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近年来,教师资格考试在题目设置、考查形式、考查角度等方面更加多样化,考试的难度增大。为帮助广大考生准确把握教师资格考试的考查重点,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图书研发团队不断研究考试,精心推出《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中公版)》一书。本书紧扣考试大纲和真题特点,优化图书内容,提供多项增值服务,提高课程品质。相信各位考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提高自身的教学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顺利通过考试,圆梦三尺讲台,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是依据考试大纲,在细致透彻研究历年真题的基础上编写的。本书共包括四个部分,分别为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学科知识部分包括五章,分别为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基础知识、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美术教学基本理论;教学设计部分包括三章,分别为教学设计基础知识、教学目标与重难点、高中美术教学设计范例;教学实施部分包括四章,分别为教学实施概述、美术教学模式、美术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美术学习方式;教学评价部分包括两章,分别为教学评价与教学反思。本书文前设有应试攻略(考情分析+题型解读)、教师资格考试大纲,帮助考生快速了解考情。正文部分还设有【考点聚焦】【知识拓展】【真题再现】【考题预测】等板块,帮考生洞悉考点;此外,本章有【能力提升训练】,考生可用来自测是否掌握本章内容。本书真题还带有二维码高清视频讲解,扫封面二维码还有丰富赠品哦!
目录
第一部分学科知识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
考点聚焦(2)
第一节史前美术(2)
考点梳理(2)
一、史前美术概述(2)
二、陶器(2)
三、石器、玉器(4)
四、早期绘画(4)
五、建筑艺术(4)
第二节先秦美术(5)
考点梳理(5)
一、青铜器艺术(5)
二、绘画艺术(6)
三、书法篆刻(7)
第三节秦汉美术(8)
考点梳理(8)
一、绘画艺术(8)
二、雕塑艺术(9)
三、瓦当工艺(11)
四、青铜工艺(12)
五、书法艺术(12)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美术(13)
考点梳理(13)
一、绘画艺术(13)
二、书法艺术(17)
三、石窟艺术(19)
第五节隋唐美术(21)
考点梳理(21)
一、绘画艺术(22)
二、书法艺术(28)
三、雕塑艺术(29)
四、建筑艺术(30)
五、工艺美术(30)
第六节五代宋元美术(31)
考点梳理(31)
一、五代绘画艺术(31)
二、两宋绘画艺术(34)
三、元代绘画艺术(43)
四、五代宋元书法艺术(46)
五、宋元陶瓷工艺(48)
六、五代宋元建筑(48)
第七节明清美术(48)
考点梳理(48)
一、绘画艺术(48)
二、书法艺术(57)
三、壁画、版画与年画(57)
四、明清建筑与雕塑(57)
五、明清工艺美术(58)
第八节近现代美术(59)
考点梳理(59)
一、晚清中国画艺术(59)
二、近现代中国画艺术(60)
三、近现代油画艺术(65)
四、鲁迅与新兴木刻运动(66)
五、月份牌画、连环画与漫画(66)
第九节中国民间美术(68)
考点梳理(68)
一、剪纸(68)
二、年画(68)
三、刺绣(69)
四、蜡染(70)
五、编织(70)
六、泥塑(70)
七、面塑(71)
八、风筝(71)
九、皮影戏(71)
十、脸谱(72)
十一、竹刻(72)
能力提升训练(72)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74)
考点聚焦(74)
第一节原始美术及古代美术(74)
考点梳理(74)
一、原始美术(74)
二、古代美术(76)
第二节欧洲中世纪美术(88)
考点梳理(88)
一、早期基督教美术(89)
二、拜占庭美术(89)
三、罗马式美术(90)
四、哥特式美术(91)
第三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93)
考点梳理(93)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术(93)
二、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美术(102)
三、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美术(104)
第四节17、18世纪欧洲美术(106)
考点梳理(106)
一、17世纪美术(106)
二、18世纪美术(112)
第五节19世纪美术(115)
考点梳理(115)
一、新古典主义美术(115)
二、浪漫主义美术(118)
三、现实主义美术(120)
四、印象主义与后印象主义美术(124)
第六节西方现代美术(128)
考点梳理(128)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128)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37)
三、现代雕塑(140)
四、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建筑(142)
能力提升训练(145)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47)
考点聚焦(147)
第一节美术基本理论(147)
考点梳理(147)
一、美术的概念(147)
二、美术的特征(147)
三、美术的分类(148)
四、美术的语言(155)
五、美术的功能(156)
第二节美术技法理论(156)
考点梳理(156)
一、色彩(156)
二、透视(157)
三、素描(158)
四、解剖(160)
第三节美术创作与欣赏(164)
考点梳理(164)
一、美术的创作思想(164)
二、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164)
能力提升训练(165)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67)
