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白先勇,林海音,林文月,齐邦媛极力推荐
◎琦君散文以至纯至美的文字写至真至善的情怀,愿你在冷暖人间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故乡的婚礼》《桂花雨》《春酒》等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篇目全部收录。
◎其作品囊括台湾散文创作各类奖项,如 “中国文艺协会”散文奖、金鼎奖、中山文艺奖等。
◎名家推荐
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而琦君笔下的杭州,也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白先勇)
虽然她的童年充满了忧伤,但她总把美好的写给青少年读者,让孩子们读她的书开卷有益。(林海音)
读琦君的文章,会很容易的进入琦君那个和乐敦厚的东方世界。(隐地)
内容简介
这是琦君的散文精选集。从乡愁、童年、亲情、感恩和人生感悟几个主题展示了琦君笔下那个和乐敦厚的温情世界。她的散文她以至真至善的情怀,写至纯至美之文。让人在细微处体会什么叫真善美,什么是人情味,什么是慈爱与真纯。一直以来深受广大中小学生的喜爱。
作者简介
琦君,和林清玄齐名的著名台湾女作家,尤以散文写作著称。代表作有《青灯有味似儿时》《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橘子红了》等。其散文用至纯至美的文字写至真至善的情怀,一直以来深受中小学生的喜爱。名篇《故乡的婚礼》《金盒子》《春酒》皆入选中学语文课本。
目录
永恒乡愁
春酒 / 003
粽子里的乡愁 / 006
灯景旧情怀 / 009
水是故乡甜 / 017
母亲的手艺 / 021
团圆饼 / 023
蟹酱字 / 026
百补衣与富贵被 / 030
故乡的婚礼 / 033
杨梅 / 037
春雪·梅花 / 041
儿时味道
桂花雨 / 051
青灯有味似儿时 / 054
妈妈银行 / 061
压岁钱 / 066
小叔写春联 / 072
金盒子 / 075
玉兰酥 / 080
小小颜色盒 / 083
一饼度中秋 / 086
玳瑁发夹 / 090
吃大菜 / 097
寂寞童心 / 101
大爱无疆
母亲的金手表 / 105
母亲 / 108
父亲 / 116
髻 / 127
双亲 / 132
再哭一点点 / 133
爱的启示 / 135
母亲节礼物 / 142
碎了的水晶盘 / 145
大红包 / 151
爸爸教我们读诗 / 153
感恩的心
难忘的歌 / 157
永恒的思念 / 161
不放假的春节 / 168
相逢是别筵 / 172
遥远的友情 / 178
护生乐 / 182
三净素 / 186
月光饼 / 189
长风不断任吹衣 / 191
万水千山师友情 / 195
另一种启示 / 202
儿子的礼物 / 207
浮生小记
闲情 / 213
读书琐忆 / 215
恩与爱 / 219
浮生小记 / 222
时间、时间 / 227
尊重生命 / 229
春的领悟 / 231
捡来岁月 / 233
读禅话偶感 / 236
守着蚂蚁 / 239
小鸟离巢 / 243
精彩书摘
母亲的金手表
母亲那个时代,没有“自动表”、“电子表”这种新式手表,就连一只上发条的手表,对于一个乡村妇女来说,都是非常稀有的宝物。尤其母亲是那么俭省的人,好不容易父亲从杭州带回一只金手表给她,她真不知怎么个宝爱它才好。
