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愛默生散文精選》是美國文化精神代錶人物,著名思想傢、散文傢、詩人愛默生的經典散文的集結;愛默生的散文注重思想內容而沒有過分注重詞藻的華麗,行文猶如格言,哲理深入淺齣,說服力強,且有典型的“愛默生風格”,深受世界讀者喜愛。亨利?米勒說:“我要把沃爾多?愛默生捧上天去……”張愛玲說:“愛默生的作品即使在今日看來,也仍舊沒有失去時效,這一點使我們感到敬佩。”
內容簡介
本書精選收錄瞭美國著名思想傢、散文傢、詩人愛默生的經典散文,如《自助》《友誼》《美德》《生命》《信仰》《藝術》等等膾炙人口的名篇。書中文章注重思想內容而沒有過分注重詞藻的華麗,行文猶如格言,哲理深入淺齣,說服力強,且有典型的“愛默生風格”。是廣大中學生和喜好文學的讀者必備的經典讀物。
作者簡介
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5—1882.4),美國思想傢、散文傢、詩人。是確立美國文化精神的代錶人物,美國文藝復興(1835—1865)的領袖,“美國的孔子”,“美國文明之父”。一生著述豐富,大多為散文,重要作品包括:《論文集》*集、《論文集》第二集、《代錶人物》和《英國人的特質》等。
目錄
生命即自由
命運/003
靈魂/010
生命/016
信仰/020
生活/026
美/032
孤獨/040
苦難/044
偉大/049
財富/053
成功/062
愛情/067
幸福/073
友誼/077
成為自己的上帝
性格/087
美德/092
自助/100
勇氣/108
力量/113
謹慎/120
修養/128
風度/135
禮貌/142
談話/148
舉止/152
經驗/157
靈感/163
有靈感就有孤獨
讀書/173
自然/182
曆史/188
藝術/196
政治/202
旅行/208
禮物/211
精彩書摘
命運
一
這個世界存在著所謂的命運,或者說,世界有其賴以發展的法則。但是,假如真的存在著某種不可抵禦的意誌,假如我們必須要去接受命運,那麼我們就同樣必須要肯定自由,肯定人的意義,肯定責任的崇高,肯定性格的力量。
喬叟在《武士的故事》中寫道:“命運之神,人世間的主教,掌管著上帝所預示的一切禍福,他是那般的威嚴。世人雖然發誓要違抗他的意旨,然而,不論或是或非,無論經過瞭多長的年月,卻依然顯應。確實,我們在人世間的所有嗜欲,是戰是和,是愛是憎,沒有一件不受這上天的安排。”希臘的悲劇也錶達瞭相同的含義:“凡命定者必將發生,沒有人可以逾越主神宙斯那浩瀚無邊的心靈。”
大自然並不多愁善感,她不會寵養或嬌慣我們。我們必須要看到這個世界的凶險和殘酷,它不會在乎溺斃一個男人或女人,相反,它會像吞下一粒灰塵那樣吞噬掉你的船隻。寒冷並不會體諒人類,它刺痛你的血液,麻木你的雙腳,一直到將你凍僵為止。疾病、風暴、閃電絕不會尊重任何一個人。老虎以及其他嗜血如命的動物的猛咬,在蟒蛇死命地纏繞之下那骨頭劈啪裂開的獵物——都存在於這個世界的係統之中。各個種類必須要以犧牲其他種類的性命來求得自己的生存。我們所寄生於其中的這個星球,極易受到源自彗星的震蕩以及其他星球的搖撼;地震、火山、氣候的變化,都能夠將它劈開撕碎。森林的開發帶來江河的乾涸,河床的變化導緻城鎮的崩塌。裏斯本的一場地震,令無數人在短短的幾分鍾之內就被壓成瞭碎泥;西非嚴酷的氣候,猶如鋼刀一般大肆屠戮著人類;霍亂、天花對於某些原始部落而言,就有如霜凍之於蟋蟀一般。天道和神意,自有一條野蠻的、崎嶇的、無法預測的道路,通達它的目的。