考点聚焦(167)
第一节前言(167)
考点梳理(167)
一、课程性质(167)
二、课程基本理念(169)
三、课程设计思路(170)
第二节课程目标(172)
考点梳理(172)
第三节内容标准(173)
考点梳理(173)
一、模块A:美术鉴赏(173)
二、模块B:绘画·雕塑(174)
三、模块C:设计·工艺(175)
四、模块D:书法·篆刻(176)
五、模块E:现代媒体艺术(178)
第四节实施建议(179)
考点梳理(179)
一、教学建议(179)
二、评价建议(181)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182)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182)
能力提升训练(183)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85)
考点聚焦(185)
第一节美术课程的价值与目标(185)
考点梳理(185)
一、美术课程的价值(185)
二、美术课程的目标(186)
第二节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187)
考点梳理(187)
一、生理特征(187)
二、心理特征(187)
三、人际交往特征(188)
第三节美术教师的基本素质(188)
考点梳理(188)
一、美术教师的角色(188)
二、美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188)
第四节美术教学资源(190)
考点梳理(190)
一、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90)
二、教学资源的整合(192)
第五节现代教育技术与美术教学(193)
考点梳理(193)
一、教学媒体的概念与类型(193)
二、多媒体辅助美术教学(194)
能力提升训练(195)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98)
考点聚焦(198)
第一节教学设计的含义及特点(198)
考点梳理(198)
一、教学设计的含义(198)
二、教学设计的特点(198)
第二节教学设计的依据及原则(200)
考点梳理(200)
一、教学设计的依据(200)
二、教学设计的原则(201)
第三节教学设计的要素和过程(202)
考点梳理(202)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202)
二、教学准备(202)
三、教学过程(203)
能力提升训练(207)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08)
考点聚焦(208)
第一节教学目标概述(208)
考点梳理(208)
一、三维目标的含义(208)
二、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210)
三、“九大模块”的教学目标(210)
第二节教学重难点(216)
考点梳理(216)
一、教学重点(216)
二、教学难点(216)
三、“九大模块”的教学重难点(217)
能力提升训练(223)
范例一(225)
范例二(229)
范例三(232)
第三部分教学实施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38)
考点聚焦(238)
第一节教学实施的含义与方法(238)
考点梳理(238)
一、教学实施与教学设计的关系(238)
二、教学实施的方法(239)
第二节教学实施的组织形式及原则(239)
考点梳理(239)
一、教学实施的组织形式(239)
二、教学实施的原则(240)
能力提升训练(242)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43)
考点聚焦(243)
第一节教学模式概述(243)
考点梳理(243)
一、教学模式概述(243)
二、教学模式的特点(243)
第二节美术教学模式(244)
考点梳理(244)
一、个别教学模式(244)
二、讲授教学模式(244)
三、掌握学习教学模式(245)
四、范例教学模式(245)
五、发现教学模式(245)
六、引导教学模式(246)
七、小组研究教学模式(246)
八、后现代主义教育下的美术教学模式(246)
能力提升训练(247)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48)
考点聚焦(248)
第一节美术教学策略(248)
考点梳理(248)
一、导入的策略(249)
二、提问的策略(249)
三、提高学习兴趣的策略(250)
四、体现教学机智的策略(250)
第二节美术教学方法(251)
考点梳理(251)
一、教学方法概述(251)
二、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252)
三、以语言信息为主的方法(252)
四、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253)
五、以实践练习为主的方法(255)
六、以鉴赏活动为主的方法(256)
七、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257)
能力提升训练(258)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59)
考点聚焦(259)
第一节自主学习(259)
考点梳理(259)
一、自主学习的含义(259)
二、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259)
第二节探究学习(261)
考点梳理(261)
一、探究学习的含义(261)
二、探究学习的教学指导(261)
第三节合作学习(263)
考点梳理(263)
一、合作学习的含义(263)
二、合作学习的教学指导(263)
第四节接受学习(264)
考点梳理(264)
一、接受学习的含义(264)
二、接受学习的教学指导(265)
能力提升训练(266)
第四部分教学评价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68)
考点聚焦(268)
第一节美术教学评价概述(268)
考点梳理(268)
一、美术教学评价的含义(268)
二、美术教学评价的功能(268)
三、美术教学评价的分类(269)
第二节美术教学评价的应用(272)
考点梳理(272)
一、提倡多主体评价(272)
二、注重表现性评价(274)
三、注重质性评价,提倡成长记录评定(274)
四、采用多种评价方式(274)
五、应用档案袋评价(275)
六、美术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276)