那只圆圆的金手表,以今天的眼光看起来是非常笨拙的,可是那个时候,它是我们全村最漂亮的手表。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到我家来,听说父亲给母亲带回一只金手表,都会要看一下开开眼界。母亲就会把一双油腻的手,用稻草灰泡出来的碱水洗得干干净净,才上楼去从枕头下郑重其事地捧出那只长长的丝绒盒子,轻轻地放在桌面上,打开来给大家看。然后眯起(近视眼)来看半天,笑嘻嘻地说:“也不晓得现在是几点钟了。”我就说:“您不上发条,早就停了。”母亲说:“停了就停了,我哪有时间看手表?看看太阳晒到哪里,听听鸡叫就晓得时辰了。”我真想说:“妈妈不戴就给我戴。”但我也不敢说,知道母亲绝对舍不得的。只有趁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的时候,才偷偷地去取出来戴一下,在镜子里左照右照一阵又脱下来,小心放好。我也并不管它的长短针指在哪一时哪一刻。跟母亲一样,金手表对我们来说,不是报时,而是全家紧紧扣在一起的一种保证,一份象征。我虽幼小,却完全懂得母亲宝爱金手表的心意。
后来我长大了,要去上海读书。临行前夕,母亲泪眼婆娑地要把这只金手表给我戴上,说读书赶上课要有一只好的手表。我坚持不肯戴,我说:“上海有的是既漂亮又便宜的手表,我可以省吃俭用买一只。这只手表是父亲留给您的最宝贵的纪念品啊!”因为那时父亲已经去世一年了。
我也是流着眼泪婉谢母亲这份好意的。到上海后不久,就由同学介绍熟悉的表店,买了一只价廉物美的不锈钢手表。每回深夜伏在小桌上写信给母亲时,就会看着手表写下时刻。我写道:“妈妈,现在是深夜一时,您睡得好吗?枕头底下的金手表,您要时常上发条,不然的话,停止摆动太久,它会生锈的哟。”母亲的来信总是叔叔代写,从不提手表的事。我知道她只是把它默默地藏在心中,不愿意对任何人说的。
大学四年中,我也知道母亲身体不太好。她竟然得了不治之症,我一点都不知道,她生怕我读书分心,叫叔叔瞒着我。我大学毕业留校工作,第一个月薪水就买了一只手表,要送给母亲,也是金色的。不过比父亲送的那只江西老表要新式多了。
那时正值对日抗战,海上封锁,水路不通,我于天寒地冻的严冬,千辛万苦从旱路赶了半个多月才回到家中,只为拜见母亲,把礼物献上。没想到她老人家早已在两个月前,默默地逝世了。
这分锥心的忏悔,实在是百身莫赎。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我是不该在兵荒马乱中,离开衰病的母亲远去上海念书的。她挂念我,却不愿我知道她的病情。慈母之爱,昊天罔极。几十年来,我只能努力好好做人,但又何能报答亲恩于万一呢?
我含泪整理母亲遗物,发现那只她最宝爱的金手表,无恙地躺在丝绒盒中,放在床边抽屉里。指针停在一个时刻上,但绝不是母亲逝世的时间。因为她平时就不记得给手表上发条,何况在沉重的病中!
手表早就停摆了,母亲也弃我而去了。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忍心去开发条,拨动指针。因为那究竟是母亲在日,它为她走过的一段旅程,记下的时刻啊。
没有了母亲以后的那一段日子,我恍恍惚惚的,只让宝贵光阴悠悠逝去。在每天二十四小时中,竟不曾好好把握一分一刻。有一天,我忽然省悟,徒悲无益,这绝不是母亲隐瞒自己病情,让我专心完成学业的深意,我必须振作起来,稳定步子向前走。
于是我抹去眼泪,取出金手表,开紧起发条,拨准指针,把它放在耳边,仔细听它柔和有韵律的嘀嗒之音。仿佛慈母在对我频频叮咛,心也渐渐平静下来。
我把从上海为母亲买回的表和它放在一起,两只表都很准确。不过都不是自动表,每天都得上发条。有时忘记上它们,就会停摆。
时隔四十多年,随着时局的紊乱和人事的变迁,两只手表都历尽沧桑,终于都不幸地离开了我的身边,不知去向了。
现在我手上戴的是一只普普通通的不锈钢自动表,式样简单,报时还算准确。但愿它伴我平平安安地走完以后的一段旅程吧!
去年我的生日,外子却为我买来一只精致的金表,是电子表。他开玩笑说我性子急,脉搏跳得快,表戴在手上一定也越走越快。而且我记性又不好,一般的自动表脱下后忘了戴回去,过一阵子就停了,再戴时又得校正时间,才特地给我买这个表,几年里都不必照顾它,也不会停摆,让我省事点。他的美意,我真是感谢。
自动表也好,电子表也好,我时常怀念的还是那只失落了的母亲的金手表。
有时想想,时光如真能随着不上发条就停摆的金手表停留住,该有多么好呢?
