洞察,是对人类创造精神的由衷赞美,也是对艺术能够治愈与启迪人心的信念的体现。 第四部分,“社会的回声与个体的担当”,将目光投向了社会结构、集体行为以及个体在其中的位置与责任。作者敏锐地观察着社会现象,分析着群体心理,并在此基础上反思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他关注那些容易被忽视的边缘群体,那些在历史进程中被淹没的声音,并试图理解群体意识的形成与演变。在这里,你会读到关于“群体迷思”的诱惑与危险;关于“社会责任”的沉重与必要;以及“个体之声”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发出微弱却坚定的回响。作者并非宣扬激进的社会变革,而是倡导一种清醒的观察和负责任的态度。他鼓励读者在理解社会复杂性的同时,不放弃独立判断,并努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构建更美好的社会贡献一份力量。他强调,每一个个体的行为都如涟漪般扩散,能够对周围产生影响,因此,对社会现象的深刻理解和积极的反思,是每一个人应有的品质。 第五部分,也是本书的压轴篇章,“永恒的追寻与生命的价值”,是对整部散文集思想的高度概括与升华。在经历了对自我、自然、艺术与社会的探索后,作者将焦点再次拉回到生命的终极意义。他追问着我们为何而生,又将走向何方,以及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找到无限的价值。在这里,你会感受到“时间的长河”滚滚向前,催促着我们思考生命的短暂;“存在的孤独”并非绝望,而是觉醒的契机;以及“超越的渴望”如何驱使着人类不断向前。作者并非提供一套现成的生命哲学,而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场永恒的追寻。他相信,生命的价值并非由外在的成就所定义,而是源于内心的丰盈、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与他人、与世界建立的有意义的连接。本书的结尾,并非句号,而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省略号,鼓励读者继续自己的探索,在人生的旅途中,点亮属于自己的那盏灯。 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而富有力量,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沉静的思考与深切的人文关怀。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抽象的哲学理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文字。即使是探讨最为深奥的命题,也始终保持着一种平和的语调,仿佛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与读者进行着一场心与心的对话。本书适合所有热爱思考、渴望理解生命、并愿意在精神世界进行探索的读者。它或许不能直接解决你生活中的所有问题,但它能够为你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一种深刻的启发,一种面对世界时更加从容与坚定的力量。它是一本可以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重读,都会在不同的生命阶段,领悟到新的含义,获得新的启迪。它是一次思想的旅行,一次心灵的洗礼,一场关于生命最深层对话的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