第三节学生的学习方式评价与作业评价(278)
考点梳理(278)
一、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评价(278)
二、学生作业的评价(280)
能力提升训练(281)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83)
考点聚焦(283)
第一节教学反思的内容与分类(283)
考点梳理(283)
一、教学反思的内容(283)
二、教学反思的分类(284)
第二节教学反思的原则与意义(285)
考点梳理(285)
一、教学反思的原则(285)
二、教学反思的意义(286)
第三节教学反思的过程与方法(286)
考点梳理(286)
一、教学反思的过程(286)
二、教学反思的方法(287)
能力提升训练(287)
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辅导课程(289)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292)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学科知识
学科知识部分是高中美术教师资格考试中的重要知识点,在历年考试中占有较大的比例,约占总分值的33%。学科知识部分共分为五章内容,分别讲述了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基础知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美术教学基本理论。从总体上看,此部分通常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等形式出现,考查考生对所学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建议考生在备考时,可进行适量补充阅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记多思考。
了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美术门类的主要成就,如陶器、石器、青铜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工艺美术、书法篆刻、民间美术、建筑艺术等。
1.本节知识在历年考试中大多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2.在历年的考试中,中国美术发展的基本脉络、书画家及代表作、主要流派及各时期美术门类的主要成就是考查重点。考生尤其需要识记各时期对美术发展起到推动和转折作用的名家及其风格、各种艺术形式的代表作品及其含义,还需要通过欣赏古今美术作品辨别出其作者以及朝代。
3.了解民间艺术的发展脉络、重要发源地、重要人物及作品。
第一节史前美术
一、史前美术概述
史前时代,由于当时人们以石器作为主要的生产工具,所以在考古学上又叫石器时代,属于社会发展史上的原始社会阶段。石器时代的美术是我国美术的起源和萌芽时期,这个时期美术的明显特征是艺术与实用的结合。按石器制作的程度不同,石器时代可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使用打制石器,人们利用自然的石块进行打猎和防御野兽。新石器时代是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主要表现在陶器、玉器、岩画等工艺品上。新石器时代共分六期:齐家期、马厂期、辛店期、寺洼期、沙井期、仰韶期。石器时代工艺美术发展的最重要标志是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玉器。
二、陶器
陶器是用陶土作为坯胎,用火烧制而成的器物。窑温一般在700~800摄氏度。根据陶土质地分为红陶、黑陶、白陶和灰陶。用彩绘原料装饰过的陶器,称为彩陶。
陶器的发明和磨制石器的应用,并列为新石器时代的两大标志。陶器依照用途可分为饮食器、炊煮器和储藏器。这一时期陶器的特点是:从造型上看,实用性与艺术性紧密结合;从装饰上看,纹样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以及构成方式灵活。陶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仰韶文化(黄河中游)、马家窑文化(黄河上游)的彩陶和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的黑陶。彩陶和黑陶代表着我国古代美术创作的第一次高峰,在技术上、造型上都为青铜器的出现做了准备。
(一)仰韶文化彩陶
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主要体现在彩陶的装饰纹样上。仰韶文化中的彩陶器形与纹饰,按照时间、地域的差异,可分为数十种类型,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
1.半坡类型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彩陶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和陕西关中地区。器型以卷唇盆和圆底的盆、钵以及小口细颈大腹壶、直口鼓腹尖底瓶为典型,造型比较简单。半坡彩陶的纹饰主要有动物纹、几何纹、编织纹等。动物纹以鱼、蛙、鹿及鸟为装饰对象,尤以人面鱼纹、鱼纹、鱼鸟结合纹多见;几何纹有宽带纹、三角纹、曲折纹、斜线纹等;编织纹有线纹、篮纹、绳纹等。另外,在彩陶钵口沿的黑色宽带纹上饰有各种符号,可能代表着各种特殊的意义或是某种特定的记号。代表作品有人面鱼纹彩陶盆、三鱼纹彩陶盆等。
2.庙底沟类型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分布区域为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器型仍以盆、钵、瓶为主,另外还出现了瓮、罐等,造型多平底、大口、曲壁、小底,形体多呈倒三角形,给人以挺秀、饱满、轻盈而又稳定的感觉。庙底沟彩陶的纹饰有:植物纹,多呈旋花纹、叶状纹;动物纹,较少见,有蛙、鸟等形象;编织纹,有线纹、篮纹、绳纹;几何纹,主要是由圆点、钩叶、弧线、三角和曲线等组成的带状花纹。代表作品有鹳鱼石斧彩陶缸。
(二)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肃、青海地区的一个分支,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和马厂四个类型,器型仍以盆、钵、罐、壶为主,尖底器已基本消失。其纹饰有:人物纹,见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动物纹,有蝌蚪纹、蛙形纹;最具有时代特征的为漩涡纹和波浪纹,纹饰旋转、起伏,给人以强烈的运动感。代表作品有舞蹈纹彩陶盆。
