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阿多尼斯是世界诗坛享有盛誉的当代阿拉伯诗人,他让阿拉伯诗歌走向世界,展现了阿拉伯文化不为人知的深度与活力。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阿多尼斯开始在欧洲多所大学客座任教,他的作品随后之被译为英语、法语和希伯来语等多种语言, 陆续获得包括布鲁塞尔文学奖、中坤国际诗歌奖在内的各国文学奖项,同时也引起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兴趣,多年来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
内容简介
《时光的皱纹》收录的大多是阿多尼斯的短诗,所选诗篇时间跨度很大,远自诗人1958年发表的第一部诗集,近自2012年在报刊上发表的部分短章。全书阿拉伯语与汉语对照,并附有译者薛庆国的译序和诗人创作年表。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阿多尼斯是作品等身的诗人、思想家、文学理论家,当代*杰出的阿拉伯诗人,在世界诗坛享有盛誉。迄今共出版二十二部诗集,并著有文化、文学论著十余部。他对诗歌现代化的积极倡导、对阿拉伯文化的深刻反思,都在阿拉伯文化界引发争议,并产生广泛影响。
【译者简介】
薛庆国,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阿拉伯现代文学、文化的研究与翻译。著有《阿拉伯文学大花园》、《中国文化在阿拉伯》等,译有《来自巴勒斯坦的情人——达尔维什诗选》、《意义天空的书写:阿多尼斯文选》、《纪伯伦全集》、《老子》(汉译阿)、《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阿多尼斯诗选》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阿多尼斯是位伟大的诗人,他是当代阿拉伯诗歌的先驱,并引了先锋派诗歌运动。
——爱德华·萨义德
阿多尼斯是二十一世纪*需要的诗人之一,这样的诗人将帮助人们懂得:通过诗歌,通过向谎言及陈腐的思想宣战,所有个人、各种语言都能共享精神的果实与生命之树的果实……
——博纳富瓦
目录
时光的皱纹
春的临终
同义反复
早晨与入口
水面波纹
疯子与扫把
精彩书摘
他不是一颗星
他不是一颗星,不是先知的一个启示
不是月亮的一张谦卑的脸
他来临,如同一支拜物之矛
入侵文字的土地
流着血,并把流出的血呈给太阳
他披戴裸露的石头
向着洞穴祈祷
他将轻轻的大地拥入怀抱
沙漠·二(节选)
天空在缩小,窗口在远去
白昼,是光的线缕
在我的肺腑间切断,补缀黄昏
我头枕一块岩石——
我说过的关于生命和死亡的一切
都在岩石的静默中重复
我家的房门紧闭
黑暗是一席被衾
苍白的月亮
手掬一捧光明
我的词语,
难以尽言我的谢忱。
……
前言/序言
“镜中丛书”总序
自2010年起,由我主持的“国际诗人在香港”项目,每年邀请一两位著名的国际诗人,分别与优秀的译者合作,除了举办诗歌工作坊、朗诵会等一系列诗歌活动,更重要的是,由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双语对照诗集的丛书。到目前为止,已有八位应邀的国际诗人和译者合作出版了八本诗集,形成了一个小小的传统。这套丛书再从香港到内地,从繁体版到简体版,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取名为“镜中丛书”。按原出版时间顺序,包括谷川俊太郎、迈克?帕尔玛、德拉戈莫申科、盖瑞?施耐德、阿多尼斯和特朗斯特罗默的六本诗集。
与此并行的是“香港国际诗歌之夜”——自2009年起创办的香港国际诗歌节,每两年一届。这两个诗歌项目交织互补,为香港提供独特的文化平台,进一步形成汉语诗歌与国际诗歌的双重推动力。
这套丛书的设想基于以下考虑:首先,在国际诗人与汉语译者的文本互动之中,跨越语言的边界;其二,对多语种的译者提出挑战,为丰富现代汉语提供新的品质及方向;其三,在国际诗人、译者和读者之间,在文本对应与参照中,构成某种内在张力,激活一连串语言内外的连锁反应。这套丛书首先面对的是院校外语专业的大学生,以及初学或精通外语的读者,当然也包括学者、译者和诗人同行。
“镜中丛书”是我和同行合作编辑出版的中英、中法等一系列双语对照诗集丛书的“兄弟姐妹”,共同组成了一个国际诗歌的“大家庭”。诗歌是人类精神家园的保证,也是一个民族苦难中的幸运。
北岛
《镜中丛书》:穿越时空的低语与生命的绝唱 这是一套旨在唤醒沉睡记忆,捕捉转瞬即逝情感,并在时代变迁中探寻生命真谛的精选文集。我们精选了六册作品,它们共同编织出一幅宏大而细腻的画卷,展现了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纠葛,以及个体在时代洪流中,或奋起抗争,或默默承受,或静静观照的种种姿态。这套丛书不仅是文字的盛宴,更是思想的启迪,情感的共鸣,以及对生命永恒价值的深刻追问。 第一册:《时光的皱纹》 《时光的皱纹》如同一个饱经沧桑的老者,用他那布满深刻痕迹的手,轻轻拂过历史的长河。它收录了一系列以时间为主题的散文、诗歌和短篇小说,这些作品并非冰冷地记录事件,而是深入挖掘时间流逝在个体生命中留下的印记。作者们从童年的嬉戏到青春的迷惘,从壮年的担当到暮年的回望,用真挚的情感捕捉那些被岁月侵蚀、被记忆珍藏的细微之处。 你会在那些描绘老宅院落的文字中,感受到阳光透过斑驳树影洒下的暖意,闻到泥土与青草混合的气息,仿佛能触摸到泛黄照片背后,那些模糊而鲜活的面容。