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瀋從文、賈平凹、王濛 、馮唐極力推崇的作傢。汪曾祺一生顛沛坎坷,卻寫齣瞭今人所沒有的慢與閑。
▲汪曾祺散文精華集結。它告訴你:如何在平淡忙碌的生活中,發現世間的從容與美好。讀一點他的散文,你會更熱愛這個世界。
▲教育部新編語文教材推薦閱讀篇目《昆明的雨》《翠湖心影》等全部收錄。
▲名傢推薦
若世界真還公平,他的文章應當說比幾個大師都還認真而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纔!“大器晚成”,古人早已言之。可愛還是態度,“寵辱不驚”!(瀋從文)
內容簡介
本書是汪曾祺的散文精選集,從草木春鞦、舌尖韻味、歲月留痕、品悟人生四個部分來展示汪曾祺先生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態度。世間一草一木、一茶一飯,一人一事,都在他水洗般乾淨的文字下,透齣濃濃和趣味和美好的詩意,文中飽含著現代人極其缺乏又極其渴望的慢與閑的優雅氣度。
作者簡介
汪曾祺,現當代著名小說傢、散文傢、京派小說的傳人。也是美食傢和畫傢。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後一個士大夫”。
他在小說和散文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研究。代錶作有小說《大淖記事》、《受戒》等。其散文《端午的鴨蛋》《鬍同文化》《葡萄月令》皆入選中學語文課本。
目錄
輯一草木春鞦
花園/003
昆明的雨/011
夏天/014
鼕天/017
人間草木/020
葡萄月令/024
北京人的遛鳥/029
淡淡鞦光/032
草巷口/036
翠湖心影/040
歲朝清供/045
輯二舌尖韻味
四方食事/049
故鄉的元宵/056
故鄉的野菜/059
昆明菜/063
五味/071
肉食者不鄙/075
魚我所欲也/079
豆腐/082
貼鞦膘/088
韭菜花/091
果蔬鞦濃/093
豆汁兒/097
尋常茶話/099
輯三歲月留痕
壩上/107
西山客話/109
四川雜憶/114天山行色/125
嚴子陵釣颱/141
湘行二記/144
泰山片石/151
七載雲煙/162
跑警報/172
瀋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179
星鬥其文,赤子其人/186
金嶽霖先生/195
老捨先生/199
聞一多先生上課/203
輯四品悟人生
國子監/209
美國短簡/216
我的祖父祖母/223
“無事此靜坐”/229我的父親/231
我的母親/237
多年父子成兄弟/241
鬍同文化/244
隨遇而安/248
舊病雜憶/256
我的傢/262
自得其樂/271
精彩書摘
園
在任何情形之下,那座小花園是我們傢最亮的地方。雖然它的動人處不是,至少不僅在於這點。
每當傢像一個概念一樣浮現於我的記憶之上,它的顔色是深沉的。
祖父年輕時建造的幾進,是灰青色與褐色的。我自小養育於這種安定與寂寞裏。報春花開放在這種背景前是好的。它不至被曬得那麼多粉。固然報春花在我們那兒很少見,也許沒有,不像昆明。
曾祖留下的則幾乎是黑色的,一種類似眼圈上的黑色(不要說它是青的)裏麵充滿瞭影子。這些影子足以使供在神龕前的花消失。晚間點上燈,我們常覺那些布灰布漆的大柱子一直伸拔到無窮高處。神堂屋裏總掛一隻鳥籠,我相信即是現在也掛一隻的。那隻青襠子永遠眯著眼假寐(我想它做個哲學傢,似乎身子太小瞭)。隻有巳時將盡,它唱一會,洗個澡,抖下一團小霧在伸展到廊內片刻的夕陽光影裏。
一下雨,什麼顔色都鬱起來,屋頂,牆,壁上花紙的圖案,甚至鴿子:鐵青子,瓦灰,點子,霞白。寶石眼的好處這時纔顯齣來。於是我們,等斑鳩叫單聲,在我們那個園裏叫。等著一棵榆梅稍經一觸,落下碎碎的瓣子,等著重新著色後的草。
我的臉上若有從童年帶來的紅色,它的來源是那座花園。
我的記憶有菖蒲的味道。然而我們的園裏可沒有菖蒲嗬?它是哪兒來的,是哪些草?這是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但是我此刻把它們沒有理由的糾在一起。
“巴根草,綠茵茵,唱個唱,把狗聽。”每個小孩子都這麼唱過吧。有時甚麼也不做,我躺著,用手指繞住它的根,用一種不露鋒芒的力量拉,聽頑強的根鬍一處一處斷。這種聲音隻有拔草的人自己纔能聽得。當然我嘴裏是含著一根草瞭。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無的水紅色是一種自然的巧閤。
草被壓倒瞭。有時我的頭動一動,倒下的草又慢慢站起來。我靜靜的注視它,很久很久,看它的努力快要成功時,又把頭枕上去,嘴裏叫一聲“嗯”!有時,不在意,憐惜它的苦心,就算瞭。這種性格呀!那些草有時會嚇我一跳的,它在我的耳根伸起腰來瞭,當我看天上的雲。
我的鞋底是滑的,草磨得它發瞭光。
莫碰臭芝麻,沾惹一身,嗐,難聞死人。沾上身子,不要用手指去拈。用刷子刷。這種籽兒有帶鈎兒的毛,討嫌死瞭。至今我不能忘記它:因為我急於要捉住那個“都溜”(一種蟬,叫的最好聽),我舉著我的網,躡手躡腳,抄近路過去,循它的聲音找著時,拍,得瞭。可是迴去,我一身都是那種臭玩意。想想我捉過多少“都溜”!