你也許會說,威脅人類的災難不過是些例外,我們沒有必要每天都去擔憂這天翻地覆的災變。話雖如此,但是,一旦發生過一次,就有再次發生的可能。而且,隻要我們無法躲避這些打擊,我們就會對它們心生畏懼。
然而,這些打擊和破壞對於我們的危害,同那些每時每刻都在悄悄作用於我們身上的法則的威力相比,要遜色許多。動物園裏供展覽的動物,或者其椎骨的形狀與力量,就是一部命運之書:鳥的喙、蛇的顱骨,便決定瞭它們各自的局限性。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會受到各種條件的限製,沒有一樣是盡善盡美的。
人們曾經試圖舉起這座命運之山,試圖將這種源於種類局限性的特性同自由的意誌加以調和。印度人說:“命運無非是前世的所作所為。”在謝林的一句大膽的陳述裏,我們發現瞭差異性巨大的東西方思維中的某種巧閤之處:“每一個人的身上都有著某種感覺,他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永生永世皆如此,而絕非僅僅是現世如此而已。”
二
凡是限製我們的事物,我們都將其稱之為“命運”。假如我們野蠻殘暴,命運就會呈現齣殘忍恐怖的狀態;而當我們變得文雅高尚起來的時候,那些限製我們的事物也就會變得柔和溫馴一些。如果我們上升到瞭精神文化的高度,那麼敵對的勢力也會以一種超凡脫俗的形態齣現。
古代斯堪的納維亞的天神無法用鋼鐵或大山的重量製服芬裏斯魔狼——它猛撲這一位天神,又踢走那一位天神。於是天神們就在芬裏斯魔狼的腳跟處綁上瞭一條比蠶絲還要柔軟的帶子,這樣就將它給降服瞭,它越是踢踹,帶子就纏得越緊。命運之環也是這般的柔軟,卻又這般的牢固。無論是白蘭地還是花蜜,無論是硫酸還是地獄的火焰或者毒液,無論是詩情還是天纔,都無法掙脫這條柔軟的帶子。因為,如果我們賦予命運以詩人在論及它的時候所使用的那種崇高的意義,那麼甚至連思想也不能淩駕於命運之上。
在道德的世界裏,命運猶如一位復仇的使者,它懲惡揚善,召喚正義。當正義得不到伸張的時候,它遲早都會給予一擊。有益的終會延續,有害的終會衰落。詩歌裏吟唱道:“上帝本身不會對邪惡者實施善舉。”
我們就是這樣追隨著命運:在物質中,在心靈中,在道德中,在性格中。無論在哪裏,命運都是束縛與局限。然而命運也有它的統治者,也有著限製它的極限。這是因為,盡管命運無涯,但力量——這個二元對立的世界中的另一麵事實——也是永無窮盡的。假如說命運緊緊逼迫著力量、限製著力量,那麼力量也伴隨著命運、反抗著命運,並且遲早會推翻命運的安排。
人也不能夠忽視自由意誌。不妨冒昧地下一個自相矛盾的定義吧:自由就是必然。如果你願意,你可以站在命運的一邊,聲稱命運就是一切。那麼我們就要說:人的自由即是命運的一部分。在人的心靈中,永遠迸發著選擇與行動的力量。纔智抵消命運。隻要一個人在思考,那麼他就是自由的。
人不要隻盯著命運,而要注重現實,這纔是一件有益身心健康的事情。人與那些現實事物的閤理關係,應當是使用和支配它們,而不是在它們麵前卑躬屈膝、畏首畏尾。先哲有言:“切莫注視自然,因為她的名字叫宿命。”過多地考慮那些局限性將導緻卑瑣。那些奢談定數、命星的人,處在一個更為低下和危險的境地,而且是在招惹自己所懼怕的厄運。
我曾經談到過那些富有英雄主義的民族,將他們視為自豪的命運的信仰者。他們與命運一起同心協力,每當遭遇變故的時候,都能夠忠實地聽從天命。然而,當這一信條為弱者和懶惰之人所持有的時候,它便會給人以另一種不同的印象。隻有那些懦弱和惡毒的人們,纔會把過錯歸咎於命運。如果要正確地利用命運,就應該將我們的行為提升到崇高的自然狀態。讓他意誌堅定,就仿佛他的意誌是用地球引力的繩索加以固定的。沒有任何力量,沒有任何勸說,沒有任何賄賂,能夠令他放棄自己的目的。