书中对于成长的描绘,不是一蹴而就的蜕变,而是经历无数次的试探、跌倒与爬起,每一次的伤痛都化为一道深刻的纹路,塑造着我们独特的灵魂。 《时光的皱纹》也探讨了集体记忆与个人记忆的交织。当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个体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自我?那些曾经的辉煌与失落,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被传颂的故事,都在作者笔下重新焕发生机。无论是对故乡变迁的眷恋,对逝去亲人的思念,还是对过往时光的追悔与感悟,都以一种饱含深情的笔触呈现出来。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引导读者去审视自身,去理解“皱纹”并非衰老的象征,而是生命力的证明,是智慧的沉淀,是阅历的勋章。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学会不再畏惧时间的无情,而是学会与时间共舞,在每一个当下,都留下属于自己的深刻印记。它鼓励我们珍惜当下,拥抱变化,并在生命的旅途中,以一种更加从容和深刻的态度,去品味那些被时间打磨得愈发醇厚的真谛。 第二册:《春的临终》 《春的临终》则是一部沉静而凄美的生命挽歌,它以一种近乎禅意的笔触,探讨了生命的终结与延续,希望与绝望,以及在告别中孕育的新生。本书收录的文学作品,不回避死亡的沉重,却在其中寻找超越死亡的力量。 作者们从不同角度审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你可以读到关于疾病缠身的挣扎,关于生离死别的痛苦,关于理想破灭的悲凉。然而,正是这些艰难的时刻,才最能显现出人性的光辉。书中不乏在绝境中依然闪烁的勇气,在失去中依然存在的爱,在告别后依然留下的希望。 《春的临终》特别关注那些在生命尽头,依然保持尊严与爱的人们。也许是弥留之际,对亲人诉说最后的嘱托;也许是面对病痛,依然用微笑感染他人的老人;也许是目睹至亲离去,却选择坚强面对的年轻人。这些故事,如同在严冬中盛开的梅花,虽然短暂,却散发着令人心动的芬芳。 本书也尝试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春天的凋零,秋天的落叶,冬天的沉寂,无不预示着生命的循环。作者们借此来比喻人生的起伏,告诫我们,生命的结束并非终点,而可能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是为新的生命孕育土壤。这种辩证的思考,让《春的临终》充满了哲学的深度与人文的关怀。 它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无限的意义。在面对不可避免的告别时,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力量。这本书不提供廉价的慰藉,而是以一种深刻的理解与陪伴,帮助我们穿过生命的阴影,看到隐藏在“临终”之中的,那份关于生命顽强不息的希望。它让我们明白,即使是生命的终结,也能成为一种美的存在,一种对生命无限循环的礼赞。 第三册:《镜中的丛书》 《镜中的丛书》是一套关于自我认知与内心探索的集合。书中的作品,如同一个个棱镜,折射出人性的多面性,也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那些不易察觉的角落。作者们以一种近乎解剖的精细,探究着人类的欲望、恐惧、爱恨、理想与失落。 通过这些文字,你可以审视那些隐藏在日常行为之下的动机,理解那些在社交场合中不自觉流露出的伪装。书中对于“我是谁”这个古老命题的追问,以一种极其个人化的方式呈现。作者们坦诚地暴露自己的困惑、矛盾与挣扎,他们的经历,可能是你我曾有过的,也可能是我们从未设想过的,但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真实:人性的复杂与难以捉摸。 《镜中的丛书》也探讨了我们在社会关系中,如何在他人眼中看到自己,又如何在他人眼中的自己与真实的自己之间寻求平衡。亲情、友情、爱情中的投射与被投射,期望与失望,理解与误解,都被细腻地刻画出来。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们更能理解他人的行为,也更能看清自己的内心。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鼓励读者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它邀请你走进内心的“镜子”,去直面那些或许不那么光彩的一面,也去发现那些被忽视的优点。它不是让你完美,而是让你更真实。它告诉你,真实的自己,无论有多少“瑕疵”,都是独一无二且值得被爱的。 《镜中的丛书》是一场关于自我发现的旅程。它让我们明白,认识自己,是理解世界的第一步,也是通往内心平静的必经之路。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学会更加坦然地接纳自己,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人性,从而在生活中,能以一种更加成熟和睿智的态度,去面对复杂的世界,去拥抱更广阔的生命。 第四册:《那些被遗忘的角落》 《那些被遗忘的角落》是一次对历史长河中被遮蔽的真实与被忽略的生命的寻访。