《乡愁是一条河:王鼎钧散文选》 辑一:光阴的碎片 王鼎钧先生的散文,如同岁月中遗落的闪光碎片,每一片都承载着时间的温度和故事的重量。他的笔触细腻而沉静,不急不缓地勾勒出生活的图景,那些我们或许匆忙错过,却又在字里行间被唤醒的日常,在王鼎钧的笔下,都焕发出温暖而隽永的光芒。 在《光阴的碎片》这个輯中,我们可以品味到作者对童年往事的回溯。那时的阳光似乎更明媚,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稻草的清香。老屋的一角,墙壁上的藤蔓,灶台边 flickering 的灯火,都化作了他笔下生动的意象。那些模糊的童年影像,在作者的记忆与文字交织下,变得清晰可辨,触手可及。他没有刻意去渲染煽情,而是用一种平和的语调,讲述着那些纯真年代的懵懂与喜悦,以及偶尔夹杂的些许忧伤。这种真挚的情感流露,最能触动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 细读这些篇章,仿佛能看见那个时代特有的生活节奏。缓慢而踏实,人与人之间有着更紧密的联系。长辈们的慈祥面容,伙伴们的嬉闹身影,在作者的笔下再次鲜活起来。他善于捕捉那些被时间洪流冲刷得几乎消失的细节,比如夏日午后,老祖母手中摇着的蒲扇,以及扇子里吹出的凉风,带着淡淡的艾草味。这些微小的片段,却足以勾勒出一个时代的轮廓,一段岁月的风情。 王鼎钧先生的文字,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他并不追求辞藻的华丽,而是以朴素的语言,传递出深刻的感悟。他对生活有着一种洞察力,能够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细微处洞见人生。他写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回忆,更是对那个年代社会风貌、人情世故的温情记录。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淡雅的乡土气息,以及一份对往昔的眷恋。 “光阴的碎片”不仅仅是记忆的堆砌,更是对生命体验的沉淀。作者通过对这些碎片的梳理和解读,展现了他对人生、对情感的理解。他懂得珍惜,懂得感恩,也懂得在岁月的长河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点滴,才是构成我们生命底色的真正要素。读他的文字,我们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本身的美好,去回味那些曾经的温暖。 辑二:人生的风景 《人生的风景》是王鼎钧先生对当下生活、对人情世故的观察与思考。他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脚下的土地,他的心也从未离开过芸芸众生。他以一位智者的姿态,审视着人生的百态,品味着世间的冷暖。 在这个輯中,作者将视角投向了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他笔下的风景,不仅仅是自然的山川河流,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发展的脉络,是历史变迁的痕迹。他观察着人们的喜怒哀乐,体察着世间的变化,并用一种冷静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将这些观察和思考呈现出来。 他写故乡的变迁,写城市的发展,写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在这些变化中,他看到了时代的进步,也看到了某些珍贵事物的消逝。但他并不沉溺于怀旧,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这些变化。他明白,生命就是一场不断前行的旅程,风景也随之不断变换。 王鼎钧先生的文字,总有一种智慧的光芒。他能够从日常的琐碎中提炼出哲理,从平凡的现象中发现深刻的意义。他对人性的理解,既有深刻的洞察,又有温情的关怀。他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写亲情、友情、爱情,写社会交往中的种种微妙之处。他懂得人心的复杂,也懂得人心的美好。 他对于“得失”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人生的得失,并非简单地用物质来衡量,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感受,一种精神的充盈。他鼓励人们关注内心的丰盈,追求精神的独立。他的文字,常常带有哲学的思考,却又不像学术著作那样枯燥,而是以一种温暖而易懂的方式,触及生命的本质。 在《人生的风景》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忱。即使面对生活的挑战和不如意,他也能从中找到积极的意义,保持一份乐观的态度。他的文字,就像一盏温暖的灯,照亮了我们在人生旅途中的前行之路,给予我们力量和启迪。 他所描绘的“风景”,是立体的、鲜活的,更是饱含情感的。他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人生的各种滋味,或甘甜,或苦涩,或平淡,或波澜壮阔。读他的散文,我们仿佛与他一同走过人生的山川湖海,体验着各种丰富的情感,也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辑三:乡愁是一条河 “乡愁是一条河”,这句诗意的比喻,是王鼎钧先生散文中最具代表性的情感主题。在这个輯中,作者将对故乡的思念,对土地的热爱,对根的眷恋,升华为一种深沉而悠远的情感。 乡愁,对于离乡背井的人来说,是一种挥之不去的牵挂。它可能是一缕炊烟,一首老歌,一味家乡的菜肴,都能勾起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记忆。王鼎钧先生的乡愁,并非简单的感伤,而是一种对生命源头的追溯,一种对民族文化根脉的认同。 他笔下的故乡,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那片土地上承载着他的童年,他的成长,他的亲人,以及他最纯粹的情感。即使身处异乡,他的心依然与故乡紧密相连。他的思念,如同绵延不绝的河流,滋养着他的心灵,也塑造着他的品格。 在《乡愁是一条河》这个輯中,作者用深情的笔触,描绘了故乡的山水、风物,以及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他记录着故乡的变迁,也记录着人们对故乡的情感。他懂得,无论身在何处,故乡永远是我们心灵深处最温暖的港湾。 他的乡愁,也包含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他从故乡的传统习俗、民间故事、古典诗词中,汲取着民族文化的养分,并将这份情感融入自己的文字之中。他的文字,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乡愁是一条河”,这条河,承载着过去的记忆,也流淌着未来的希望。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不能忘记自己的来处。王鼎钧先生的乡愁,是一种积极的、富有生命力的情感,它激励着我们去珍爱自己的文化,去传承优秀的传统。 他的散文,就像一条缓缓流淌的长河,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温情和智慧的世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会被他的真诚所打动,被他的思考所启迪,也被他对生活的热爱所感染。王鼎钧先生的散文,值得我们反复品读,细细体会。它们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更能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