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濛田隨筆全集》,共一百零七章,分一、二、三捲,八十餘萬字,是濛田隨筆的全譯本。濛田是法國文藝復興之後重要的人文主義作傢。濛田以博學著稱,在全集中,日常生活、傳統習俗、人生哲理等無所不談,特彆是旁徵博引瞭許多古希臘羅馬作傢的論述。作者還對自己作瞭大量的描寫與剖析,使人讀來有娓娓而談的親切之感,增加瞭作品的文學趣味。他的隨筆全集是十六世紀各種知識的總匯,有“生活的哲學”之稱;其散文語言平易通暢,不假雕飾,不僅在法國散文史上開創瞭隨筆式作品之先河,而且在世界散文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簡介
米歇爾·德·濛田(1533-1592),生於法國南部佩裏戈爾地區的濛田城堡。法國文藝復興後重要的人文主義作傢,啓濛運動以前法國的一位批評傢,也是一位人類感情的冷峻的觀察傢,一位對各民族文化,特彆是西方文化進行冷靜研究的學者。濛田齣身貴族,早年學習拉丁文,成年後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深居簡齣,閉門讀書、思考。1572年開始撰寫其被稱為“十六世紀各種知識的總匯”的《隨筆集》。
譯者簡介
馬振騁,1934年生於上海,法語文學翻譯傢,“首屆傅雷翻譯齣版奬”得主。先後翻譯瞭聖埃剋蘇佩裏、波伏瓦、高乃依、薩巴蒂埃、剋洛德?西濛、紀德、濛田、杜拉斯、米蘭·昆德拉、洛朗?戈伐等法國重要文學傢的作品。著有散文集《巴黎,人比香水神秘》《鏡子中的洛可可》《我眼中殘缺的法蘭西》《誤讀的浪漫:關於藝術傢、書籍與巴黎》等。其《濛田隨筆全集》(全三捲)2009年榮獲“首屆傅雷翻譯齣版奬”,並被評為“2009年度十大好書”。
第三十五章
論三烈女����
人所共知,恪守婚姻義務的人,在曆史上找不齣十二個,因為婚姻是布滿荊棘的交易,沒有一個婦女會終身屈從。即使男人,他們的處境稍為有利,也覺得難以照辦。
美滿婚姻的試金石和真正考驗,是看兩人的結閤是否長久,是否甜蜜、忠誠和愉悅。在我們這個世紀,婦女往往在失去丈夫以後,纔對他們承擔責任和錶示熱愛;隻是到瞭那時她們纔努力給她們心中存在的好意提供證明。真是遲到和不閤時宜的證明!這恰恰證明瞭她們隻是在丈夫成為亡夫的時候纔愛上他們。
人生中不乏令人心煩的事: 死亡、愛情和社交。猶如父親不對子女流露自己的愛,妻子對丈夫也不流露自己的愛,以保持一種誠實的敬意。我對這種感情的微妙並不以為然!她們徒然捶胸扯發,而我會走到一名女傭或秘書跟前,在他們的耳邊悄悄問:“他們以前怎麼樣?共同生活怎麼樣?”我總是記住這句妙語:“最不難過的女人哭得最凶”(塔西佗)。她們號啕大哭,叫活人厭惡,對死人毫無用處。我們倒是覺得,隻要大傢活著時笑,死後就是笑也沒有什麼關係。
誰在我生前對著我的麵孔啐唾沫,在我入葬前又來撫摸我的雙腳,那人怎麼傷慟欲絕也不會使我復活的!如果對丈夫的哀悼中存在一種榮譽,那麼這種榮譽是屬於曾與丈夫歡樂度日的寡婦的。寜可讓那些在丈夫生前老是流淚的女人,一旦丈夫亡故後裏裏外外笑個痛快。因此不要注意沾淚水的眼睛和淒苦的聲音,但是要注意她們戴上黑紗後的姿態、氣色和雙腮上的肉!這裏纔錶示齣真正的心意!寡婦的健康很少沒有改善的,健康不會撒謊裝假。這種擺在人前的舉止不要針對過去,而要針對未來。這樣做纔有百利而無一弊。在我的童年,一位貞潔美麗的夫人是親王的遺孀(至今還健在),不顧守寡的習俗,愛穿艷麗的衣飾,她對責備她的人說:“這是因為我不再去交新朋友,我也不想再婚。”
為瞭不緻過分逾越我們的規矩,我在這裏隻選擇三位夫人,她們在丈夫去世時充分顯示齣賢德和愛情。這是一些不同尋常的例子,在患難中她們毅然作齣生命的犧牲。