我覺得虎耳草有一種腥味。
紫蘇的葉子上的紅色嗬,暑假快過去瞭。
那棵大垂柳上常常有天牛,有時一個、兩個的時候更多。它們總像有一樁事情要做,六隻腳不停的運動,有時停下來,那動著的便是兩根有節的觸須瞭。我們以為天牛觸須有一節它就有一歲。捉天牛用手,不是如何睏難工作,即使它在樹枝上轉來轉去,你等一個閤適地點動手。常把脖子弄纍瞭,但是失望的時候很少。這小小生物完全如一個有教養惜身份的紳士,行動從容不迫,雖有翅膀可從不想到飛;即是飛,也不遠。一捉住,它便吱吱扭扭的叫,錶示不同意,然而行為依然是溫文爾雅的。黑地白斑的天牛最多,也有極瑰麗顔色的。有一種還似乎帶點玫瑰香味。天牛的玩法是用綫扣在脖子上看它走。令人想起……不說也好。
蟋蟀已經變成大人玩意瞭。但是大人的興趣在鬥,而我們對於捉蟋蟀的興趣恐怕要更大些。我看過一本鞦蟲譜,上麵除瞭蘇東坡米南宮,還有許多濟顛和尚說的話,都神乎其神的不大好懂。捉到一個蟋蟀,我不能看齣它頸子上的細毛是瓦青還是硃砂,它的牙是米牙還是菜牙,但我仍然是那麼歡喜。聽,■ ■ ■ ■,哪裏?這兒是的,這兒瞭!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齣來瞭。顧不得螺螺藤拉瞭手,撲,追著撲。有時正在外麵玩得很好,忽然想起我的蟋蟀還沒喂呐,於是趕緊迴傢。我每吃一個梨,一段藕,吃石榴吃菱,都要分給它一點。正吃著晚飯,我的蟋蟀叫瞭。我會舉著筷子聽半天,聽完瞭對父親笑笑,得意極瞭。一捉蟋蟀,那就整個園子都得翻個身。我最怕翻齣那種軟軟的鼻涕蟲。可是堂弟有的是辦法,撒一點鹽,立刻它就化成一攤水瞭。
有的蟬不會叫,我們稱之為啞巴。捉到啞巴比捉到“紅娘”更壞。但啞巴也有一種玩法。用兩個馬齒莧的瓣子套起它的眼睛,那是剛剛閤適的,仿佛馬齒莧的瓣子天生就為瞭這種用處纔長成那麼個小口袋樣子,一放手,啞巴就一直嚮上飛,決不偏斜轉彎。
蜻蜓一個個選定地方息下,天就快晚瞭。有一種通身鐵色的蜻蜓,翅膀較窄,稱“鬼蜻蜓”。看它款款的飛在牆角花陰,不知甚麼道理,心裏有一種說不齣來的難過。
好些年看不到土蜂瞭。這種蠢頭蠢腦的傢夥,我覺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撅來撅去的,有點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當作窠的。看它從洞裏把個有絨毛的小腦袋鑽齣來(那神氣像個東張西望的近視眼),嗡,飛齣去瞭,我便用一點點濕泥把那個洞封好,在原來的旁邊給它重掘一個,等著,一會兒,它拖著肚子迴來瞭,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個洞,鑽進去,看看,不對,於是在四近大找一氣。我會看著它那副急樣笑個半天。或者,乾脆看它進瞭洞,用一根樹枝塞起來,看它從彆處開瞭洞再齣來。好容易,可重見天日瞭,它老先生於是坐在新大門旁邊息息,吹吹風。神情中似乎是生瞭一點氣,因為到這時已一聲不響瞭。
祖母叫我們不要玩螳螂,說是它吃瞭土榖蛇的腦子,肚裏會生齣一種鐵綫蛇,纏到馬腳腳就斷,甚麼東西一穿就過去瞭,穿到皮肉裏怎麼辦?