對命運的最佳利用方式,就是要嚮人們倡導一種不懼生死的勇氣。一旦你明白自己是在命運天使的指引之下,你就會勇敢地直麵大海上的烈火,友人傢中爆發的霍亂,自己傢裏齣現的夜賊,或者是你職責道路上的一切危險。如果你認為命運於你有害,那麼至少為瞭你自身的利益,去相信它吧。
因為,倘若命運是如此盛行,那麼人也就是它的一部分,因而能夠以命運來抵禦命運。如果宇宙中存在著這樣一些凶殘的不測,那我們體內的原子在抵抗命運的時候也會同樣的野蠻。一支用玻璃薄片製成的玻璃管,若是同樣裝滿瞭海水,它就能夠抵抗海洋的震蕩與衝擊。假如衝撞的威力是無限的,那麼反衝力也會同樣具有無限的威力。
假如光到達瞭我們的眼睛,我們便能看見,否則我們的眼前就將是漆黑一片。假如真理浮現在瞭我們的腦海裏,我們的內心就會豁然開朗。所以,我們便是立法者,我們便是自然的代言人,我們便是預言傢和占蔔師。
對於人類而言,即使處於命運的支配之下,自由也是必需的。為瞭獲得自由,哪怕是拋卻生命也在所不惜。然而,假如想要獲得自由,那首先就必須要擁有道德。
《思想的星辰,心靈的燈塔:一位探求者的精神圖譜》 這是一本關於深度思考、個體覺醒與生命意義探索的散文集。它並非聚焦於某個特定的曆史事件或人物傳記,而是將筆觸伸嚮瞭人類永恒的內心景觀,捕捉那些在時代洪流中依然閃耀的智慧火花。作者以一位孤獨的跋涉者姿態,審視著自我與世界的關係,在日常的瑣碎與宏大的哲學命題之間遊走,旨在點亮讀者心中對真理、美與自由的渴望。 本書的第一部分,題為“意識的黎明”,主要探討瞭我們如何認識自我,以及個體獨立思考的重要性。作者認為,真正的啓濛並非來自外界的灌輸,而是源於內心深處對固有觀念的審視與超越。他描繪瞭一個不滿足於現狀、勇於挑戰權威、並在每一次反思中獲得成長的靈魂。在這裏,你會讀到關於“真理的碎片”如何散落在生活的角落,等待著有心人去拾起;關於“慣性思維”如何如一張無形的大網,束縛著我們的想象力;以及“獨立意誌”如何在一次次艱難的抉擇中鍛造而生。作者以詩意的語言,揭示瞭思想的形成過程,從模糊的感知到清晰的認知,再到最終的洞見,仿佛帶領讀者一同經曆瞭一次智識的攀登。他強調,每一個個體都擁有獨特的生命經驗,不應被模式化的答案所同化,而應以自己的方式去探尋生命的奧秘。 第二部分,“自然的脈搏與生命的低語”,將視野轉嚮瞭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萬物之中蘊含的深刻哲理。作者深信,自然界並非僅僅是物質的存在,而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具有內在秩序的生命係統。他深入觀察一花一草、一山一水,從中體悟到生命的堅韌、循環與和諧。在這裏,你會感受到“岩石的沉靜”中蘊藏著億萬年的時光;“溪流的奔騰”所代錶的永不停歇的生命力;以及“森林的幽深”裏,隱藏著的古老智慧。作者鼓勵讀者走齣鋼筋水泥的樊籠,重新連接被遺忘的自然情懷,在自然的懷抱中找到心靈的寜靜與力量。他並非歌頌田園牧歌式的浪漫,而是試圖揭示自然法則與人類生存狀態之間的內在聯係,思考在自然的廣闊背景下,個體的渺小與偉大。通過對自然景物的細膩描摹,作者引導讀者反思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我們與地球母親之間不可分割的羈絆。 第三部分,“藝術的呼吸與情感的潮汐”,是對人類創造力、審美體驗以及復雜情感世界的深入挖掘。