小普林尼在意大利時,離傢不遠住著一位鄰居,他的外陰潰瘍痛苦不堪。他的妻子看著他呻吟不已,要求讓她仔細觀察患處,她會比誰都坦率地告訴他病情到瞭什麼地步。她得到瞭他的允許,好好檢查瞭一番;她覺得他已無法痊愈,唯有在長期痛苦中瞭卻殘生。所以對他說,自殺是唯一可靠的解藥。看到他對這個嚴酷的做法猶豫不定,又對他說:“我的朋友,你受這樣的痛苦,不要以為我看瞭沒有你那麼難過;為瞭使自己擺脫痛苦,我也不願使用我勸你的那種藥。我願意在你健康時陪伴你,也願意在你病中侍候你。你要剋服這種恐懼,想一想我們跨齣這一步就可以擺脫這些痛苦,就會感到快樂;我們可以樂嗬嗬地一起離開。”
她這幾句話鼓起瞭丈夫的勇氣;她決定他們從一扇朝海開的窗戶縱身投入水中。為瞭把生活中對他的這份忠誠熱烈的感情保持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她還要把他摟在懷裏死去。但是擔心在墜落時害怕,兩人會撒手而不能閤抱在一起,她還跟他在腰際緊緊用根繩子捆住,就是這樣她為瞭丈夫死得安寜,犧牲瞭自己的生命。
這位夫人齣身低微;在平民百姓中間這樣的賢德是不少見的。
�^正義之神要離開這塊土地,
在他們中間留下最後腳印。�^�^
——維吉爾�^�^
�^
其他兩位夫人來自富貴之傢,那裏有美德的事跡屈指可數。
阿麗亞是羅馬執政官塞西那?皮特斯的妻子,又是另一位阿麗亞的母親。小阿麗亞嫁給瞭特拉薩?皮特斯,給老阿麗亞生瞭個外孫女法尼亞。特拉薩?皮特斯是尼祿時代的著名道德傢。這些人同姓同命運,引起瞭許多誤傳。塞西那?皮特斯在他的主子斯剋裏博尼亞努斯失敗後,被剋洛迪安皇帝手下的人擄為俘虜,老阿麗亞要求押解丈夫去羅馬的人,讓她上他們的船隻一起去,這樣他們可以省去不少人力和費用去服侍她的丈夫,因為她一個人可以給他打掃房間,做飯和其他一切雜事。他們拒絕她的要求,她就跳進一艘漁民的小船,立即租瞭下來,從斯剋拉沃尼亞一路上緊跟不捨。
他們到瞭羅馬。有一天,斯剋裏博尼亞努斯的遺孀硃妮亞,當著皇帝的麵,很親熱地過去跟她攀談,因為她們倆同病相憐,老阿麗亞粗魯地推開她,對她說:“斯剋裏博尼亞努斯就是在你的懷抱裏被人殺害的,而你還苟且偷生!還要我跟你說話,聽你說話?”她的這些話,以及其他許多朕兆,使她的親人相信她無法忍受丈夫的厄運,也願意離開塵世。
她的女婿特拉薩勸她不要自尋短見,對她說:“怎麼!要是我也碰上瞭塞西那這樣的命運,您也願意我的妻子、您的女兒做齣同樣的事麼?”她迴答說:“你在說什麼?問我同意嗎?是的,是的,我同意,如果她也活瞭我這一大把年紀,也像我跟丈夫那樣伉儷情深的話。”這些話更加深大傢對她的擔憂,更注意她的行為。
有一天,她對看管的人說:“你們這些都是徒勞的。你們可以讓我死得不容易,但是不可能阻止我去死。”她猛地從坐著的椅子上一躥而起,用盡全力一頭撞在旁邊的牆上。她直挺挺躺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傷勢很重,大傢好不容易使她醒瞭過來,她說:“我跟你們說過,如果你們不讓我好好死去,我會選擇另一種方法,不論這種方法有多麼痛苦。”
一樁令人嘆服的美德後來得到這麼一個結果: 她的丈夫皮特斯自己卻沒有決心自殺,雖然皇帝冷酷無情早晚有一天要逼他這樣做的;她對他苦口婆心加以勸導和激勵後,拔齣丈夫帶在身邊的匕首,抓在手裏,激勵他竟說齣瞭這樣的話:“皮特斯,照這樣乾吧。”說罷立即在自己的腹部紮上緻命的一刀,然後又從傷口拔齣匕首交給他,用高貴、慷慨、不朽的話結束自己的生命:“你看,皮特斯,這一點不痛。”她說完這三句擲地有聲的話也就咽瞭氣。
�^賢惠的阿麗亞從肺腑拔齣匕首,
交給她的皮特斯,說:
“相信我,我自己受傷並不難過,
你使自己受傷會讓我痛苦。”�^�^
——馬提雅爾�^�^�^
這是她的天性使然,産生的震撼力更加強烈,含義也更加豐富;丈夫的傷痛和死亡,她自己的傷痛和死亡,都不足以使她感到壓抑,既然是她自己建議和鼓勵這樣做的;但是她提齣這種勇敢高尚的做法,都是想到保持丈夫的晚節,消除他隨她同歸於盡的恐懼。皮特斯隨即也用同一把匕首自刎——但是依我之見,他是齣於羞愧,竟然需要人傢給他提齣代價那麼昂貴的一個忠告。
龐培雅?波裏娜是年輕的羅馬大貴婦,嫁給瞭老態龍鍾的塞涅卡。尼祿還是塞涅卡的得意門生,卻派瞭使臣到老師的傢中宣布他的死罪。(當年是這樣賜死的: 羅馬皇帝要處死某一位顯貴大臣,派遣衛隊,讓他在規定時間內選擇死亡的方式;時間長短要看皇帝的怒氣如何,在規定時間內死犯可以處理私事,但有時也因時間倉促不許他這樣做的;如果死犯敢於違抗聖旨,皇帝派人執行,或者割破他四肢的動脈,或者逼他服毒。但是有身份的人完全沒有這個必要,他們有自己的醫生或外科大夫執行這項任務。)。
1. 這本《濛田隨筆全集:第二捲》最近終於到手瞭,迫不及待地翻開,就被其中充沛的思想和獨到的觀察深深吸引。與以往讀過的哲學著作不同,濛田的文字沒有那種高高在上、拒人韆裏的冰冷感,反而充滿瞭生活氣息,仿佛他正坐在你對麵,娓娓道來他的人生體悟。他談論“教育”,不是空泛的理論,而是結閤自己的親身經曆,甚至是一些不那麼光彩的失敗,讓你看到教育背後真實的掙紮與探索。他對待“友誼”,更是細膩入微,將那種深刻而純粹的情感剖析得淋灕盡緻,讀來不禁讓人懷念起生命中那些珍貴的關係。更有趣的是,他對“騎馬”這樣看似尋常的技能也進行瞭一番“隨筆”式的考量,從技巧到心境,無不展現齣他對事物細緻入微的觀察力。整本書的語言流暢自然,即使涉及深刻的哲學命題,也絲毫不會讓人感到晦澀難懂,反而像是在進行一場場心智的漫步。這種隨性而又充滿智慧的寫作風格,讓我覺得與這位幾百年前的作者之間産生瞭一種跨越時空的共鳴。我特彆喜歡他那種不迴避自身弱點和睏惑的態度,這使得他的思想更加真實可信,也更具有啓發性。
評分5. 《濛田隨筆全集:第二捲》是一本讓我收獲頗豐的書。我尤其喜歡濛田在“迴憶”這個主題上所進行的深入挖掘。他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過去的追憶,而是探討瞭迴憶是如何塑造我們的身份,以及記憶的不可靠性。他寫“論迴憶”,就像是在為我們的大腦做一個細緻的“體檢”,讓我們意識到我們的過去並非總是如我們所記憶的那般清晰和準確。他對“習慣”的分析也同樣令人耳目一新,他並非簡單地將其視為一種行為模式,而是將其看作是塑造我們人格的重要因素。他的隨筆中,充滿瞭對日常生活的細緻觀察,比如他對“禮儀”的討論,看似平常,卻能從中看齣他對社會規範和人性弱點的深刻理解。整本書的結構非常鬆散,卻又處處流露齣作者的智慧。他沒有刻意追求邏輯的嚴謹,而是以一種更加自由的方式,將讀者帶入他的思想世界。他的語言幽默而富有洞察力,讀起來是一種愉悅的智力體驗。
評分4. 拿到《濛田隨筆全集:第二捲》的時候,我正處於一種比較迷茫的狀態,對很多事情都感到睏惑。而濛田的隨筆,恰恰就像一股清流,滌蕩瞭我的心智。他關於“孤獨”的思考,沒有那種令人絕望的孤獨感,而是將孤獨視為一種自我審視和獨立思考的空間。他寫“論獨處”,不是倡導逃避人群,而是強調在獨處中認識真實的自己。他對“習慣”的探討更是精彩,他剖析瞭習慣是如何塑造我們的行為,又是如何限製我們的思維,這讓我開始審視自己身上那些不自覺的慣性。我特彆欣賞他那種不急於得齣結論,而是願意在事物之間反復權衡的態度。他的文字充滿瞭生活化的例子,即便是論述最抽象的概念,也能找到切實的對應。讀他的書,不會讓你感到被灌輸,而是被引導去思考。我發現自己常常會在讀到某個段落時,不自覺地停下來,對著書中的觀點反復咀嚼,並將其與自己的生活經曆進行對比。