它的眼睛如金甲蟲,飛在花叢裏五月的夜。
……
載一九四五年六月第二捲第三期《文藝》
《風過稻香:中國鄉村生活隨筆集》 一、 序章:泥土的芬芳,時光的印記 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鄉村不僅是地理的坐標,更是情感的寄托,是無數中國人心底最溫柔的鄉愁。那些錯落有緻的農捨,炊煙裊裊的午後,蛙聲陣陣的夜晚,還有那承載著歲月痕跡的老井、古樹,無不喚醒我們內心深處最淳樸的記憶。 《風過稻香:中國鄉村生活隨筆集》便是這樣一本旨在喚醒讀者心中那份對鄉村的眷戀與迴響的作品。它不像一本嚴謹的學術著作,也非流水賬式的記錄,而是一係列以散文形式呈現的,關於中國鄉村生活百態的觀察與感悟。作者以細膩的筆觸,飽含深情的文字,將目光聚焦於那些被現代化洪流似乎遺忘,卻依然堅韌生長著的鄉村角落,捕捉其獨有的韻味與生命力。 本書的每一篇隨筆,都仿佛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不同地域、不同角落的中國鄉村。從北國漫長的鼕季,到江南煙雨的春日;從西南深山的淳樸民風,到西北高原的蒼茫壯闊,作者用腳步丈量土地,用心靈感受風土人情。他筆下的鄉村,並非隻有田園牧歌式的浪漫,也包含著勞作的艱辛,生活的樸素,以及那些世代傳承下來的智慧與情感。 二、 篇章一:鄉野風物誌——自然的迴響與生命的律動 鄉村的魅力,首先在於其與自然的親密無間。在《風過稻香》中,自然不僅僅是背景,更是故事的主角之一。作者觀察著春夏鞦鼕在鄉村留下的痕跡,描繪著它們如何影響著當地的生活。 春天,是萬物復蘇的時節。在作者筆下,不再是刻闆的“春暖花開”,而是“油菜花醚黃瞭半邊天,蜜蜂嗡嗡地在花叢裏醉倒”,是“雨後初霽,泥土的濕潤氣息帶著新翻的泥土的芳香,悄悄地鑽進鼻孔”,是“田埂上新生的嫩芽,帶著露珠,像無數雙好奇的眼睛,打量著這個世界”。他記錄瞭農人如何在春天播下希望,如何在田間辛勤耕耘,每一個動作都充滿瞭對大自然的敬畏與期待。 夏天,是鄉村最熱鬧的季節。除瞭“夜裏蛙聲一片,不知疲倦地唱著屬於自己的歌謠”,還有“知瞭在樹上聲嘶力竭地嘶喊著,仿佛要用盡一生的力氣”,是“傍晚時分,老人們搖著蒲扇,坐在門前,聊著傢長裏短,孩童們則在巷子裏追逐嬉戲,笑聲迴蕩”。作者捕捉瞭夏日午後短暫的寜靜,也描繪瞭夏夜的熱烈與生機。 鞦天,是收獲的季節。稻田金黃,瓜果飄香,這是一年中最令人欣慰的時刻。“稻榖低下瞭頭,沉甸甸地訴說著一年的辛勞得到瞭迴報”,是“柿子掛滿瞭枝頭,像一盞盞紅色的燈籠,照亮瞭鞦日的村莊”,是“風吹過,帶來稻榖的清香,也帶著豐收的喜悅,彌漫在空氣中”。作者感嘆著自然的慷慨,也體味著農人收獲時的滿足。 鼕天,是鄉村沉澱的季節。雖然沒有繁花似錦,卻有著獨特的靜謐與厚重。“雪花輕柔地飄落,給大地蓋上瞭一層厚厚的白被子”,是“爐火溫暖瞭整個屋子,一傢人圍坐在一起,享受著難得的清閑”,是“屋外寒風呼嘯,屋內卻是一片祥和,等待著下一個春天的到來”。作者在鼕日的蕭瑟中,看到瞭生命沉潛的力量,以及傢庭的溫暖。 三、 篇章二:人間煙火氣——淳樸生活的美學 鄉村的生活,最動人的便是那份“人間煙火氣”。它是一種樸素,一種真實,一種不加修飾的溫情。作者深入到鄉村的肌理之中,用眼睛去觀察,用心靈去體會,將那些被現代都市生活所掩蓋的,最本真的生活細節呈現齣來。 書中描繪瞭鄉村的飲食,那些充滿地方特色的傢常菜肴,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欲的食物,更是承載著傢庭記憶與情感的紐帶。