(三)龙山文化黑陶
黑陶是继彩陶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业出现的又一个高峰,其分布区域以山东和苏北地区为主。黑陶的器型较彩陶明显增多,主要有罐、盆、盂、鬲、瓶、豆、鬻、杯、鼎等。黑陶的造型较彩陶有所见长,设计新颖巧妙,样式繁多,独具风格。黑陶有黑、光、薄、棱、鼻五个特点,代表作品为蛋壳黑陶高柄杯。
三、石器、玉器
(一)石器
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工艺具有以下特征:普遍出现磨制石器,器型规整、定型;复合工具开始出现;流行石铲、石镰等农业生产工具;出现作为祭祀礼器的生产工具以及其他石器装饰品。高度发达的石器磨制技术不仅促进了石制装饰品的发展,还推动了玉器工艺的出现。
(二)玉器
约在7000年前,生活在长江下游的河姆渡人把玉石有意识地制成了装饰品,中国的玉器由此诞生。东北辽河、华北黄河和华南长江中下游三大流域是玉器工艺最集中的发源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以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等为代表的玉器制作已相当兴盛。如内蒙古红山文化的碧玉龙、浙江良渚文化的玉琮(权力的象征)。
四、早期绘画
(一)岩画
岩画是用矿物质颜料涂绘或用石器磨刻、凿雕于山岩、洞窟内壁上的远古绘画品种。岩画表现内容一般为各种简括的形象和符号,手法古拙,富于神秘气息,可称人类表现自我和创造力的最原始形式。
中国不但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岩画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岩画遗迹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原始社会的岩画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北的阴山山脉、贺兰山山脉和内蒙古草原的岩石上。当时人们以狩猎和采集为主,所以画面内容也以动物和狩猎场面居多,还有舞蹈场面、祈祷场面、人/兽画像等。早期岩画风格豪放粗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所有题材中,动物凿刻得最具风采,其手法简练,形象完整,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夸张,令人印象深刻。
(二)地画
1982年在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发现了仰韶文化晚期的一幅地画,这是我国迄今已知最早的建筑绘画作品。
五、建筑艺术
旧石器时代的先民们普遍住在天然石洞里。以定居农业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古代建筑的萌生时期。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流行穴居、半穴居及地面建筑;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流行地面建筑与干栏式建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住人)。南方干栏式建筑主要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第二节先秦美术
先秦美术包括夏、商、周(西周、春秋、战国)三代美术,其中春秋以前属奴隶社会,战国进入封建社会。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青铜冶铸、制陶、玉石骨牙雕刻、髹漆及纺织等手工业的技艺日益精湛。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及新兴封建贵族的统治,满足其奢侈生活的需要,工艺美术及雕塑、绘画、书法、建筑等均获巨大发展,其中以青铜器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故有“青铜时代”之称。
一、青铜器艺术
(一)青铜器的起源与铸造
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与红铜相比,青铜具有熔点低、硬度大等优点。中国的青铜器起源于黄河流域,到夏商周时期它既是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也是王权神授的象征,另外青铜的使用还促进了各个地区间的交流。中国的青铜器到商周时期的铸造工艺已经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出现了块范铸造和失蜡法等成熟的青铜铸造技术。
(二)青铜礼器
青铜礼器是商周统治集团用于祭祀、丧葬、朝聘、征伐、宴饮、赏赐、婚冠等场合的青铜器,按照用途可分为日用器(炊煮器、盛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它们按照当时的贵族身份等级制作使用,由器种、形制、大小、组合关系,“藏礼于器”,体现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最高等级是天子九鼎。
钟鼎是青铜礼器的主要代表。钟是青铜乐器中最贵重的打击器,通常按不同音阶组成编钟。鼎是炊器中最重要的煮肉的锅,它在庙堂之上象征着最高的权力。“钟鸣鼎食”是商周贵族生活的形象写照。