作者認為,藝術是人類精神最自由、最純粹的錶達,它能夠觸及我們內心最深處的情感,喚醒沉睡的感知。無論是繪畫、音樂、文學,還是生活中那些閃光的瞬間,都可能成為藝術的載體。在這裏,你將閱讀到關於“色彩的語言”如何超越文字的界限,直接與靈魂對話;關於“鏇律的起伏”如何勾勒齣無形的情緒軌跡;以及“詩意的想象”如何為平凡的生活增添絢麗的光彩。作者也深入探討瞭人類情感的豐富性與矛盾性,從愛與恨,喜悅與憂傷,孤獨與陪伴,每一個個體的情感體驗都被視為一段獨特的生命樂章。他鼓勵讀者擁抱自己的情感,理解它們,並從中學習成長的養分。本書的這一部分,是對生命復雜情感的深刻洞察,是對人類創造精神的由衷贊美,也是對藝術能夠治愈與啓迪人心的信念的體現。 第四部分,“社會的迴聲與個體的擔當”,將目光投嚮瞭社會結構、集體行為以及個體在其中的位置與責任。作者敏銳地觀察著社會現象,分析著群體心理,並在此基礎上反思個體與社會的關係。他關注那些容易被忽視的邊緣群體,那些在曆史進程中被淹沒的聲音,並試圖理解群體意識的形成與演變。在這裏,你會讀到關於“群體迷思”的誘惑與危險;關於“社會責任”的沉重與必要;以及“個體之聲”如何在喧囂的世界中發齣微弱卻堅定的迴響。作者並非宣揚激進的社會變革,而是倡導一種清醒的觀察和負責任的態度。他鼓勵讀者在理解社會復雜性的同時,不放棄獨立判斷,並努力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構建更美好的社會貢獻一份力量。他強調,每一個個體的行為都如漣漪般擴散,能夠對周圍産生影響,因此,對社會現象的深刻理解和積極的反思,是每一個人應有的品質。 第五部分,也是本書的壓軸篇章,“永恒的追尋與生命的價值”,是對整部散文集思想的高度概括與升華。在經曆瞭對自我、自然、藝術與社會的探索後,作者將焦點再次拉迴到生命的終極意義。他追問著我們為何而生,又將走嚮何方,以及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找到無限的價值。在這裏,你會感受到“時間的長河”滾滾嚮前,催促著我們思考生命的短暫;“存在的孤獨”並非絕望,而是覺醒的契機;以及“超越的渴望”如何驅使著人類不斷嚮前。作者並非提供一套現成的生命哲學,而是以一種開放的態度,邀請讀者一同踏上這場永恒的追尋。他相信,生命的價值並非由外在的成就所定義,而是源於內心的豐盈、對真善美的追求,以及與他人、與世界建立的有意義的連接。本書的結尾,並非句號,而是一個意味深長的省略號,鼓勵讀者繼續自己的探索,在人生的旅途中,點亮屬於自己的那盞燈。 本書的語言風格樸實而富有力量,字裏行間流露齣一種沉靜的思考與深切的人文關懷。作者善於運用生動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繪,將抽象的哲學理念轉化為易於理解的文字。即使是探討最為深奧的命題,也始終保持著一種平和的語調,仿佛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與讀者進行著一場心與心的對話。本書適閤所有熱愛思考、渴望理解生命、並願意在精神世界進行探索的讀者。它或許不能直接解決你生活中的所有問題,但它能夠為你提供一種新的視角,一種深刻的啓發,一種麵對世界時更加從容與堅定的力量。它是一本可以反復閱讀的書,每一次重讀,都會在不同的生命階段,領悟到新的含義,獲得新的啓迪。它是一次思想的旅行,一次心靈的洗禮,一場關於生命最深層對話的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