“一碗熱騰騰的野菜湯,看似簡單,卻飽含著母親的味道”,是“過年時蒸的年糕,甜糯可口,咬一口,仿佛迴到瞭童年”,是“自傢醃製的鹹菜,配上白米飯,就是最樸素卻也最讓人迴味的美味”。作者通過對食物的描寫,展現瞭鄉村人民的勤勞與智慧,以及他們對生活的熱愛。 他筆下的鄉村人物,也充滿著鮮活的生命力。有“日齣而作,日落而息”的老農,他們臉上刻滿瞭歲月的痕跡,眼神裏卻閃爍著淳樸的光芒;有“巧手能織錦”的婦女,她們用靈巧的雙手,為傢庭增添色彩,也為鄉村保留著傳統的手工藝;有“無憂無慮”的孩子們,他們在田野裏奔跑,在溪水邊嬉戲,他們的笑聲是鄉村最動聽的樂章。作者沒有刻意去塑造英雄或名人,他描寫的都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但正是這些普通人,構成瞭鄉村最真實的底色。 鄉村的節日,更是熱鬧非凡。春節的爆竹聲聲,清明的掃墓祭祖,端午的賽龍舟,中鞦的賞月吃餅,每一個節日都充滿瞭儀式感,也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過年時,全村人都忙碌起來,貼春聯,掛燈籠,空氣中彌漫著年味”,是“中鞦之夜,傢傢戶戶擺上月餅,一傢人圍坐在一起,望著皎潔的月亮,訴說著思念”。這些節日習俗,不僅是文化的傳承,更是情感的交流。 四、 篇章三:鄉愁的溫度——情感的根脈與心靈的歸屬 鄉村,對於許多遠離傢鄉的人來說,是“鄉愁”的代名詞。《風過稻香》不僅記錄瞭鄉村的景物與人物,更觸及瞭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世界。 作者在描寫鄉村時,常常會融入自己對故鄉的情感,那些細微的觀察,往往能勾起讀者相似的迴憶。“當我再次踏上這片熟悉的土地,一股暖流湧上心頭,仿佛所有的疲憊都被驅散瞭”,是“站在老屋前,看著那扇斑駁的木門,腦海中浮現齣兒時的點滴往事”,是“走在熟悉的田埂上,風吹過,帶來瞭兒時的歌謠,仿佛還在耳邊迴響”。這些文字,是作者對故鄉最真摯的告白,也是對所有懷揣鄉愁的人的慰藉。 他描繪瞭鄉村的寜靜與純粹,這種寜靜與純粹,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顯得尤為珍貴。“都市的喧囂讓人疲憊,而鄉村的寜靜,卻能撫慰躁動的心靈”,是“這裏的節奏緩慢,人們的笑容真誠,讓人感受到久違的放鬆與自在”。作者認為,鄉村不僅是一個物理空間,更是一種心靈的棲息地。 書中也探討瞭鄉村的變遷,但這種探討並非是抱怨或批判,而是帶著一種平和的態度去觀察。新與舊的交替,傳統與現代的融閤,作者用一種更加包容的視角去審視這些變化,並從中找到鄉村生命力延續的痕跡。他理解那些為瞭生計而外齣打拼的年輕人,也贊賞那些堅守在土地上的老人,他們共同構成瞭鄉村多層次的生命畫捲。 《風過稻香:中國鄉村生活隨筆集》,如同一股清風,吹過稻田,吹進心扉。它不是宏大的敘事,也不是激昂的口號,它隻是用最樸實、最真誠的文字,記錄下那些溫暖、動人、值得被珍藏的鄉村瞬間。它邀請讀者一同走進中國鄉村,感受那份泥土的芬芳,體驗那份人間煙火氣,重拾那份深藏心底的鄉愁。這本書,獻給每一個曾經在鄉村生活過,或者對鄉村心懷憧憬的人。它讓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得以片刻休憩,迴味那些最簡單,卻也最美好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