画意与匠心:中学美术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本书旨在为广大致力于中学美术教育的同仁提供一个深入理解和实践美术教学的全新视角。我们不满足于仅仅罗列知识点或传授技巧,而是力求引导读者在艺术的海洋中遨游,在教学的殿堂中耕耘,最终培养出具有深厚艺术素养和创新精神的下一代。本书的出发点是“教中学,学中教”,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为有志于在中学生涯中播撒艺术种子,点燃创意火花的教育者们量身打造。 第一篇:艺术的根基——美术史论与审美鉴赏 美术教育的基石在于对艺术史的深刻理解和对艺术作品的敏锐鉴赏。本篇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维度,回溯人类文明的艺术长河。 东方艺术的韵味与西画的精髓: 我们将从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精神出发,探讨水墨画、书法、园林艺术等独特审美追求,以及它们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与转化。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西方艺术史,从古希腊罗马的雕塑与建筑,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辉煌,再到印象派、后印象派以及现当代艺术的多元探索,勾勒出西方艺术发展的脉络。我们不仅关注大师名作,更注重挖掘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社会背景和思想观念。讲解方式将避免枯燥的年表式叙述,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让历史“活”起来。例如,在讲解文艺复兴时,我们会深入剖析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为何能超越时代,米开朗琪罗的《大卫》为何能成为力量与美的象征,以及拉斐尔如何以其独特的和谐与色彩征服世界。我们还会探讨不同文明之间艺术的交流与碰撞,以及这些交流如何丰富了人类的艺术宝库。 多元视角的审美解读: 审美并非单一的标准,而是多元的、动态的。本书将鼓励读者运用多种视角来解读艺术作品,包括形式美法则(点、线、面、色彩、构图等)、风格分析(写实、抽象、表现、象征等)、情感体验(作品引发的共鸣、联想)以及文化语境(艺术作品与社会、历史、哲学、宗教的关系)。我们将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示范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同一件作品,激发他们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例如,面对一幅抽象画,我们会探讨如何引导学生关注其色彩的情感表达、线条的动感张力,以及作者可能试图传达的某种精神状态,而非简单地评价其“像不像”。同时,我们也会关注当代艺术中的跨界融合现象,如装置艺术、行为艺术、数字艺术等,探讨它们对传统审美观念的挑战与拓展,以及如何将其引入中学美术课堂,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除了绘画,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工艺美术,如陶瓷、刺绣、剪纸、木雕、漆器等。这些工艺美术不仅承载着民族的智慧和审美情趣,也蕴含着丰富的技术实践。本篇将深入介绍这些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制作技艺及其文化价值,并探讨如何将其与中学美术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亲手实践中感受传统艺术的生命力。我们会提供具体的工艺美术作品介绍,分析其造型特点、装饰手法以及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例如,在介绍剪纸时,我们会探讨不同地域剪纸风格的差异,以及剪纸如何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反映人们的生活习俗和情感寄托。在探讨如何将其引入课堂时,我们会给出具体的设计思路和教学活动建议,例如,设计一个以“家乡记忆”为主题的剪纸创作,或者组织一次关于陶瓷绘画的体验课。 第二篇:教学的智慧——美术教学论与课程设计 深厚的艺术功底是基础,而精湛的教学技艺则是连接艺术与学生的桥梁。本篇将聚焦中学美术教学的核心环节,提供系统性的理论指导和可操作的实践方法。 美术课程理念的演进与当下实践: 我们将梳理中学美术课程理念的发展历程,从传统的技法传授,到强调审美体验,再到如今注重学生主体性、创新能力和文化传承的综合性课程。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探讨当前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新时代美术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将重点关注如何将最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例如,如何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活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我们会引用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分析其背后的理念和方法。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优质的教学内容是成功教学的保证。本篇将详细介绍如何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年龄特点,选择和组织美术教学内容。我们将涵盖绘画、雕塑、设计、工艺、摄影、版画、动画等多个领域,并提供不同主题的教学设计思路,如“色彩的情感语言”、“光影的魔术”、“建筑的秩序与美感”、“创意设计的思维游戏”等。我们会强调内容的系统性、趣味性和实践性,避免简单堆砌知识点。例如,在设计一个关于“色彩的情感语言”的课程时,我们会引导学生从印象派大师莫奈如何运用色彩表达光影变化,到当代艺术家如何用色彩传递强烈的情感,再到学生自己尝试用色彩去表达喜怒哀乐,形成完整的学习闭环。 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运用: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本篇将介绍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等,并重点讲解如何在中学美术课堂中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我们会鼓励教师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尝试情境创设,例如,通过播放一段电影片段,引导学生分析其构图和色彩运用,从而引入相关的绘画技法讲解。我们还会强调如何运用提问技巧,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自主探索。