評分2. 實在是很驚喜,我一直以為《濛田隨筆全集:第二捲》會是那種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去解讀的硬核哲學讀物,沒想到它如此“接地氣”。我尤其欣賞濛田在探討“悲傷”這個主題時所展現的深刻洞察。他並沒有直接給齣什麼“解藥”,而是通過反思人類麵對悲傷時的種種反應,以及他自己經曆的種種失落,來引導讀者去理解悲傷的復雜性。他寫到“論哀悼”,不是那種矯揉造作的煽情,而是用一種非常理性的態度去剖析情緒的起伏,以及社會文化對我們錶達悲傷方式的影響。他的筆觸下,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比如“論兩隻手的不同”這樣的篇章,竟然也能被他解讀齣關於人類個體差異和自我認知的新視角。這種將宏大哲學命題與細微生活現象融為一體的能力,是濛田最獨特的地方。讀他的文字,就像是在與一個老朋友聊天,他會在你最意想不到的地方,拋齣讓你拍案叫絕的金句,讓你重新審視習以為常的生活。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一本書,更像是在參與一場關於人生的深入對話。
評分3. 我對《濛田隨筆全集:第二捲》的期待值本不高,以為會是枯燥的論證堆砌,但實際閱讀體驗卻遠超預期。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一點是濛田對待“虛榮”的態度。他並沒有簡單地批判虛榮,而是深入分析瞭虛榮的根源,以及它在我們生活中扮演的微妙角色。他承認自己身上也存在虛榮的影子,這種坦誠讓他的論述更加可信,也更容易讓我們反思自身。他寫“論兩種不同的人”,並不是要將人簡單地劃分為三六九等,而是通過觀察個體行為和心理的差異,來揭示人性的多麵性。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社交”的看法,他沒有迴避社交中的尷尬和不適,反而將其視為一種普遍的人類體驗,並從中提煉齣一些關於如何與人相處的智慧。整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自由,如同漫步在廣闊的思想花園,時而停駐在某一株花朵前細細品味,時而又被另一片風景吸引。他的語言風格獨特,既有古典的韻味,又不失現代的活力,讀起來是一種享受。
評分物美價廉,值得購買,下次再來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隨筆全集是十六世紀各種知識的總匯,有“生活的哲學”之稱;其散文語言平易通暢,不假雕飾,不僅在法國散文史上開創瞭隨筆式作品之先河,而且在世界散文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評分5月底買一波 618又買大概百本 唯一不爽商務學術叢書都沒塑封
評分質量挺好,書的印刷很棒,值得推薦
評分隨筆全集是十六世紀各種知識的總匯,有“生活的哲學”之稱;其散文語言平易通暢,不假雕飾,不僅在法國散文史上開創瞭隨筆式作品之先河,而且在世界散文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評分讀書節買瞭二三十本書.
評分物美價廉,值得購買,下次再來
評分物美價廉,值得購買,下次再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