本书旨在揭示那些被主流叙事所掩盖的事件、人物与情感,将目光投向社会边缘,投向那些默默无闻的角落,讲述那些鲜为人知却同样动人的故事。 作者们以史学家的严谨和记者的敏锐,搜集了大量珍贵的史料,采访了那些亲历者或其后代。他们关注的,不是宏大的政治事件,而是这些事件背后,普通人的命运沉浮。或许是战火纷乱年代里,一个家庭的艰难逃亡;或许是社会变革时期,一位知识分子的默默坚守;或许是工业化进程中,一群劳动者的辛勤付出与牺牲。 《那些被遗忘的角落》试图唤醒那些沉睡在历史尘埃中的记忆。它们可能关于贫困、苦难、歧视,也可能关于勇气、善良、坚韧。这些故事,或许不那么光鲜亮丽,却充满了真实的力量,它们提醒我们,历史不只是少数英雄的舞台,更是无数普通人共同书写的壮丽史诗。 本书也关注那些被遗忘的文化与习俗。在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古老的技艺、传统的生活方式、独特的乡野民俗,正逐渐消失。作者们用文字为它们留下一席之地,记录下那些充满智慧与诗意的生存之道,让它们得以在未来,不至于成为完全陌生的传说。 通过阅读《那些被遗忘的角落》,我们得以更全面地理解历史,也更能体会到个体生命在宏大叙事中的意义。这些被遗忘的角落,并非毫无价值,它们是理解过去、认识现在、启迪未来的重要线索。这本书让我们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铭记,每一个故事都拥有其独特的价值。它鼓励我们去关注那些被忽略的,去倾听那些被压抑的声音,去感受那些被遗忘的真实。 第五册:《生命的潮汐》 《生命的潮汐》是一部关于生命律动与情感波动的深刻描摹。它以一种诗意的语言,捕捉人生中的高低起伏,情绪的涨落,以及生命中那些看似平静却暗流涌动的时刻。本书收录的作品,从细腻的情感切入,展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个体内心深处,那些微妙而深刻的联系。 作者们如同优秀的作曲家,用文字谱写出生命的旋律。你会在书中读到如春潮般涌动的爱恋,如夏日烈阳般炽热的激情,如秋叶般宁静的思考,也如冬雪般萧瑟的失落。这些情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人生画卷。 《生命的潮汐》特别擅长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也许是与爱人擦肩而过时,内心泛起的涟漪;也许是看到孩童天真笑容时,嘴角不自觉的上扬;也许是独处时,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却往往承载着最真挚的情感,也最能触动我们内心的柔软。 本书也探讨了生命中那些难以言说的感受。那些压抑在心底的孤独,那些挥之不去的忧伤,那些渴望被理解却难以启齿的痛苦。作者们用温柔而有力的笔触,为这些感受找到了出口,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被理解的温暖。 《生命的潮汐》引导我们去感受生命的流动性,去接纳情绪的起伏。它告诉我们,生命就像大海的潮汐,有涨有落,有平静也有汹涌,而这正是生命的常态。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学会以一种更加包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体验,去感受生命的丰富与多元。它鼓励我们,在生命的潮水中,依然保持一颗敏锐而感恩的心,去品味每一个属于自己的时刻。 第六册:《时间的河流》 《时间的河流》是一次关于历史与未来的沉思,以及个体在时间长河中,如何定位自身,并寻找价值与意义的探索。本书的作品,将目光投向过去,审视现在,并眺望未来,试图在这条永不停息的时间之河中,找到属于人类共同的坐标。 作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审视历史的必然与偶然。他们探究那些改变人类进程的关键时刻,分析那些影响深远的思想,并从中汲取智慧,以应对当下的挑战。历史并非简单的事件堆砌,而是充满着因果联系,是前人的经验与教训,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时间的河流》也关注当下。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辨别真伪,如何不被潮流裹挟?作者们用批判性的思维,剖析我们所处的社会现象,并对未来发展,提出深刻的思考。 本书也展望未来。无论是对科技进步的畅想,还是对社会形态的预言,亦或是对人类命运的忧虑与期盼,都展现了作者们对未来世界的洞察与构想。这些对未来的探索,并非空穴来梦,而是基于对当下趋势的分析,以及对人性永恒的理解。 《时间的河流》鼓励读者成为时间的观察者与参与者。它提醒我们,我们并非被动地被时间推着走,而是可以主动地去塑造自己的未来,去为这个世界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更能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更能认识到个体在历史进程中的责任,也更能激发我们对未来的思考与行动。它是一次关于生命长度与生命宽度的双重追问,引导我们在时间的河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活出更加充实与有意义的人生。