例如,在讲解透视原理时,我们可以提问:“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远处的景物会变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规律。 学情分析与个性化教学: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本篇将指导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潜在能力和学习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观察、交流、测试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以及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差异化的教学策略。例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我们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拓展任务;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我们可以提供更细致的指导和更多的练习机会。 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评价不仅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更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反思。本篇将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教学评价方法,包括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并提供具体的评价工具和实施建议。我们将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和科学性,鼓励教师将评价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关注学生的进步和能力的提升,而非仅仅分数。例如,除了传统的作业评价,还可以采用作品集展示、课堂表现、小组合作评价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三篇:实践的温度——课堂管理与创新 成功的教学离不开良好的课堂氛围和积极的互动。本篇将聚焦课堂管理与创新,帮助教师打造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学习环境。 和谐课堂的构建: 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班级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本篇将提供实用的课堂管理策略,包括如何建立规则、有效沟通、处理课堂突发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等,帮助教师构建一个和谐、积极、尊重的学习环境。我们会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积极的鼓励和有效的沟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例如,在处理学生之间的冲突时,我们会引导教师采取中立、客观的态度,鼓励学生换位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信息化手段的融合与创新: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篇将探讨如何将信息化手段,如多媒体课件、在线学习平台、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有效地融入中学美术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提供具体的应用案例,例如,利用VR技术带领学生“走进”卢浮宫,近距离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利用在线平台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分享和互评;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丰富的艺术史资料和制作过程。 跨学科的融合与拓展: 美术与科学、历史、文学、音乐等学科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本篇将鼓励教师打破学科壁垒,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设计具有创新性的跨学科教学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例如,可以设计一个“从古埃及壁画看古代文明”的主题项目,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同时,了解古代埃及的历史、文化和宗教;或者组织一次“音乐与色彩的对话”,让学生根据音乐的情感和节奏创作相应的色彩绘画。 艺术实践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艺术创作是中学美术教学的核心环节。本篇将为教师提供组织各种艺术实践活动的指导,包括绘画、素描、色彩、版画、雕塑、设计、摄影、手工制作等。我们将重点关注如何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给予有效的技术指导和评价。我们会强调过程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和探索,即使作品不完美,也能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 结语: 本书的编撰,源于我们对中学美术教育事业的深厚热爱和不懈追求。我们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拥有点亮学生艺术梦想的潜能。愿本书能成为您在美术教育道路上的一盏明灯,为您提供灵感、智慧和力量,共同为培养更多热爱艺术、富有创造力、具备人文情怀的新一代贡献力量。我们期望本书的读者能够从中汲取养分,不断反思和创新,让中学美术课堂真正成为孕育艺术种子、激发无限创意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